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清穿同人]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作者:嶽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6章 三更合一
顧凝宸這個建議,康熙迴頭跟內閣大臣商議的時候也提了。
大臣們紛紛贊同,還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既維護了朝廷的體麵,還給災民送去溫暖,捐錢的鄉紳們又得了刻在石碑上的體麵,簡直是一石三鳥了。
聽聞又是定貴妃的主意,索額圖都麻木了。
不過這個法子是真的好,如果朝廷直接跟這些人要錢來幫補一二,那就太掉價了。
但是石碑刻字這個光榮的事拿出來,既體麵,又不必朝廷多說什麽,多的是一窩蜂來的人。
誰家沒幾個拐著彎的遠房親戚,大臣們一時心裏都盤算了起來,是不是該稍微提前通風報信一下?
顧凝宸知道後就好奇道:「皇上既是知道大人們會去給自家親朋好友通風報信,不打算阻攔一二,以示公平?」
康熙握著她的手,讓人坐在自己的身邊,慢慢解釋道:「你想想,這件事要直接公布天下,那一下子來的人就太多了。不知情的還以為朝廷在大肆斂財,有心人一宣揚,這好事就變成壞事了。」
她一聽,頓時明白了。
這事不好明麵上直接到處說,不然確實讓人心裏犯嘀咕,這朝廷究竟差多少錢,他們這是得去捐一點還是把家產全捐了才行?
別是捐一點不滿意,迴頭吃掛落,他們就是送錢找罪受了。
但是大臣這些親朋好友,以前自然得過這些大臣的小道消息,深信不疑,相信必然是好事,當然直接就帶著錢來了。
而且他們也有其他親朋戚友,這都不需要朝廷多宣傳,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這些人的數目不多,錢財卻不少,最不缺這個,就缺名聲,簡直是目標客戶了。
完全不需要多篩選,精準就找到這個目標客戶出來,顧凝宸看著康熙,也想知道他這腦瓜子究竟怎麽做的,怎麽那麽厲害?
見她盯著自己,康熙就笑著問道:「怎麽這樣看朕,如此有什麽不對嗎?」
顧凝宸就搖頭道:「不是不對,而是太對了。這樣一來,災民重建宅子的錢想必很快就夠了。」
畢竟石碑上隻寫了名字,又是按照先後順序排。
這樣一來還有個好處,就是彼此之間大部分是不知道對方究竟捐了多少錢。
要是按照捐款數目排序,那麽上下之間的人如果不認識,打聽一下也能知道。
但是打亂了順序,上邊的人可能就是先了一步,未必比自己捐的多。
他們要去打聽,得知上邊或者上上邊的人捐的比自己少很多,估計就要鬱悶了。
還不如不打聽,按照順序來,畢竟後邊的人也可能捐的比自己多,卻在後頭呢!
又因為打亂,沒寫數目,這些人哪怕彼此稍微打聽,也不可能估算最後朝廷得到的捐款總數究竟多少。
隻要戶部不泄露消息,除了康熙就沒多少人知曉,也避免有心人得知這個數目十分龐大而開始指指點點。
捐款多了少了沒人知道,這時候朝廷也不會講究帳目透明這種事。
當然,這所謂透明是不對外公開,卻不等於真的完全不透明讓人胡來。
錢到手了,必然要落在實處,確確實實用在災民身上,而不是被官員們中飽私囊,揮霍掉了。
就跟康熙預測的那樣,來的人不算少,卻也不多,捐的錢款彼此之間都不大清楚。
一個個到順天府那邊登記,把名字和戶籍都寫上了,免得跟別人重名了,地方又含糊,名聲落在別人頭上,那就白捐了。
前麵一人登記名字和戶籍,後邊一人收錢,點算後登記在冊。
一人一頁,後邊的人想看前麵的,也不可能偷看得了。
院子還是前麵一人進,人卻是從後邊另外一個門出去,然後另外一個人才進去,可以說是秘密守得嚴嚴實實,前後人根本碰不上麵,也就不可能互相打聽了。
捐錢的人也乖覺,明白這時候帶金子銀子太不方便,直接就換成銀票送來。
捐的銀錢點算後就轉到戶部那邊再核算一遍,沒問題後,王談就把總的帳目送到康熙手裏。
康熙看後微微頷首,吩咐工匠按照捐錢的順序把人刻上去。
這些捐款自然不可能直接就分到災民手上,畢竟要有人全花掉了,卻沒用在重建房子上,迴頭還來鬧騰想多要一份怎麽辦?
又或是家中一人偷偷拿走了,餘下的人又怎麽辦?
再就是如果災民們拿著錢,也得買各種木材來重建房子,買的人一多,木材的價格肯定會上升,到了他們手上原本夠用的錢就會不夠用了。
畢竟供不應求,木材不夠賣,價格肯定會上去。
倒不如戶部統一把這筆錢一起去大批量買木材,一次性買,反而價格還能往下壓一點,比災民自個買要劃算得多了。
買下這些木材一次性用船隻從大運河送上來,雖然路上有花費,但是數量大,船隻一次也能裝載很多。
比起災民單買幾根木材的價錢,運輸費用平攤之後反而要劃算。
王談真是省錢小能手,小算盤在手,哪個商人都別想在他這裏占便宜!
當然王談也不會占商人的便宜,該給多少就給多少,但是當自己是冤大頭,那就不可能了!
這價格被王談殺了下去,商人都要苦笑了。
顧凝宸這個建議,康熙迴頭跟內閣大臣商議的時候也提了。
大臣們紛紛贊同,還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既維護了朝廷的體麵,還給災民送去溫暖,捐錢的鄉紳們又得了刻在石碑上的體麵,簡直是一石三鳥了。
聽聞又是定貴妃的主意,索額圖都麻木了。
不過這個法子是真的好,如果朝廷直接跟這些人要錢來幫補一二,那就太掉價了。
但是石碑刻字這個光榮的事拿出來,既體麵,又不必朝廷多說什麽,多的是一窩蜂來的人。
誰家沒幾個拐著彎的遠房親戚,大臣們一時心裏都盤算了起來,是不是該稍微提前通風報信一下?
顧凝宸知道後就好奇道:「皇上既是知道大人們會去給自家親朋好友通風報信,不打算阻攔一二,以示公平?」
康熙握著她的手,讓人坐在自己的身邊,慢慢解釋道:「你想想,這件事要直接公布天下,那一下子來的人就太多了。不知情的還以為朝廷在大肆斂財,有心人一宣揚,這好事就變成壞事了。」
她一聽,頓時明白了。
這事不好明麵上直接到處說,不然確實讓人心裏犯嘀咕,這朝廷究竟差多少錢,他們這是得去捐一點還是把家產全捐了才行?
別是捐一點不滿意,迴頭吃掛落,他們就是送錢找罪受了。
但是大臣這些親朋好友,以前自然得過這些大臣的小道消息,深信不疑,相信必然是好事,當然直接就帶著錢來了。
而且他們也有其他親朋戚友,這都不需要朝廷多宣傳,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這些人的數目不多,錢財卻不少,最不缺這個,就缺名聲,簡直是目標客戶了。
完全不需要多篩選,精準就找到這個目標客戶出來,顧凝宸看著康熙,也想知道他這腦瓜子究竟怎麽做的,怎麽那麽厲害?
見她盯著自己,康熙就笑著問道:「怎麽這樣看朕,如此有什麽不對嗎?」
顧凝宸就搖頭道:「不是不對,而是太對了。這樣一來,災民重建宅子的錢想必很快就夠了。」
畢竟石碑上隻寫了名字,又是按照先後順序排。
這樣一來還有個好處,就是彼此之間大部分是不知道對方究竟捐了多少錢。
要是按照捐款數目排序,那麽上下之間的人如果不認識,打聽一下也能知道。
但是打亂了順序,上邊的人可能就是先了一步,未必比自己捐的多。
他們要去打聽,得知上邊或者上上邊的人捐的比自己少很多,估計就要鬱悶了。
還不如不打聽,按照順序來,畢竟後邊的人也可能捐的比自己多,卻在後頭呢!
又因為打亂,沒寫數目,這些人哪怕彼此稍微打聽,也不可能估算最後朝廷得到的捐款總數究竟多少。
隻要戶部不泄露消息,除了康熙就沒多少人知曉,也避免有心人得知這個數目十分龐大而開始指指點點。
捐款多了少了沒人知道,這時候朝廷也不會講究帳目透明這種事。
當然,這所謂透明是不對外公開,卻不等於真的完全不透明讓人胡來。
錢到手了,必然要落在實處,確確實實用在災民身上,而不是被官員們中飽私囊,揮霍掉了。
就跟康熙預測的那樣,來的人不算少,卻也不多,捐的錢款彼此之間都不大清楚。
一個個到順天府那邊登記,把名字和戶籍都寫上了,免得跟別人重名了,地方又含糊,名聲落在別人頭上,那就白捐了。
前麵一人登記名字和戶籍,後邊一人收錢,點算後登記在冊。
一人一頁,後邊的人想看前麵的,也不可能偷看得了。
院子還是前麵一人進,人卻是從後邊另外一個門出去,然後另外一個人才進去,可以說是秘密守得嚴嚴實實,前後人根本碰不上麵,也就不可能互相打聽了。
捐錢的人也乖覺,明白這時候帶金子銀子太不方便,直接就換成銀票送來。
捐的銀錢點算後就轉到戶部那邊再核算一遍,沒問題後,王談就把總的帳目送到康熙手裏。
康熙看後微微頷首,吩咐工匠按照捐錢的順序把人刻上去。
這些捐款自然不可能直接就分到災民手上,畢竟要有人全花掉了,卻沒用在重建房子上,迴頭還來鬧騰想多要一份怎麽辦?
又或是家中一人偷偷拿走了,餘下的人又怎麽辦?
再就是如果災民們拿著錢,也得買各種木材來重建房子,買的人一多,木材的價格肯定會上升,到了他們手上原本夠用的錢就會不夠用了。
畢竟供不應求,木材不夠賣,價格肯定會上去。
倒不如戶部統一把這筆錢一起去大批量買木材,一次性買,反而價格還能往下壓一點,比災民自個買要劃算得多了。
買下這些木材一次性用船隻從大運河送上來,雖然路上有花費,但是數量大,船隻一次也能裝載很多。
比起災民單買幾根木材的價錢,運輸費用平攤之後反而要劃算。
王談真是省錢小能手,小算盤在手,哪個商人都別想在他這裏占便宜!
當然王談也不會占商人的便宜,該給多少就給多少,但是當自己是冤大頭,那就不可能了!
這價格被王談殺了下去,商人都要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