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頁
[清穿同人]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作者:嶽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第一時間想到就是俄國沙皇插手了此事,派人慫恿這些災民跑過來。
隻要蠱惑幾句,說大清多麽富饒,皇帝又是多麽仁慈善良,很多百姓為了活命,就像是抓住了最後一根稻草逃了過來。
如果真能活命還好,要康熙沒留下他們,沒伸出援手,這些百姓恐怕就要拚個你死我活了。
但是康熙並不太想當這個冤大頭,養活那麽多人,這些人裏麵指不定還有沙皇的釘子。
到時候這釘子再慫恿一下,這些百姓未必會感激,反而可能成為白眼狼反咬自己一口。
趕走不容易,留著也是麻煩。
康熙摸著下巴在思索,顧凝宸在旁邊就不好打擾了。
隻是她見康熙皺眉頭沒多久就舒展開去,對著自己笑道:「朕倒是想了個好法子來安置這些人,算數學院的學生找到幾處新的鹽湖,雖然都不大,卻都需要人手來挖。」
那麽多人,不送去挖鹽,實在太浪費了。
他們還能騰出人手來,盡快分批把這些鹽巴送出去,沿路分流到各個地方,很快就能消化掉了。
康熙不養閑人,努力幹活的就有一份幹糧,雖然不算特別好,起碼能果腹。
如果想要過得好,就隻能更努力幹活。
他打算把人變成小隊,五人一小組,五十人一大組,把人登記在冊。
以後這五人彼此之間互相監督,犯錯就要同小組的人一起受罰,同大組的人也得減一點糧食。
如此一來,他們彼此之間為了能吃飽肚子,就不會輕易有異心,還會盯著其他人,不讓他們犯錯。
不然這些人犯錯,他們就得跟著餓肚子,何其冤枉了。
而且鹽湖遠離人煙,離著蒙古人住的地方也遠。
如果他們身上帶著疫病,鹽湖很大,分散開來,也就不容易傳染開去。
一旦發現,就能立刻處置和隔開。
康熙讓人安排下去,大部分跑來的百姓都是願意的。
大清的皇帝願意出糧食給他們,叫他們能夠活下來,何其大方和善良。
隻讓他們幹活,還不是送命的活計,自己賣力點就能多掙點糧食過冬,感覺渾身都有了幹勁,對以後的生活有了幾分期待。
當然其中也有人不樂意的,康熙也不勉強,直接把人從邊境攆迴去,如果再跑迴來,那就殺無赦。
這些人發現自己不能再迴來,哭著不想走,還是被攆走了。
他們站在不遠處,看著炮口對著自己,隻好灰溜溜走了。
剩下的人就不敢多有意見,一個個乖乖登記身份造冊,然後編成小組和大組,隻要記住自己的編號就足夠了。
這些人安排在各處的鹽湖裏挖鹽,也不是多重的活計,很適合這些千裏迢迢逃難跑來的人。
不然太粗重的活計,他們這小身板虧空太久,沒多久就要受不住了。
因此他們對康熙更為感激,幹活也十分賣力。
當然康熙也讓人留意其中有沒他國的釘子在,尤其是慫恿難民跑過來的人。
有幾個蒙古人跟著一起幹活,也是指導這些人怎麽挖鹽最省力氣,然後鹽巴都送到哪裏,由蒸汽機車帶著幾節裝滿鹽巴的車廂離開。
哈爾汗國的人第一次看見蒸汽機車,這黑漆漆的東西帶著輪子居然自己就會走,不需要牲畜來拉,他們頓時十分害怕。
還是蒙古人跟他們解釋後,才知道這東西是機械,隻要人掌握方向就能走,能省很多力氣,也不需要照顧牲畜來拉車,根本不會累,能一直拉貨,叫他們相當驚奇和敬畏。
蒙古人很快跟他們打成一片,私下旁敲側擊,很快就發現其中幾個算是領頭的人。
難民都說是這幾個人帶頭,才叫他們過來大清,然後過上好日子的。
在哈爾汗國,他們地位低微,原本就是種田的農人,重稅之後隻剩下一點點糧食勉強能過。
幹旱之後,糧食交完稅後根本沒有剩下的,他們活不下去,正一籌莫展的時候,是這幾個人帶他們逃了出來。
光是他們自己幾個人根本沒勇氣逃出來,但是有人領頭,還有成千上萬人一起逃,就要安心也要安全得多了。
但是這幾個人從哪裏來,原本是什麽人,難民們互相一問,居然誰都不清楚,這就很奇怪了。
他們心裏有點嘀咕,卻不敢說什麽,畢竟沒這些領頭,他們當初也不能平安逃出來,還能好好在大清這邊活著過日子。
康熙直接派侍衛帶走了這三個人,隻道他們能夠帶領哈爾汗國的百姓過來,熟悉來大清的路,又十分大膽,是可塑之才,打算培養一二。
這三人當中,其中兩個人都願意,隻以為康熙要給他們當官,真是意外之喜。
他們刻意靠近過大清的大臣,如今在蒙古最活躍的大臣就是戶部尚書王談了,還是大清皇帝心腹。
王談還是個健談之人,對幾人十分賞識的樣子,沒多久就請他們吃飯喝酒,很是想要結交的模樣,叫他們不免心裏有些飄飄然。
尤其聽王談偶爾說起在京城的日子,住著很大的府邸,奴婢成群來伺候,俸祿也不錯,更重要的是天子重臣,那出去是可以橫著走。
隻要不犯錯,那就是榮華富貴的大好日子,這能讓幾人不心動嗎?
其中一個還勉強穩住了,覺得天上不可能掉這麽大的餡餅,這中間肯定有詐。
隻要蠱惑幾句,說大清多麽富饒,皇帝又是多麽仁慈善良,很多百姓為了活命,就像是抓住了最後一根稻草逃了過來。
如果真能活命還好,要康熙沒留下他們,沒伸出援手,這些百姓恐怕就要拚個你死我活了。
但是康熙並不太想當這個冤大頭,養活那麽多人,這些人裏麵指不定還有沙皇的釘子。
到時候這釘子再慫恿一下,這些百姓未必會感激,反而可能成為白眼狼反咬自己一口。
趕走不容易,留著也是麻煩。
康熙摸著下巴在思索,顧凝宸在旁邊就不好打擾了。
隻是她見康熙皺眉頭沒多久就舒展開去,對著自己笑道:「朕倒是想了個好法子來安置這些人,算數學院的學生找到幾處新的鹽湖,雖然都不大,卻都需要人手來挖。」
那麽多人,不送去挖鹽,實在太浪費了。
他們還能騰出人手來,盡快分批把這些鹽巴送出去,沿路分流到各個地方,很快就能消化掉了。
康熙不養閑人,努力幹活的就有一份幹糧,雖然不算特別好,起碼能果腹。
如果想要過得好,就隻能更努力幹活。
他打算把人變成小隊,五人一小組,五十人一大組,把人登記在冊。
以後這五人彼此之間互相監督,犯錯就要同小組的人一起受罰,同大組的人也得減一點糧食。
如此一來,他們彼此之間為了能吃飽肚子,就不會輕易有異心,還會盯著其他人,不讓他們犯錯。
不然這些人犯錯,他們就得跟著餓肚子,何其冤枉了。
而且鹽湖遠離人煙,離著蒙古人住的地方也遠。
如果他們身上帶著疫病,鹽湖很大,分散開來,也就不容易傳染開去。
一旦發現,就能立刻處置和隔開。
康熙讓人安排下去,大部分跑來的百姓都是願意的。
大清的皇帝願意出糧食給他們,叫他們能夠活下來,何其大方和善良。
隻讓他們幹活,還不是送命的活計,自己賣力點就能多掙點糧食過冬,感覺渾身都有了幹勁,對以後的生活有了幾分期待。
當然其中也有人不樂意的,康熙也不勉強,直接把人從邊境攆迴去,如果再跑迴來,那就殺無赦。
這些人發現自己不能再迴來,哭著不想走,還是被攆走了。
他們站在不遠處,看著炮口對著自己,隻好灰溜溜走了。
剩下的人就不敢多有意見,一個個乖乖登記身份造冊,然後編成小組和大組,隻要記住自己的編號就足夠了。
這些人安排在各處的鹽湖裏挖鹽,也不是多重的活計,很適合這些千裏迢迢逃難跑來的人。
不然太粗重的活計,他們這小身板虧空太久,沒多久就要受不住了。
因此他們對康熙更為感激,幹活也十分賣力。
當然康熙也讓人留意其中有沒他國的釘子在,尤其是慫恿難民跑過來的人。
有幾個蒙古人跟著一起幹活,也是指導這些人怎麽挖鹽最省力氣,然後鹽巴都送到哪裏,由蒸汽機車帶著幾節裝滿鹽巴的車廂離開。
哈爾汗國的人第一次看見蒸汽機車,這黑漆漆的東西帶著輪子居然自己就會走,不需要牲畜來拉,他們頓時十分害怕。
還是蒙古人跟他們解釋後,才知道這東西是機械,隻要人掌握方向就能走,能省很多力氣,也不需要照顧牲畜來拉車,根本不會累,能一直拉貨,叫他們相當驚奇和敬畏。
蒙古人很快跟他們打成一片,私下旁敲側擊,很快就發現其中幾個算是領頭的人。
難民都說是這幾個人帶頭,才叫他們過來大清,然後過上好日子的。
在哈爾汗國,他們地位低微,原本就是種田的農人,重稅之後隻剩下一點點糧食勉強能過。
幹旱之後,糧食交完稅後根本沒有剩下的,他們活不下去,正一籌莫展的時候,是這幾個人帶他們逃了出來。
光是他們自己幾個人根本沒勇氣逃出來,但是有人領頭,還有成千上萬人一起逃,就要安心也要安全得多了。
但是這幾個人從哪裏來,原本是什麽人,難民們互相一問,居然誰都不清楚,這就很奇怪了。
他們心裏有點嘀咕,卻不敢說什麽,畢竟沒這些領頭,他們當初也不能平安逃出來,還能好好在大清這邊活著過日子。
康熙直接派侍衛帶走了這三個人,隻道他們能夠帶領哈爾汗國的百姓過來,熟悉來大清的路,又十分大膽,是可塑之才,打算培養一二。
這三人當中,其中兩個人都願意,隻以為康熙要給他們當官,真是意外之喜。
他們刻意靠近過大清的大臣,如今在蒙古最活躍的大臣就是戶部尚書王談了,還是大清皇帝心腹。
王談還是個健談之人,對幾人十分賞識的樣子,沒多久就請他們吃飯喝酒,很是想要結交的模樣,叫他們不免心裏有些飄飄然。
尤其聽王談偶爾說起在京城的日子,住著很大的府邸,奴婢成群來伺候,俸祿也不錯,更重要的是天子重臣,那出去是可以橫著走。
隻要不犯錯,那就是榮華富貴的大好日子,這能讓幾人不心動嗎?
其中一個還勉強穩住了,覺得天上不可能掉這麽大的餡餅,這中間肯定有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