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峋撚了顆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著:
「這次戶部工部貪腐的案子波及甚廣,再往下查下去,隻怕泰半的官員都要牽累進去。如今父皇踐阼不過半載,該是安定民心的時候,這份差事交到我手裏,實在是個燙手山芋,可這麽個差事老七都要爭,」他搖頭失笑,「要說他也不是個沉不住氣的性子,我這七弟的心思我是越發瞧不明白了。」
鄧知遙壓下沉靜的眉眼,在棋壇裏拈了顆棋子。
「火中取栗,想必是有不得不取的因由,這才不懼燒手之患。」
秦王眉心一跳,「你是說,此次貪腐,老七有參與?」
鄧知遙落子。一時眼前是她雨中的狼狽。
「子瞻?」秦王見他不語,出聲詢問。
鄧知遙迴神,捏緊指間的棋子,「還需觀望。」
要說當今陛下,幾年前隻是個小小藩王,隻是那時的皇帝昏庸無道,寵奸滅忠,這才民不聊生,甚至起了削藩的心思。當今陛下帶著西北軍造起了反,直至半年前才攻入這北京城裏,榮登大寶。
也是那個時候,在眾人心中早已死去多年的鄧府第三子鄧知遙,重新現身。
原來在陛下還在潛邸時,他便在陛下身邊做幕僚,不僅在朝政之事上屢屢為當今陛下獻上佳策,又跟隨四皇子秦王朱峋南征北戰,屢出奇策,把當時的南軍打得潰敗不已。如今新朝建立,論功行賞他是頭一號的功臣,果然便被陛下親自封了刑部的二品大員,還封為文淵閣大學士,已經是堂堂的內閣首輔,早已不比當年。
說起現今陛下的幾位皇子,當今陛下原配早逝,中宮未有所出。而眼下最為嶄露頭角的當屬秦王朱峋和寧王朱琛。秦王善武,在親爹造反的時候便跟著南征北戰,可以說如今的天下大半是他打下來的,因此武將多支持擁立他為太子。
而寧王朱琛平日裏不聲不響,在府中替他的父王處理著朝政之事。然而在圍攻京城之時,他卻不知以何種渠道假借皇後的名義將幾位朝中大員的命婦和他們的幼子接到這宮中,並派一支精銳軍隊悄然入城,將這些人全部挾為人質,這才讓京城不攻自破,也實在是居功至偉。因他多年來處理政務,因此文臣大多站在寧王這一派。
然而這文臣之首鄧知遙,卻堅持站在秦王這邊。如今立儲之事鬧得頗為厲害,君心難測。
見秦王踟躕,他便寬慰道:「陛下還是疼您的。這一次,也是存了考校之意。」
「哎,本王又何嚐不清楚,」 朱峋揉了揉眉心,「此事還多虧有你幫我。依你之見,這次的事該當如何?」
鄧知遙眉眼不動:「鬆弛有度,殺雞儆猴。」
四皇子朱峋撲哧一聲笑了,整個人這才爽朗了起來,往他肩頭上虛垂了一下:
「子瞻,你這人看著溫和,其實最壞了。這也好,總不會被人欺負了去。本王最喜你這一點,守著清正之心,做起事來卻從不迂腐。此事交給你,我放心。」
被四皇子打趣一番,鄧知遙頗有些無奈的看了他一眼,終究還是搖搖頭:
「殿下又打趣臣,」 說完,不知忽的又想起來什麽,目光會變得悠遠,頗有些感嘆的意味,「所謂通達圓融,哪裏就是天生的了。殿下遇到臣要晚一些,臣年輕時也是頗有些稜角,總覺得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否則當初也不會……」
他收了聲,沒有再說下去。
「所謂禍福相依,」 朱峋見他有些低沉,忙安慰道,「若不是當年你如此遭遇,倒是不知要何時才能得你這肱骨之臣呢!」
正事一說完,兩人便又將注意放迴棋局上。最終鄧知遙黑子落下,這局便贏了。他起了身:
「夜深了,臣迴去了。」
「外頭下著雨,不若你在王府上留一晚,我派人到你府上報一聲便是了。你家裏連個夫人都沒有,還冒雨趕迴去做什麽呢?」
這後半句便透露著些揶揄的意味了。鄧知遙無奈,兩人這麽多年的情分是在的,他索性直接道明了緣由:
「如今不比在王府,您是皇子,我是朝臣,多少也要避諱些的。」
朱峋摸摸鼻子,想想也是,叫人送到門口,還是不忘念道:
「要我說,你就該早些娶個美嬌娘迴來。你不會還念著當年那個……」
話還沒說完,鄧知遙便走了出去,那門一下子就在朱峋麵前合上,差點夾著他的鼻子。
朱峋搖搖頭有些好笑,暗自嘀咕著:「就說你這人看著有規矩,其實是最有脾氣了。」
兩人是生死相交的情誼,他也不以為忤,想起外麵還下著雨,真怕他淋著,趕忙讓丫鬟給他送傘去,自己則迴了寢殿休息。
***
安陽伯府後門上的大鐵環一下一下被人叩擊在門上,十分急促,聽的久了,便覺聒噪得難以入耳。
「來了!來了!」
守門的一個僕從一邊提溜著褲腰帶,一邊從那瓦片壘的小屋裏出來,聽見那人還在敲,啐了一口罵道:
「別敲了!都說來了,你這是趕著投胎去嗎!就算去了閻王殿,也要……」
他一邊開著門一邊罵罵咧咧的,卻在看到來人的那一霎那,舌頭猛的打了結,整個人說話都不利索了:
「夫……夫人?」
他恍惚間以為自己看錯了,門後的那人頭髮散亂,被雨水打濕粘連在臉上和脖頸上,衣裳淩亂著,連把傘也沒有,臉色蒼白得幾近透明,唯有左頰了高腫著。
「這次戶部工部貪腐的案子波及甚廣,再往下查下去,隻怕泰半的官員都要牽累進去。如今父皇踐阼不過半載,該是安定民心的時候,這份差事交到我手裏,實在是個燙手山芋,可這麽個差事老七都要爭,」他搖頭失笑,「要說他也不是個沉不住氣的性子,我這七弟的心思我是越發瞧不明白了。」
鄧知遙壓下沉靜的眉眼,在棋壇裏拈了顆棋子。
「火中取栗,想必是有不得不取的因由,這才不懼燒手之患。」
秦王眉心一跳,「你是說,此次貪腐,老七有參與?」
鄧知遙落子。一時眼前是她雨中的狼狽。
「子瞻?」秦王見他不語,出聲詢問。
鄧知遙迴神,捏緊指間的棋子,「還需觀望。」
要說當今陛下,幾年前隻是個小小藩王,隻是那時的皇帝昏庸無道,寵奸滅忠,這才民不聊生,甚至起了削藩的心思。當今陛下帶著西北軍造起了反,直至半年前才攻入這北京城裏,榮登大寶。
也是那個時候,在眾人心中早已死去多年的鄧府第三子鄧知遙,重新現身。
原來在陛下還在潛邸時,他便在陛下身邊做幕僚,不僅在朝政之事上屢屢為當今陛下獻上佳策,又跟隨四皇子秦王朱峋南征北戰,屢出奇策,把當時的南軍打得潰敗不已。如今新朝建立,論功行賞他是頭一號的功臣,果然便被陛下親自封了刑部的二品大員,還封為文淵閣大學士,已經是堂堂的內閣首輔,早已不比當年。
說起現今陛下的幾位皇子,當今陛下原配早逝,中宮未有所出。而眼下最為嶄露頭角的當屬秦王朱峋和寧王朱琛。秦王善武,在親爹造反的時候便跟著南征北戰,可以說如今的天下大半是他打下來的,因此武將多支持擁立他為太子。
而寧王朱琛平日裏不聲不響,在府中替他的父王處理著朝政之事。然而在圍攻京城之時,他卻不知以何種渠道假借皇後的名義將幾位朝中大員的命婦和他們的幼子接到這宮中,並派一支精銳軍隊悄然入城,將這些人全部挾為人質,這才讓京城不攻自破,也實在是居功至偉。因他多年來處理政務,因此文臣大多站在寧王這一派。
然而這文臣之首鄧知遙,卻堅持站在秦王這邊。如今立儲之事鬧得頗為厲害,君心難測。
見秦王踟躕,他便寬慰道:「陛下還是疼您的。這一次,也是存了考校之意。」
「哎,本王又何嚐不清楚,」 朱峋揉了揉眉心,「此事還多虧有你幫我。依你之見,這次的事該當如何?」
鄧知遙眉眼不動:「鬆弛有度,殺雞儆猴。」
四皇子朱峋撲哧一聲笑了,整個人這才爽朗了起來,往他肩頭上虛垂了一下:
「子瞻,你這人看著溫和,其實最壞了。這也好,總不會被人欺負了去。本王最喜你這一點,守著清正之心,做起事來卻從不迂腐。此事交給你,我放心。」
被四皇子打趣一番,鄧知遙頗有些無奈的看了他一眼,終究還是搖搖頭:
「殿下又打趣臣,」 說完,不知忽的又想起來什麽,目光會變得悠遠,頗有些感嘆的意味,「所謂通達圓融,哪裏就是天生的了。殿下遇到臣要晚一些,臣年輕時也是頗有些稜角,總覺得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否則當初也不會……」
他收了聲,沒有再說下去。
「所謂禍福相依,」 朱峋見他有些低沉,忙安慰道,「若不是當年你如此遭遇,倒是不知要何時才能得你這肱骨之臣呢!」
正事一說完,兩人便又將注意放迴棋局上。最終鄧知遙黑子落下,這局便贏了。他起了身:
「夜深了,臣迴去了。」
「外頭下著雨,不若你在王府上留一晚,我派人到你府上報一聲便是了。你家裏連個夫人都沒有,還冒雨趕迴去做什麽呢?」
這後半句便透露著些揶揄的意味了。鄧知遙無奈,兩人這麽多年的情分是在的,他索性直接道明了緣由:
「如今不比在王府,您是皇子,我是朝臣,多少也要避諱些的。」
朱峋摸摸鼻子,想想也是,叫人送到門口,還是不忘念道:
「要我說,你就該早些娶個美嬌娘迴來。你不會還念著當年那個……」
話還沒說完,鄧知遙便走了出去,那門一下子就在朱峋麵前合上,差點夾著他的鼻子。
朱峋搖搖頭有些好笑,暗自嘀咕著:「就說你這人看著有規矩,其實是最有脾氣了。」
兩人是生死相交的情誼,他也不以為忤,想起外麵還下著雨,真怕他淋著,趕忙讓丫鬟給他送傘去,自己則迴了寢殿休息。
***
安陽伯府後門上的大鐵環一下一下被人叩擊在門上,十分急促,聽的久了,便覺聒噪得難以入耳。
「來了!來了!」
守門的一個僕從一邊提溜著褲腰帶,一邊從那瓦片壘的小屋裏出來,聽見那人還在敲,啐了一口罵道:
「別敲了!都說來了,你這是趕著投胎去嗎!就算去了閻王殿,也要……」
他一邊開著門一邊罵罵咧咧的,卻在看到來人的那一霎那,舌頭猛的打了結,整個人說話都不利索了:
「夫……夫人?」
他恍惚間以為自己看錯了,門後的那人頭髮散亂,被雨水打濕粘連在臉上和脖頸上,衣裳淩亂著,連把傘也沒有,臉色蒼白得幾近透明,唯有左頰了高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