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宮外,禦甲衛已鎮壓暴動,迴來時卻見宮門緊閉,不禁狐疑,狐疑少時,他們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想辦法,可這高聳堅固的宮門哪有那般容易被打破,除非有攻城車或是登牆梯,然這些也隻在皇宮軍庫裏有,甚至因甚久無用已是損壞得差不多。
如此禦甲衛幾乎就是在宮門外幹站著,既發懵又著急。他們倒是想求助禁軍,奈何禁軍被迫聚集在南側,無法前來支援。
一個半時辰緩緩流失,遠處沙塵如約掀起。
棋子亦悄然落下。
柏曉軍兩萬人、百裏軍一萬人出現,雖人數與上頭交代有差,但戰場變數多,實際與謀劃不一樣也屬正常,是以北禁軍看到旗幟後大喜,忙示意底下兩軍繞行,與南側八萬禁軍夾擊叛軍。可底下兩軍卻搖旗示意開城門,從城門內直接一鼓作氣突襲。
啊?北禁軍統領發傻,不知其想作何,但既然他們是聖上請的援軍,又是柏曉大將軍親自帶軍,應是自有妙計罷,於是北城門大開,柏曉帶領三萬軍魚貫而入。
接著柏曉下指示,一萬五千人分三路,前往東西北城牆,另外一萬五千則前往南側。
北禁軍統領看著這情況愈加狐疑,然轉念一想,這是加強三側城門的防守,以防敵人調虎離山、聲東擊西之計,不愧是穩健的大將軍。
隻是……怎麽上城牆的這些柏曉軍皆是一副要威脅人的模樣?
南側,柏曉的到來鼓舞了士氣。禁軍統領向登上城牆的柏曉抱拳,問是否要衝出去,柏曉點頭,命其讓軍隊後撤,將城門打開,請君入甕後再關上。
南禁軍統領傻眼,忙再問一遍,得到相同的答案。又問緣由,乃是將二皇子軍請進來後圍攻,以最低傷亡拿下勝利,還可將叛軍收編。
聽上去不是很靠譜,但是見得柏曉大將軍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南禁軍統領也就遲疑著下令開城門。
結果二皇子軍還真的堂而皇之入城,城門也在敵軍全部入城後關上,然後……
禁軍就被兩麵夾擊,南禁軍統領也被柏曉拿劍挾持,接著二皇子高聲勸降,許以「降者有功無罪,不殺」,又有紹子野等人帶皇城全部百姓集中於南側,另三側城牆守軍也盡皆被押到此處,南側八萬禁軍無奈投降。
一切發展,安靜非常。
在南地亭子內的男子也靜默地繼續下棋,移主將、三名副將及一萬兵馬至宮門前。
禦甲衛見身後出現叛軍大驚失色,混亂不成陣,二皇子再行勸降之語,又言之皇宮內無有半點動靜乃是因他的人侵入皇宮所致,禦甲衛堅持無三息,盡皆投降。
旋即二皇子命人搖旗,皇宮宮門隨之大開。二皇子隻帶恆桀、柏曉以及一位戴麵具的女子,還有五百兵馬入內,五百兵馬之中包括紹子野、魏靖琳、周軒與魏芸瀾四人,他們皆是要去救魏公。
至於其餘兵馬,則皆在宮門口待命,也是為避免禦甲衛假投降而作防備。
寧靜繼續蔓延,直至二皇子帶三百人抵達朝龍殿,這份寧靜才被打破,「綿綿細雨」悄悄來臨。
「兒臣參見父皇!」一身絨甲的二皇子站在殿門口,向龍椅上的皇帝抱拳一禮,不卑不亢。
被困在朝龍殿內的文武百官麵色極差,不知該如何是好,好在有人作表率。
蘇維鈺邁開腳,當著皇帝的麵,自文武百官麵前走過,跨過朝龍殿的門檻,站在二皇子身後。
這是什麽意思?不言而喻。
麵色鐵青的軍行總司毫不猶豫邁步走出去,而文武百官麵麵相覷,又看了看朝龍殿外烏壓壓的兵士,也立馬一個接一個跟著走出朝龍殿,站到二皇子身後。
不單是他們,就連皇帝的暗士都現出身形,識時務地倒戈至二皇子一黨。
無有一個人留在朝龍殿,朝龍殿內也不見大公和丞相身影。
「他們皆於中途發覺而離開。」周烐小聲稟報。
二皇子頷首,此乃意料之中,大公及其親衛自有人去料理,至於那位丞相,其既然誠心相助,他便不會過河拆橋,其去往何處他都不管。
現下他隻想與高座上那位好生聊一聊。
於是二皇子獨自一人踏入朝龍殿,其餘人皆在外等候,不,蘇維鈺抱拳告辭。周烐想叫住他拿迴衛氏玉令,然蘇維鈺先開口,道一句「此物會交還失主」。
失主自是小小主人,周烐輕嘆,迴首,繼續安守在朝龍殿外。
朝龍殿內,幹思泓立於階梯下,仰頭望著到這時還老神在在的父皇,凝望半晌才開口:「父皇,年少時,兒臣就問過您,您為何不喜兒臣,今日兒臣還想『最後』問您一次。」
孝幹帝歪坐在龍椅上,一手杵著腦袋,一手搭於椅柄,他勾起嘴角,眯著眼睛,似笑非笑。
「嗬嗬嗬,老二啊,你可知朕最討厭誰?」他不答反問。
雖不知他為何問這個,但幹思泓還是老實迴答:「大公,他們十八人一直把您當作傀儡,還想除掉您,立謁氏之子為帝。」
「不對,他們利用朕,朕也利用他們,不過各取所需,哪裏會討厭,朕還將太子除掉,讓他們沒得選,該是他們討厭朕。」孝幹帝嘴角上揚,似乎甚是開心,也不知他在開心什麽。
「那您應是最討厭兒臣罷……兒臣乃龍星,威脅您的地位。」
如此禦甲衛幾乎就是在宮門外幹站著,既發懵又著急。他們倒是想求助禁軍,奈何禁軍被迫聚集在南側,無法前來支援。
一個半時辰緩緩流失,遠處沙塵如約掀起。
棋子亦悄然落下。
柏曉軍兩萬人、百裏軍一萬人出現,雖人數與上頭交代有差,但戰場變數多,實際與謀劃不一樣也屬正常,是以北禁軍看到旗幟後大喜,忙示意底下兩軍繞行,與南側八萬禁軍夾擊叛軍。可底下兩軍卻搖旗示意開城門,從城門內直接一鼓作氣突襲。
啊?北禁軍統領發傻,不知其想作何,但既然他們是聖上請的援軍,又是柏曉大將軍親自帶軍,應是自有妙計罷,於是北城門大開,柏曉帶領三萬軍魚貫而入。
接著柏曉下指示,一萬五千人分三路,前往東西北城牆,另外一萬五千則前往南側。
北禁軍統領看著這情況愈加狐疑,然轉念一想,這是加強三側城門的防守,以防敵人調虎離山、聲東擊西之計,不愧是穩健的大將軍。
隻是……怎麽上城牆的這些柏曉軍皆是一副要威脅人的模樣?
南側,柏曉的到來鼓舞了士氣。禁軍統領向登上城牆的柏曉抱拳,問是否要衝出去,柏曉點頭,命其讓軍隊後撤,將城門打開,請君入甕後再關上。
南禁軍統領傻眼,忙再問一遍,得到相同的答案。又問緣由,乃是將二皇子軍請進來後圍攻,以最低傷亡拿下勝利,還可將叛軍收編。
聽上去不是很靠譜,但是見得柏曉大將軍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南禁軍統領也就遲疑著下令開城門。
結果二皇子軍還真的堂而皇之入城,城門也在敵軍全部入城後關上,然後……
禁軍就被兩麵夾擊,南禁軍統領也被柏曉拿劍挾持,接著二皇子高聲勸降,許以「降者有功無罪,不殺」,又有紹子野等人帶皇城全部百姓集中於南側,另三側城牆守軍也盡皆被押到此處,南側八萬禁軍無奈投降。
一切發展,安靜非常。
在南地亭子內的男子也靜默地繼續下棋,移主將、三名副將及一萬兵馬至宮門前。
禦甲衛見身後出現叛軍大驚失色,混亂不成陣,二皇子再行勸降之語,又言之皇宮內無有半點動靜乃是因他的人侵入皇宮所致,禦甲衛堅持無三息,盡皆投降。
旋即二皇子命人搖旗,皇宮宮門隨之大開。二皇子隻帶恆桀、柏曉以及一位戴麵具的女子,還有五百兵馬入內,五百兵馬之中包括紹子野、魏靖琳、周軒與魏芸瀾四人,他們皆是要去救魏公。
至於其餘兵馬,則皆在宮門口待命,也是為避免禦甲衛假投降而作防備。
寧靜繼續蔓延,直至二皇子帶三百人抵達朝龍殿,這份寧靜才被打破,「綿綿細雨」悄悄來臨。
「兒臣參見父皇!」一身絨甲的二皇子站在殿門口,向龍椅上的皇帝抱拳一禮,不卑不亢。
被困在朝龍殿內的文武百官麵色極差,不知該如何是好,好在有人作表率。
蘇維鈺邁開腳,當著皇帝的麵,自文武百官麵前走過,跨過朝龍殿的門檻,站在二皇子身後。
這是什麽意思?不言而喻。
麵色鐵青的軍行總司毫不猶豫邁步走出去,而文武百官麵麵相覷,又看了看朝龍殿外烏壓壓的兵士,也立馬一個接一個跟著走出朝龍殿,站到二皇子身後。
不單是他們,就連皇帝的暗士都現出身形,識時務地倒戈至二皇子一黨。
無有一個人留在朝龍殿,朝龍殿內也不見大公和丞相身影。
「他們皆於中途發覺而離開。」周烐小聲稟報。
二皇子頷首,此乃意料之中,大公及其親衛自有人去料理,至於那位丞相,其既然誠心相助,他便不會過河拆橋,其去往何處他都不管。
現下他隻想與高座上那位好生聊一聊。
於是二皇子獨自一人踏入朝龍殿,其餘人皆在外等候,不,蘇維鈺抱拳告辭。周烐想叫住他拿迴衛氏玉令,然蘇維鈺先開口,道一句「此物會交還失主」。
失主自是小小主人,周烐輕嘆,迴首,繼續安守在朝龍殿外。
朝龍殿內,幹思泓立於階梯下,仰頭望著到這時還老神在在的父皇,凝望半晌才開口:「父皇,年少時,兒臣就問過您,您為何不喜兒臣,今日兒臣還想『最後』問您一次。」
孝幹帝歪坐在龍椅上,一手杵著腦袋,一手搭於椅柄,他勾起嘴角,眯著眼睛,似笑非笑。
「嗬嗬嗬,老二啊,你可知朕最討厭誰?」他不答反問。
雖不知他為何問這個,但幹思泓還是老實迴答:「大公,他們十八人一直把您當作傀儡,還想除掉您,立謁氏之子為帝。」
「不對,他們利用朕,朕也利用他們,不過各取所需,哪裏會討厭,朕還將太子除掉,讓他們沒得選,該是他們討厭朕。」孝幹帝嘴角上揚,似乎甚是開心,也不知他在開心什麽。
「那您應是最討厭兒臣罷……兒臣乃龍星,威脅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