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璁以孔子《中庸》夏朝之禮,杞國已經不足以證明,商朝之禮,唯有宋國在用,而周禮卻是如今在用,故而當從之,來表明,唯有符合時代,方能大行其道,無須刻意追求複古。


    張璁此言乃堂堂正正之言,以《中庸》之言為基石,進行闡發雖然孝等同於祭祀,但不可定義為古之祭祀。


    朱厚熜聽後欣然點頭,隨後又問:“若是不追祖先、不立宗廟是否為不孝?”


    “然也!”張璁拱手相答,未免皇帝有些不解其意,然後又道:“《禮記·喪服小記》有載:「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


    鄭玄注:「高祖以下,與始祖而五。」孔穎達疏:「而立四廟者,既有配天始祖之廟,而更立高祖以下四廟,與始祖而五也。」


    是夫自古以來,父祖亡故,當建廟享受後人供奉,以全奉孝之道。”


    張璁以《禮記·小記》中,非王者不舉五年一次宗廟始祖祭祀典禮,天子舉行禘祭,是祭祀誕育始祖,且以始祖配享,而立四廟祭祀,來佐證,如果不祭祀祖先便是不孝。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再道:“由是《中庸》謂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引完《禮記》之後,張璁再引周公追古公為太王、季公為王季,追溯先祖,皆以天子禮儀祭祀,而這般儀禮,上至天子,下至黎庶皆可用之。


    張璁煌煌之言,群臣聽後盡皆頷首認同,哪怕禮部尚書毛澄,對於張璁此言也極為滿意。


    誠然張璁之言,不乏穿鑿附會之處,然宋儒《語錄》有雲:「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隻要不是太過離經叛道,張璁今日以《中庸》、《禮記》解析皇帝之言,則並無太大問題。


    “哦?”朱厚熜連忙坐直身子,然後再問:“吾嚐聞禮有天子而定,然否?”


    群臣麵麵相覷,不知皇帝此言為何,但總覺得有些不對勁,但不知問題出在何處。


    正在群臣思索之時,廖道南起身拱手迴答:“然也!”


    “可有出處?”


    這下子群臣更加不解,明明是商議朝事,怎麽好像變成講經筵了?


    張璁、夏言、嚴嵩、楊廷和、毛澄等人眼珠子飛速轉動,揣測朱厚熜今日究竟為何如此反常。


    自從決定清查皇莊之後,朱厚熜每一次發問都是如此莫名其妙,先是問孝,後問追封、立廟之事,再問禮是否為天子所定。


    正在幾人冥思苦想之時,廖道南卻在侃侃而談:“《中庸》有雲:「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善!”朱厚熜撫掌而讚,然後看著廖道南笑聞:“卿何許人也?”


    “臣湖廣蒲圻人,庶吉士廖道南!”


    “卿學識弘雅,朕有一問,不知可答否?”朱厚熜點點頭,然後笑問。


    “臣資質駑鈍,然陛下所問,不敢不答!”


    “善!”朱厚熜顯得頗為開心,然後便開始發問:“既然聖人雲,禮儀有天子所定,是否朕可定禮邪?”


    “然……”


    “非也!”


    廖道南話還未說完,楊廷和立馬搶先打斷。


    蓋其已經猜到朱厚熜為何如此反常,因此才會當場打斷廖道南所要迴答之言。


    或者說,朱厚熜根本並非反常,而是故技重施,步步為營再給群臣挖陷阱罷了。


    此次被楊廷和搶言,朱厚熜也沒有生氣,反而一改前態,笑吟吟再問:“不知元輔先生此言何意?”


    “誠然《中庸》有謂禮儀非天子不可議,然中庸亦雲:「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伏望陛下明鑒!”


    “大膽!”


    “放肆!”


    “住口!”


    科、道言官,以及侍候在朱厚熜身邊的韓雍,當即高聲嗬斥楊廷和。


    蓋楊廷和所引之言意為,天子若是德不配位,不可作禮,若是不在天子之位,但有聖人之德,還是不可議禮。


    雖然此言出自《中庸》,但在此刻依然有著譏諷君父之嫌。


    一聲嗬斥之後,言官除了是楊廷和同黨,其餘的都當場走出位置伏拜:“楊廷和今日一再有失儀禮,又諷刺君父,臣等請聖人嚴懲!”


    朱厚熜卻好似並不在意,笑著說道:“朕躬德薄,元輔所言不錯,你每休要如此苛責。


    吾嚐聞不‘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朝善待士大夫,安可因言治罪?”


    毛澄等人立即走出位置伏拜:“聖人聖明千裏!”


    朱厚熜沒有信眾人口頭禪,而是笑著問道:“元輔言朕無德行,我深以為然,隻是敢問天子之德為何?”


    這下子輪到楊廷和愣在當場,不是他不知道答案,而是他根本無法迴答,隻要迴答,必然打臉。


    “臣夏言竊以為,天下之德,莫過於孝!《孝經·聖治章》有載:「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在楊廷和心中盤算如何迴答之時,夏言立馬搶先迴答。


    到如今朱厚熜用意不僅楊廷和已然猜到,夏言、嚴嵩、張璁等人,同樣已經猜到,這也是為何夏言急於搶言的緣故。


    如今皇帝已經登基一月有餘,朝政也處理的有條不紊,一切事物也慢慢拉迴正確軌道。


    當朝政迴到正確軌道,一切欣欣向榮,起複的官員,也在陸陸續續往北京趕,大概還有二三十天時間,因該就能到崗,補充當初罷免的空位。


    新任官員熟悉崗位之時,也就是這場戰爭的落幕時刻,同時也是楊廷和去位之時。


    皇帝自從“小禮議”之後,朝堂平靜如水,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再起波瀾。


    然身處朝堂漩渦的群臣,沒有一人覺得事情便如此作罷。


    皇帝與楊廷和不合,乃是眾所周知之事。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


    又何況一個“權臣”和幼年天子?


    如今經過月餘群臣同心,本來頹廢的朝廷,正慢慢往中興而行,皇帝也是時候能騰出手來,解決掉楊廷和這個“權臣”。


    綜合今日之舉,那麽皇帝之意顯而易見,那就是開始清算正德黨。


    但皇帝不可能掀桌子,做不教而誅之事。


    可是楊廷和將自己經營的如鐵通一般,自入仕以來,奉公守法,清廉無私,想要雞蛋裏挑骨頭,言官彈劾都未必能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鄉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鄉書生並收藏明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