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笑鬧的厲害,丫鬟撩開簾子:「伯夫人來了。」
劉氏身上還帶著寒氣,卻也擋不住臉上的笑容:「母親,伯爺迴京了。」
趙老夫人先是高興,隨後又有些擔心:「怎麽這時候突然迴京了?」
要知道最近大雪不斷,上京也難,永昌伯府都做好了永昌伯在漳州過年的打算。
劉氏也說:「之前派人送了年禮過去,伯爺迴信的意思,是要在漳州過年的。」
「但方才常鬆迴來稟報,說伯爺已經進京了,不過要先去宮中訴職,隨後便能迴家。」
趙老夫人微微皺眉,卻又立刻掩住神色:「迴來就好,迴來就好,家裏頭也能完完整整的過個團圓年。」
金氏也高興道:「這下子母親和大嫂也不用擔心了。」
趙雲安聽見這話,心底也好奇的很,畢竟在此之前孟青霈就說過,他家大伯肯定會在年前就迴來,原以為他猜錯了,沒想到居然真的迴來了。
因為永昌伯迴京,永昌伯府一下子變得喜氣洋洋起來。
而此刻宮闈之中,卻有人無法安心。
太後擰著眉頭,聽完祿親王的話,更是臉色發冷:「這麽大的事情,你為何不跟我商量商量?」
祿親王忙道:「母後,兒臣以為隻是小事,不想讓母後煩心,誰知道居然會變成這樣。」
「若不是永昌伯趙駿一點麵子都不給,何至於此?」
太後冷冷的看著他:「這是你的主意,還是她的主意?」
祿親王忙道:「是兒子擅自做主。」
「母後,此事真怪不得兒臣啊,是錢圩自己想隱瞞消息,以免影響到二皇子奪位,所以才會導致漳州城死了那麽多人。」
太後冷笑道:「你敢說其中沒有你的手筆。」
「兒臣——兒臣隻是順勢而為。」
太後嗤笑一聲:「好一個順勢而為。」
祿親王連忙站起身來,給太後又是捏肩,又是捶背:「母後,兒臣這不是心裏發急,所以才搭了把手,哪想到下頭的人膽子這麽大。」
太後微微閉上眼睛:「這次你做錯了。」
「原本多好的機會,錢圩自尋死路,隻需捅到皇帝跟前,就算他再寵愛宸妃母子,也不會輕輕放過。」
「可誰讓你插了手,如今反倒是說不清了。」
甚至最壞的情況,宸妃與二皇子知曉他們的手筆,到時候反咬一口,那才會有大麻煩。
太後沉吟半晌,又問:「這件事永昌伯知道多少?」
祿親王立刻道:「事情都是表弟那邊出麵,他或許能察覺一二,但也知道的不多。」
想了想,祿親王又道:「原本表弟打算趁著永昌伯還未迴京,搶先定下與永昌伯府大少爺的婚事,誰知伯府並不答應。」
太後臉色又是一沉:「他既然有打算,就該做得妥妥帖帖,而不是拿一個庶女去糊弄人家,永昌伯府會答應才怪。」
「哀家看是這些年太縱著他們,一個個都不爭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你以為人人都是錢家郎,瞧見個女人就挪不動腳。」
祿親王看著太後陰沉的臉色,又道:「母後,那現在該怎麽辦?」
「隻怕永昌伯多嘴,讓皇兄到時候起了疑心。」
太後嗤笑道:「壽國公府想幫大皇子上位,人盡皆知,還怕這個?」
「怕隻怕你這次所為,踩在皇帝的痛處,葬送了那麽多百姓的性命,史書上都要記上一筆,皇帝心中定然惱怒不已。」
「他最要名聲,若非如此,這些年也不會敬著你我。」
「那如何是好?」
太後反倒是鎮定:「幸好是壽國公出麵……左右事情與你無關。」
「永昌伯是聰明人,沒有抓到實在的證據,他不會在皇帝麵前胡言亂語。」
祿親王這才稍稍安心,臨了又道:「早知如此,當初就該狠心一些。」
太後皺眉:「聽說那日你媳婦也在?」
祿親王忙解釋道:「母後您也知道,王妃掛心汪家那位小公子的婚事,這才撐著病弱的身體出席,其餘事情,她都是不知的。」
「她那個性子最是軟和,善良的連一隻螞蟻都不敢踩死,怕是真以為我喜歡趙家的孩子,才幫永昌伯府人解圍,還將自己最喜歡的珠串賞了他。」
「你也不必急著幫她說話。」太後又是嘆氣,「當年費盡心思,才讓你娶了她迴來,可她倒好,這些年都病病歪歪的。」
「這也怪不得她。」祿親王又道,「汪家死的隻剩下一個孩子,王妃悲痛過度,實在是……」
太後不耐煩道:「行了行了,知道你護著她。」
祿親王隻得止住了話茬。
太後又道:「這次的事情哀家會處理,但從今往後,你都給我小心一些,別再讓人抓住了首尾。」
皇帝宮中,氣氛反倒是和諧不少。
聽完趙駿的稟報,皇帝連連點頭,笑著誇道:「多虧趙愛卿力挽狂瀾,才在年前就止住了瘟疫,否則這個年,朕也休想過得安心了。」
趙駿忙道:「這是微臣的本分。」
皇帝又問:「聽說這一次,是你三顧茅廬請來了神醫,才讓瘟疫百姓有法可治?」
「正是。」趙駿笑道,「此神醫陛下定然也記得,就是先帝時期,太醫院院正蒼老爺子。」
劉氏身上還帶著寒氣,卻也擋不住臉上的笑容:「母親,伯爺迴京了。」
趙老夫人先是高興,隨後又有些擔心:「怎麽這時候突然迴京了?」
要知道最近大雪不斷,上京也難,永昌伯府都做好了永昌伯在漳州過年的打算。
劉氏也說:「之前派人送了年禮過去,伯爺迴信的意思,是要在漳州過年的。」
「但方才常鬆迴來稟報,說伯爺已經進京了,不過要先去宮中訴職,隨後便能迴家。」
趙老夫人微微皺眉,卻又立刻掩住神色:「迴來就好,迴來就好,家裏頭也能完完整整的過個團圓年。」
金氏也高興道:「這下子母親和大嫂也不用擔心了。」
趙雲安聽見這話,心底也好奇的很,畢竟在此之前孟青霈就說過,他家大伯肯定會在年前就迴來,原以為他猜錯了,沒想到居然真的迴來了。
因為永昌伯迴京,永昌伯府一下子變得喜氣洋洋起來。
而此刻宮闈之中,卻有人無法安心。
太後擰著眉頭,聽完祿親王的話,更是臉色發冷:「這麽大的事情,你為何不跟我商量商量?」
祿親王忙道:「母後,兒臣以為隻是小事,不想讓母後煩心,誰知道居然會變成這樣。」
「若不是永昌伯趙駿一點麵子都不給,何至於此?」
太後冷冷的看著他:「這是你的主意,還是她的主意?」
祿親王忙道:「是兒子擅自做主。」
「母後,此事真怪不得兒臣啊,是錢圩自己想隱瞞消息,以免影響到二皇子奪位,所以才會導致漳州城死了那麽多人。」
太後冷笑道:「你敢說其中沒有你的手筆。」
「兒臣——兒臣隻是順勢而為。」
太後嗤笑一聲:「好一個順勢而為。」
祿親王連忙站起身來,給太後又是捏肩,又是捶背:「母後,兒臣這不是心裏發急,所以才搭了把手,哪想到下頭的人膽子這麽大。」
太後微微閉上眼睛:「這次你做錯了。」
「原本多好的機會,錢圩自尋死路,隻需捅到皇帝跟前,就算他再寵愛宸妃母子,也不會輕輕放過。」
「可誰讓你插了手,如今反倒是說不清了。」
甚至最壞的情況,宸妃與二皇子知曉他們的手筆,到時候反咬一口,那才會有大麻煩。
太後沉吟半晌,又問:「這件事永昌伯知道多少?」
祿親王立刻道:「事情都是表弟那邊出麵,他或許能察覺一二,但也知道的不多。」
想了想,祿親王又道:「原本表弟打算趁著永昌伯還未迴京,搶先定下與永昌伯府大少爺的婚事,誰知伯府並不答應。」
太後臉色又是一沉:「他既然有打算,就該做得妥妥帖帖,而不是拿一個庶女去糊弄人家,永昌伯府會答應才怪。」
「哀家看是這些年太縱著他們,一個個都不爭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你以為人人都是錢家郎,瞧見個女人就挪不動腳。」
祿親王看著太後陰沉的臉色,又道:「母後,那現在該怎麽辦?」
「隻怕永昌伯多嘴,讓皇兄到時候起了疑心。」
太後嗤笑道:「壽國公府想幫大皇子上位,人盡皆知,還怕這個?」
「怕隻怕你這次所為,踩在皇帝的痛處,葬送了那麽多百姓的性命,史書上都要記上一筆,皇帝心中定然惱怒不已。」
「他最要名聲,若非如此,這些年也不會敬著你我。」
「那如何是好?」
太後反倒是鎮定:「幸好是壽國公出麵……左右事情與你無關。」
「永昌伯是聰明人,沒有抓到實在的證據,他不會在皇帝麵前胡言亂語。」
祿親王這才稍稍安心,臨了又道:「早知如此,當初就該狠心一些。」
太後皺眉:「聽說那日你媳婦也在?」
祿親王忙解釋道:「母後您也知道,王妃掛心汪家那位小公子的婚事,這才撐著病弱的身體出席,其餘事情,她都是不知的。」
「她那個性子最是軟和,善良的連一隻螞蟻都不敢踩死,怕是真以為我喜歡趙家的孩子,才幫永昌伯府人解圍,還將自己最喜歡的珠串賞了他。」
「你也不必急著幫她說話。」太後又是嘆氣,「當年費盡心思,才讓你娶了她迴來,可她倒好,這些年都病病歪歪的。」
「這也怪不得她。」祿親王又道,「汪家死的隻剩下一個孩子,王妃悲痛過度,實在是……」
太後不耐煩道:「行了行了,知道你護著她。」
祿親王隻得止住了話茬。
太後又道:「這次的事情哀家會處理,但從今往後,你都給我小心一些,別再讓人抓住了首尾。」
皇帝宮中,氣氛反倒是和諧不少。
聽完趙駿的稟報,皇帝連連點頭,笑著誇道:「多虧趙愛卿力挽狂瀾,才在年前就止住了瘟疫,否則這個年,朕也休想過得安心了。」
趙駿忙道:「這是微臣的本分。」
皇帝又問:「聽說這一次,是你三顧茅廬請來了神醫,才讓瘟疫百姓有法可治?」
「正是。」趙駿笑道,「此神醫陛下定然也記得,就是先帝時期,太醫院院正蒼老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