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尹去陶府,是有案情要處理嗎?」
周沉道:「去傳一道旨意。」
那日他托端王給貴妃娘娘送去了山茶花和夏茉娘的往事。今日,貴妃才遲遲給出決斷。
他從端王手裏接下貴妃詔令後,正要往陶府行去。
此行一來是給夏茉娘正名,將陶成陽私自扣留的點朱釵收迴,並且作為夏茉娘的陪葬。
二來是對陶成陽欺上瞞下的處罰,要罷免他五品皇商的官階。
雖說官階被撤去,但陶府許多花卉本就屬大內貢品,不可公開向民間販賣。
從此以後,怕是隻能與宮中做虧本的買賣了。
吟風聽得雲裏霧裏,既不好意思細細追問,又不想冷場。
好在這時,趙士謙和孫亮風風火火地出了京兆府的大門。
他二人一路拌著嘴吵吵鬧鬧而來,直到趙士謙見著吟風和她手中的食盒,才和孫亮暫時休戰。
「小風姑娘也在?你這食盒裏裝著什麽好吃的呀?」
吟風將其細細說明,趙士謙更加興致盎然起來。
「什麽時候給我也嚐嚐嗎?」
他已經在公廚嚐過油潑辣子的威力,現下聽聞「泡椒」之名,心裏躍躍欲試的同時,又實在害怕那股子灼燒刺痛的後勁。
趙士謙素來有饕餮之稱,少說也是京兆府大半官差在吃這一方麵的意見領袖,其作用,就跟現世的美食探店博主相似。
吟風想要將辣椒這個新奇口味推廣開來,光是做得好吃還不夠,推廣、宣傳的步驟更是也不能少。
於是馬車搖晃地這一路,她天花亂墜地向趙士謙描繪了上百種辣椒的做法和吃法,詳細道來三天三夜也不盡其言,其中最講究的還得是火鍋。
自打那日見著辣椒後,吟風便在心中謀劃起做火鍋的事來,也從李策那裏打聽了更多有關大梁朝的飲食習慣和特色。
大梁雖已發明了帶有炭火加溫裝置的暖爐鐵釜,但因為炭火燃燒的溫度並不足以使湯羹沸騰,所以暖爐的吃法更近似於煎肉。
食客們也是求一個文火慢煎,悠閑自得。
像是火鍋那般將火爐和湯湯水水結合起來的,大多是溫酒的裝置。
就如那詩中所言「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乃是醉心美酒時才有的景象。
將小火爐和銅釜結合,涮煮食材的吃法趙士謙聞所未聞,但光是聽吟風描述,就讓他有些莫名的期待。
尤其是冬日,勞累一天隻盼著一頓豐盛的晚膳,誰不想吃上一口鍋氣十足,熱浪翻湧的湯羹。哪怕數九寒天也能吃得人汗流浹背,酣暢淋漓。
吟風這名為「涮肉火鍋」的想法,就像是說在了他心坎子上。
就著火鍋一事,她與趙士謙說得極為歡快。
周沉隻從旁靜靜聽著。
他對飲食一事並不放在心上。
不挑食,但也沒有最為衷愛的幾樣食材。往往是別人做什麽,他便吃什麽。
在他眼中,一樣食物沒有好吃與否的衡量,隻要是能入口的,就都能裹腹,反之亦然。
聽吟風如數家珍地說著各式各樣的美味,他才頭一次知曉其中門道。
還是很有趣味的。
話有盡時,孫亮駕著馬車,轉眼就行至陶府。
周沉帶著貴妃詔令,要走中門通傳。趙士謙記得上次吟風的提醒,特地嚴陣以待地繫上了棉布遮住口鼻,防止花粉進入體內。
吟風則自行拐去了角門,上迴來過,門牙子已經認識她這個手藝精巧的廚娘,便直接引著她去了陶玉笛院中。
和上迴的陶府花圃不同,陶玉笛自己的小院裏是另一番光景。
裏頭雖也有園圃,但種植的都是各色藥材。吟風認識的藥材有限,唯有對能入菜的幾樣門清兒。
比如蒲公英,水焯後加醋涼拌,滋味微苦,十分解膩。
入藥則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除了長在地裏的,還有許多晾曬在大圓竹匾裏的藥材。吟風現如今的鼻子很是靈光,草藥的清苦味道她早在院外就聞見了。
陶玉笛聽聞吟風赴約而來,當即停了碾藥,淨手去接她。
見麵的頭一句話,說的就是,「妹妹果真將那紅果做成了吃食?」
陶玉笛雖說已是嫁過一迴的「婦人」,但她年紀也不過二十出頭,這一聲「妹妹」著實將吟風叫得臉紅。
「這是自然。」她提起食盒,胸有成竹,「煩請陶小姐借我小廚房一用。」
吟風要做的,正是她念想許久的泡椒雞。
先將鮮嫩的三黃雞切塊泡在冷泉水中祛除血腥,再將肉塊過油,煎炸到雞皮微微焦黃的程度,再就著煸出的雞油放入剁碎的紅泡椒、泡薑和花椒大料。
三黃雞肉質鮮嫩,不幹不柴。泡椒的紅亮湯汁藉由油脂滋潤,漸漸烹入緊實的肉質之中,變得金黃誘人。
火候正旺,接下來隻需倒進半碗水轉文火慢慢燜熟就行。
圍觀的陶府下人早就按奈不住那顆好奇的心思,一邊緊緊盯著鍋中動靜,一邊擲出千奇百怪的問題等著吟風迴答。
辣椒是從陶小姐花圃裏薅的,就連醃製的鹽也是陶小姐賞給她的碎銀補齊的。
吟風沒理由藏著掖著,自然是有一句說一句,將泡椒的做法詳盡道出。
有個機靈小丫頭聽吟風將此紅果與胡椒作比,當即下了趟陶府酒窖,取出一壇香甜的酒釀出來。配合辛辣刺激的泡椒雞,再好不過。
周沉道:「去傳一道旨意。」
那日他托端王給貴妃娘娘送去了山茶花和夏茉娘的往事。今日,貴妃才遲遲給出決斷。
他從端王手裏接下貴妃詔令後,正要往陶府行去。
此行一來是給夏茉娘正名,將陶成陽私自扣留的點朱釵收迴,並且作為夏茉娘的陪葬。
二來是對陶成陽欺上瞞下的處罰,要罷免他五品皇商的官階。
雖說官階被撤去,但陶府許多花卉本就屬大內貢品,不可公開向民間販賣。
從此以後,怕是隻能與宮中做虧本的買賣了。
吟風聽得雲裏霧裏,既不好意思細細追問,又不想冷場。
好在這時,趙士謙和孫亮風風火火地出了京兆府的大門。
他二人一路拌著嘴吵吵鬧鬧而來,直到趙士謙見著吟風和她手中的食盒,才和孫亮暫時休戰。
「小風姑娘也在?你這食盒裏裝著什麽好吃的呀?」
吟風將其細細說明,趙士謙更加興致盎然起來。
「什麽時候給我也嚐嚐嗎?」
他已經在公廚嚐過油潑辣子的威力,現下聽聞「泡椒」之名,心裏躍躍欲試的同時,又實在害怕那股子灼燒刺痛的後勁。
趙士謙素來有饕餮之稱,少說也是京兆府大半官差在吃這一方麵的意見領袖,其作用,就跟現世的美食探店博主相似。
吟風想要將辣椒這個新奇口味推廣開來,光是做得好吃還不夠,推廣、宣傳的步驟更是也不能少。
於是馬車搖晃地這一路,她天花亂墜地向趙士謙描繪了上百種辣椒的做法和吃法,詳細道來三天三夜也不盡其言,其中最講究的還得是火鍋。
自打那日見著辣椒後,吟風便在心中謀劃起做火鍋的事來,也從李策那裏打聽了更多有關大梁朝的飲食習慣和特色。
大梁雖已發明了帶有炭火加溫裝置的暖爐鐵釜,但因為炭火燃燒的溫度並不足以使湯羹沸騰,所以暖爐的吃法更近似於煎肉。
食客們也是求一個文火慢煎,悠閑自得。
像是火鍋那般將火爐和湯湯水水結合起來的,大多是溫酒的裝置。
就如那詩中所言「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乃是醉心美酒時才有的景象。
將小火爐和銅釜結合,涮煮食材的吃法趙士謙聞所未聞,但光是聽吟風描述,就讓他有些莫名的期待。
尤其是冬日,勞累一天隻盼著一頓豐盛的晚膳,誰不想吃上一口鍋氣十足,熱浪翻湧的湯羹。哪怕數九寒天也能吃得人汗流浹背,酣暢淋漓。
吟風這名為「涮肉火鍋」的想法,就像是說在了他心坎子上。
就著火鍋一事,她與趙士謙說得極為歡快。
周沉隻從旁靜靜聽著。
他對飲食一事並不放在心上。
不挑食,但也沒有最為衷愛的幾樣食材。往往是別人做什麽,他便吃什麽。
在他眼中,一樣食物沒有好吃與否的衡量,隻要是能入口的,就都能裹腹,反之亦然。
聽吟風如數家珍地說著各式各樣的美味,他才頭一次知曉其中門道。
還是很有趣味的。
話有盡時,孫亮駕著馬車,轉眼就行至陶府。
周沉帶著貴妃詔令,要走中門通傳。趙士謙記得上次吟風的提醒,特地嚴陣以待地繫上了棉布遮住口鼻,防止花粉進入體內。
吟風則自行拐去了角門,上迴來過,門牙子已經認識她這個手藝精巧的廚娘,便直接引著她去了陶玉笛院中。
和上迴的陶府花圃不同,陶玉笛自己的小院裏是另一番光景。
裏頭雖也有園圃,但種植的都是各色藥材。吟風認識的藥材有限,唯有對能入菜的幾樣門清兒。
比如蒲公英,水焯後加醋涼拌,滋味微苦,十分解膩。
入藥則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除了長在地裏的,還有許多晾曬在大圓竹匾裏的藥材。吟風現如今的鼻子很是靈光,草藥的清苦味道她早在院外就聞見了。
陶玉笛聽聞吟風赴約而來,當即停了碾藥,淨手去接她。
見麵的頭一句話,說的就是,「妹妹果真將那紅果做成了吃食?」
陶玉笛雖說已是嫁過一迴的「婦人」,但她年紀也不過二十出頭,這一聲「妹妹」著實將吟風叫得臉紅。
「這是自然。」她提起食盒,胸有成竹,「煩請陶小姐借我小廚房一用。」
吟風要做的,正是她念想許久的泡椒雞。
先將鮮嫩的三黃雞切塊泡在冷泉水中祛除血腥,再將肉塊過油,煎炸到雞皮微微焦黃的程度,再就著煸出的雞油放入剁碎的紅泡椒、泡薑和花椒大料。
三黃雞肉質鮮嫩,不幹不柴。泡椒的紅亮湯汁藉由油脂滋潤,漸漸烹入緊實的肉質之中,變得金黃誘人。
火候正旺,接下來隻需倒進半碗水轉文火慢慢燜熟就行。
圍觀的陶府下人早就按奈不住那顆好奇的心思,一邊緊緊盯著鍋中動靜,一邊擲出千奇百怪的問題等著吟風迴答。
辣椒是從陶小姐花圃裏薅的,就連醃製的鹽也是陶小姐賞給她的碎銀補齊的。
吟風沒理由藏著掖著,自然是有一句說一句,將泡椒的做法詳盡道出。
有個機靈小丫頭聽吟風將此紅果與胡椒作比,當即下了趟陶府酒窖,取出一壇香甜的酒釀出來。配合辛辣刺激的泡椒雞,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