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進來之後給朱由崧施禮,“錦衣衛都指揮同知兼東廠掌刑千戶李全參見陛下。”
“免禮平身,見朕何事。”
“陛下容稟,李自成夫婦,近日常常唉聲歎氣,有時以淚洗麵。”
朱由崧眼眉一挑,“哦,朕待他們可是不薄,難道他們後悔投降了,對朕有二心不成?”
“這個臣不敢妄言,隻是聽說他們常悼念自己的女兒李納。”
“朕明白了,讓朕想一想,你且去吧。”
“是,微臣告退。”李全又磕了一個頭,轉身退了出去。
李自成聽信牛金星之策,為了籠絡張獻忠,不惜把自己的親生女兒李納給了張獻忠為妾,效法當年的秦晉之好,來對抗朝廷。
通過降將之口,朱由崧對這件事知道得清清楚楚,這也是朱由崧讓廠番監視李自成夫婦的原因之一。
錦衣衛和東廠的廠番對文武百官進行監視,這是大明獨有的特色,朱由崧剛穿越過來也是靠錦衣衛發家的,因此,他對廠衛這個專政利器當然舍不得丟。
這是文武百官都知道的事情,被人監視一開始可能有些人還不適應,特別是文官和東林黨,對錦衣衛和東廠特別抵觸,但是那是崇禎時期的事情,朱由崧獨掌大權以來,特別是大明複國之後,文武百官就習以為常了。
隻要對弘光帝忠心耿耿,為大明朝做事不遺餘力,有人監視沒人監視還不都一個樣?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
漸漸地,錦衣衛和廠番對這些忠心不二的人也就撤了監視。重點監視那些有傾向的,有苗頭的,值得懷疑的文武百官。
眼前的李自成夫婦就在被監視之列。
不是朱由崧表麵君子背後小人,讓廠番和錦衣衛監視他們是有原因的。
因為李自成夫婦集體獻城投降,一下子就收編了他的5萬大順軍,更有他手下的心腹愛將,全都棄暗投明保了朱由崧。
這表麵上看是天大的喜事,但是福之所存禍之所伏,朱由崧穿越前學過哲學,知道矛盾無處不在並且相互轉化,為了防止樂極生悲他不得不對這些降將加點小心。
更何況李自成夫婦還有前科,那還是在崇禎時代,被朝廷大兵圍剿走投無路的李自成選擇了投降,蟄伏了一段時間又造了朝廷的反,最終逼的崇禎帝煤山上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朱由崧對李自成太了解了,他可不能吃崇禎吃過的虧,因此他不得不防備李自成夫婦再給他玩一招兒。
表麵投降了,俯首稱臣,暗地之中他再串通舊部搞點什麽動靜,朱由崧不就虧大了?
因此,這幾天朱由崧對李自成夫婦和這些他昔日的心腹大見都留有耳目,重點就是李自成夫婦。
現在李自成夫婦果然有了苗頭,但也不能就此就武斷力認為李自成夫婦對自己有二心,將他們抓了治罪。稍有誤判無疑就會傷了廣大降將的心,朱由崧須謹慎從事。
更何況李納之事令他們憂傷哀怨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
按說,這是李自成夫婦自己釀的苦水,就應該他們自己喝下去,他們用這種辦法結成鐵聯盟對付的可是他朱由崧,現在朱由崧還得想方設法為他們夫婦救人,哪有把都自己賣了還樂著替別人數錢的?
但是想徹底收降李自成,讓他們夫婦服服帖帖死心塌地的為自己效忠為大明效命,讓李自成從心裏服氣,隻靠加官進爵委以重任是不夠的,必須讓他們無後顧之憂,讓他們感恩戴德,讓他們投降了自己覺得是明智的,不敢再反,不想再反,不能再反。
因此為了徹底打消李自成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夫婦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力,為大明效忠,朱由崧決定在李納身上動一番腦子。
本來李自成這股悍匪已經成為過去,接下來就該收拾八大王張獻忠了。
朱由崧考慮了個眉目之後,命人把宋獻策請來了。
宋獻策進來之後,二人行過君臣之禮後,朱由崧就把李自成夫婦近日的表現道出,並就如何搭救李納之事,問計宋獻策。
宋獻策聽完之後心中吃驚,繼而對弘光帝感到竟害怕,這是宋獻策對帝王的敬畏之心。
李自成夫婦的一言一行都瞞不過陛下,幸虧自己對陛下是真心實意的,今後千萬不能有二心,否則離倒黴可就不遠了。
朱由崧對他如此推心置腹,又令宋獻策感到欣慰,但心裏的活動哪敢表現出來?
見朱由崧問,趕緊作思忖狀,稍後才拱手施禮道:“陛下恩澤如天,微臣佩服,隻是要救李納這事太棘手手了。”
朱由崧暗笑,你們這些文人智囊,有時候就愛扯淡,不棘手,朕找你來幹什麽?
但嘴上不能那麽說,這畢竟是自己親口加封的龍圖閣大學士,也就是自己的軍師,因此點頭道:“先生可有良策?”
“微臣愚見,陛下打算是要對張獻忠用兵了,大兵壓境之時可以派使者赴賊營,答複他一些條件把人贖迴,但若非他張獻忠中知道李自成夫婦背信棄義投降了陛下,惱羞成怒之餘,對李納下毒手,恐怕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朱由崧點頭,宋獻策之言,不失為一條可行之策。如果李納命短,等不及人去救便遭了張獻忠的毒手,任憑誰也沒有辦法。
隻是派使者到張獻忠那裏和談談,有條件的贖人,這事恐怕更棘手,張獻忠不是傻逼,他肯定會獅子大開口的,提出一些苛刻條件。
因此朱由崧認為這不是上策,先把它束之高閣,看宋獻策再沒有什麽更高明的辦法了,朱由崧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宋獻策聽完,眉頭緊皺,搖頭不止,“陛下,這太冒險了吧,萬一不成那就是雞飛蛋打,請陛下三思。”
朱由崧道:“朕意已決,今日請先生來,是想交換一下看法,更重要的是想請先生觀一下天象,順便掐算一下陰陽,推知此計吉兇禍福。”
宋獻策一看,原來朱由崧早就有了定計,都說陛下有些固執,今日一見果然不差,既然如此,宋某不妨就掐算一番。
“免禮平身,見朕何事。”
“陛下容稟,李自成夫婦,近日常常唉聲歎氣,有時以淚洗麵。”
朱由崧眼眉一挑,“哦,朕待他們可是不薄,難道他們後悔投降了,對朕有二心不成?”
“這個臣不敢妄言,隻是聽說他們常悼念自己的女兒李納。”
“朕明白了,讓朕想一想,你且去吧。”
“是,微臣告退。”李全又磕了一個頭,轉身退了出去。
李自成聽信牛金星之策,為了籠絡張獻忠,不惜把自己的親生女兒李納給了張獻忠為妾,效法當年的秦晉之好,來對抗朝廷。
通過降將之口,朱由崧對這件事知道得清清楚楚,這也是朱由崧讓廠番監視李自成夫婦的原因之一。
錦衣衛和東廠的廠番對文武百官進行監視,這是大明獨有的特色,朱由崧剛穿越過來也是靠錦衣衛發家的,因此,他對廠衛這個專政利器當然舍不得丟。
這是文武百官都知道的事情,被人監視一開始可能有些人還不適應,特別是文官和東林黨,對錦衣衛和東廠特別抵觸,但是那是崇禎時期的事情,朱由崧獨掌大權以來,特別是大明複國之後,文武百官就習以為常了。
隻要對弘光帝忠心耿耿,為大明朝做事不遺餘力,有人監視沒人監視還不都一個樣?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
漸漸地,錦衣衛和廠番對這些忠心不二的人也就撤了監視。重點監視那些有傾向的,有苗頭的,值得懷疑的文武百官。
眼前的李自成夫婦就在被監視之列。
不是朱由崧表麵君子背後小人,讓廠番和錦衣衛監視他們是有原因的。
因為李自成夫婦集體獻城投降,一下子就收編了他的5萬大順軍,更有他手下的心腹愛將,全都棄暗投明保了朱由崧。
這表麵上看是天大的喜事,但是福之所存禍之所伏,朱由崧穿越前學過哲學,知道矛盾無處不在並且相互轉化,為了防止樂極生悲他不得不對這些降將加點小心。
更何況李自成夫婦還有前科,那還是在崇禎時代,被朝廷大兵圍剿走投無路的李自成選擇了投降,蟄伏了一段時間又造了朝廷的反,最終逼的崇禎帝煤山上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朱由崧對李自成太了解了,他可不能吃崇禎吃過的虧,因此他不得不防備李自成夫婦再給他玩一招兒。
表麵投降了,俯首稱臣,暗地之中他再串通舊部搞點什麽動靜,朱由崧不就虧大了?
因此,這幾天朱由崧對李自成夫婦和這些他昔日的心腹大見都留有耳目,重點就是李自成夫婦。
現在李自成夫婦果然有了苗頭,但也不能就此就武斷力認為李自成夫婦對自己有二心,將他們抓了治罪。稍有誤判無疑就會傷了廣大降將的心,朱由崧須謹慎從事。
更何況李納之事令他們憂傷哀怨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
按說,這是李自成夫婦自己釀的苦水,就應該他們自己喝下去,他們用這種辦法結成鐵聯盟對付的可是他朱由崧,現在朱由崧還得想方設法為他們夫婦救人,哪有把都自己賣了還樂著替別人數錢的?
但是想徹底收降李自成,讓他們夫婦服服帖帖死心塌地的為自己效忠為大明效命,讓李自成從心裏服氣,隻靠加官進爵委以重任是不夠的,必須讓他們無後顧之憂,讓他們感恩戴德,讓他們投降了自己覺得是明智的,不敢再反,不想再反,不能再反。
因此為了徹底打消李自成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夫婦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力,為大明效忠,朱由崧決定在李納身上動一番腦子。
本來李自成這股悍匪已經成為過去,接下來就該收拾八大王張獻忠了。
朱由崧考慮了個眉目之後,命人把宋獻策請來了。
宋獻策進來之後,二人行過君臣之禮後,朱由崧就把李自成夫婦近日的表現道出,並就如何搭救李納之事,問計宋獻策。
宋獻策聽完之後心中吃驚,繼而對弘光帝感到竟害怕,這是宋獻策對帝王的敬畏之心。
李自成夫婦的一言一行都瞞不過陛下,幸虧自己對陛下是真心實意的,今後千萬不能有二心,否則離倒黴可就不遠了。
朱由崧對他如此推心置腹,又令宋獻策感到欣慰,但心裏的活動哪敢表現出來?
見朱由崧問,趕緊作思忖狀,稍後才拱手施禮道:“陛下恩澤如天,微臣佩服,隻是要救李納這事太棘手手了。”
朱由崧暗笑,你們這些文人智囊,有時候就愛扯淡,不棘手,朕找你來幹什麽?
但嘴上不能那麽說,這畢竟是自己親口加封的龍圖閣大學士,也就是自己的軍師,因此點頭道:“先生可有良策?”
“微臣愚見,陛下打算是要對張獻忠用兵了,大兵壓境之時可以派使者赴賊營,答複他一些條件把人贖迴,但若非他張獻忠中知道李自成夫婦背信棄義投降了陛下,惱羞成怒之餘,對李納下毒手,恐怕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朱由崧點頭,宋獻策之言,不失為一條可行之策。如果李納命短,等不及人去救便遭了張獻忠的毒手,任憑誰也沒有辦法。
隻是派使者到張獻忠那裏和談談,有條件的贖人,這事恐怕更棘手,張獻忠不是傻逼,他肯定會獅子大開口的,提出一些苛刻條件。
因此朱由崧認為這不是上策,先把它束之高閣,看宋獻策再沒有什麽更高明的辦法了,朱由崧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宋獻策聽完,眉頭緊皺,搖頭不止,“陛下,這太冒險了吧,萬一不成那就是雞飛蛋打,請陛下三思。”
朱由崧道:“朕意已決,今日請先生來,是想交換一下看法,更重要的是想請先生觀一下天象,順便掐算一下陰陽,推知此計吉兇禍福。”
宋獻策一看,原來朱由崧早就有了定計,都說陛下有些固執,今日一見果然不差,既然如此,宋某不妨就掐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