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區分了?」一旁的林母說了句,她每日念經的佛珠就是沉香木珠。
「姑母,區分辦法很簡單。假沉香木一般是用水沉木逐層壓製的,那油脂都是後期浸潤加工,分布不甚均勻。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點燃它,聞味道,真正的沉香香味特別厚重,讓人心曠神怡,有凝神靜氣的功效。而假的不行,有股刺鼻的香味,王掌櫃說那種味道很難分辨,可我一聞就能辨別。」
「那我這串當是真的吧。」林母看著掛在胸前的佛珠道。
宋珍珍聽罷,噗呲的笑了起來:「姑母,您身上戴的肯定是真的呀。咱們家香館還能拿假東西來糊弄你?」
她說得高興,林母也聽得高興。兩人胃口也好,連帶每頓晚飯都剩的雞湯也快喝完了。
林書翰看著氣氛好將自己即將赴任舊城縣令的事情說了出來。
林母有些擔心的說道:「在觀文殿呆的好好的,幹嘛要換地方?」
「正常調任,兒子這殿試過了,理應從地方做起的。」林書翰給她夾著菜道。
「那舊城有什麽好,都是些流民混混呆的地方。要調任也應該去個富庶之地啊。而且,二哥哥你在觀文殿任學士是從五品,縣令不是才七品嗎,這算是被貶了嗎?」宋珍珍心直口快。
林母聽罷,想到兒子惹上的官司,不禁麵露憂色。
「怎麽會?」林書翰打斷宋珍珍的話,又給她使了個眼色讓她不要再說這些讓林母擔心。
「母親放心,去地方幹實事才能出政績。我要繼續在觀文殿,能升任南書房行走就到頭了。舊城人雖少,經濟也差,但好歹離新皇城近,有事當天就能迴來。兒子若想在仕途上博出一番天地,就隻能從縣令幹起。」林書翰說道。
宋珍珍眼睛一轉,道:「經濟差有什麽關係,我們林氏在舊城多開幾家工坊。舊城就是個被刻意遺忘的地方,聽說那裏的人們生計匱乏,生活艱苦。工坊直接招舊城的人,給的工錢應該比新城的低。從這點來看,我們林氏不吃虧。」
林書翰聽她這樣講,不由的改變了些對她的看法:「等我先去看看舊城情況再說,如果真的能在舊城開工坊,那也應該與新城的工坊同工同酬。我是去做政績的,不是去賺錢的。」
宋珍珍聽罷,懂了他的話意,道:「明白,要能拉動舊城的經濟,增加舊城賦稅。為了這個目的,林氏賺錢就是次要的,二哥哥,是不是這個意思。」
林書翰點點頭,給她又添了碗雞湯道:「多喝點,學習算力也是很費腦力的。多補補。」
宋珍珍接過他遞過來的雞湯,心裏一暖,來林府十二年了,這才是第一次感到二哥哥真心誠意的關愛。原來二哥哥真的是想要個賢內助,因為這碗雞湯,宋珍珍的學習動力瞬間加持,她打算今夜迴小樓就把王掌櫃講的東西都記在本子上。小閨樓裏連張書桌都沒有,看樣子要騰間衣帽間布置成書房。
--------------------
第26章 赴任
半個月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林書翰赴任期到,便帶了公函坐上馬車趕往舊城。
林母和宋珍珍一路送行到了皇城北門外十裏的送北亭。
在幾輪林慈母的臨行叮囑與宋小妹欲語還休的離愁惜別之後,林書翰終於把人送走了。
正準備坐車離開,便看到官道上出現了四匹快馬。林書翰定睛一看,騎馬在前的是太子蕭彥北。
為了避嫌,也為了保護林家的隱秘,自從他當堂反告黃家給了監察司開衙第一案之後,兩人還沒見過麵。
林書翰起身走出送北亭,端正站姿給蕭彥北行了一禮。
蕭彥北下馬,托起他的雙手道:「你我無需多禮。」
林書翰道:「君臣之禮,不可草率。」
他在養傷期間,也想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蕭彥北現在已經完婚,按照帝國的規矩,隻要誕下子嗣,就能順應天意繼承皇位。蕭彥北現在在太學中的威望漸高,朝中也逐漸掌控了中青年齡層的官員,他已經為登基做好了準備。君臣有別,自己也不能像兒時那樣,叫他太子哥哥了。
蕭彥北將林書翰領到送北亭內,兩人相對而坐。
跟在他身後的杜皖和胡奴歸也翻身下馬,他們後麵還跟了匹剛成年的棗紅馬。
兩人將四匹馬拴好,便站在涼亭外,看著寂寥的官道,為蕭彥北護衛。
「書翰,此次去舊城赴任,孤送你匹禦馬,祝你馬到成功,三年後榮歸皇城。」蕭彥北說道。
林書翰聽罷,再次起身向著他躬身行禮答謝。
「好了,現在換你太子哥哥同你說會兒話了,你且坐好。」蕭彥北笑道。
林書翰坐在他麵前,蕭彥北看了看兩人坐的小破亭,頗有些感慨地道:「送北亭,送君北去不知歸。送北亭,北疆戰事不停休。年年送北,年年戰,不見兒郎歸故鄉。娘養兒來十數載,娘盼兒歸十餘年,十年北望兒不歸。」
這是首帝國鄉野民謠,唱的是百姓對徵兵征戰的怨恨。
這個送北亭,原來叫送別亭,是去往北地的第一個驛站關口。北疆戰事纏綿不休,帝國兒郎徵兵不止,這十年間,斷斷續續與北疆的戰事就持續了六年。
林書翰聽他念這首民謠,心中的尚武之氣被激盪起來:「太子哥哥,其實,比起文途,我更想入武。我願從一名小兵做起,為戰事出份力。」
「姑母,區分辦法很簡單。假沉香木一般是用水沉木逐層壓製的,那油脂都是後期浸潤加工,分布不甚均勻。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點燃它,聞味道,真正的沉香香味特別厚重,讓人心曠神怡,有凝神靜氣的功效。而假的不行,有股刺鼻的香味,王掌櫃說那種味道很難分辨,可我一聞就能辨別。」
「那我這串當是真的吧。」林母看著掛在胸前的佛珠道。
宋珍珍聽罷,噗呲的笑了起來:「姑母,您身上戴的肯定是真的呀。咱們家香館還能拿假東西來糊弄你?」
她說得高興,林母也聽得高興。兩人胃口也好,連帶每頓晚飯都剩的雞湯也快喝完了。
林書翰看著氣氛好將自己即將赴任舊城縣令的事情說了出來。
林母有些擔心的說道:「在觀文殿呆的好好的,幹嘛要換地方?」
「正常調任,兒子這殿試過了,理應從地方做起的。」林書翰給她夾著菜道。
「那舊城有什麽好,都是些流民混混呆的地方。要調任也應該去個富庶之地啊。而且,二哥哥你在觀文殿任學士是從五品,縣令不是才七品嗎,這算是被貶了嗎?」宋珍珍心直口快。
林母聽罷,想到兒子惹上的官司,不禁麵露憂色。
「怎麽會?」林書翰打斷宋珍珍的話,又給她使了個眼色讓她不要再說這些讓林母擔心。
「母親放心,去地方幹實事才能出政績。我要繼續在觀文殿,能升任南書房行走就到頭了。舊城人雖少,經濟也差,但好歹離新皇城近,有事當天就能迴來。兒子若想在仕途上博出一番天地,就隻能從縣令幹起。」林書翰說道。
宋珍珍眼睛一轉,道:「經濟差有什麽關係,我們林氏在舊城多開幾家工坊。舊城就是個被刻意遺忘的地方,聽說那裏的人們生計匱乏,生活艱苦。工坊直接招舊城的人,給的工錢應該比新城的低。從這點來看,我們林氏不吃虧。」
林書翰聽她這樣講,不由的改變了些對她的看法:「等我先去看看舊城情況再說,如果真的能在舊城開工坊,那也應該與新城的工坊同工同酬。我是去做政績的,不是去賺錢的。」
宋珍珍聽罷,懂了他的話意,道:「明白,要能拉動舊城的經濟,增加舊城賦稅。為了這個目的,林氏賺錢就是次要的,二哥哥,是不是這個意思。」
林書翰點點頭,給她又添了碗雞湯道:「多喝點,學習算力也是很費腦力的。多補補。」
宋珍珍接過他遞過來的雞湯,心裏一暖,來林府十二年了,這才是第一次感到二哥哥真心誠意的關愛。原來二哥哥真的是想要個賢內助,因為這碗雞湯,宋珍珍的學習動力瞬間加持,她打算今夜迴小樓就把王掌櫃講的東西都記在本子上。小閨樓裏連張書桌都沒有,看樣子要騰間衣帽間布置成書房。
--------------------
第26章 赴任
半個月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林書翰赴任期到,便帶了公函坐上馬車趕往舊城。
林母和宋珍珍一路送行到了皇城北門外十裏的送北亭。
在幾輪林慈母的臨行叮囑與宋小妹欲語還休的離愁惜別之後,林書翰終於把人送走了。
正準備坐車離開,便看到官道上出現了四匹快馬。林書翰定睛一看,騎馬在前的是太子蕭彥北。
為了避嫌,也為了保護林家的隱秘,自從他當堂反告黃家給了監察司開衙第一案之後,兩人還沒見過麵。
林書翰起身走出送北亭,端正站姿給蕭彥北行了一禮。
蕭彥北下馬,托起他的雙手道:「你我無需多禮。」
林書翰道:「君臣之禮,不可草率。」
他在養傷期間,也想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蕭彥北現在已經完婚,按照帝國的規矩,隻要誕下子嗣,就能順應天意繼承皇位。蕭彥北現在在太學中的威望漸高,朝中也逐漸掌控了中青年齡層的官員,他已經為登基做好了準備。君臣有別,自己也不能像兒時那樣,叫他太子哥哥了。
蕭彥北將林書翰領到送北亭內,兩人相對而坐。
跟在他身後的杜皖和胡奴歸也翻身下馬,他們後麵還跟了匹剛成年的棗紅馬。
兩人將四匹馬拴好,便站在涼亭外,看著寂寥的官道,為蕭彥北護衛。
「書翰,此次去舊城赴任,孤送你匹禦馬,祝你馬到成功,三年後榮歸皇城。」蕭彥北說道。
林書翰聽罷,再次起身向著他躬身行禮答謝。
「好了,現在換你太子哥哥同你說會兒話了,你且坐好。」蕭彥北笑道。
林書翰坐在他麵前,蕭彥北看了看兩人坐的小破亭,頗有些感慨地道:「送北亭,送君北去不知歸。送北亭,北疆戰事不停休。年年送北,年年戰,不見兒郎歸故鄉。娘養兒來十數載,娘盼兒歸十餘年,十年北望兒不歸。」
這是首帝國鄉野民謠,唱的是百姓對徵兵征戰的怨恨。
這個送北亭,原來叫送別亭,是去往北地的第一個驛站關口。北疆戰事纏綿不休,帝國兒郎徵兵不止,這十年間,斷斷續續與北疆的戰事就持續了六年。
林書翰聽他念這首民謠,心中的尚武之氣被激盪起來:「太子哥哥,其實,比起文途,我更想入武。我願從一名小兵做起,為戰事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