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湄盯著沸騰的茶水出了神,直到楊明怡又喚了她一聲,她才急忙迴了神,將爐裏的火苗吹熄了。
她隔著布將茶壺端起來,沿著杯壁沖泡著茶葉:
「阿怡,我知道你是為我著想,等或許等你長大一些便會明白,不一定彼此念想著便要留在一處,情愛隻是人一輩子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很珍惜現在這樣平靜的日子,你不必再勸我……再深的痕跡,風吹日磨的,總會淡掉的。」
顧湄端著茶盤,兩人說話間已出了廚房,入了堂屋。
楊明建原本正低頭逗弄著床上胖乎乎的團團,見兩人走過來了,有些緊張的站起了身,第一眼自然是落在顧湄身上,一離開便往楊明怡那兒看。
楊明怡悄悄的給他搖了搖頭,楊明建低下了頭,心底一陣失落,但還是逗弄了一會兒團團。
團團已然兩歲了,咿咿呀呀的說著話,他對楊明怡兄妹都很熟悉,見了麵便咧著嘴笑,咿咿的叫著。
楊明怡也覺得氣氛有些尷尬,轉頭便撇見案頭那張畫紙,眼中閃過驚艷,扯過顧湄道:
「顧姐姐,這又是你新畫的花樣子?這讓繡樓趕出來必賣的好,這是什麽花呀?我怎麽從來沒見過,顏色也紅艷,我瞧著繡在新娘子的嫁衣上最是不錯。」
「是鳳凰花,多生於南方,北方很難見到的,我也是以前在京中,瞧見過幾幅畫,實物卻是沒見過的。」
她說完又打趣她,「你若是覺得好,等你出嫁時候便往你嫁衣上繡。」
楊明怡這次倒是難得有些嬌羞,她今年剛訂的親是自小青梅竹馬的表哥,要嫁的是心儀的兒郎,自然會歡喜。
青梅竹馬啊,真好,彼此自知根知底的,待嫁過去便是恩愛白首,兩不相棄。
她看著楊明怡羞紅的臉,有些恍然。
說起來她和楊明怡也算有緣,當年她從鄧府中逃出來,哪知卻在碼頭被人販子拐到了船上。
她醒後,路上仔細觀察著,待弄清了形勢,發現船一路自京杭大運河南下,雖心生焦急,卻也有些慶幸,因著這些人販子的緣故順利出了京城。
後來,她尋著機會,將瓷碗打碎,割裂了手上縛手的繩子,趁後來那些人販子失了警惕,隻剩兩人看守時,與船上的楊明怡合作,割了那兩人的脖子,逃了出來,倒是因此楊明怡結了很深的交情。
那時她身無分文,身上有著的,隻有腕上那顆珠子。
隻是她也不敢典當,生怕鄧知遙尋著蹤跡追來,好在有楊明怡,帶著她來了這延綏鎮。
楊家是這鎮上數一數二的首富,布莊綢緞、珠寶香料,一應生意都有。
她借著楊家的庇護,在此處安穩度日,生下了團團。
後來她也覺得一直這般賴著吃白飯難為情,便依著從前的記憶,給他家的綢緞畫花樣子。
好在她畫的花樣子的樣式是本地少見,倒是被當地人頗為追捧,也成了一項生計,日子便這樣安頓了下來。
***
午間顧湄簡單做了幾樣小菜,留了兩人吃午飯。
其間,楊明怡為了活泛氣氛,話便一直沒有斷過,反倒是楊明建因著心事落空,一頓飯吃的有些沉悶,頭也低低的埋著,像要埋進碗裏似的。
顧湄看在眼中,也並不多說什麽。
少年人的心思,像一張白紙,什麽都寫在臉上。等他再多經歷一些,便會明白,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塵埃。
但她沒料到的是,她將兩人送走後,楊明建竟然迴轉來,當麵同她表露了心意:
「顧姑娘,從我第一麵見你的時候,就對你上了心。那個時候你站在我妹妹身邊,臉色蒼白,下巴尖尖的。明明那麽嬌弱的模樣,可我聽著妹妹講你一路上救她的事,那時我便想,這個小姑娘,怎麽這麽厲害?後來他們偶爾也會在背後議論顧姑娘,但姑娘從不理會他們,隻活自己的自在,像夜裏的風,什麽都困不住你。可又見你竟然願意安靜的就待在那麽一個小院落裏,人都很少出來,就心甘情願的要畫地為牢,把自己鎖在這裏。
「我不知道姑娘以前經歷過什麽,但我看得出來,姑娘是大家養出來的人,大家閨秀,我從前也見過一些,她們要麽嬌橫倨傲,要麽呆板木訥,和姑娘你都不一樣。我說不出來為什麽,就覺得姑娘淡淡的,好像又是那種淡淡極致的濃烈。我喜歡你的幹靜、柔順、安穩。不知道為什麽,我總覺得姑娘很幹淨,好像那些汙穢的世俗都沾染不了姑娘,可有時又覺得看著姑娘的時候,像隔了一層霧,我也看不分明,但我知道姑娘是好的,很好很好的那種珍寶,應該被人善待,被人珍藏。」
「今日妹妹說姑娘並無意於我,我說這些,並不是想糾纏姑娘什麽,我隻是想要一個結果,我究竟哪裏不好?是哪裏讓姑娘覺得不喜歡?其實我也知道,我就是個凡夫俗子,配不上姑娘......「
他越說聲音越低,這好像還是第一次,他同她說了這樣多的話,既不打結,也不結巴,有一種那是種隻屬於少年人莽撞誠摯。
她很珍惜這樣的心意。隻是配不上的,是她罷了。
顧湄抬起手,將被風吹亂的髮絲攏到耳後。
她抿了抿唇,看著地麵的影子,她一直很討厭影子。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那是光再亮,都照不明的地方。
她隔著布將茶壺端起來,沿著杯壁沖泡著茶葉:
「阿怡,我知道你是為我著想,等或許等你長大一些便會明白,不一定彼此念想著便要留在一處,情愛隻是人一輩子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很珍惜現在這樣平靜的日子,你不必再勸我……再深的痕跡,風吹日磨的,總會淡掉的。」
顧湄端著茶盤,兩人說話間已出了廚房,入了堂屋。
楊明建原本正低頭逗弄著床上胖乎乎的團團,見兩人走過來了,有些緊張的站起了身,第一眼自然是落在顧湄身上,一離開便往楊明怡那兒看。
楊明怡悄悄的給他搖了搖頭,楊明建低下了頭,心底一陣失落,但還是逗弄了一會兒團團。
團團已然兩歲了,咿咿呀呀的說著話,他對楊明怡兄妹都很熟悉,見了麵便咧著嘴笑,咿咿的叫著。
楊明怡也覺得氣氛有些尷尬,轉頭便撇見案頭那張畫紙,眼中閃過驚艷,扯過顧湄道:
「顧姐姐,這又是你新畫的花樣子?這讓繡樓趕出來必賣的好,這是什麽花呀?我怎麽從來沒見過,顏色也紅艷,我瞧著繡在新娘子的嫁衣上最是不錯。」
「是鳳凰花,多生於南方,北方很難見到的,我也是以前在京中,瞧見過幾幅畫,實物卻是沒見過的。」
她說完又打趣她,「你若是覺得好,等你出嫁時候便往你嫁衣上繡。」
楊明怡這次倒是難得有些嬌羞,她今年剛訂的親是自小青梅竹馬的表哥,要嫁的是心儀的兒郎,自然會歡喜。
青梅竹馬啊,真好,彼此自知根知底的,待嫁過去便是恩愛白首,兩不相棄。
她看著楊明怡羞紅的臉,有些恍然。
說起來她和楊明怡也算有緣,當年她從鄧府中逃出來,哪知卻在碼頭被人販子拐到了船上。
她醒後,路上仔細觀察著,待弄清了形勢,發現船一路自京杭大運河南下,雖心生焦急,卻也有些慶幸,因著這些人販子的緣故順利出了京城。
後來,她尋著機會,將瓷碗打碎,割裂了手上縛手的繩子,趁後來那些人販子失了警惕,隻剩兩人看守時,與船上的楊明怡合作,割了那兩人的脖子,逃了出來,倒是因此楊明怡結了很深的交情。
那時她身無分文,身上有著的,隻有腕上那顆珠子。
隻是她也不敢典當,生怕鄧知遙尋著蹤跡追來,好在有楊明怡,帶著她來了這延綏鎮。
楊家是這鎮上數一數二的首富,布莊綢緞、珠寶香料,一應生意都有。
她借著楊家的庇護,在此處安穩度日,生下了團團。
後來她也覺得一直這般賴著吃白飯難為情,便依著從前的記憶,給他家的綢緞畫花樣子。
好在她畫的花樣子的樣式是本地少見,倒是被當地人頗為追捧,也成了一項生計,日子便這樣安頓了下來。
***
午間顧湄簡單做了幾樣小菜,留了兩人吃午飯。
其間,楊明怡為了活泛氣氛,話便一直沒有斷過,反倒是楊明建因著心事落空,一頓飯吃的有些沉悶,頭也低低的埋著,像要埋進碗裏似的。
顧湄看在眼中,也並不多說什麽。
少年人的心思,像一張白紙,什麽都寫在臉上。等他再多經歷一些,便會明白,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塵埃。
但她沒料到的是,她將兩人送走後,楊明建竟然迴轉來,當麵同她表露了心意:
「顧姑娘,從我第一麵見你的時候,就對你上了心。那個時候你站在我妹妹身邊,臉色蒼白,下巴尖尖的。明明那麽嬌弱的模樣,可我聽著妹妹講你一路上救她的事,那時我便想,這個小姑娘,怎麽這麽厲害?後來他們偶爾也會在背後議論顧姑娘,但姑娘從不理會他們,隻活自己的自在,像夜裏的風,什麽都困不住你。可又見你竟然願意安靜的就待在那麽一個小院落裏,人都很少出來,就心甘情願的要畫地為牢,把自己鎖在這裏。
「我不知道姑娘以前經歷過什麽,但我看得出來,姑娘是大家養出來的人,大家閨秀,我從前也見過一些,她們要麽嬌橫倨傲,要麽呆板木訥,和姑娘你都不一樣。我說不出來為什麽,就覺得姑娘淡淡的,好像又是那種淡淡極致的濃烈。我喜歡你的幹靜、柔順、安穩。不知道為什麽,我總覺得姑娘很幹淨,好像那些汙穢的世俗都沾染不了姑娘,可有時又覺得看著姑娘的時候,像隔了一層霧,我也看不分明,但我知道姑娘是好的,很好很好的那種珍寶,應該被人善待,被人珍藏。」
「今日妹妹說姑娘並無意於我,我說這些,並不是想糾纏姑娘什麽,我隻是想要一個結果,我究竟哪裏不好?是哪裏讓姑娘覺得不喜歡?其實我也知道,我就是個凡夫俗子,配不上姑娘......「
他越說聲音越低,這好像還是第一次,他同她說了這樣多的話,既不打結,也不結巴,有一種那是種隻屬於少年人莽撞誠摯。
她很珍惜這樣的心意。隻是配不上的,是她罷了。
顧湄抬起手,將被風吹亂的髮絲攏到耳後。
她抿了抿唇,看著地麵的影子,她一直很討厭影子。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那是光再亮,都照不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