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結親,還是結仇?」劉氏惱怒道。
趙老夫人又道:「看著不像是宮中那位的手筆,也許是壽國公私自所為。」
「他們家那麽多烏七八糟的事情,亂的很,就算是嫡出的姑娘,我也是看不上的。」劉氏道。
趙老夫人也同意劉氏的話,若沒有太後,壽國公府壓根沒拿得出手的人。
再者看張子誠的姿態,就知道壽國公府出來的家教,他們家怎麽敢結親。
「你做得對,如果駿兒在,肯定也不會答應這樁親事。」
劉氏道:「別的不怕,就怕他們家糾纏不放。」
「自古以來結親都是結兩姓之好,萬萬沒有上趕著買賣,隻要衢兒當心一些,別入了他們的套,別的倒是不怕。」
趙老夫人心底清楚,皇帝對太後和壽國公府的態度,這幾年來可謂是急轉直下,早沒有了當年的盛寵。
如今還能維持著體麵,不過是看在太後的麵子上。
想必聖上也不會樂意見到,壽國公府與永昌伯府聯姻。
劉氏聽了微微安心,又提起祿親王妃的事情:「兒媳打聽了一番,才知道祿親王妃今日出息,是為了汪小公子的婚事。」
祿親王妃出自汪家,汪家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家族,汪老爺子當年更是鎮守西北的大將軍。
隻可惜汪家人都短命,從汪老爺子開始,男丁陸續戰死,原本赫赫威名的汪家,如今隻剩下一個尚未弱冠的少年郎,就是劉氏口中的汪小公子。
汪小公子汪慶鬆,是汪家最後的血脈。
祿親王妃不問世事,卻忽然出席賞梅宴,倒是也說得通。
趙老夫人點了點頭:「左右我們家的姑娘都還小,不相幹。」
劉氏卻提起祿親王妃對趙雲安的態度:「兒媳瞧著,王妃倒是個真慈善人,壽國公夫人刁難的時候,也是王妃開口解圍。」
趙老夫人卻笑了一聲:「汪家出來的姑娘,能穩坐祿親王妃的位置這麽多年,她可不是什麽簡單人。」
劉氏心頭一跳,下意識的朝著趙老夫人看去。
隻見這位婆母的神色在燭光中閃爍不定。
趙老夫人很快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大郎是可以相看起來了,就算不定親,心裏頭也得有些人選才好。」
「不過你也不必太過憂心,壽國公府算什麽,他們還不能為所欲為。」
劉氏點了點頭:「倒是我小題大做,讓母親擔心了。」
「大郎的事情,是永昌伯府的一等大事兒,你再小心也是好的。」
趙老夫人又道:「還有一件事你也得操操心。」
「母親請說。」
「當初安兒去讀書,事發突然,後頭又是一連串的事情,又是衢兒科考生病,又是伯爺遠去漳州,家裏頭事情多,便忘了給他配一個書僮。」
「幸好他如今在家讀書,每日裏丫鬟跟著也算方便。」
「隻是難得出門一次,倒是讓老身想起這事兒來,沒有書僮小廝跑腿到底不方便。」
劉氏也猛地迴過神來,知道趙老夫人是在敲打她。
劉氏有些懊惱,她是真的把這事兒忘了,再者給兒子身邊安排人,向來都是母親負責的,讓她沒想到的是,金氏也一直沒提。
「母親說的是,是兒媳疏忽了,隻是這人選……不知是要從家生子裏挑,還是讓人牙子送一些身家幹淨的來。」
趙老夫人便道:「倒是也不必費神,白嬤嬤從小看著安兒長大,讓她從莊子上挑兩個知根知底的,用著也安心。」
「是,白嬤嬤親自去選的人,自然是好的。」
劉氏笑了笑,與趙老夫人商量完,再出來的時候,她心底就穩當了許多。
不過迴到屋裏頭,想到自家大郎的婚事,劉氏又覺得有些心煩意亂。
劉嬤嬤幫她卸了釵環,勸道:「左右大少爺還小,慢慢相看就是了。」
劉氏嘆了口氣,拉著她說:「上次我迴去,娘那邊跟我提了一提,說想讓衢兒娶他表妹。」
劉嬤嬤忙道:「夫人,這可不成啊,您沒答應下來吧。」
劉氏心底自然也清楚,幽幽嘆道:「我當然是沒答應。」
「衢兒是永昌伯府的嫡長子,自身又是個上進出息的,伯爺跟我都對他寄予厚望,我是他親生母親,哪裏會在這當頭拖他的後腿。」
「隻是母親拉著我哭,說父親死後,劉家便大不如前了,哥哥又是個不爭氣的,這些年都在五品官職上蹉跎,眼看著是不會有長進了。」
「如今劉家竟是靠族學的名頭撐著,可人死如燈滅,父親留下來的人脈,又能維繫幾時。」
劉嬤嬤聽了心驚,她陪著劉氏出嫁的時候,劉太師還在,劉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
誰知道十幾年過去,竟落寞成那樣。
劉氏也是心煩,這些話她也隻能跟陪房說說:「衢兒是不可能的,不過平兒倒是……哎,將來再看看吧,就算我同意,伯爺也不一定能答應。」
「哎,平兒正好在劉家讀書,一來二去,若是有」
發泄了一番,劉氏的心情也好了許多。
劉嬤嬤趁勢勸道:「劉家的事情,夫人能幫就幫,不能幫也沒辦法,盡力就無愧於心了。」
就如今看著,三少爺可不像是聽話的人,劉氏這番打算不一定能成真。
趙老夫人又道:「看著不像是宮中那位的手筆,也許是壽國公私自所為。」
「他們家那麽多烏七八糟的事情,亂的很,就算是嫡出的姑娘,我也是看不上的。」劉氏道。
趙老夫人也同意劉氏的話,若沒有太後,壽國公府壓根沒拿得出手的人。
再者看張子誠的姿態,就知道壽國公府出來的家教,他們家怎麽敢結親。
「你做得對,如果駿兒在,肯定也不會答應這樁親事。」
劉氏道:「別的不怕,就怕他們家糾纏不放。」
「自古以來結親都是結兩姓之好,萬萬沒有上趕著買賣,隻要衢兒當心一些,別入了他們的套,別的倒是不怕。」
趙老夫人心底清楚,皇帝對太後和壽國公府的態度,這幾年來可謂是急轉直下,早沒有了當年的盛寵。
如今還能維持著體麵,不過是看在太後的麵子上。
想必聖上也不會樂意見到,壽國公府與永昌伯府聯姻。
劉氏聽了微微安心,又提起祿親王妃的事情:「兒媳打聽了一番,才知道祿親王妃今日出息,是為了汪小公子的婚事。」
祿親王妃出自汪家,汪家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家族,汪老爺子當年更是鎮守西北的大將軍。
隻可惜汪家人都短命,從汪老爺子開始,男丁陸續戰死,原本赫赫威名的汪家,如今隻剩下一個尚未弱冠的少年郎,就是劉氏口中的汪小公子。
汪小公子汪慶鬆,是汪家最後的血脈。
祿親王妃不問世事,卻忽然出席賞梅宴,倒是也說得通。
趙老夫人點了點頭:「左右我們家的姑娘都還小,不相幹。」
劉氏卻提起祿親王妃對趙雲安的態度:「兒媳瞧著,王妃倒是個真慈善人,壽國公夫人刁難的時候,也是王妃開口解圍。」
趙老夫人卻笑了一聲:「汪家出來的姑娘,能穩坐祿親王妃的位置這麽多年,她可不是什麽簡單人。」
劉氏心頭一跳,下意識的朝著趙老夫人看去。
隻見這位婆母的神色在燭光中閃爍不定。
趙老夫人很快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大郎是可以相看起來了,就算不定親,心裏頭也得有些人選才好。」
「不過你也不必太過憂心,壽國公府算什麽,他們還不能為所欲為。」
劉氏點了點頭:「倒是我小題大做,讓母親擔心了。」
「大郎的事情,是永昌伯府的一等大事兒,你再小心也是好的。」
趙老夫人又道:「還有一件事你也得操操心。」
「母親請說。」
「當初安兒去讀書,事發突然,後頭又是一連串的事情,又是衢兒科考生病,又是伯爺遠去漳州,家裏頭事情多,便忘了給他配一個書僮。」
「幸好他如今在家讀書,每日裏丫鬟跟著也算方便。」
「隻是難得出門一次,倒是讓老身想起這事兒來,沒有書僮小廝跑腿到底不方便。」
劉氏也猛地迴過神來,知道趙老夫人是在敲打她。
劉氏有些懊惱,她是真的把這事兒忘了,再者給兒子身邊安排人,向來都是母親負責的,讓她沒想到的是,金氏也一直沒提。
「母親說的是,是兒媳疏忽了,隻是這人選……不知是要從家生子裏挑,還是讓人牙子送一些身家幹淨的來。」
趙老夫人便道:「倒是也不必費神,白嬤嬤從小看著安兒長大,讓她從莊子上挑兩個知根知底的,用著也安心。」
「是,白嬤嬤親自去選的人,自然是好的。」
劉氏笑了笑,與趙老夫人商量完,再出來的時候,她心底就穩當了許多。
不過迴到屋裏頭,想到自家大郎的婚事,劉氏又覺得有些心煩意亂。
劉嬤嬤幫她卸了釵環,勸道:「左右大少爺還小,慢慢相看就是了。」
劉氏嘆了口氣,拉著她說:「上次我迴去,娘那邊跟我提了一提,說想讓衢兒娶他表妹。」
劉嬤嬤忙道:「夫人,這可不成啊,您沒答應下來吧。」
劉氏心底自然也清楚,幽幽嘆道:「我當然是沒答應。」
「衢兒是永昌伯府的嫡長子,自身又是個上進出息的,伯爺跟我都對他寄予厚望,我是他親生母親,哪裏會在這當頭拖他的後腿。」
「隻是母親拉著我哭,說父親死後,劉家便大不如前了,哥哥又是個不爭氣的,這些年都在五品官職上蹉跎,眼看著是不會有長進了。」
「如今劉家竟是靠族學的名頭撐著,可人死如燈滅,父親留下來的人脈,又能維繫幾時。」
劉嬤嬤聽了心驚,她陪著劉氏出嫁的時候,劉太師還在,劉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
誰知道十幾年過去,竟落寞成那樣。
劉氏也是心煩,這些話她也隻能跟陪房說說:「衢兒是不可能的,不過平兒倒是……哎,將來再看看吧,就算我同意,伯爺也不一定能答應。」
「哎,平兒正好在劉家讀書,一來二去,若是有」
發泄了一番,劉氏的心情也好了許多。
劉嬤嬤趁勢勸道:「劉家的事情,夫人能幫就幫,不能幫也沒辦法,盡力就無愧於心了。」
就如今看著,三少爺可不像是聽話的人,劉氏這番打算不一定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