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明瞥了鍾氏一眼,脫了靴就躺下了。良久,他才道:「官家罷免了我的樞密使一職。」
鍾氏「啊」了一聲,隨即問道:「官家為何要將你罷免?怎麽打了勝仗了還罷免你的官職?」
石大明道:「你想哪兒去了,是罷免了我的樞密使一職,我在軍中還掛著職呢!而且官家還封我為歸仁節度使,兼管同州的判州。」
鍾氏琢磨了片刻,問:「這看著是加恩了,可你似乎不大高興?」
石大明哼唧了一下,道:「這是對我最好的選擇,我怎麽會不高興?」他隻是想到這「君臣」的定義是越來越清晰了時,就有些感慨罷了!
鍾氏對朝政之事不大明白,她端了水出去,又讓人去煮些燕窩來給石大明。
石大明則輾轉了片刻又坐了起來,走到掛著一套甲冑的架子麵前,摸了摸這套鄴沛茗送給他的甲冑。
他們與鄴沛茗可不像從前了,以前他說錯話,做錯事或許不會有事,可如今他也被人時刻盯著,不管是那些嫉妒敵視他的人,還是禦史台,隻要他做錯了一點小事,興許都會被放大。
這朝堂,可比戰場更加風雲詭譎。
鄴沛茗如今信任他,可不會一直都信任他,他得更加謹小慎微才是。
第153章 護短
隨著石大明等人的權力分割,朝中的官職也多有變動。
按照吏部製定的升遷製度, 官員每年都要考核兩次, 每三年一次總結, 若是政績不錯, 又沒犯什麽錯事, 便可往上升一至兩級;大功勳和傑出者可破例提拔。
若是沒有建樹則保留原職,若是連續三次的政績考察都沒有起色, 則採取貶職的處理。
而往往農事收成、賦稅、徭役情況、水利工程、文學教育、人口都是政績考評項。在鄴沛茗的建議之下,又加設了加分項——女子教育、道路、橋樑、戶等, 這些若是有建樹則是錦上添花。
鄴沛茗之所以不將那些作為強製考核項目是為了避免造成當地的官府為了政績而強行修路。國庫的收支有限, 沒有朝廷撥款,修路的錢哪兒來?自然是從百姓那兒來的。
若真的如此, 便是違背了鄴沛茗設此考核項目的初衷。當年秦始皇便是要求各地修路,結果各地強征民夫去修路,以至於怨聲載道。
她要以史為鑑, 做事自然要靈活和變通一些。
她也知道要想富裕,還是得提高生產力。
前世的朝代都將一些科技作為奇技淫巧, 工匠的地位也不高, 以至於唐代發現曲轅犁後,竟沒再出現什麽更先進的耕地工具。
而今的時代也差不多, 也好在有紅薯等作物,否則以現有的糧食產量而言,百姓能裹腹已經不錯了。
為了提高生產力,她命掌管手工業的少府監, 掌土木、陶瓷的將作監,掌軍事用品的軍器監以及掌管山澤、河渠、津渡等工程的都水監等四個監製定出獎賞製度,充分調動工匠的積極性,給他們更好的條件創造出更加先進的器具來,再運用到生活中。
而一向不受待見的這些作監,也因為鄴沛茗的重視,地位一下子拔高了不少。
鄴沛茗將重心放在了建設上,故而收復西蜀、南詔等地的戰事便得徐徐圖之,她想先讓天下安穩、百姓安居樂業、國庫富庶起來,才有經濟基礎支撐她打仗。
朝堂上下第一次官職調動前,吏部將四品以上官員的履歷都交到了鄴沛茗的案前,她看了一遍,發現大部分都跟她得到的概況吻合,便準許了吏部對他們的官職調動的安排。
至於四品以下的官員的官職變動是由吏部負責的,而經過幾位宰相的審核和鄴沛茗的過目後,便也定了下來。
雖然大部分人都做的不錯,不過還是被禦史台發現了一些蛀蟲,有在京的,也有地方上的。
被地方地主豪強收買,而對他們侵占百姓土地的行為視而不見的官員,或利用職銜而向商賈索要好處的官員,又或是親自做違法犯罪的事情,徇私舞弊、欺上瞞下的,統統被鄴沛茗發配邊疆,且永不復用。
有人認為手段嚴厲、刑罰過重,鄴沛茗便問他:「卿認為俸祿可夠生活?」
那言官愣了一下。若說俸祿,鄴沛茗當初製定俸祿的相關製度時,既沿用了大孚的製度,又在其水平上再加了三成,另外還有此前沒有過的福利。
她沒有採取宋朝的「高薪養廉」製度,也不願意給太多的俸祿將他們的胃口養大。
不過她也不像明代那樣吝嗇。
她命人根據現有的經濟水平計算了五口之家需要怎樣的經濟條件才能溫飽,再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補貼。
如:洛陽的房子太貴,許多官員興許會買不起,故而她會在衙署建造廨舍,又或者控製房價上漲速度,還給租房的官員補貼。
一個九品官員的俸祿能夠讓一家五口溫飽,也足以使三口之家生活得滋潤。
更何況有大孚的例子作對比,那言官便道:「夠了。」
「既然夠了,那他們有何理由去貪汙受賄?而他們利慾薰心、私-欲膨脹的後果為何要讓老百姓來承擔?若是不重罰,老百姓們豈不是會認為,朝廷便是縱容官員違法亂紀的?失去了百姓的信任,還談何治國-安-邦?」
鄴沛茗又道:「你是言官,有權指出官員和我的過錯,而不是來向貪贓枉法之人求情!我此次不追究你的責任,若是再有下次,嚴懲不貸!」
鍾氏「啊」了一聲,隨即問道:「官家為何要將你罷免?怎麽打了勝仗了還罷免你的官職?」
石大明道:「你想哪兒去了,是罷免了我的樞密使一職,我在軍中還掛著職呢!而且官家還封我為歸仁節度使,兼管同州的判州。」
鍾氏琢磨了片刻,問:「這看著是加恩了,可你似乎不大高興?」
石大明哼唧了一下,道:「這是對我最好的選擇,我怎麽會不高興?」他隻是想到這「君臣」的定義是越來越清晰了時,就有些感慨罷了!
鍾氏對朝政之事不大明白,她端了水出去,又讓人去煮些燕窩來給石大明。
石大明則輾轉了片刻又坐了起來,走到掛著一套甲冑的架子麵前,摸了摸這套鄴沛茗送給他的甲冑。
他們與鄴沛茗可不像從前了,以前他說錯話,做錯事或許不會有事,可如今他也被人時刻盯著,不管是那些嫉妒敵視他的人,還是禦史台,隻要他做錯了一點小事,興許都會被放大。
這朝堂,可比戰場更加風雲詭譎。
鄴沛茗如今信任他,可不會一直都信任他,他得更加謹小慎微才是。
第153章 護短
隨著石大明等人的權力分割,朝中的官職也多有變動。
按照吏部製定的升遷製度, 官員每年都要考核兩次, 每三年一次總結, 若是政績不錯, 又沒犯什麽錯事, 便可往上升一至兩級;大功勳和傑出者可破例提拔。
若是沒有建樹則保留原職,若是連續三次的政績考察都沒有起色, 則採取貶職的處理。
而往往農事收成、賦稅、徭役情況、水利工程、文學教育、人口都是政績考評項。在鄴沛茗的建議之下,又加設了加分項——女子教育、道路、橋樑、戶等, 這些若是有建樹則是錦上添花。
鄴沛茗之所以不將那些作為強製考核項目是為了避免造成當地的官府為了政績而強行修路。國庫的收支有限, 沒有朝廷撥款,修路的錢哪兒來?自然是從百姓那兒來的。
若真的如此, 便是違背了鄴沛茗設此考核項目的初衷。當年秦始皇便是要求各地修路,結果各地強征民夫去修路,以至於怨聲載道。
她要以史為鑑, 做事自然要靈活和變通一些。
她也知道要想富裕,還是得提高生產力。
前世的朝代都將一些科技作為奇技淫巧, 工匠的地位也不高, 以至於唐代發現曲轅犁後,竟沒再出現什麽更先進的耕地工具。
而今的時代也差不多, 也好在有紅薯等作物,否則以現有的糧食產量而言,百姓能裹腹已經不錯了。
為了提高生產力,她命掌管手工業的少府監, 掌土木、陶瓷的將作監,掌軍事用品的軍器監以及掌管山澤、河渠、津渡等工程的都水監等四個監製定出獎賞製度,充分調動工匠的積極性,給他們更好的條件創造出更加先進的器具來,再運用到生活中。
而一向不受待見的這些作監,也因為鄴沛茗的重視,地位一下子拔高了不少。
鄴沛茗將重心放在了建設上,故而收復西蜀、南詔等地的戰事便得徐徐圖之,她想先讓天下安穩、百姓安居樂業、國庫富庶起來,才有經濟基礎支撐她打仗。
朝堂上下第一次官職調動前,吏部將四品以上官員的履歷都交到了鄴沛茗的案前,她看了一遍,發現大部分都跟她得到的概況吻合,便準許了吏部對他們的官職調動的安排。
至於四品以下的官員的官職變動是由吏部負責的,而經過幾位宰相的審核和鄴沛茗的過目後,便也定了下來。
雖然大部分人都做的不錯,不過還是被禦史台發現了一些蛀蟲,有在京的,也有地方上的。
被地方地主豪強收買,而對他們侵占百姓土地的行為視而不見的官員,或利用職銜而向商賈索要好處的官員,又或是親自做違法犯罪的事情,徇私舞弊、欺上瞞下的,統統被鄴沛茗發配邊疆,且永不復用。
有人認為手段嚴厲、刑罰過重,鄴沛茗便問他:「卿認為俸祿可夠生活?」
那言官愣了一下。若說俸祿,鄴沛茗當初製定俸祿的相關製度時,既沿用了大孚的製度,又在其水平上再加了三成,另外還有此前沒有過的福利。
她沒有採取宋朝的「高薪養廉」製度,也不願意給太多的俸祿將他們的胃口養大。
不過她也不像明代那樣吝嗇。
她命人根據現有的經濟水平計算了五口之家需要怎樣的經濟條件才能溫飽,再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補貼。
如:洛陽的房子太貴,許多官員興許會買不起,故而她會在衙署建造廨舍,又或者控製房價上漲速度,還給租房的官員補貼。
一個九品官員的俸祿能夠讓一家五口溫飽,也足以使三口之家生活得滋潤。
更何況有大孚的例子作對比,那言官便道:「夠了。」
「既然夠了,那他們有何理由去貪汙受賄?而他們利慾薰心、私-欲膨脹的後果為何要讓老百姓來承擔?若是不重罰,老百姓們豈不是會認為,朝廷便是縱容官員違法亂紀的?失去了百姓的信任,還談何治國-安-邦?」
鄴沛茗又道:「你是言官,有權指出官員和我的過錯,而不是來向貪贓枉法之人求情!我此次不追究你的責任,若是再有下次,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