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辦呢,與帝王爭短長那是徒勞,隻能忍辱負重。
謝忱勉強將那不忿摁下去,後槽牙縫兒裏溢出點愁苦的味道,「好叫官家知曉,我這輩子獨養了一個女兒,平常難免嬌縱,什麽端莊賢淑、溫文爾雅的品性,與她半點沾不上邊,斷斷沒有充後宮的福氣。官家您初登大寶,前朝千頭萬緒的事兒要煩憂,若後宮再添上這麽個不曉事的刺頭,您還有順心日子過麽?又是何必呢。」
仿佛真看見了女兒在那四方牢籠裏折斷翅翼的光景,謝忱說著竟掉下淚來。都顧不得風度了,執袖擦擦眼角,淒涼目光望向門外闊遠天空,抱拳憑空執了一禮,「昔年小女及笄時,草民曾上表先帝,先帝還賜了小女一根玉簪,順帶捎了兩句賀辭,雖然都是場麵話吧,但草民是真高興,天下哪個作父母的不盼望兒女能順遂心意過一生?草民自然也是。小女是跳脫的心性,真叫她折在宮牆裏頭,怕是比殺了她還難過。若官家真憐惜她,有補償之意,便隨她自由吧,莫要再提入宮這樣的話了。」
這話其實仍不大恭謹,但一派拉家常的口氣,反倒顯出實心實意,真和臣□□恤君王似的。官家果真有些鬆動了,不是買謝忱的帳,隻是聽這輾轉迂迴、做小伏低的意思,還將先帝都搬出來了,能叫他怎麽辦?
這時候要鬧崩了,也非官家所願,他略一思忖,便退一步,「是朕提得突然,叫謝卿為難了,謝卿一時捨不得愛女,朕能理解。也確實,姻緣之事勉強不來,朕一頭熱絡也無用,既如此,朕也願意聽聽令愛自己的意思,請謝卿給朕一個機會,這總可以吧?」
官家忽然這麽好說話,謝忱將信將疑,遲緩道:「草民的女兒草民自己知道,官家若要問小女話,怕也是徒勞……」
官家卻說不然,「朕才與令愛說了幾句話,這時候問她的想法,她大約不會給朕好臉色。」
還算有自知之明。謝忱就不懂了,「官家的意思是……」
「謝卿不願此時就答應將女兒嫁給朕,那朕隻請謝卿給朕一些時間,」官家朗朗一笑,開始可勁說好話,「這一路南來餘杭,朕對令愛早有耳聞,謝氏家大業大,而今漸交由一位小娘子話事,可見令愛才幹非凡。正巧,朕的內廷少一位得力的宮官,朕看令愛正合適。」
官家朝那簾帳一瞥,忽然好奇此刻躲在後頭的人會有何等反應。
他有意叫她聽見,揚起聲量,「前朝舊例,內廷役使女子年滿二十五可出宮,先帝仁善,俱令以二十三為限,至於有品女官,年滿後或去或留,則隨其自願。令愛今年十八,朕便以四品宮官之位留她五年,屆時她若仍不願跟著朕,朕自放她迴謝家,若朕能哄得她迴心轉意……」
說到此處,悠然嘆了聲氣,換了副繾綣口吻,「那是朕的福氣。」
謝忱叫他膈應得渾身冒冷汗。這都哪兒跟哪兒啊?說什麽才幹非凡入宮為女官……什麽道理!好姑娘就非得往內廷送麽?他謝家多大的事業,不比後宮那三瓜兩棗的值得多了!人怎麽能有這樣大的臉呢。
好在不再提填後宮當妃嬪了,而是當女官,總算還得些轉圜的餘地。謝忱自然仍是不願意的,說得好聽,什麽「若不願跟著朕,自放她迴家」,可能麽!眼下女兒還在眼前呢,昨夜都能弄出這樣大的岔子,真放任到中京城、到官家自己的地盤兒上,還能規規矩矩,隻隨她願意?聽他瞎掰扯!
謝忱順了順氣,舊日股肱之臣淪落到這個地步,不是不心寒的。官家一味要爭謝家人入宮,意思他明白,不就是要謝家、主要是他謝忱,心甘情願為朝廷所驅使麽。
可謝忱不大樂意。
官家不是先帝,年輕而手上又掌著大權的人,難免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周氏與前朝同宗,家譜往上溯十二代的祖宗,乃是前朝開國皇帝的堂叔。宗室旁支蔭封的爵位降等世襲,傳到先帝祖父這一輩,早隻剩了個空架子。那些年世道不好,先帝親歷了家道中落,也眼睜睜目睹了世族傾軋、偷天蔽日,底層的民生早就凋零到了荒蕪的地步,上層的貴族仍踩踏在農奴的骨血上跳舞。先帝看得清楚,是以知道變革的艱難,千百年的製度早在這片土壤上盤根錯節,即便金鑾殿上換了主人,華夏大地上的泱泱世族,仍是輕易不能撼動的力量。
自然要變,可得徐徐圖之。
謝忱亦覺如此。
隻可惜,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開國理政不足兩年,帝位便傳到了官家手上。官家幼年尚未曉事之時,先帝便易幟開始了逐鹿中原的偉業,可以說,官家是在號令群雄的意氣風發中成長起來的,自然不如先帝認得清天下積弊之深。輕敵了,行事便冒進,便急於求成,謝忱冷眼看了兩三年,看著官家興沖沖一道道發著新政,打心眼裏不認同,自然不願站在他這一邊。
他與先帝交情甚篤,並不隻是爭天下時同處一個陣營的緣故,更重要的,是兩人對朝局、對治國之策的見解不謀而合。
他退避三舍,官家卻不願意放過他。
政見冒進,旁的事情上,也習慣了說一不二、獨斷幹剛。謝忱失望透了,索性耍起無賴,好半天,喪眉耷眼地說那不好吧,「官家,還是那句話,草民獨養一個女兒,往後還指著她來支撐門戶,您要是將她帶走了,草民後繼無人,活著還有什麽趣!不如早早去地下算了,尋著了先帝,還有人哭一哭。」<hr>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謝忱勉強將那不忿摁下去,後槽牙縫兒裏溢出點愁苦的味道,「好叫官家知曉,我這輩子獨養了一個女兒,平常難免嬌縱,什麽端莊賢淑、溫文爾雅的品性,與她半點沾不上邊,斷斷沒有充後宮的福氣。官家您初登大寶,前朝千頭萬緒的事兒要煩憂,若後宮再添上這麽個不曉事的刺頭,您還有順心日子過麽?又是何必呢。」
仿佛真看見了女兒在那四方牢籠裏折斷翅翼的光景,謝忱說著竟掉下淚來。都顧不得風度了,執袖擦擦眼角,淒涼目光望向門外闊遠天空,抱拳憑空執了一禮,「昔年小女及笄時,草民曾上表先帝,先帝還賜了小女一根玉簪,順帶捎了兩句賀辭,雖然都是場麵話吧,但草民是真高興,天下哪個作父母的不盼望兒女能順遂心意過一生?草民自然也是。小女是跳脫的心性,真叫她折在宮牆裏頭,怕是比殺了她還難過。若官家真憐惜她,有補償之意,便隨她自由吧,莫要再提入宮這樣的話了。」
這話其實仍不大恭謹,但一派拉家常的口氣,反倒顯出實心實意,真和臣□□恤君王似的。官家果真有些鬆動了,不是買謝忱的帳,隻是聽這輾轉迂迴、做小伏低的意思,還將先帝都搬出來了,能叫他怎麽辦?
這時候要鬧崩了,也非官家所願,他略一思忖,便退一步,「是朕提得突然,叫謝卿為難了,謝卿一時捨不得愛女,朕能理解。也確實,姻緣之事勉強不來,朕一頭熱絡也無用,既如此,朕也願意聽聽令愛自己的意思,請謝卿給朕一個機會,這總可以吧?」
官家忽然這麽好說話,謝忱將信將疑,遲緩道:「草民的女兒草民自己知道,官家若要問小女話,怕也是徒勞……」
官家卻說不然,「朕才與令愛說了幾句話,這時候問她的想法,她大約不會給朕好臉色。」
還算有自知之明。謝忱就不懂了,「官家的意思是……」
「謝卿不願此時就答應將女兒嫁給朕,那朕隻請謝卿給朕一些時間,」官家朗朗一笑,開始可勁說好話,「這一路南來餘杭,朕對令愛早有耳聞,謝氏家大業大,而今漸交由一位小娘子話事,可見令愛才幹非凡。正巧,朕的內廷少一位得力的宮官,朕看令愛正合適。」
官家朝那簾帳一瞥,忽然好奇此刻躲在後頭的人會有何等反應。
他有意叫她聽見,揚起聲量,「前朝舊例,內廷役使女子年滿二十五可出宮,先帝仁善,俱令以二十三為限,至於有品女官,年滿後或去或留,則隨其自願。令愛今年十八,朕便以四品宮官之位留她五年,屆時她若仍不願跟著朕,朕自放她迴謝家,若朕能哄得她迴心轉意……」
說到此處,悠然嘆了聲氣,換了副繾綣口吻,「那是朕的福氣。」
謝忱叫他膈應得渾身冒冷汗。這都哪兒跟哪兒啊?說什麽才幹非凡入宮為女官……什麽道理!好姑娘就非得往內廷送麽?他謝家多大的事業,不比後宮那三瓜兩棗的值得多了!人怎麽能有這樣大的臉呢。
好在不再提填後宮當妃嬪了,而是當女官,總算還得些轉圜的餘地。謝忱自然仍是不願意的,說得好聽,什麽「若不願跟著朕,自放她迴家」,可能麽!眼下女兒還在眼前呢,昨夜都能弄出這樣大的岔子,真放任到中京城、到官家自己的地盤兒上,還能規規矩矩,隻隨她願意?聽他瞎掰扯!
謝忱順了順氣,舊日股肱之臣淪落到這個地步,不是不心寒的。官家一味要爭謝家人入宮,意思他明白,不就是要謝家、主要是他謝忱,心甘情願為朝廷所驅使麽。
可謝忱不大樂意。
官家不是先帝,年輕而手上又掌著大權的人,難免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周氏與前朝同宗,家譜往上溯十二代的祖宗,乃是前朝開國皇帝的堂叔。宗室旁支蔭封的爵位降等世襲,傳到先帝祖父這一輩,早隻剩了個空架子。那些年世道不好,先帝親歷了家道中落,也眼睜睜目睹了世族傾軋、偷天蔽日,底層的民生早就凋零到了荒蕪的地步,上層的貴族仍踩踏在農奴的骨血上跳舞。先帝看得清楚,是以知道變革的艱難,千百年的製度早在這片土壤上盤根錯節,即便金鑾殿上換了主人,華夏大地上的泱泱世族,仍是輕易不能撼動的力量。
自然要變,可得徐徐圖之。
謝忱亦覺如此。
隻可惜,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開國理政不足兩年,帝位便傳到了官家手上。官家幼年尚未曉事之時,先帝便易幟開始了逐鹿中原的偉業,可以說,官家是在號令群雄的意氣風發中成長起來的,自然不如先帝認得清天下積弊之深。輕敵了,行事便冒進,便急於求成,謝忱冷眼看了兩三年,看著官家興沖沖一道道發著新政,打心眼裏不認同,自然不願站在他這一邊。
他與先帝交情甚篤,並不隻是爭天下時同處一個陣營的緣故,更重要的,是兩人對朝局、對治國之策的見解不謀而合。
他退避三舍,官家卻不願意放過他。
政見冒進,旁的事情上,也習慣了說一不二、獨斷幹剛。謝忱失望透了,索性耍起無賴,好半天,喪眉耷眼地說那不好吧,「官家,還是那句話,草民獨養一個女兒,往後還指著她來支撐門戶,您要是將她帶走了,草民後繼無人,活著還有什麽趣!不如早早去地下算了,尋著了先帝,還有人哭一哭。」<hr>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