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博物學家,專業暴富[綜名著]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獨立戰爭期間,費城的第一銀行獲得特許權籌集軍費。美國政府國會太窮了,打仗隻能靠借錢,便開始了發行國債。
當時國債總計七千多萬美元,約占美國經濟gdp的四成左右。
這樣龐大的金額,國會從發行的那一天起就沒打算徹底還清。不斷借新還舊,讓債券持有者形成的資產階級與政府共享利益與分擔風險。
戰爭從未徹底停止。
二十多年前,第二銀行被國會授予特許權,在美國全境內能跨州建設分支機構,享有其他銀行沒有的特殊金融權力。最初的目的也是為大量集資應對各種戰爭的軍費問題。
珀爾整理了幾十年間的公開的美國國債數據情況。
不能說完全出乎意料,更多是符合情理之中的估測,恰如傑克遜總統一貫以來的強硬做派,在他上任後六年內居然真的把龐大的國債清零了!
「國債清零,是前年的事。」
愛德蒙找到當時的報導,說的卻不隻是美國建國以來首次還清國債。「同一年,傑克遜遇刺。」
各大報紙都登載了那則轟動美國大事件,那是美國建國以來,第一位遭到刺殺的總統。
當時,傑克遜參加了一場葬禮,一位陌生男子對他進行掏槍射擊,但第一擊子彈卡殼了。
男子立刻換槍,拿出了第二把備用槍要再射擊,動作卻沒有傑克遜快。
傑克遜不愧久經戰陣,雖然六七十歲了,沒有等待警衛趕來,他就用手杖將刺殺者快速製伏。
事後,在報紙上登載的公開調查結果,行刺者罹患精神疾病,是否被人利用不得而知。
對於這一結論,愛德蒙與珀爾肯定不信,美國社會也是紛紛質疑。
《刺殺案真相,總統先生動了誰的奶酪?》、《國債清零,就讓你的命也清零》,《第二銀行的投資新方向》……
世上不乏聰明人。
這些報紙沒有指名道姓幕後真兇,卻是把一些事實羅列了出來。
費城第二銀行握有金融特許權,約等於政府銀行,但實質上是私人所有。
它負責發行聯邦政府的證券發行與投資近二十年,實際上握有聯邦政府的經濟命脈。
傑克遜上台了,像他這樣第一次競選失敗,索性分裂黨派自創一黨的人,怎麽可能讓經濟大權旁若他人之手。
國債清零,讓早就習慣吃大肥肉的第二銀行痛失重要圈錢途徑。
隻能轉而去投資各州政府的債券、運河公司與興起的鐵路,但是賺錢的速度與難易程度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
錢難賺了,由金錢帶來的權力也就隨之削弱,誰又甘心坐以待斃。
「謀財害命,這種事真是自古以來了。」
珀爾有充足理由懷疑,費城金融界就是傑克遜刺殺案的幕後黑手。
「彼時彼刻,恰似此時此刻。」
珀爾指出:「如果敢刺殺總統在前,豈會不敢火燒華爾街在後。一招比一招狠毒,不同的是傑克遜活下來了。」
這也解釋了紐約證券交易會主席老布洛克曾經提過,總統先生與費城第二銀行的掌權者比德爾不合。
豈止是不合,那絕對是美化措辭。真實情況,應是到了水火不容,甚至你死我亡的地步。
雖然沒有永恆的敵人隻有永恆的利益,但從傑克遜總統經歷出發分析,年約七十歲的總統先生性格作風定型,不可能為了什麽妥協而改變。
愛德蒙找出了傑克遜任職初期的講話。
「當年,他提出的在經濟金融方麵的目標已經達成一半。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國債清零任務已經完成。連刺殺沒能要他的命,那必是要在卸任前完成另一半目標——摧毀第二銀行。」
因此,費城方麵不論派誰來華盛頓遊說,都不可能說服總統同意將特許證續簽。
「那是白日做夢。」
愛德蒙確定,「之前,傑克遜無法直接對第二銀行下死手,因為二十多年前簽訂的特許證成為第二銀行的護身符。去年,護身符到期,哪有給敵人續命的道理。」
不隻不續命,更會斬草除根。
結合匿名信上的提醒要注意金幣與銀幣,或能大膽猜測某一種針對證券投機的政策勢在必行。
銀行券,某種程度相當於私發紙幣。
由各家銀行自主發行,全國的銀行券數量以比德爾控製的第二銀行最盛。
一旦扼殺銀行券肆意流通,規定必須用金子銀子進行交易,受衝擊最猛烈必是第二銀行。
如今,銀行券的使用滲入到方方麵麵,想要全麵禁止使用不可能。
由於今年是傑克遜最後一年在任,明年年初就會換一位新總統上台,這點時間隻能針對某一行業進行有效打擊。
被瞄準的會是哪一方麵呢?打擊了它,一定會對抑製投機有強力效果。
「土地。」
「土地。」
珀爾與愛德蒙異口同聲給出了相同的推測。
這不是盲猜,而是基於數據分析。
每一個熱詞的出現,往往反應了一種社會現狀。
近年來,「做土地辦公室的生意(do and-office business )」代指「非常興旺的生意」。這一俚語的形成,反應了美國現狀。
1832年,政府地圖辦公室的土地銷售總額是兩百五十萬美元。
當時國債總計七千多萬美元,約占美國經濟gdp的四成左右。
這樣龐大的金額,國會從發行的那一天起就沒打算徹底還清。不斷借新還舊,讓債券持有者形成的資產階級與政府共享利益與分擔風險。
戰爭從未徹底停止。
二十多年前,第二銀行被國會授予特許權,在美國全境內能跨州建設分支機構,享有其他銀行沒有的特殊金融權力。最初的目的也是為大量集資應對各種戰爭的軍費問題。
珀爾整理了幾十年間的公開的美國國債數據情況。
不能說完全出乎意料,更多是符合情理之中的估測,恰如傑克遜總統一貫以來的強硬做派,在他上任後六年內居然真的把龐大的國債清零了!
「國債清零,是前年的事。」
愛德蒙找到當時的報導,說的卻不隻是美國建國以來首次還清國債。「同一年,傑克遜遇刺。」
各大報紙都登載了那則轟動美國大事件,那是美國建國以來,第一位遭到刺殺的總統。
當時,傑克遜參加了一場葬禮,一位陌生男子對他進行掏槍射擊,但第一擊子彈卡殼了。
男子立刻換槍,拿出了第二把備用槍要再射擊,動作卻沒有傑克遜快。
傑克遜不愧久經戰陣,雖然六七十歲了,沒有等待警衛趕來,他就用手杖將刺殺者快速製伏。
事後,在報紙上登載的公開調查結果,行刺者罹患精神疾病,是否被人利用不得而知。
對於這一結論,愛德蒙與珀爾肯定不信,美國社會也是紛紛質疑。
《刺殺案真相,總統先生動了誰的奶酪?》、《國債清零,就讓你的命也清零》,《第二銀行的投資新方向》……
世上不乏聰明人。
這些報紙沒有指名道姓幕後真兇,卻是把一些事實羅列了出來。
費城第二銀行握有金融特許權,約等於政府銀行,但實質上是私人所有。
它負責發行聯邦政府的證券發行與投資近二十年,實際上握有聯邦政府的經濟命脈。
傑克遜上台了,像他這樣第一次競選失敗,索性分裂黨派自創一黨的人,怎麽可能讓經濟大權旁若他人之手。
國債清零,讓早就習慣吃大肥肉的第二銀行痛失重要圈錢途徑。
隻能轉而去投資各州政府的債券、運河公司與興起的鐵路,但是賺錢的速度與難易程度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
錢難賺了,由金錢帶來的權力也就隨之削弱,誰又甘心坐以待斃。
「謀財害命,這種事真是自古以來了。」
珀爾有充足理由懷疑,費城金融界就是傑克遜刺殺案的幕後黑手。
「彼時彼刻,恰似此時此刻。」
珀爾指出:「如果敢刺殺總統在前,豈會不敢火燒華爾街在後。一招比一招狠毒,不同的是傑克遜活下來了。」
這也解釋了紐約證券交易會主席老布洛克曾經提過,總統先生與費城第二銀行的掌權者比德爾不合。
豈止是不合,那絕對是美化措辭。真實情況,應是到了水火不容,甚至你死我亡的地步。
雖然沒有永恆的敵人隻有永恆的利益,但從傑克遜總統經歷出發分析,年約七十歲的總統先生性格作風定型,不可能為了什麽妥協而改變。
愛德蒙找出了傑克遜任職初期的講話。
「當年,他提出的在經濟金融方麵的目標已經達成一半。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國債清零任務已經完成。連刺殺沒能要他的命,那必是要在卸任前完成另一半目標——摧毀第二銀行。」
因此,費城方麵不論派誰來華盛頓遊說,都不可能說服總統同意將特許證續簽。
「那是白日做夢。」
愛德蒙確定,「之前,傑克遜無法直接對第二銀行下死手,因為二十多年前簽訂的特許證成為第二銀行的護身符。去年,護身符到期,哪有給敵人續命的道理。」
不隻不續命,更會斬草除根。
結合匿名信上的提醒要注意金幣與銀幣,或能大膽猜測某一種針對證券投機的政策勢在必行。
銀行券,某種程度相當於私發紙幣。
由各家銀行自主發行,全國的銀行券數量以比德爾控製的第二銀行最盛。
一旦扼殺銀行券肆意流通,規定必須用金子銀子進行交易,受衝擊最猛烈必是第二銀行。
如今,銀行券的使用滲入到方方麵麵,想要全麵禁止使用不可能。
由於今年是傑克遜最後一年在任,明年年初就會換一位新總統上台,這點時間隻能針對某一行業進行有效打擊。
被瞄準的會是哪一方麵呢?打擊了它,一定會對抑製投機有強力效果。
「土地。」
「土地。」
珀爾與愛德蒙異口同聲給出了相同的推測。
這不是盲猜,而是基於數據分析。
每一個熱詞的出現,往往反應了一種社會現狀。
近年來,「做土地辦公室的生意(do and-office business )」代指「非常興旺的生意」。這一俚語的形成,反應了美國現狀。
1832年,政府地圖辦公室的土地銷售總額是兩百五十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