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清穿同人]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作者:嶽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施世綸這不是挺機靈的,想要重振當地,實在想不到辦法,就來求教康熙了。
不懂就請教,而不是自己胡來。
顧凝宸也覺得施世綸確實會來事,而且深知康熙看過後非但不會生氣,反而會高興。
康熙這博學多才在朝廷大臣裏也不是什麽秘密了,要換個昏庸的或者不學無術的君王,被問了不知道肯定要惱羞成怒了。
但是他被問就很高興,因為又能著手鑽研一番。
越是棘手的問題,康熙就感覺越是有趣。
他把摺子一放,讓李德全送來井鹽在雲貴的分布圖,轉頭見顧凝宸在發呆,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不由問道:「在想什麽?」
顧凝宸是聽著井鹽,就想到沿海的海鹽,於是問道:「皇上,我曾看過一本書,如今海鹽也是煎鹽為主,需要大量木柴,消耗巨大,為何不直接曬鹽?」
康熙就解釋道:「沿海曬鹽自古也是有的,隻是不多。」
她一聽就明白,這曬鹽估計就是直接曬,而不是層層遞增的鹽田法。
顧凝宸隨手拿著小本子,用鉛筆在上麵畫了幾個方正的池子,給康熙解釋了鹽田法。
海水先從第一個池子進來,滿了之後關上來曬。
這其中關鍵的就是要放滷水,讓海水能夠盡快自然結晶。
曬剩下一半就打開第二道門,讓餘下的海水進入第二個池子繼續曬,再放入滷水。
這樣一個個池子輪下去,在最後一個池子的時候,就能得到不是雪白的粗鹽。
滷水是從濃到淡,分量不能有一點差池。
製滷的原料是就地取材,一是被海水反覆浸泡過的海泥,再就是海邊常見的一種鹽草。
鹽草切碎後加入混進海泥當中,不停加入海水來過濾,最後得出來的就是滷水。
顧凝宸記得海邊百姓最喜歡用蓮子來測試滷水濃度,十分方便。
浮起來的少,那表示滷水的濃度不高,反之浮起來的多了,證明滷水的濃度很高了。
她一邊想一邊畫一邊說,把自己記得的都說完了,這才停下,低頭看著紙上跟鬼畫符一樣的線條,頓時有點尷尬。
康熙接過顧凝宸手裏的那頁紙笑笑道:「這法子聽著實在可行,怎麽就沒人用了?」
她想了想就道:「沿海百姓多年來一直都是煎鹽,哪怕曬鹽也就是直接曬,要讓他們徹底改變製鹽的法子,確實不容易接受。」
「而且這滷水要怎麽做,放多少才合適,還得反覆試一試才行,不然都是紙上談兵,猜想推算罷了。」
康熙微微頷首,也深以為然道:「那就讓人在海邊劃拉出一塊地來試試,要成功了,那海鹽就能多一些。要失敗了,倒也無妨。」
顧凝宸是聽出來了,他這還沒開始,怕失敗了叫自己難過,這就先安慰上了。
她有點哭笑不得,這時候不是該問自己從哪裏看見的,這人怎麽有上好的曬鹽方式,卻沒有直達天聽?
康熙看出顧凝宸的疑惑,實在是她這心思在臉上都要藏不住了,好笑地伸手摸了摸她的小臉才道:「上迴江南總督送來的摺子提到紅薯,恰好被你看見了,才叫朕知道了。陳家努力了這麽多年都沒能直達天聽,多少能人異士在民間,發現曬鹽的好法子沒能叫朕知道,也不是什麽稀奇事了。」
如果有人突然跑去府衙,告訴當地官員,他有一個新的曬鹽方式,出鹽比之前要多,非常好用。
當地官員第一時間隻會覺得這人瘋了,在說瘋話。
哪怕官員覺得這法子可行,但是當地的都是官鹽,要失敗了,往年用老法子出的鹽減產了,他不被上頭問罪才怪!
一般官員在當地呆三年,然後就換地方了,何必為了一個不知道哪裏來,也不知道能不能可行的法子,壞了自己的前程呢?
他們不改變,前程未必有影響,但是如果著手去大改,就很可能出問題。
所以此人沒能把法子呈上,憤憤不平寫在書裏,恰好被拖爾弼借迴家,然後被顧凝宸看見,這隻能說此人的運氣還算不錯。
要換做其他人看了,估計也不會在康熙麵前直接就提了。
也就顧凝宸心大,覺得嚐試一番,萬一能成,就能給康熙帶來好消息,增加鹽的產量。
如果這事不成……估計她壓根就沒想到這一點,或者想了,再努力改進就好。
跟他們一起做研究的時候一樣,沒什麽一開始就成了,總需要反覆調整才是。
鹽的事重大,康熙琢磨了一下,就讓內閣當中相對年輕一些的李光地去福建跑一趟。
另外還增派了五千士兵,跟著李光地一起去福建,把海邊一塊地包圍起來,不讓任何人進出。
就連裏麵製鹽的都是士兵,不讓當地百姓摻和進來。
倒也未必是擔心當地百姓泄密,而是曬鹽此事還在摸索當中,如果能成,那自然好,以後也能推廣,百姓們也就能受惠了。
如果不成,這還是顧凝宸的主意,叫人知道隻覺得是勞民傷財。
還讓提前得知的百姓一場空歡喜,實在沒這個必要。
康熙讓李光地收拾行裝,第二天就出發。
他還把人召到宮裏密談了足足一個時辰,李光地這才出宮。
哪怕夜風再涼,李光地因為興奮感覺渾身熱乎乎的,恨不能立刻出發去福建!
不懂就請教,而不是自己胡來。
顧凝宸也覺得施世綸確實會來事,而且深知康熙看過後非但不會生氣,反而會高興。
康熙這博學多才在朝廷大臣裏也不是什麽秘密了,要換個昏庸的或者不學無術的君王,被問了不知道肯定要惱羞成怒了。
但是他被問就很高興,因為又能著手鑽研一番。
越是棘手的問題,康熙就感覺越是有趣。
他把摺子一放,讓李德全送來井鹽在雲貴的分布圖,轉頭見顧凝宸在發呆,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不由問道:「在想什麽?」
顧凝宸是聽著井鹽,就想到沿海的海鹽,於是問道:「皇上,我曾看過一本書,如今海鹽也是煎鹽為主,需要大量木柴,消耗巨大,為何不直接曬鹽?」
康熙就解釋道:「沿海曬鹽自古也是有的,隻是不多。」
她一聽就明白,這曬鹽估計就是直接曬,而不是層層遞增的鹽田法。
顧凝宸隨手拿著小本子,用鉛筆在上麵畫了幾個方正的池子,給康熙解釋了鹽田法。
海水先從第一個池子進來,滿了之後關上來曬。
這其中關鍵的就是要放滷水,讓海水能夠盡快自然結晶。
曬剩下一半就打開第二道門,讓餘下的海水進入第二個池子繼續曬,再放入滷水。
這樣一個個池子輪下去,在最後一個池子的時候,就能得到不是雪白的粗鹽。
滷水是從濃到淡,分量不能有一點差池。
製滷的原料是就地取材,一是被海水反覆浸泡過的海泥,再就是海邊常見的一種鹽草。
鹽草切碎後加入混進海泥當中,不停加入海水來過濾,最後得出來的就是滷水。
顧凝宸記得海邊百姓最喜歡用蓮子來測試滷水濃度,十分方便。
浮起來的少,那表示滷水的濃度不高,反之浮起來的多了,證明滷水的濃度很高了。
她一邊想一邊畫一邊說,把自己記得的都說完了,這才停下,低頭看著紙上跟鬼畫符一樣的線條,頓時有點尷尬。
康熙接過顧凝宸手裏的那頁紙笑笑道:「這法子聽著實在可行,怎麽就沒人用了?」
她想了想就道:「沿海百姓多年來一直都是煎鹽,哪怕曬鹽也就是直接曬,要讓他們徹底改變製鹽的法子,確實不容易接受。」
「而且這滷水要怎麽做,放多少才合適,還得反覆試一試才行,不然都是紙上談兵,猜想推算罷了。」
康熙微微頷首,也深以為然道:「那就讓人在海邊劃拉出一塊地來試試,要成功了,那海鹽就能多一些。要失敗了,倒也無妨。」
顧凝宸是聽出來了,他這還沒開始,怕失敗了叫自己難過,這就先安慰上了。
她有點哭笑不得,這時候不是該問自己從哪裏看見的,這人怎麽有上好的曬鹽方式,卻沒有直達天聽?
康熙看出顧凝宸的疑惑,實在是她這心思在臉上都要藏不住了,好笑地伸手摸了摸她的小臉才道:「上迴江南總督送來的摺子提到紅薯,恰好被你看見了,才叫朕知道了。陳家努力了這麽多年都沒能直達天聽,多少能人異士在民間,發現曬鹽的好法子沒能叫朕知道,也不是什麽稀奇事了。」
如果有人突然跑去府衙,告訴當地官員,他有一個新的曬鹽方式,出鹽比之前要多,非常好用。
當地官員第一時間隻會覺得這人瘋了,在說瘋話。
哪怕官員覺得這法子可行,但是當地的都是官鹽,要失敗了,往年用老法子出的鹽減產了,他不被上頭問罪才怪!
一般官員在當地呆三年,然後就換地方了,何必為了一個不知道哪裏來,也不知道能不能可行的法子,壞了自己的前程呢?
他們不改變,前程未必有影響,但是如果著手去大改,就很可能出問題。
所以此人沒能把法子呈上,憤憤不平寫在書裏,恰好被拖爾弼借迴家,然後被顧凝宸看見,這隻能說此人的運氣還算不錯。
要換做其他人看了,估計也不會在康熙麵前直接就提了。
也就顧凝宸心大,覺得嚐試一番,萬一能成,就能給康熙帶來好消息,增加鹽的產量。
如果這事不成……估計她壓根就沒想到這一點,或者想了,再努力改進就好。
跟他們一起做研究的時候一樣,沒什麽一開始就成了,總需要反覆調整才是。
鹽的事重大,康熙琢磨了一下,就讓內閣當中相對年輕一些的李光地去福建跑一趟。
另外還增派了五千士兵,跟著李光地一起去福建,把海邊一塊地包圍起來,不讓任何人進出。
就連裏麵製鹽的都是士兵,不讓當地百姓摻和進來。
倒也未必是擔心當地百姓泄密,而是曬鹽此事還在摸索當中,如果能成,那自然好,以後也能推廣,百姓們也就能受惠了。
如果不成,這還是顧凝宸的主意,叫人知道隻覺得是勞民傷財。
還讓提前得知的百姓一場空歡喜,實在沒這個必要。
康熙讓李光地收拾行裝,第二天就出發。
他還把人召到宮裏密談了足足一個時辰,李光地這才出宮。
哪怕夜風再涼,李光地因為興奮感覺渾身熱乎乎的,恨不能立刻出發去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