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免俘虜無罪,並大肆封賞大西軍的將領,朱由崧不必擔心會引起手下那些勞苦功高將士的不滿,因為他哪個都沐浴著朱由崧的天恩,他們深知沒有朱由崧就不會有他們的今天,更不可能有現在的大明複蘇。
這位弘光大帝在他們心目中早已是神的化身,是上天派下來的神,澤被蒼生與萬物,因此朱由崧嬉笑怒罵皆風流,一舉一動亦英雄,這或者就叫做信仰吧。
信仰這個東西太厲害了,尤其是在封建年代,無起義不信仰,無信仰不成事,人們一旦認定了信仰,是絲毫不會懷疑的,這就叫信徒。
普天之下誰有信徒誰就牛逼,誰的信徒越多誰越牛逼,等到他的信徒遍及天下時,他便是萬世聖主。
現在最感謝隆恩的莫過於張獻忠了,不但赦免一切罪過,還被朱由崧加封為大西王,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此前他反複投降想過崇禎帝,在朝廷眼中,恐怕他早就是一個反複無常的悍匪,可殺不可留。
朱由崧竟然還能留他,不會是權益安撫,日後隨便找個借口殺掉吧?
“絕無可能!”張獻忠剛有這樣的念頭,就立即又否定了自己。
朱由崧要想殺自己,易如反掌,還用日後去刻意找理由嗎?就他的所作所為,理由一大堆,掉腦袋是最輕的,千刀萬剮,車裂,點天燈,抄門滅族都不為過。
而且鳳凰山插旗嶺都是明軍攻下來的,並非是他張獻忠識時務主動獻山投降,至於後來的投降,隻是走投無路,被迫無奈的求生之策。
能讓自己和愛妻李納淨身出戶,全身而退,在茅草屋中安享晚年,當時對張獻忠來說已經是奢望了,可是朱由崧竟然加封他為大西王!
崇禎皇帝可從來沒有這麽大方過。
張獻忠攜李納跪倒磕響頭,朱由鬆淡然一笑:“敬軒不必謝朕,朕還有兩件事情相托,辦好此兩件事,就算是對朕的報答了。”
帝王說話就是聖旨,當臣子的隻有無條件服從,正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還談什麽相托?
見朱由崧話說的如此客氣,張獻忠更是受寵若驚了,跪伏在地:“微臣恭領聖訓,縱肝腦塗地也萬死不辭。”
“此前朕俘獲了一將,此人叫李定國,誓死不降,朕愛惜他的忠勇,不忍殺之,敬軒替朕勸勸他吧。”
提起李定國,張獻忠不無感慨。李定國是張獻忠最器重的心腹將領,在整個大西集團,除了孫可望,就是李定國了。在張獻忠的四王以及他的四個幹兒子之間,李定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孫可望。
這四個幹兒子,張獻忠一個比一個喜歡,尤其是這個李定國十歲就參加了他的義軍,從此以後跟著他南征北戰,東擋西殺,17歲便能指揮千軍萬馬,為他獨當一麵。
李定國生的也漂亮,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之將,這些年,為他的大西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現在被俘以後,寧願慷慨赴死,也不願屈膝投降。
相比孫可望之流,簡直是雲泥之別。
因此一提到李定國,張獻忠把他當親兒子一樣看待,讓他去勸幹兒子投降,張獻忠心裏話,陛下真是慧眼識人,我張獻忠一生,閱人無數,論才論德就沒有人能比得過定國的。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玉兒能遇上像陛下這樣的曠世聖物是他的福氣,必然前途無量,也是天下萬民之福。
因此想到這裏張獻忠滿口應承:“陛下,區區小事,包在微臣身上,微臣一定不負聖望,讓李定國負荊請罪,竭力效忠陛下。”
朱由崧大喜,他要的就是這句話。
張獻忠當即去見李定國。
這邊李納拜見母親高桂英,母女二人抱頭痛哭,最後都感念朱由崧的恩德,如果沒有朱由崧善待俘虜,大赦天下,她們母女絕對沒有團聚的這一天。
別看李自成和張獻忠結成了雙親家,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家人,自古雙雄不並立,他們這種所謂的親上加親不過是帝王之間爭奪天下的遊戲和手段而已,為達到他們的目的犧牲兒女的利益,最終結果注定是悲劇。
現在朱由崧給了他們投降歸順的機會,他們的八輩祖宗都得感念朱由崧恩澤天下,如果遇上嗜血殺戮的帝王,他們母女隻能在陰間相會了。
鳳凰山一戰明軍大獲全勝。這一戰意義非常重大,意味著大西政權的消亡,與大明對抗多年的驍悍匪首張獻忠歸順了朝廷,大明朝由此也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
改編俘虜,清掃戰場,打理戰利品,明軍將士忙得不亦樂乎。
當天晚上,張獻忠果然不負所望,帶著李定國,向朱由崧請罪。
張獻忠見到李定國,根本沒費什麽口舌,李定國就表示願意投降朱由崧了,李定國忠臣不事二主,現在他的主人都投降朱由崧了,那他還有什麽可說的。
不但李定國投降了,李定國手下的兩員心腹愛將,張勝和張虎也都願意投降,他們追隨的是李定國兒,李定國追隨的是張獻忠。張獻忠投降並親自來勸降,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李定國帶著張勝和張虎跪在朱由崧麵前乞罪時,朱由鬆心潮澎湃,張獻忠投降,李定國歸順,可謂是最大的盛事。
“小愛卿,免禮平身,浪子迴頭金不換,從此我大明又添良將矣!”
朱由崧親自把他們拉了起來,終於夢想成真,收降李定國,朱由崧的成就感一點也不比收降張獻忠的小,一高興叫它小愛卿,是因為他長得麵白如玉,像個漂亮小夥子,其實論年齡朱由崧並不比李定國大多少。
朱由崧當即傳旨,赦免李定國和張勝張虎三將一切罪過,並當麵加封李定國為大將軍之職,張勝和張虎為李定國的偏將軍。
李定國三將再次謝恩,朱由崧覺得太值得慶賀了,當即傳令,大排筵宴,明軍在鳳凰山上,鳳凰山下,大肆慶賀了三天。
張獻忠投降歸順大明,消息傳出,轟動了整個大明帝國。大西軍的原治下,四川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西,等大片地區地方官員們紛紛來降。
對這些朱由崧,當然不能讓他們簡單的官複原職。先派兵接管,地方的三司衙門要交由內閣和兵部以及司禮監規定程序理事。
這一天,張獻忠來見朱由崧,行完君臣跪拜大禮之後,張獻忠道:“陛下曾說有兩件大事要敬軒來辦,現在李定國已經歸順天朝,但不知陛下另一件大事哪方差派?”
這位弘光大帝在他們心目中早已是神的化身,是上天派下來的神,澤被蒼生與萬物,因此朱由崧嬉笑怒罵皆風流,一舉一動亦英雄,這或者就叫做信仰吧。
信仰這個東西太厲害了,尤其是在封建年代,無起義不信仰,無信仰不成事,人們一旦認定了信仰,是絲毫不會懷疑的,這就叫信徒。
普天之下誰有信徒誰就牛逼,誰的信徒越多誰越牛逼,等到他的信徒遍及天下時,他便是萬世聖主。
現在最感謝隆恩的莫過於張獻忠了,不但赦免一切罪過,還被朱由崧加封為大西王,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此前他反複投降想過崇禎帝,在朝廷眼中,恐怕他早就是一個反複無常的悍匪,可殺不可留。
朱由崧竟然還能留他,不會是權益安撫,日後隨便找個借口殺掉吧?
“絕無可能!”張獻忠剛有這樣的念頭,就立即又否定了自己。
朱由崧要想殺自己,易如反掌,還用日後去刻意找理由嗎?就他的所作所為,理由一大堆,掉腦袋是最輕的,千刀萬剮,車裂,點天燈,抄門滅族都不為過。
而且鳳凰山插旗嶺都是明軍攻下來的,並非是他張獻忠識時務主動獻山投降,至於後來的投降,隻是走投無路,被迫無奈的求生之策。
能讓自己和愛妻李納淨身出戶,全身而退,在茅草屋中安享晚年,當時對張獻忠來說已經是奢望了,可是朱由崧竟然加封他為大西王!
崇禎皇帝可從來沒有這麽大方過。
張獻忠攜李納跪倒磕響頭,朱由鬆淡然一笑:“敬軒不必謝朕,朕還有兩件事情相托,辦好此兩件事,就算是對朕的報答了。”
帝王說話就是聖旨,當臣子的隻有無條件服從,正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還談什麽相托?
見朱由崧話說的如此客氣,張獻忠更是受寵若驚了,跪伏在地:“微臣恭領聖訓,縱肝腦塗地也萬死不辭。”
“此前朕俘獲了一將,此人叫李定國,誓死不降,朕愛惜他的忠勇,不忍殺之,敬軒替朕勸勸他吧。”
提起李定國,張獻忠不無感慨。李定國是張獻忠最器重的心腹將領,在整個大西集團,除了孫可望,就是李定國了。在張獻忠的四王以及他的四個幹兒子之間,李定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孫可望。
這四個幹兒子,張獻忠一個比一個喜歡,尤其是這個李定國十歲就參加了他的義軍,從此以後跟著他南征北戰,東擋西殺,17歲便能指揮千軍萬馬,為他獨當一麵。
李定國生的也漂亮,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之將,這些年,為他的大西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現在被俘以後,寧願慷慨赴死,也不願屈膝投降。
相比孫可望之流,簡直是雲泥之別。
因此一提到李定國,張獻忠把他當親兒子一樣看待,讓他去勸幹兒子投降,張獻忠心裏話,陛下真是慧眼識人,我張獻忠一生,閱人無數,論才論德就沒有人能比得過定國的。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玉兒能遇上像陛下這樣的曠世聖物是他的福氣,必然前途無量,也是天下萬民之福。
因此想到這裏張獻忠滿口應承:“陛下,區區小事,包在微臣身上,微臣一定不負聖望,讓李定國負荊請罪,竭力效忠陛下。”
朱由崧大喜,他要的就是這句話。
張獻忠當即去見李定國。
這邊李納拜見母親高桂英,母女二人抱頭痛哭,最後都感念朱由崧的恩德,如果沒有朱由崧善待俘虜,大赦天下,她們母女絕對沒有團聚的這一天。
別看李自成和張獻忠結成了雙親家,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家人,自古雙雄不並立,他們這種所謂的親上加親不過是帝王之間爭奪天下的遊戲和手段而已,為達到他們的目的犧牲兒女的利益,最終結果注定是悲劇。
現在朱由崧給了他們投降歸順的機會,他們的八輩祖宗都得感念朱由崧恩澤天下,如果遇上嗜血殺戮的帝王,他們母女隻能在陰間相會了。
鳳凰山一戰明軍大獲全勝。這一戰意義非常重大,意味著大西政權的消亡,與大明對抗多年的驍悍匪首張獻忠歸順了朝廷,大明朝由此也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
改編俘虜,清掃戰場,打理戰利品,明軍將士忙得不亦樂乎。
當天晚上,張獻忠果然不負所望,帶著李定國,向朱由崧請罪。
張獻忠見到李定國,根本沒費什麽口舌,李定國就表示願意投降朱由崧了,李定國忠臣不事二主,現在他的主人都投降朱由崧了,那他還有什麽可說的。
不但李定國投降了,李定國手下的兩員心腹愛將,張勝和張虎也都願意投降,他們追隨的是李定國兒,李定國追隨的是張獻忠。張獻忠投降並親自來勸降,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李定國帶著張勝和張虎跪在朱由崧麵前乞罪時,朱由鬆心潮澎湃,張獻忠投降,李定國歸順,可謂是最大的盛事。
“小愛卿,免禮平身,浪子迴頭金不換,從此我大明又添良將矣!”
朱由崧親自把他們拉了起來,終於夢想成真,收降李定國,朱由崧的成就感一點也不比收降張獻忠的小,一高興叫它小愛卿,是因為他長得麵白如玉,像個漂亮小夥子,其實論年齡朱由崧並不比李定國大多少。
朱由崧當即傳旨,赦免李定國和張勝張虎三將一切罪過,並當麵加封李定國為大將軍之職,張勝和張虎為李定國的偏將軍。
李定國三將再次謝恩,朱由崧覺得太值得慶賀了,當即傳令,大排筵宴,明軍在鳳凰山上,鳳凰山下,大肆慶賀了三天。
張獻忠投降歸順大明,消息傳出,轟動了整個大明帝國。大西軍的原治下,四川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西,等大片地區地方官員們紛紛來降。
對這些朱由崧,當然不能讓他們簡單的官複原職。先派兵接管,地方的三司衙門要交由內閣和兵部以及司禮監規定程序理事。
這一天,張獻忠來見朱由崧,行完君臣跪拜大禮之後,張獻忠道:“陛下曾說有兩件大事要敬軒來辦,現在李定國已經歸順天朝,但不知陛下另一件大事哪方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