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覓接過來,定睛一看,一瞬間,愣住了。
眼前之物是一支纖細玲瓏的碧玉菡萏簪,通身以質地良好的青碧之玉雕就,其上的芙蕖花苞纖薄通透,嬌嫩瑩潤,花蕊及花瓣上雕刻的經絡紋理纖毫畢露。
她的目光一動不動,盯著這支玉簪,內心卻湧起驚濤駭浪。
隻因這簪子是她母親的舊物。
宋秋覓五歲之前,母親還在世,被母親抱在懷裏嬉戲的時候,偶爾一抬頭,就可以看到母親髮髻上各種精緻的髮飾。
而這支碧玉簪,正是其一,被她的母親多次佩戴過,早已刻入了她的記憶中,絕對不會記錯。
年歲稍大些後,宋秋覓曾試著去整理父母的遺物,卻怎麽都找不到這個簪子了。
她還以為是某個時候被遺落了。
但如今,熟悉的髮簪出現在自己的麵前,宋秋覓的心一下子像浸入了冰冷的湖底一樣。
驚慮,疑惑,一齊湧上了她的心頭。
為什麽母親的遺物會出現在南安郡王妃的手裏,她是通過什麽方式得到的,是否知道這是她母親之物,又為什麽要將這給她?
南安郡王妃的用意到底是什麽?
宋秋覓抬眼看了她一眼,發現南安郡王妃此時仍舊維持著微笑,注視著她,好似一點也沒有察覺到異樣。
宋秋覓深吸一口氣,將簪子收好,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試探問道:「這簪子看起來甚是貴重,不知您是從哪裏尋來的,也好讓妾身備一份同等價值的禮物迴贈。」
南安郡王妃笑道:「是我一位自幼結識的手帕交送我的,這顏色不太襯我這個年紀的人,正適合你。」
宋秋覓心中一跳,雖不知郡王妃所說真假,但還是暗暗記下這個信息。
接下來的時間裏,她雖表麵上還在與南安郡王妃來迴客套,但心卻早已飄遠了,想著方才的事情。
告別以後,她迴到自己的住處,寫信吩咐自己的人去查查南安郡王妃的交際,信寫完以後,她又在書案前坐了許久,手提著筆,凝注著窗外的天,似是在迴憶多年前的往事。
父母的音容笑貌已在記憶中慢慢變淡了,今天卻突然讓那些沉寂下去的記憶莫名重新活躍起來。
宋秋覓的心情一時有幾分低落,於是用過午膳之後,便準備出門走走,散心。
出了門,她一路順著寺廟中的小徑而去,耳側傳來遠處僧侶們誦經敲木魚的聲音,澈遠而又古樸。
她的心莫名靜了許多,腳步也放慢了下來,欣賞著四周的景色,直到走到一株高大參天的古鬆附近,看見樹下坐著一位老僧。
老僧約莫六七十的年紀,他麵前擺著一張古琴,兩手分別搭在琴腰琴肩處,看樣子似是剛剛撫完。
宋秋覓正可惜來晚了沒聽見琴聲,就見老僧朝她雙手合一,道一聲「阿彌陀佛。」
宋秋覓連忙迴禮,又走近了些,向他問路:「冒昧問大師,您可知道去梵淨殿的路怎麽走?」她瞧著大師現在正好也無事,便大膽問他。
西山寺是數百年的名剎,香火旺盛,古蹟也甚多,她正想趁著這個機會都去看一遍。
誰知大師卻朝她一笑:「這位施主,來西山寺,怎麽不試試來到此地的傳統,反而想先去看那些死物?」
這位不知身份的寺廟法師的口氣極大,將西山寺最負盛名,供奉了無數佛像的佛殿稱作死物。
宋秋覓心中微微吸了一口氣,依稀猜測到了眼前之人怕不是一般僧侶。
於是謙虛問道:「還請大師指點一二。」
大師看了看她,眸光深邃:「來西山寺之人,無論遠近,多少都要求一支簽,以卜卦吉兇,問前程姻緣,施主就不想試試?」
大師說的,宋秋覓也早有耳聞,西山寺香火極盛,除了這裏的佛法精深,匯聚了歷代名僧,編纂了許多佛經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裏的簽據說極準,因此讓許多人跋山涉水,千裏迢迢,也要來求一支簽帶迴去。
隻是近日因南安郡王妃入住,寺院為保清淨,除特殊貴客,僅開放每日的上午供香客來訪,此時已過午時,四下皆一片清淨,求籤處的僧人怕是也早早鳴金收兵,去了應是也無人。
察覺到了她的疑惑,大師微微一笑,竟從袖口掏出十來張簽符出來:「尋常問簽的地方現在確實無人,但我今日見施主有緣,倒可以為您解上一簽。」
宋秋覓盯著那簽符看了一會兒,心想,一般抽籤不都是一筒麽,怎現在隻有十來根。
未想到,大師竟又像讀到了她的心一般,解釋道:「貧僧與他們不同,乃是當場書寫簽文,隻需您抽出一根,貧僧再觀您麵相,結合今日的天象,便可以得出結果,簽符確實有許多,但貧僧觀您命象,應就在這十支之內。」
宋秋覓見大師如此敏銳,將她所思所想猜了個十有八九,一下子正色起來,不敢懈怠。
她朝那十支簽文觀去,發現上麵竟是空空如也,沒有任何字跡,刻痕,意識到麵前的大師隻怕真是難得的佛法精深的高僧。
雖然還是不明白他為何第一次見麵,就要堅持為她解簽,但宋秋覓沒打算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總歸,試試就試試,信者則有,不信者則無,她保持著這樣的心態,就當嚐試一下新事物。
宋秋覓沒有猶豫太久,隨手在麵前的十來支簽文中隨意抽了一根,就遞給了大師。
眼前之物是一支纖細玲瓏的碧玉菡萏簪,通身以質地良好的青碧之玉雕就,其上的芙蕖花苞纖薄通透,嬌嫩瑩潤,花蕊及花瓣上雕刻的經絡紋理纖毫畢露。
她的目光一動不動,盯著這支玉簪,內心卻湧起驚濤駭浪。
隻因這簪子是她母親的舊物。
宋秋覓五歲之前,母親還在世,被母親抱在懷裏嬉戲的時候,偶爾一抬頭,就可以看到母親髮髻上各種精緻的髮飾。
而這支碧玉簪,正是其一,被她的母親多次佩戴過,早已刻入了她的記憶中,絕對不會記錯。
年歲稍大些後,宋秋覓曾試著去整理父母的遺物,卻怎麽都找不到這個簪子了。
她還以為是某個時候被遺落了。
但如今,熟悉的髮簪出現在自己的麵前,宋秋覓的心一下子像浸入了冰冷的湖底一樣。
驚慮,疑惑,一齊湧上了她的心頭。
為什麽母親的遺物會出現在南安郡王妃的手裏,她是通過什麽方式得到的,是否知道這是她母親之物,又為什麽要將這給她?
南安郡王妃的用意到底是什麽?
宋秋覓抬眼看了她一眼,發現南安郡王妃此時仍舊維持著微笑,注視著她,好似一點也沒有察覺到異樣。
宋秋覓深吸一口氣,將簪子收好,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試探問道:「這簪子看起來甚是貴重,不知您是從哪裏尋來的,也好讓妾身備一份同等價值的禮物迴贈。」
南安郡王妃笑道:「是我一位自幼結識的手帕交送我的,這顏色不太襯我這個年紀的人,正適合你。」
宋秋覓心中一跳,雖不知郡王妃所說真假,但還是暗暗記下這個信息。
接下來的時間裏,她雖表麵上還在與南安郡王妃來迴客套,但心卻早已飄遠了,想著方才的事情。
告別以後,她迴到自己的住處,寫信吩咐自己的人去查查南安郡王妃的交際,信寫完以後,她又在書案前坐了許久,手提著筆,凝注著窗外的天,似是在迴憶多年前的往事。
父母的音容笑貌已在記憶中慢慢變淡了,今天卻突然讓那些沉寂下去的記憶莫名重新活躍起來。
宋秋覓的心情一時有幾分低落,於是用過午膳之後,便準備出門走走,散心。
出了門,她一路順著寺廟中的小徑而去,耳側傳來遠處僧侶們誦經敲木魚的聲音,澈遠而又古樸。
她的心莫名靜了許多,腳步也放慢了下來,欣賞著四周的景色,直到走到一株高大參天的古鬆附近,看見樹下坐著一位老僧。
老僧約莫六七十的年紀,他麵前擺著一張古琴,兩手分別搭在琴腰琴肩處,看樣子似是剛剛撫完。
宋秋覓正可惜來晚了沒聽見琴聲,就見老僧朝她雙手合一,道一聲「阿彌陀佛。」
宋秋覓連忙迴禮,又走近了些,向他問路:「冒昧問大師,您可知道去梵淨殿的路怎麽走?」她瞧著大師現在正好也無事,便大膽問他。
西山寺是數百年的名剎,香火旺盛,古蹟也甚多,她正想趁著這個機會都去看一遍。
誰知大師卻朝她一笑:「這位施主,來西山寺,怎麽不試試來到此地的傳統,反而想先去看那些死物?」
這位不知身份的寺廟法師的口氣極大,將西山寺最負盛名,供奉了無數佛像的佛殿稱作死物。
宋秋覓心中微微吸了一口氣,依稀猜測到了眼前之人怕不是一般僧侶。
於是謙虛問道:「還請大師指點一二。」
大師看了看她,眸光深邃:「來西山寺之人,無論遠近,多少都要求一支簽,以卜卦吉兇,問前程姻緣,施主就不想試試?」
大師說的,宋秋覓也早有耳聞,西山寺香火極盛,除了這裏的佛法精深,匯聚了歷代名僧,編纂了許多佛經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裏的簽據說極準,因此讓許多人跋山涉水,千裏迢迢,也要來求一支簽帶迴去。
隻是近日因南安郡王妃入住,寺院為保清淨,除特殊貴客,僅開放每日的上午供香客來訪,此時已過午時,四下皆一片清淨,求籤處的僧人怕是也早早鳴金收兵,去了應是也無人。
察覺到了她的疑惑,大師微微一笑,竟從袖口掏出十來張簽符出來:「尋常問簽的地方現在確實無人,但我今日見施主有緣,倒可以為您解上一簽。」
宋秋覓盯著那簽符看了一會兒,心想,一般抽籤不都是一筒麽,怎現在隻有十來根。
未想到,大師竟又像讀到了她的心一般,解釋道:「貧僧與他們不同,乃是當場書寫簽文,隻需您抽出一根,貧僧再觀您麵相,結合今日的天象,便可以得出結果,簽符確實有許多,但貧僧觀您命象,應就在這十支之內。」
宋秋覓見大師如此敏銳,將她所思所想猜了個十有八九,一下子正色起來,不敢懈怠。
她朝那十支簽文觀去,發現上麵竟是空空如也,沒有任何字跡,刻痕,意識到麵前的大師隻怕真是難得的佛法精深的高僧。
雖然還是不明白他為何第一次見麵,就要堅持為她解簽,但宋秋覓沒打算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總歸,試試就試試,信者則有,不信者則無,她保持著這樣的心態,就當嚐試一下新事物。
宋秋覓沒有猶豫太久,隨手在麵前的十來支簽文中隨意抽了一根,就遞給了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