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點點淡下,阮青洲的輪廓也在暮色中越不清晰,段緒言輕托後頸將他攬進懷裏。
「是沒走,還是才迴?」段緒言問。
「沒走。」
阮青洲淡著聲:「我知道,我不能走。」
阮青洲用盡隱忍和克製停在這裏,他知道前行意味著藐視北朔權威,攪亂兩國平和,甚至影響此次的談議,所以就連最稀鬆平常的寒暄、探望,他也一件都不能做。
可有人偏要在此時以一份阮譽之的手書誘他意氣用事,他也想不顧一切地衝進使臣館問清真相,卻要記著自己先為南望太子,才是阮青洲。
他是太子,所以不得質疑主君,理當時刻關照兩國和平,他拋掉自己的感受,甘願來到北朔彌補開門揖盜的過錯,縱是痛不欲生也依舊不忘阮譽之教他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可就是這樣一個受他敬重的父親、帝王,卻因為疑心和忌憚便要殺害忠臣義士,牽連無辜,那麽當初那場費盡心力的平反,在阮譽之眼裏又算得上什麽?
阮青洲不能再問。
他靠上段緒言的肩頭,輕嗅著晚風的味道,合起雙眼。倚靠了二十五年的高樓忽然倒塌,他憑風飄落到曠野之上,一副殘軀待染黃沙,尋到一處依靠便也無力再流浪了。
「是來尋我的嗎?」阮青洲問。
段緒言以撫摸代替迴答,攏衣將他暖著:「冷不冷?」
「冷,」阮青洲疲憊入懷,「段緒言,帶我迴去吧。」
落日前,馬匹載人馳迴,自傍晚走到了黑夜,段緒言刻意放慢馬速,等他發泄傾訴,可阮青洲連歇斯底裏都是沉默的,迴到王府後也依舊安靜如初。因為他知道,若是想讓南望戰俘早歸,除了靜候以外,他什麽都不能再做。
接連兩日,府邸風平浪靜。
先前戴千玨之事早在關州廣傳,就連北朔都已知曉這樁蒙冤五年的大案,因而人人都在等著這位南國世子親自到使臣館前質問,表露自己的失望和崩潰,但他們什麽都沒等到。
已是第三日,程望疆清早到達布政司,隔門聽得幾名官員對談。
「畢竟關州初戰時程家多名英烈殉國,中書令膝下僅一獨子,被南望生俘後仍是難逃一死,中書令經歷喪子之痛,難免多心些。可據實說來,以陛下的意思,戰俘定然是要歸還的,況且這南國世子還在關州,此事越是拖遝越不妥當。珵王的提議確實更合適些,免去贖金,但需減免路州渡口關稅,比起原先已是極大的讓步,想來南望那邊也能接受。」
「那便照此份文書來與南望商談吧,也不枉昨晚通宵達旦,可中書令那邊……」
「談議拖了數日皇城也已知曉,聽聞珘王已啟程前往關州,他手帶禦旨,理當就是為了說服中書令來的。」
「也好,因戴千玨一事,近來百姓中關於南望的議論也不小,早些了結,也能盡快將此事揭過,以免再激惱南國世子,那可就前功盡棄了……對了,珵王下令追溯紙張來源,可有查出結果?」
「聽是布政司上下及進出關州的官員文人均已查遍,也查實了近來關州無人拓印此等文書,這時機選得巧妙,恐怕就是南望人傳出的了。」
「南望理當求和才對,此時傳出這事既折辱南望帝名聲又會激怒世子,倒是奇怪,奇怪……」
聽完這聲喟嘆,程望疆斥袖退後,下階行出,神色肅然。十餘年過去,程鐵關三字篆刻在牌位上的痛,他至今未能釋懷。
遙想出征前那副陽光下英武的盔甲,迴歸時已成染血的破銅爛鐵,程望疆再無勇氣喚出「鐵關」二字。喪子之痛,未能感同身受,旁人如何體會如何知曉!
如今傷疤被那風輕雲淡的一句「喪子之痛」揭開,程望疆迎風攥拳,自樹影下穿過時忽被強光晃了眼,依稀卻見日思夜想的身影自眼前而過。
「鐵風!」
一字之差,叫得心顫,程望疆頓足緩迴神,那旁鐵風的身影也已明晰。
「鐵風侍衛,王爺正尋你呢,珘王午後就到,又要招待,想來事也不少。」
「知道了。」鐵風轉身,卻覺一處目光如炬,側眼看去時,隻見程望疆負手直立樹下,眼中卻是失落,他朝人拱手示意,便也行遠。
——
一場春雨融了雪,天又迴冷,南北談和的喜訊終在此時傳開,戰俘重歸之日在即,前一日,阮青洲午後躺在院中小憩。說是調養身子,湯藥卻是用來安神的,阮青洲服得多了白日也嗜睡,昏昏沉沉又醒一遭,便對著腕上刺青出神。
一朵桃花懨懨,照著日光也不生動,段緒言卻像是愛不釋手,時不時便用指尖抵著他腕上脈搏,再見花瓣隨肌膚輕微搏動,總要俯首吻下。
開在冬日的桃花,原是靠著他的血肉而活的。阮青洲拉過袖口遮起。
李之在旁陪著,見狀上前:「主子是不是冷了?」
阮青洲輕聲道:「沒有,你歇著吧,不用看著我。」
李之蹲跪著,遲遲不起。
「怎麽了?」阮青洲又乏,聲量愈輕,更顯得縹緲,李之摸上躺椅扶手,總怕他隨風便消散了。
「明日他們就能迴家了,王爺還說了,能讓主子到場見證,我以為主子會高興的。」
李之小聲問:「主子現在……還想迴南望嗎?」
阮青洲淡漠眨眼,不見一點喜怒和起伏。
「是沒走,還是才迴?」段緒言問。
「沒走。」
阮青洲淡著聲:「我知道,我不能走。」
阮青洲用盡隱忍和克製停在這裏,他知道前行意味著藐視北朔權威,攪亂兩國平和,甚至影響此次的談議,所以就連最稀鬆平常的寒暄、探望,他也一件都不能做。
可有人偏要在此時以一份阮譽之的手書誘他意氣用事,他也想不顧一切地衝進使臣館問清真相,卻要記著自己先為南望太子,才是阮青洲。
他是太子,所以不得質疑主君,理當時刻關照兩國和平,他拋掉自己的感受,甘願來到北朔彌補開門揖盜的過錯,縱是痛不欲生也依舊不忘阮譽之教他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可就是這樣一個受他敬重的父親、帝王,卻因為疑心和忌憚便要殺害忠臣義士,牽連無辜,那麽當初那場費盡心力的平反,在阮譽之眼裏又算得上什麽?
阮青洲不能再問。
他靠上段緒言的肩頭,輕嗅著晚風的味道,合起雙眼。倚靠了二十五年的高樓忽然倒塌,他憑風飄落到曠野之上,一副殘軀待染黃沙,尋到一處依靠便也無力再流浪了。
「是來尋我的嗎?」阮青洲問。
段緒言以撫摸代替迴答,攏衣將他暖著:「冷不冷?」
「冷,」阮青洲疲憊入懷,「段緒言,帶我迴去吧。」
落日前,馬匹載人馳迴,自傍晚走到了黑夜,段緒言刻意放慢馬速,等他發泄傾訴,可阮青洲連歇斯底裏都是沉默的,迴到王府後也依舊安靜如初。因為他知道,若是想讓南望戰俘早歸,除了靜候以外,他什麽都不能再做。
接連兩日,府邸風平浪靜。
先前戴千玨之事早在關州廣傳,就連北朔都已知曉這樁蒙冤五年的大案,因而人人都在等著這位南國世子親自到使臣館前質問,表露自己的失望和崩潰,但他們什麽都沒等到。
已是第三日,程望疆清早到達布政司,隔門聽得幾名官員對談。
「畢竟關州初戰時程家多名英烈殉國,中書令膝下僅一獨子,被南望生俘後仍是難逃一死,中書令經歷喪子之痛,難免多心些。可據實說來,以陛下的意思,戰俘定然是要歸還的,況且這南國世子還在關州,此事越是拖遝越不妥當。珵王的提議確實更合適些,免去贖金,但需減免路州渡口關稅,比起原先已是極大的讓步,想來南望那邊也能接受。」
「那便照此份文書來與南望商談吧,也不枉昨晚通宵達旦,可中書令那邊……」
「談議拖了數日皇城也已知曉,聽聞珘王已啟程前往關州,他手帶禦旨,理當就是為了說服中書令來的。」
「也好,因戴千玨一事,近來百姓中關於南望的議論也不小,早些了結,也能盡快將此事揭過,以免再激惱南國世子,那可就前功盡棄了……對了,珵王下令追溯紙張來源,可有查出結果?」
「聽是布政司上下及進出關州的官員文人均已查遍,也查實了近來關州無人拓印此等文書,這時機選得巧妙,恐怕就是南望人傳出的了。」
「南望理當求和才對,此時傳出這事既折辱南望帝名聲又會激怒世子,倒是奇怪,奇怪……」
聽完這聲喟嘆,程望疆斥袖退後,下階行出,神色肅然。十餘年過去,程鐵關三字篆刻在牌位上的痛,他至今未能釋懷。
遙想出征前那副陽光下英武的盔甲,迴歸時已成染血的破銅爛鐵,程望疆再無勇氣喚出「鐵關」二字。喪子之痛,未能感同身受,旁人如何體會如何知曉!
如今傷疤被那風輕雲淡的一句「喪子之痛」揭開,程望疆迎風攥拳,自樹影下穿過時忽被強光晃了眼,依稀卻見日思夜想的身影自眼前而過。
「鐵風!」
一字之差,叫得心顫,程望疆頓足緩迴神,那旁鐵風的身影也已明晰。
「鐵風侍衛,王爺正尋你呢,珘王午後就到,又要招待,想來事也不少。」
「知道了。」鐵風轉身,卻覺一處目光如炬,側眼看去時,隻見程望疆負手直立樹下,眼中卻是失落,他朝人拱手示意,便也行遠。
——
一場春雨融了雪,天又迴冷,南北談和的喜訊終在此時傳開,戰俘重歸之日在即,前一日,阮青洲午後躺在院中小憩。說是調養身子,湯藥卻是用來安神的,阮青洲服得多了白日也嗜睡,昏昏沉沉又醒一遭,便對著腕上刺青出神。
一朵桃花懨懨,照著日光也不生動,段緒言卻像是愛不釋手,時不時便用指尖抵著他腕上脈搏,再見花瓣隨肌膚輕微搏動,總要俯首吻下。
開在冬日的桃花,原是靠著他的血肉而活的。阮青洲拉過袖口遮起。
李之在旁陪著,見狀上前:「主子是不是冷了?」
阮青洲輕聲道:「沒有,你歇著吧,不用看著我。」
李之蹲跪著,遲遲不起。
「怎麽了?」阮青洲又乏,聲量愈輕,更顯得縹緲,李之摸上躺椅扶手,總怕他隨風便消散了。
「明日他們就能迴家了,王爺還說了,能讓主子到場見證,我以為主子會高興的。」
李之小聲問:「主子現在……還想迴南望嗎?」
阮青洲淡漠眨眼,不見一點喜怒和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