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孩童時代那難忘的記憶(1)
“嚴是愛,寬是害”,“尺頭打出聰明子,可惜嬌兒莫送來”……
以上這些,都是我父親一貫遵照自古以來教子成才的格言,並用它來教育我們的,盡管方式方法值得商討。
但是,總比現在一些人,對獨生子女采用的那種“小皇帝”式的溺愛,要強千百倍。
(14)偏聽偏信想不周
有詩歎曰:
偏聽偏信想不周,耕田雇工三載久;
後悔當年錯一步,耽誤一代前程丟。
大家閨秀新女性
我母親黃衍蘭,祖籍廣東省三水市蘆苞鎮人,從小居住在廣州。她是我外婆的獨生女。1921年農曆11月14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兼商人的家庭,祖上一貫經營一間中藥店,還兼行醫看病為職業。
母親,當年既像大家閨秀,又像新時代的女性。她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家族中不少都是大學畢業生,有幾個還在廣州一些名牌高校中任教。
母親的三叔公,就曾經是廣州中醫學院的知名教授。我記得,在1967年初,我隨鳳中的學生進行文化大革命大串連時,正值春節期間,曾到廣州三叔公家拜訪,並受到他們熱情周到的款待。
母親自幼勤奮讀書,學習成績優異。後來,考上廣州市某女子師範。畢業後,於1939年便與在這間女子師範任教的父親結婚,時年才剛十八歲。
因為日本鬼子占領了廣州後,父、母親不得不迴到家鄉廣西。於是,1943年至1946年間,母親在沙河中學,做了一份學校教導處的工作。
正是:
書香門弟我母親,祖籍三水蘆苞人;
祖上行醫又教書,大家閨秀新女性。
偏信專橫知後悔
就在1946年的暑期裏,由於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於是,父親有意重迴廣州去,還在那年暑假,親自重返廣州一趟。並且,還在廣州托一些親朋好友找到需要人的幾間學校。其中,有一個學校還給他安排了工作。
但是,當他從廣州迴來後。在良村肚中的海秋、組和等有名望的族中人士,就曾對他說:
“誌昉,在村上安個家吧,迴老家來‘買田置地’,別把現在家中這份家業給丟了,丟了大可惜。外麵世界又很亂,從長計議,你就不要再遠離家鄉了,這才是上策……”
當時,父親他也親眼看到“世界很亂”, 海秋、組和等人的話,也不是不無道理。於是,他便草率地聽從了旁人的規勸,從而打消了重迴廣州的念頭……
那時候,母親和外婆都是極力主張重新返迴廣州去的。但是,這隻是她們的一廂情願而已,畢竟改變不了父親的決定。
1946年8月期間,當父親從廣州迴來後,便接受了博中高福桂校長的盛情聘請,從沙中上到博中擔任體育教學。於是,母親、外婆和我們便隻好暫時留在家鄉務農了。
就是因為父親當年作出了這樣的決定。於是,從此以後,便給他帶來了他終生無法挽迴的過錯,並而感到無限的後悔與遺憾!
結果,便造成了後來在土改複查時,因為在解放前三年“顧工剝削”,和一些說不清的其它原因。結果,給母親評上了一個地主成份。
就是因為這個“地主成份”的牽連,使得在土改後的近三十多年以來,便耽誤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遠大前程,和帶來了不少難以言說的磨難和痛苦……
我記得,父親生前在我們的麵前,也曾多次提到過此事:
“要是當初不聽信海秋、組和等人的話,就不會有……”。
看來,他的確是有點“後悔”莫及的感慨。就是因為當年這種不多考慮的草率和武斷的錯誤決定,使他懊悔終生。但是,在人世間上,那裏會有“後悔藥”賣的?
我從小到大常常看到,父親這個一家之長,一貫在家裏都是具有絕對權威,一言九鼎的。
有時候,他要想幹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由他決定以後,誰也就沒有什麽辦法能阻止得了的。可是,有時候,他卻又會不自覺地走到另一個極端方麵上去,就是“偏聽偏信”且“武斷專橫”……
正是:
抗戰勝利想返穗,夢寐以求未能迴;
誤聽旁人一席話,偏信專橫知後悔。
隻怪當年大氣候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還隻有十六歲的尹妹,因為家庭出身等原因升不了學,又暫時沒有什麽工作安排。於是,父親就隨便叫她一人,獨自迴到老家插隊務農去了……
要知道,當時在鳳山,她一個人完全可以找到一些日工、零工幹幹的。並且,也完全有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地解決自己的生活。
到了1968年以後,那場上山下鄉運動的年代中,除了在外工作的伊妹以外,其他幾個弟妹,也全都是他“安排”,先後迴家鄉去的。
到了後來,才陸續地進行補辦迴鄉知青等的有關手續的。其中,我和尹妹並未能領得到當時的插隊知青,應得到的政府發給的安置費。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也並不能全都怪責於他。
要知道,當年全縣都還沒有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而全縣的上山下鄉浪潮是在1969年底,**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上山下鄉運動後才開始的。
但是,那時候我們提前迴家,是與父親知道遲早都要迴去,與他認為“遲迴不如早歸”的思想不無關係。
以上,這些都是陳年舊事,也可以說是放“馬後炮”而已,誰也不能改變當年的現實,隻是順便在這裏提及一下罷了……
正是:
遲迴不如早日歸,按父意見盡早迴;
隻怪當年大氣候,不該埋怨父不對。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15)自幼嚴管成習慣
有詩歎曰:
望子成龍女成鳳,嚴父慈母配成雙;
自幼嚴管成習慣,成才都因好家風。
六歲孩童學識字
1947年,我才剛剛隻有六歲,還沒有到該要上學的年齡。但是,母親在農閑季節或空閑的時候,便帶我到樓上的房子裏,開始給我教學一些簡單的字、詞、句了……
難怪,她不愧曾是廣州市一間女子師範生,的確具備有一套在教學上的專業知識,再加上她對我教授得十分耐心和得體。於是,我便漸漸地產生了一種極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十分專心至誌地去進行學習。
因此,母親實際上,就已經是成為了我在學習和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在以後我的成才道路上,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績,其實跟母親她在幼年時,對我的諄諄和耐心教導,是截然分不開的……
但是,父親有時在放寒暑假從學校迴來時,他對我的管教方法,卻跟母親截然不同。
我記得,他總是怕我會跟其它小孩玩多了,心野後難以學好。於是,就常常把我鎖在樓上,強行叫我“閉門苦讀”。
要知道,因為我當時還是一個五、六歲的小孩童,這種管教方法,久而久之,難免也會產生惰性,這本來是不足為怪的。其實,讓小孩子玩多些,還會在無形中,學到了不少其它書上學不到的東西的。
我現在迴憶起來,當年在鄉村中的孩童生活,的確對我以後的成長的影響,真是不言而喻的。
從而可見,父親與母親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卻竟然如此大不一樣,母親的教育手段要比父親高出一籌。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他總肯用紅珠筆在習字簿上寫好一些字,硬要我用黑毛筆進行填寫,以企圖采取“依葫蘆畫瓢”的方法。而並不像母親那樣,教寫字時,既注意筆順,又要注意寫字姿勢,和一些寫字時要掌握的關鍵問題……
我記得,父親他教我寫字的拿手好戲,便是規定每天要填寫多少頁生字,不完成就不能下樓來。要是偷懶或不用心寫字,便給予嚴厲的責罵不說,有時,甚至還不給飯吃的餓肚子的懲罰辦法。
雖然,也許會得到暫時性的成效。但是,終歸都不是個好辦法。
可是,要是能認真地寫好了,或超額完成所布置的任務時,父親他便會臉顯笑容,有時還給你鼓勵幾句,甚至給些好吃東西吃。這也許算是當年父親,對我管教中所采用的“物質刺激”的手段吧。
後來,他對我的要求就更高了,對一些寫錯了的字,要我成版成版地重複地抄寫,並且要求寫對寫好。
有時候,對於寫得好的字,他便在該字旁給個園圈圈,以表示獎勵;寫得差的字,則在字旁給個四方框,表示得要重新再寫上一遍。
他還常常會用‘耕田種地無涯份,愛聞子女讀書聲。’這樣一首對聯,讓我在習字薄中反複多次地默寫。
現在迴想起來,這也許就算成是父親在當年,他作為對我的鼓勵和鞭策的一句“座右銘”吧……
正是:
六歲孩童學識字,母講方法不同父;
師範專業有一套,父嚴罵罰嚐盡苦。
嚴父管成好習慣
但是,我漸漸地覺得,父親教我寫字的這種學習方法實在太乏味了。於是,我幹脆在房前屋後,撿拾一些碎瓦片或一些紅珠石子,在禾場邊的石灰地上,練習寫字和畫畫;甚至有時候,還在一些石灰牆上,進行寫寫畫畫。
現在,那幢舊樓房的牆壁上,還清晰地殘留著,當年我用紅珠石所寫和畫的一些筆跡呢……
到了後來,有時候我連碎瓦片也不要,隨地就拿根木棍,在坭地上寫寫畫畫的練習起字來了。
又再到了後來,有時,幹脆什麽也不要了,隻用右手的食指,在空中劃寫所學過的字與詞句。
有時,還一邊在走路,一邊在用手指劃劃畫畫,自己倒還覺得蠻好玩的哩!這個習慣,一直到我長大以後都在經常使用。
我記得,在高中時,學習俄語我都是這樣去默寫書中的生字和單詞的呢!
在我懂事的時候起,父親就繼承了祖父的傳統,對我在各個方麵要求特別嚴格。尤其是,在寫字和讀書上。因此,從小我也就特別地‘懼怕’他,很少與他推心置腹地交談過……
一直到長成大人以後,我對他都有一種‘父道尊嚴’的恐懼感覺。在父子之間,似乎有一種說不清的隔閡……
可是,從另一方麵看,如果沒有他當年對我那樣的嚴格要求和督促,也許我就養不成從小喜愛看書學習的好習慣。於是,也許可能就沒有我以後的成長曆程了……
正是:
嚴父管成好習慣,隨時隨地不偷懶;
場地空中常畫寫,日後功名皆此成。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嚴是愛,寬是害”,“尺頭打出聰明子,可惜嬌兒莫送來”……
以上這些,都是我父親一貫遵照自古以來教子成才的格言,並用它來教育我們的,盡管方式方法值得商討。
但是,總比現在一些人,對獨生子女采用的那種“小皇帝”式的溺愛,要強千百倍。
(14)偏聽偏信想不周
有詩歎曰:
偏聽偏信想不周,耕田雇工三載久;
後悔當年錯一步,耽誤一代前程丟。
大家閨秀新女性
我母親黃衍蘭,祖籍廣東省三水市蘆苞鎮人,從小居住在廣州。她是我外婆的獨生女。1921年農曆11月14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兼商人的家庭,祖上一貫經營一間中藥店,還兼行醫看病為職業。
母親,當年既像大家閨秀,又像新時代的女性。她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家族中不少都是大學畢業生,有幾個還在廣州一些名牌高校中任教。
母親的三叔公,就曾經是廣州中醫學院的知名教授。我記得,在1967年初,我隨鳳中的學生進行文化大革命大串連時,正值春節期間,曾到廣州三叔公家拜訪,並受到他們熱情周到的款待。
母親自幼勤奮讀書,學習成績優異。後來,考上廣州市某女子師範。畢業後,於1939年便與在這間女子師範任教的父親結婚,時年才剛十八歲。
因為日本鬼子占領了廣州後,父、母親不得不迴到家鄉廣西。於是,1943年至1946年間,母親在沙河中學,做了一份學校教導處的工作。
正是:
書香門弟我母親,祖籍三水蘆苞人;
祖上行醫又教書,大家閨秀新女性。
偏信專橫知後悔
就在1946年的暑期裏,由於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於是,父親有意重迴廣州去,還在那年暑假,親自重返廣州一趟。並且,還在廣州托一些親朋好友找到需要人的幾間學校。其中,有一個學校還給他安排了工作。
但是,當他從廣州迴來後。在良村肚中的海秋、組和等有名望的族中人士,就曾對他說:
“誌昉,在村上安個家吧,迴老家來‘買田置地’,別把現在家中這份家業給丟了,丟了大可惜。外麵世界又很亂,從長計議,你就不要再遠離家鄉了,這才是上策……”
當時,父親他也親眼看到“世界很亂”, 海秋、組和等人的話,也不是不無道理。於是,他便草率地聽從了旁人的規勸,從而打消了重迴廣州的念頭……
那時候,母親和外婆都是極力主張重新返迴廣州去的。但是,這隻是她們的一廂情願而已,畢竟改變不了父親的決定。
1946年8月期間,當父親從廣州迴來後,便接受了博中高福桂校長的盛情聘請,從沙中上到博中擔任體育教學。於是,母親、外婆和我們便隻好暫時留在家鄉務農了。
就是因為父親當年作出了這樣的決定。於是,從此以後,便給他帶來了他終生無法挽迴的過錯,並而感到無限的後悔與遺憾!
結果,便造成了後來在土改複查時,因為在解放前三年“顧工剝削”,和一些說不清的其它原因。結果,給母親評上了一個地主成份。
就是因為這個“地主成份”的牽連,使得在土改後的近三十多年以來,便耽誤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遠大前程,和帶來了不少難以言說的磨難和痛苦……
我記得,父親生前在我們的麵前,也曾多次提到過此事:
“要是當初不聽信海秋、組和等人的話,就不會有……”。
看來,他的確是有點“後悔”莫及的感慨。就是因為當年這種不多考慮的草率和武斷的錯誤決定,使他懊悔終生。但是,在人世間上,那裏會有“後悔藥”賣的?
我從小到大常常看到,父親這個一家之長,一貫在家裏都是具有絕對權威,一言九鼎的。
有時候,他要想幹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由他決定以後,誰也就沒有什麽辦法能阻止得了的。可是,有時候,他卻又會不自覺地走到另一個極端方麵上去,就是“偏聽偏信”且“武斷專橫”……
正是:
抗戰勝利想返穗,夢寐以求未能迴;
誤聽旁人一席話,偏信專橫知後悔。
隻怪當年大氣候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還隻有十六歲的尹妹,因為家庭出身等原因升不了學,又暫時沒有什麽工作安排。於是,父親就隨便叫她一人,獨自迴到老家插隊務農去了……
要知道,當時在鳳山,她一個人完全可以找到一些日工、零工幹幹的。並且,也完全有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地解決自己的生活。
到了1968年以後,那場上山下鄉運動的年代中,除了在外工作的伊妹以外,其他幾個弟妹,也全都是他“安排”,先後迴家鄉去的。
到了後來,才陸續地進行補辦迴鄉知青等的有關手續的。其中,我和尹妹並未能領得到當時的插隊知青,應得到的政府發給的安置費。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也並不能全都怪責於他。
要知道,當年全縣都還沒有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而全縣的上山下鄉浪潮是在1969年底,**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上山下鄉運動後才開始的。
但是,那時候我們提前迴家,是與父親知道遲早都要迴去,與他認為“遲迴不如早歸”的思想不無關係。
以上,這些都是陳年舊事,也可以說是放“馬後炮”而已,誰也不能改變當年的現實,隻是順便在這裏提及一下罷了……
正是:
遲迴不如早日歸,按父意見盡早迴;
隻怪當年大氣候,不該埋怨父不對。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15)自幼嚴管成習慣
有詩歎曰:
望子成龍女成鳳,嚴父慈母配成雙;
自幼嚴管成習慣,成才都因好家風。
六歲孩童學識字
1947年,我才剛剛隻有六歲,還沒有到該要上學的年齡。但是,母親在農閑季節或空閑的時候,便帶我到樓上的房子裏,開始給我教學一些簡單的字、詞、句了……
難怪,她不愧曾是廣州市一間女子師範生,的確具備有一套在教學上的專業知識,再加上她對我教授得十分耐心和得體。於是,我便漸漸地產生了一種極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十分專心至誌地去進行學習。
因此,母親實際上,就已經是成為了我在學習和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在以後我的成才道路上,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績,其實跟母親她在幼年時,對我的諄諄和耐心教導,是截然分不開的……
但是,父親有時在放寒暑假從學校迴來時,他對我的管教方法,卻跟母親截然不同。
我記得,他總是怕我會跟其它小孩玩多了,心野後難以學好。於是,就常常把我鎖在樓上,強行叫我“閉門苦讀”。
要知道,因為我當時還是一個五、六歲的小孩童,這種管教方法,久而久之,難免也會產生惰性,這本來是不足為怪的。其實,讓小孩子玩多些,還會在無形中,學到了不少其它書上學不到的東西的。
我現在迴憶起來,當年在鄉村中的孩童生活,的確對我以後的成長的影響,真是不言而喻的。
從而可見,父親與母親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卻竟然如此大不一樣,母親的教育手段要比父親高出一籌。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他總肯用紅珠筆在習字簿上寫好一些字,硬要我用黑毛筆進行填寫,以企圖采取“依葫蘆畫瓢”的方法。而並不像母親那樣,教寫字時,既注意筆順,又要注意寫字姿勢,和一些寫字時要掌握的關鍵問題……
我記得,父親他教我寫字的拿手好戲,便是規定每天要填寫多少頁生字,不完成就不能下樓來。要是偷懶或不用心寫字,便給予嚴厲的責罵不說,有時,甚至還不給飯吃的餓肚子的懲罰辦法。
雖然,也許會得到暫時性的成效。但是,終歸都不是個好辦法。
可是,要是能認真地寫好了,或超額完成所布置的任務時,父親他便會臉顯笑容,有時還給你鼓勵幾句,甚至給些好吃東西吃。這也許算是當年父親,對我管教中所采用的“物質刺激”的手段吧。
後來,他對我的要求就更高了,對一些寫錯了的字,要我成版成版地重複地抄寫,並且要求寫對寫好。
有時候,對於寫得好的字,他便在該字旁給個園圈圈,以表示獎勵;寫得差的字,則在字旁給個四方框,表示得要重新再寫上一遍。
他還常常會用‘耕田種地無涯份,愛聞子女讀書聲。’這樣一首對聯,讓我在習字薄中反複多次地默寫。
現在迴想起來,這也許就算成是父親在當年,他作為對我的鼓勵和鞭策的一句“座右銘”吧……
正是:
六歲孩童學識字,母講方法不同父;
師範專業有一套,父嚴罵罰嚐盡苦。
嚴父管成好習慣
但是,我漸漸地覺得,父親教我寫字的這種學習方法實在太乏味了。於是,我幹脆在房前屋後,撿拾一些碎瓦片或一些紅珠石子,在禾場邊的石灰地上,練習寫字和畫畫;甚至有時候,還在一些石灰牆上,進行寫寫畫畫。
現在,那幢舊樓房的牆壁上,還清晰地殘留著,當年我用紅珠石所寫和畫的一些筆跡呢……
到了後來,有時候我連碎瓦片也不要,隨地就拿根木棍,在坭地上寫寫畫畫的練習起字來了。
又再到了後來,有時,幹脆什麽也不要了,隻用右手的食指,在空中劃寫所學過的字與詞句。
有時,還一邊在走路,一邊在用手指劃劃畫畫,自己倒還覺得蠻好玩的哩!這個習慣,一直到我長大以後都在經常使用。
我記得,在高中時,學習俄語我都是這樣去默寫書中的生字和單詞的呢!
在我懂事的時候起,父親就繼承了祖父的傳統,對我在各個方麵要求特別嚴格。尤其是,在寫字和讀書上。因此,從小我也就特別地‘懼怕’他,很少與他推心置腹地交談過……
一直到長成大人以後,我對他都有一種‘父道尊嚴’的恐懼感覺。在父子之間,似乎有一種說不清的隔閡……
可是,從另一方麵看,如果沒有他當年對我那樣的嚴格要求和督促,也許我就養不成從小喜愛看書學習的好習慣。於是,也許可能就沒有我以後的成長曆程了……
正是:
嚴父管成好習慣,隨時隨地不偷懶;
場地空中常畫寫,日後功名皆此成。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