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說完話後,似乎頗為滿意自己的計策似的,長籲了一口氣,剛準備退下去,卻又冷不丁地被李元嘉給叫住了。
隻聽李元嘉一臉嘲諷地開口:「愛卿真是好計謀,若是那楊玄如你一般蠢鈍就好了。楊玄早在執行任務之前就將他的家人悉數送出了京城,你恐怕還不知吧?」因楊玄並非邊關手握重兵的大將,所以並沒有家人必須強製留京的要求。但此時想來,當時楊玄突然將家人送出京城的行為的確十分可疑。
兵部尚書這時是真的說不出來一句話了,他的臉一陣紅一陣白的,反覆變化了好幾次。
「行了,你迴位吧!」李元嘉看他看得厭煩,便揮手叫他下去。
「各位愛卿還有何好的意見?」李元嘉環顧四周,語氣威嚴,見眾位大臣緊閉雙唇,沒有再上言的意思,他目光一轉,將視線投到彭國勇的臉上:「愛卿向來足智多謀,對這件事想必也有好的辦法吧,愛卿可不要讓朕失望啊!」李元嘉故意先將彭國勇捧得高高的,再暗中施壓讓他拿出應對之策。
這幾年,雖然因為年齡尚幼,幾位攝政大臣總是在重大事件上多加幹預,甚至調兵超過一萬以上的詔令還要經過這些人的討論才能予以通過執行,平時的硃批更是要在最後給他們過目審核過後才能生效,雖說三省本來就有監督皇帝的職責,但像他們這樣無縫不入,處處插手卻還是古今罕見,關鍵是他們還要給自己安上「匡正君主」的美名。平日裏李元嘉多有忍讓、憋屈,但在這朝堂上他卻也不會讓他們多麽好過。比如,不是「能者多勞」麽,那他就讓他們好好地「發光發熱」。
彭國勇語氣平和地說:「老臣無能為力。」一點也不受李元嘉的挑撥。
李元嘉失望地轉迴了目光,彭國勇向來精明無比,又怎會在自己正懷疑他的時候跳出來讓他抓尾巴。真可惜,狐狸尾巴還沒露出來呢。
不過這本也不是他的目的,他心思一轉,才道出了今天自己真正的打算:「那就是說,眾位愛卿都對此事沒有良策嘍?不過朕倒是有一個想法,諸位不妨聽聽。」
「臣等恭聽聖言。」大臣們紛紛迴應。
李元嘉這才說起來:「楊玄事件非同小可,必須予以重視,現在朕欲派遣定遠大將軍顧行雲率三萬大軍前往平叛,平叛後直接帶兵奔赴北疆戰場,支援前線。另任命長公主李麗質為監軍,隨同出征。」
眾臣聞言,一時議論紛紛。派顧行雲大家都沒什麽意見,因為顧行雲向來保持中立,不參與黨爭朝爭,前不久因為北疆換防才從邊疆迴潮州,又因沙場征戰多年而舊傷累累,時有發作,故自從他去年歲末迴來,便一直在府中休養,計劃在今年暮春重返北疆。
顧行雲戰功累累,此次又剛好要迴北疆,順便過去平個叛也沒什麽大不了,大家對他也很放心。
而讓大家懷有顧慮的人選是李麗質,李麗質今年也不過十六,對軍政之事沒什麽經驗不說,還是個女子,難以讓以男人為主的朝臣們心服口服。
於是有朝臣質疑道:「陛下可是認真考慮過,長公主年紀輕輕,到了軍中,恐難以服眾啊!」
這種擔憂並不是憑空就有的,軍中盡是血氣方剛的男兒們,個個都孔武有力、激情昂揚,很難讓他們對一個柔弱的年輕女子打心眼裏尊敬,更不用說在關鍵時候快速有效率地執行命令了。
「三思啊陛下,先不說長公主能否勝任此職,戰場刀劍無眼,若是長公主有了什麽好歹,如何向陛下交代啊!」另一個朝臣也勸諫道。
「對啊,陛下,長公主金尊玉貴,又何必去趟這灘混水呢?」又一個朝臣說道。
李元嘉又如何願意讓自己的阿姐奔赴險境呢,可他之所以這麽提議,一是因為阿姐執意要求作為監軍,隨軍奔赴戰場,二是因為監軍一職人選不容有失,必須完完全全是他的人,但這個職位又要求地位至少要高於主將,才能起到監督軍隊的作用,這樣一來二去,可供他選擇的人就沒有多少了。
他今天在朝堂上的提議是他在昨晚彭國勇走後跟阿姐共同商議決定的,經過他們的反覆討論,安排,已經將阿姐此行的危險係數降到最低了。
雖然一開始他也不贊成阿姐出征,但既然決定下來了,他就會力挺阿姐到底。今日這些朝臣對阿姐能力的質疑讓他心生不滿,他不由得就護短了起來:「諸位愛卿恐怕不知,長公主雖與朕早年困於潮州行宮,卻非但沒有誤了習識知識,反而因為環境的寧靜而得以沉下心來鑽研典籍、博覽群書。論學識長公主可不必任何一屆的殿試三甲少,論年齡,朕的年齡可還比長公主小三歲,難道朕也不能勝任這皇位了?論性別,先不說古來今往有多少巾幗英雄,光是我大梁便出過兩任女帝,更有當年鎮國大長公主攜娘子軍歃血守城門的典故,為何阿姐隨軍便不行?再說,監軍一職非身份高者不能勝任,在場倒有幾位大人符合條件,不知可願作為監軍,遠赴戰場?」
在場的諸臣們被李元嘉的連連反問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若是再反對,豈不是說他們大多數二甲三甲出身的人不堪為官了;若是再反對,豈不是在質疑陛下的皇位合理性了;若是再反對,豈不是就在看輕大梁的兩位女帝和立下赫赫戰功的鎮國大長公主了。無論是哪一項說法和罪名,都足夠讓他們這些人承受不起。
隻聽李元嘉一臉嘲諷地開口:「愛卿真是好計謀,若是那楊玄如你一般蠢鈍就好了。楊玄早在執行任務之前就將他的家人悉數送出了京城,你恐怕還不知吧?」因楊玄並非邊關手握重兵的大將,所以並沒有家人必須強製留京的要求。但此時想來,當時楊玄突然將家人送出京城的行為的確十分可疑。
兵部尚書這時是真的說不出來一句話了,他的臉一陣紅一陣白的,反覆變化了好幾次。
「行了,你迴位吧!」李元嘉看他看得厭煩,便揮手叫他下去。
「各位愛卿還有何好的意見?」李元嘉環顧四周,語氣威嚴,見眾位大臣緊閉雙唇,沒有再上言的意思,他目光一轉,將視線投到彭國勇的臉上:「愛卿向來足智多謀,對這件事想必也有好的辦法吧,愛卿可不要讓朕失望啊!」李元嘉故意先將彭國勇捧得高高的,再暗中施壓讓他拿出應對之策。
這幾年,雖然因為年齡尚幼,幾位攝政大臣總是在重大事件上多加幹預,甚至調兵超過一萬以上的詔令還要經過這些人的討論才能予以通過執行,平時的硃批更是要在最後給他們過目審核過後才能生效,雖說三省本來就有監督皇帝的職責,但像他們這樣無縫不入,處處插手卻還是古今罕見,關鍵是他們還要給自己安上「匡正君主」的美名。平日裏李元嘉多有忍讓、憋屈,但在這朝堂上他卻也不會讓他們多麽好過。比如,不是「能者多勞」麽,那他就讓他們好好地「發光發熱」。
彭國勇語氣平和地說:「老臣無能為力。」一點也不受李元嘉的挑撥。
李元嘉失望地轉迴了目光,彭國勇向來精明無比,又怎會在自己正懷疑他的時候跳出來讓他抓尾巴。真可惜,狐狸尾巴還沒露出來呢。
不過這本也不是他的目的,他心思一轉,才道出了今天自己真正的打算:「那就是說,眾位愛卿都對此事沒有良策嘍?不過朕倒是有一個想法,諸位不妨聽聽。」
「臣等恭聽聖言。」大臣們紛紛迴應。
李元嘉這才說起來:「楊玄事件非同小可,必須予以重視,現在朕欲派遣定遠大將軍顧行雲率三萬大軍前往平叛,平叛後直接帶兵奔赴北疆戰場,支援前線。另任命長公主李麗質為監軍,隨同出征。」
眾臣聞言,一時議論紛紛。派顧行雲大家都沒什麽意見,因為顧行雲向來保持中立,不參與黨爭朝爭,前不久因為北疆換防才從邊疆迴潮州,又因沙場征戰多年而舊傷累累,時有發作,故自從他去年歲末迴來,便一直在府中休養,計劃在今年暮春重返北疆。
顧行雲戰功累累,此次又剛好要迴北疆,順便過去平個叛也沒什麽大不了,大家對他也很放心。
而讓大家懷有顧慮的人選是李麗質,李麗質今年也不過十六,對軍政之事沒什麽經驗不說,還是個女子,難以讓以男人為主的朝臣們心服口服。
於是有朝臣質疑道:「陛下可是認真考慮過,長公主年紀輕輕,到了軍中,恐難以服眾啊!」
這種擔憂並不是憑空就有的,軍中盡是血氣方剛的男兒們,個個都孔武有力、激情昂揚,很難讓他們對一個柔弱的年輕女子打心眼裏尊敬,更不用說在關鍵時候快速有效率地執行命令了。
「三思啊陛下,先不說長公主能否勝任此職,戰場刀劍無眼,若是長公主有了什麽好歹,如何向陛下交代啊!」另一個朝臣也勸諫道。
「對啊,陛下,長公主金尊玉貴,又何必去趟這灘混水呢?」又一個朝臣說道。
李元嘉又如何願意讓自己的阿姐奔赴險境呢,可他之所以這麽提議,一是因為阿姐執意要求作為監軍,隨軍奔赴戰場,二是因為監軍一職人選不容有失,必須完完全全是他的人,但這個職位又要求地位至少要高於主將,才能起到監督軍隊的作用,這樣一來二去,可供他選擇的人就沒有多少了。
他今天在朝堂上的提議是他在昨晚彭國勇走後跟阿姐共同商議決定的,經過他們的反覆討論,安排,已經將阿姐此行的危險係數降到最低了。
雖然一開始他也不贊成阿姐出征,但既然決定下來了,他就會力挺阿姐到底。今日這些朝臣對阿姐能力的質疑讓他心生不滿,他不由得就護短了起來:「諸位愛卿恐怕不知,長公主雖與朕早年困於潮州行宮,卻非但沒有誤了習識知識,反而因為環境的寧靜而得以沉下心來鑽研典籍、博覽群書。論學識長公主可不必任何一屆的殿試三甲少,論年齡,朕的年齡可還比長公主小三歲,難道朕也不能勝任這皇位了?論性別,先不說古來今往有多少巾幗英雄,光是我大梁便出過兩任女帝,更有當年鎮國大長公主攜娘子軍歃血守城門的典故,為何阿姐隨軍便不行?再說,監軍一職非身份高者不能勝任,在場倒有幾位大人符合條件,不知可願作為監軍,遠赴戰場?」
在場的諸臣們被李元嘉的連連反問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若是再反對,豈不是說他們大多數二甲三甲出身的人不堪為官了;若是再反對,豈不是在質疑陛下的皇位合理性了;若是再反對,豈不是就在看輕大梁的兩位女帝和立下赫赫戰功的鎮國大長公主了。無論是哪一項說法和罪名,都足夠讓他們這些人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