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苦盡甘來終熬到
有詩歎曰:
兄妹插隊在鄉間,有樂有笑有艱難;
苦盡甘來終熬到,時勢所趨無怨恨。
初次遇見龐宗亮
正當1972年緊張的春插剛剛結束以後,我們學校放“農忙假”也已經收假了。頃刻之間,全校師生便按時返迴到學校裏上課。因此,用不了多時,學校的一切教學工作和日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很快就已經轉入到正常的軌道上來了。
有一天,我在我們學校的李昌甫校長的房間門前經過,突然之間,便看見我們公社教育組的龐宗亮同誌,他似乎正在與我們的李昌甫校長和李振邦主任一塊在房間中,嘀嘀咕咕地在進行交談起來。
你可要知道,這個龐宗亮同誌,聽人說,原來他隻是沙河公社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
前些時候,我們全公社的公民辦教師,一塊到公社集中學習貫徹“如何普及小學五年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會議上,我曾見過他一麵。
後來,他也跟隨公社組織的那場“砍煙苗,罷雜糧,種早稻”的參觀和考察的現場會議,來到過我們的良荔大隊。並且,正好又是分在我所在的一個小組。但是,大家彼此之間,並不熟悉,也沒有交談過。
他長得中等的個頭,1米70左右的身高。平易近人,很會接近群眾,工作起來的時候,雷厲風行,有一股火一般的熱情。他講起話來的時候,風趣橫生,通俗易懂,聽眾很是專心在聽講。
因此,容易看出,他是一個比較善於做農村工作的幹部。可以說,是做群眾工作的一把好手。所以,他每到一處,往往都會很受當地群眾的熱情歡迎和接待。
可能,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吧,於是,組織上便安排他到了我們東平教育組當了個一般的組員。聽說,還是在不久前的事情。
大家可要知道,那個時候,縣一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是縣教育局,公社一級就是教育組。而教育組的成員一般來說,都是由一個管全麵的教育組長,一個管教學的組員和一個管財務的組員,這三個成員所組成。
因此,公社教育戰線上大大小小事情,都是由教育組進行管理。實際上,教育組就成為是我們公社教育戰線上的頂頭上司。
群眾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怕官,就怕管。”如果,要是教育組的人進到學校來的話,學校領導就得在百忙之中,都要好好地進行招唿和接待。這似乎已經成為是在那個年代當中的一種普遍又不成文的規定。
當時,我們東平教育組長是朱汝華。他可是從1960年以來,就是東平教育的組長了,從來都未曾調動過,也算得上是一個資曆很長的教育組長了。組員有管教學方麵工作的龐宗亮,以及管財務方麵工作的李其芳。
“……兩位領導,我這次到來你們良荔大隊的任務,就是按照‘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辦法,物色和推薦一個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的人選。因為人生地不熟,請你們好好幫忙物色和推薦一個。希望最好是推薦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這樣一來,能錄取上大學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頓時之間,此時我正在房門口處,聽到龐宗亮同誌這麽一說,馬上就明白這是他們領導之間的一次小型談話。而作為一個普通老師的我,便知趣地馬上停止了腳步。
隨後,就迅速地從樓梯上走了下來,返迴到自己房間裏去了……
有詩歎曰:
初次遇見龐宗亮,言行給人好印象;
物色人選上大學,下鄉進校去拜訪。
光陰似箭,寒來暑往。一恍之間,幾十年時間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溜過去了。
有一次,我來到南寧七妹王卓家裏,看望我那位九十多歲高齡母親的時候,此時,大家兄妹之間,正在一塊幸福地圍坐在母親的身邊,享受這天倫之樂,大家高高興興地一邊在閑談,一邊在歡聲笑語中聊天。
突然之間,我便在無意之中提起,我們七妹當年被物色推薦上大學的事情。於是,七妹她便馬上顯得興味盎然地,將她在後來所知道的全部事情的經過,都詳詳細細地一五一十告訴給了我知道。
從此以後,突然之間,我才真正地聯想起,當年曾經有關於她被我們公社物色推薦,要找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工農兵學員,推薦上大學。
雖然,這件已經是過去了四十多年的事情了,而其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和真象,一直都還蒙在鼓裏,令我一點也沒有能夠知道……
原來,當時我隻是蒙蒙蒙朧朧地知道,我們公社教育組委派過龐宗亮同誌,親自進到我們良荔大隊學校,跟我們的李昌甫校長、李振邦主任進行過詳細的交談。
我在後來,就隻是光光從學校領導那裏才知道,龐宗亮他隻是想從我們大隊,物色和推薦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上大學。究竟,最後公社教育組的龐宗亮同誌,他最後所物色到的這個人是誰,我都是全然不知道的。
畢竟,在那個時候,我每天都隻是知道要埋頭做好本身的教學工作,爭取能夠教好每個學生。因為,他們大多都是貧下中農的子女,我隻要做好了本職的工作,才能夠對得起貧下中農對自己的信任。
因此,我對於在這些社會上,連自己都不大感令能夠到興趣的一些事情,我往往都是從來都很少對它們進行打聽和過問的。
後來,我才從旁人的口中,半信半疑地知道了一些,當時的龐宗亮,他在深入到村子上,與群眾親密地接觸和親切的交談中,他才初步地確定,他想要物色和推薦的這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人選,原來正好就是我們家裏的七妹王卓。
當時,我在思想上還一直在懷疑,這個消息是否確鑿,是不是隻是從旁人口中聽到的那種道聽途說的路邊消息呢?我一直都是抱著一種不要信以為真的態度,以免得上當受騙。最後,變成了沒什麽臉麵見人的那種地步。
有詩為證:
歡聲笑語在聊天,談及選送像眼前;
竭盡全力去物色,推薦七妹她當先。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有詩歎曰:
兄妹插隊在鄉間,有樂有笑有艱難;
苦盡甘來終熬到,時勢所趨無怨恨。
初次遇見龐宗亮
正當1972年緊張的春插剛剛結束以後,我們學校放“農忙假”也已經收假了。頃刻之間,全校師生便按時返迴到學校裏上課。因此,用不了多時,學校的一切教學工作和日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很快就已經轉入到正常的軌道上來了。
有一天,我在我們學校的李昌甫校長的房間門前經過,突然之間,便看見我們公社教育組的龐宗亮同誌,他似乎正在與我們的李昌甫校長和李振邦主任一塊在房間中,嘀嘀咕咕地在進行交談起來。
你可要知道,這個龐宗亮同誌,聽人說,原來他隻是沙河公社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
前些時候,我們全公社的公民辦教師,一塊到公社集中學習貫徹“如何普及小學五年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會議上,我曾見過他一麵。
後來,他也跟隨公社組織的那場“砍煙苗,罷雜糧,種早稻”的參觀和考察的現場會議,來到過我們的良荔大隊。並且,正好又是分在我所在的一個小組。但是,大家彼此之間,並不熟悉,也沒有交談過。
他長得中等的個頭,1米70左右的身高。平易近人,很會接近群眾,工作起來的時候,雷厲風行,有一股火一般的熱情。他講起話來的時候,風趣橫生,通俗易懂,聽眾很是專心在聽講。
因此,容易看出,他是一個比較善於做農村工作的幹部。可以說,是做群眾工作的一把好手。所以,他每到一處,往往都會很受當地群眾的熱情歡迎和接待。
可能,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吧,於是,組織上便安排他到了我們東平教育組當了個一般的組員。聽說,還是在不久前的事情。
大家可要知道,那個時候,縣一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是縣教育局,公社一級就是教育組。而教育組的成員一般來說,都是由一個管全麵的教育組長,一個管教學的組員和一個管財務的組員,這三個成員所組成。
因此,公社教育戰線上大大小小事情,都是由教育組進行管理。實際上,教育組就成為是我們公社教育戰線上的頂頭上司。
群眾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怕官,就怕管。”如果,要是教育組的人進到學校來的話,學校領導就得在百忙之中,都要好好地進行招唿和接待。這似乎已經成為是在那個年代當中的一種普遍又不成文的規定。
當時,我們東平教育組長是朱汝華。他可是從1960年以來,就是東平教育的組長了,從來都未曾調動過,也算得上是一個資曆很長的教育組長了。組員有管教學方麵工作的龐宗亮,以及管財務方麵工作的李其芳。
“……兩位領導,我這次到來你們良荔大隊的任務,就是按照‘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辦法,物色和推薦一個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的人選。因為人生地不熟,請你們好好幫忙物色和推薦一個。希望最好是推薦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這樣一來,能錄取上大學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頓時之間,此時我正在房門口處,聽到龐宗亮同誌這麽一說,馬上就明白這是他們領導之間的一次小型談話。而作為一個普通老師的我,便知趣地馬上停止了腳步。
隨後,就迅速地從樓梯上走了下來,返迴到自己房間裏去了……
有詩歎曰:
初次遇見龐宗亮,言行給人好印象;
物色人選上大學,下鄉進校去拜訪。
光陰似箭,寒來暑往。一恍之間,幾十年時間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溜過去了。
有一次,我來到南寧七妹王卓家裏,看望我那位九十多歲高齡母親的時候,此時,大家兄妹之間,正在一塊幸福地圍坐在母親的身邊,享受這天倫之樂,大家高高興興地一邊在閑談,一邊在歡聲笑語中聊天。
突然之間,我便在無意之中提起,我們七妹當年被物色推薦上大學的事情。於是,七妹她便馬上顯得興味盎然地,將她在後來所知道的全部事情的經過,都詳詳細細地一五一十告訴給了我知道。
從此以後,突然之間,我才真正地聯想起,當年曾經有關於她被我們公社物色推薦,要找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工農兵學員,推薦上大學。
雖然,這件已經是過去了四十多年的事情了,而其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和真象,一直都還蒙在鼓裏,令我一點也沒有能夠知道……
原來,當時我隻是蒙蒙蒙朧朧地知道,我們公社教育組委派過龐宗亮同誌,親自進到我們良荔大隊學校,跟我們的李昌甫校長、李振邦主任進行過詳細的交談。
我在後來,就隻是光光從學校領導那裏才知道,龐宗亮他隻是想從我們大隊,物色和推薦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上大學。究竟,最後公社教育組的龐宗亮同誌,他最後所物色到的這個人是誰,我都是全然不知道的。
畢竟,在那個時候,我每天都隻是知道要埋頭做好本身的教學工作,爭取能夠教好每個學生。因為,他們大多都是貧下中農的子女,我隻要做好了本職的工作,才能夠對得起貧下中農對自己的信任。
因此,我對於在這些社會上,連自己都不大感令能夠到興趣的一些事情,我往往都是從來都很少對它們進行打聽和過問的。
後來,我才從旁人的口中,半信半疑地知道了一些,當時的龐宗亮,他在深入到村子上,與群眾親密地接觸和親切的交談中,他才初步地確定,他想要物色和推薦的這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人選,原來正好就是我們家裏的七妹王卓。
當時,我在思想上還一直在懷疑,這個消息是否確鑿,是不是隻是從旁人口中聽到的那種道聽途說的路邊消息呢?我一直都是抱著一種不要信以為真的態度,以免得上當受騙。最後,變成了沒什麽臉麵見人的那種地步。
有詩為證:
歡聲笑語在聊天,談及選送像眼前;
竭盡全力去物色,推薦七妹她當先。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