「你倒是慣會見風使舵,看菜下碟。齊王與安樂長公主的錢照收,太子和李驪的事也做,兩頭不得罪啊!可朕還沒死呢,你未免也太著急了。人吶,不能太貪心。」
「陛下……」張華心一沉,頭一下重過一下,在堅硬的石板上磕得悶悶響。
「你以為你不說,朕就不知道,你就能一直欺上瞞下過去?你以為你把柳心畏罪自殺這件事做得很幹淨?張華,不要忘了你的權力是從哪兒來的。」
張華的額頭已經腫了,他閉上眼,不再磕頭,而是安靜地趴在地上,有兩滴濁淚自他眼角流出:「奴才的一切都是陛下給的。」
「你明白就好。」晏清深深地望了他一眼,「朕知道你的位置也難做,難做也就這兩年,朕百年之後,會遣你還鄉安度晚年的。無論齊王與太子誰坐上這個位置,你都會善終。」
「奴才明白……」
「至於太後那邊,你知道應該怎麽做。」
「奴才遵旨……」
第24章 風波(四)
碧空如洗,雁陣成行。
晏清站在廊下,看侍弄花草的太監搬運外地新貢的金桔樹去裝點未央宮。濃綠的枝葉間綴著星星點點的花,白的瓣,黃的蕊,開得甚是可愛。
「老臣參見陛下,陛下萬安。」
張華領著丞相公孫弘到了,鬚髮皆白的丞相朝著佇立的帝王俯身,艱難一拜。
「你來了,」晏清沒有轉身,目光落在太監選位置時左右挪動的盆栽上,「最近朕身子不豫,朝中大事皆由你輔助太子決斷,不知太子表現如何。」
「太子殿下謙虛謹慎,對待臣等禮遇有佳。事無大小,悉以商之。」
晏清背對著公孫弘,所以公孫弘看不到帝王的神色。憑藉著為相多年的經驗,他仔細琢磨著迴答。
見晏清輕輕點頭,公孫弘暗自鬆了一口氣。可下一秒,他就重新揪起了心。
晏清忽然岔開話題,指著那盆剛被放下的金桔,問:「那盆金桔放在那,合適嗎?」
帝王話鋒忽然一轉,指著一盆可有可無的金桔盆栽,沒有指名道姓的發問了。公孫弘知道這是要自己答了,意有所指,猶豫間,隻聽帝王不耐煩地催促道:「合適不合適,選一個迴答朕,很難嗎?」
公孫弘頓時生了一身冷汗,秋風乍起,他忍不住打了個寒顫:「這是陛下的宮殿,殿中擺放的一草一木,都應該按照陛下的意思。陛下覺得合適,它就合適;陛下覺得它不合適,它就不合適。」
晏清放下手,慢悠悠道:「太後最愛黃老之道,你也深擅此說。順其自然,明哲保身吶!從你嘴裏,朕是一句實話也聽不到了。」
「陛下1公孫弘聞言,哪裏還站的住,當下就顫顫巍巍跪了下去。
「嗯?」晏清終於轉過身來,漠然地俯視著匍匐在腳下的公孫弘。
「太子沒有主見,又怕擔責,所以事事同你們商榷。可一國之主,不能沒有擔當。太子這樣的人,能統率住四海九州,天下萬民嗎?迴答朕。」
「老臣不敢妄言。」
「是嗎?」晏清彎下腰,似要將公孫弘鬢角的白髮捋出一個數來,「你說你不敢妄言,那朕還讓你坐在這個位置上幹什麽?朕為君,爾為臣,朕問你話,這家事國事天下事,你總得說出個緣由吧。」
「既然陛下這麽問了,那老臣就鬥膽一言。」
公孫弘不敢再賣關子:「太子殿下於大事之上,無失德之處。假以時日,以良臣輔之,功不在高,可守社稷。」
「丞相,你是兩朝老人了,你覺得朕這個皇帝做得怎麽樣?」晏清直起身子,目視腳下帶著纏枝牡丹紋的石磚問道。
「這……」
「守成之君,父皇說過,朕資質平平,誌大才疏,用他留下的人才,也隻能守土,不可開疆。」
晏清移開目光,踱至廊邊,朝著萬裏無雲的碧空平靜地開口:「父皇改曆法,易服章,立察舉,廢苛刑,延高祖與民生息之國策,使國力蒸蒸日上。朕襲其法,國力日盛。然父皇當初數次告誡朕,邊患不消,則國無寧日。眼前看似是盛世太平,實則是海市蜃樓,鏡花水月。朔州今早遞過來的加急軍折,你看了沒?」
「迴陛下,老臣已經看過了。」
「又南下了……每年秋收一過,草原上水草一枯,趕在京都初雪未落前,他們總要到我大夏北邊劫掠一番。」說到此處,晏清長嘆一聲,「二十萬騎兵浩浩蕩蕩,真當我大夏朔北三郡,是他匈奴圈養的肥羊了。不說其他時節侵擾不休,就是這逢秋入冬來狠狠宰上一次,朕想起就覺得胸悶氣短。」
「和親的綏靖之策是□□元年定下的,至今已有五十六年了。」公孫弘抬起頭,朝帝王偉岸卻不似記憶中那麽挺拔的背影,沉聲道,「匈奴兇悍,不宜與之交惡。陛下,老臣以朔北三郡為犧牲,換得大夏餘下三十三郡軍民安寧,乃不二之法。」
晏清不置可否,沉默片刻才重新開口:「天不假年,不然父皇蕩平百越後,怎會甘心北疆子民仍受匈奴欺侮。母後也……罷了,此事朕要再議,你先迴去。」
「老臣告退。」公孫弘重重磕了個頭。
「大人請起吧。」晏清不動聲色地望了一眼張華,他這才上前,扶起上了年紀的公孫弘,親自送了出去。
「陛下……」張華心一沉,頭一下重過一下,在堅硬的石板上磕得悶悶響。
「你以為你不說,朕就不知道,你就能一直欺上瞞下過去?你以為你把柳心畏罪自殺這件事做得很幹淨?張華,不要忘了你的權力是從哪兒來的。」
張華的額頭已經腫了,他閉上眼,不再磕頭,而是安靜地趴在地上,有兩滴濁淚自他眼角流出:「奴才的一切都是陛下給的。」
「你明白就好。」晏清深深地望了他一眼,「朕知道你的位置也難做,難做也就這兩年,朕百年之後,會遣你還鄉安度晚年的。無論齊王與太子誰坐上這個位置,你都會善終。」
「奴才明白……」
「至於太後那邊,你知道應該怎麽做。」
「奴才遵旨……」
第24章 風波(四)
碧空如洗,雁陣成行。
晏清站在廊下,看侍弄花草的太監搬運外地新貢的金桔樹去裝點未央宮。濃綠的枝葉間綴著星星點點的花,白的瓣,黃的蕊,開得甚是可愛。
「老臣參見陛下,陛下萬安。」
張華領著丞相公孫弘到了,鬚髮皆白的丞相朝著佇立的帝王俯身,艱難一拜。
「你來了,」晏清沒有轉身,目光落在太監選位置時左右挪動的盆栽上,「最近朕身子不豫,朝中大事皆由你輔助太子決斷,不知太子表現如何。」
「太子殿下謙虛謹慎,對待臣等禮遇有佳。事無大小,悉以商之。」
晏清背對著公孫弘,所以公孫弘看不到帝王的神色。憑藉著為相多年的經驗,他仔細琢磨著迴答。
見晏清輕輕點頭,公孫弘暗自鬆了一口氣。可下一秒,他就重新揪起了心。
晏清忽然岔開話題,指著那盆剛被放下的金桔,問:「那盆金桔放在那,合適嗎?」
帝王話鋒忽然一轉,指著一盆可有可無的金桔盆栽,沒有指名道姓的發問了。公孫弘知道這是要自己答了,意有所指,猶豫間,隻聽帝王不耐煩地催促道:「合適不合適,選一個迴答朕,很難嗎?」
公孫弘頓時生了一身冷汗,秋風乍起,他忍不住打了個寒顫:「這是陛下的宮殿,殿中擺放的一草一木,都應該按照陛下的意思。陛下覺得合適,它就合適;陛下覺得它不合適,它就不合適。」
晏清放下手,慢悠悠道:「太後最愛黃老之道,你也深擅此說。順其自然,明哲保身吶!從你嘴裏,朕是一句實話也聽不到了。」
「陛下1公孫弘聞言,哪裏還站的住,當下就顫顫巍巍跪了下去。
「嗯?」晏清終於轉過身來,漠然地俯視著匍匐在腳下的公孫弘。
「太子沒有主見,又怕擔責,所以事事同你們商榷。可一國之主,不能沒有擔當。太子這樣的人,能統率住四海九州,天下萬民嗎?迴答朕。」
「老臣不敢妄言。」
「是嗎?」晏清彎下腰,似要將公孫弘鬢角的白髮捋出一個數來,「你說你不敢妄言,那朕還讓你坐在這個位置上幹什麽?朕為君,爾為臣,朕問你話,這家事國事天下事,你總得說出個緣由吧。」
「既然陛下這麽問了,那老臣就鬥膽一言。」
公孫弘不敢再賣關子:「太子殿下於大事之上,無失德之處。假以時日,以良臣輔之,功不在高,可守社稷。」
「丞相,你是兩朝老人了,你覺得朕這個皇帝做得怎麽樣?」晏清直起身子,目視腳下帶著纏枝牡丹紋的石磚問道。
「這……」
「守成之君,父皇說過,朕資質平平,誌大才疏,用他留下的人才,也隻能守土,不可開疆。」
晏清移開目光,踱至廊邊,朝著萬裏無雲的碧空平靜地開口:「父皇改曆法,易服章,立察舉,廢苛刑,延高祖與民生息之國策,使國力蒸蒸日上。朕襲其法,國力日盛。然父皇當初數次告誡朕,邊患不消,則國無寧日。眼前看似是盛世太平,實則是海市蜃樓,鏡花水月。朔州今早遞過來的加急軍折,你看了沒?」
「迴陛下,老臣已經看過了。」
「又南下了……每年秋收一過,草原上水草一枯,趕在京都初雪未落前,他們總要到我大夏北邊劫掠一番。」說到此處,晏清長嘆一聲,「二十萬騎兵浩浩蕩蕩,真當我大夏朔北三郡,是他匈奴圈養的肥羊了。不說其他時節侵擾不休,就是這逢秋入冬來狠狠宰上一次,朕想起就覺得胸悶氣短。」
「和親的綏靖之策是□□元年定下的,至今已有五十六年了。」公孫弘抬起頭,朝帝王偉岸卻不似記憶中那麽挺拔的背影,沉聲道,「匈奴兇悍,不宜與之交惡。陛下,老臣以朔北三郡為犧牲,換得大夏餘下三十三郡軍民安寧,乃不二之法。」
晏清不置可否,沉默片刻才重新開口:「天不假年,不然父皇蕩平百越後,怎會甘心北疆子民仍受匈奴欺侮。母後也……罷了,此事朕要再議,你先迴去。」
「老臣告退。」公孫弘重重磕了個頭。
「大人請起吧。」晏清不動聲色地望了一眼張華,他這才上前,扶起上了年紀的公孫弘,親自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