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真的離不開玉安了。
征戰還朝的將軍,身負皇命,迴京之後,理所當然地應該先覲見天子。君逸羽慶幸這個規矩能幫她第一時間見到君天熙,否則的話,她甚至懷疑自己永遠都無法再走到君天熙麵前。
“榮樂王禦侮安邊,再建殊功,朕心甚慰。”
獻捷禮上,高坐在龍椅上的君天熙,隻是簡單地讚賞了一句,就命侍臣宣讀起了聖旨。
“開天啟運、世膺駿命皇帝,詔曰:懋德賞功,哲王令典;崇班旌賢,有國彝訓……榮樂王君逸羽,器識宏遠,才兼文武,宜登台庭,參聞政本,可平章國事,進號鎮國榮樂王。”
“平章”二字,是平正、彰明之意。而“台庭”,是指宰輔。
群臣低嘩。
陛下竟然對榮樂王授出了宰相之職?要知道,當今左相,可是君康逸。父子二人同朝為相,前所未聞,“鎮國”之號,也是分量驚人。
聽清聖旨後,就連君康逸,也是大為吃驚。
“鎮國榮樂王”這種虛銜也就罷了,陛下怎麽會讓羽兒“平章國事”?政事堂現在攏共隻有三位宰輔,羽兒若拜相,在世人眼中,政事堂豈不成了翼王府的私室?而且羽兒的身份,怎麽能拜相呢……封賞軍功的聖旨,君康逸不好諫阻。不過,君康逸相信君逸羽也能想到其中的利害,所以他隻是偷偷對君逸羽擺了擺手。
與去年離開玉安前的冊授禮一樣,隔著陛階和冕旒,君逸羽看不清君天熙的麵顏。但,隻是與君天熙身處同一個時空,她動盪的心緒,就得到了慰藉。
“臣君逸羽領旨謝恩!”君逸羽不是沒有聽到朝臣的驚疑,也不是沒看到君康逸的暗示,她卻毫不猶豫地接下了聖旨。
主帥受賞後,接下來就輪到君逸羽麾下的將士了。此次出征,華軍從西武轉戰漠南,歷經大小戰事上百場,戰陣之上的有功之臣不在少數,無法在獻捷禮上逐一酬獎。獻捷禮時間有限,僅僅封賞了首功,也足足耗費了一個時辰。
君康逸好不容易熬到獻捷禮結束,才找到與君逸羽密語的空暇。他將君逸羽帶到了自己的馬車裏,一脫離人群,就低聲問道:“羽兒,你忘了自己的身份了嗎?今日封你平章國事時,如何不辭讓呢?”
“我可以在政事堂裝啞巴,不讓人非議。”君逸羽以為君康逸在顧慮她的政治身份。
“不止如此。”君康逸搖頭道,“羽兒,你從前年幼,後來又高據皇夫之位,外人見你,不會往你臉上多瞧。現下你年歲漸長,與人同朝為官,日日相見,時間久了,恐怕會被人看出破綻。”
順著君康逸的視線,君逸羽摸了摸自己光潔的下頜,才明白,君康逸是在說:成年男女,麵貌不同。
君逸羽也明白隔牆有耳的道理。她做了個貼鬍子的動作,笑嘻嘻地說道:“爹爹放心,我有化形膠。改日我研究研究,做一個……就是了。”
君康逸想說,隻要君逸羽逐步淡出朝政,完全可以像最初的計劃那樣,遠走高飛。天大地大,除了玉安,孩兒還有很多去處,實在不必如此麻煩。
但是羽兒從來不是棧戀高位的人,她願意在政事堂閉口不言,願意給自己套上個假鬍子,也要接下拜相的聖旨,是為什麽呢?作為情有所鍾的過來人,君康逸不難猜到答案。
君康逸有些記不清,上一次看到孩兒自由自在的歡笑,是何年何月?
如果君天熙不是君康逸心目中的至親,僅僅考慮為人父母的私心,君康逸希望,君逸羽永遠是昔日那個心無掛礙的少年。
望著君逸羽如今稀缺的笑色,君康逸在心底嘆了口氣。他最終隻是關懷道:“長途迴京,累了吧?夜間還有宮宴,迴府梳洗更衣後,歇息不了多久,先在馬車上歇歇吧。”
作者有話要說:
之前一直在隔離點值班,才出來不久,小可愛們久等了。
第226章 【沒滋沒味。】
有功將士大勝迴京之日的宮宴,自然是為了勸獎功臣。作為今日最大的功臣,皇帝寶座下最尊位的坐席,理當屬於君逸羽。哪怕君康逸是君逸羽的父親,又是親王左相,也隻能屈居下首。
君逸羽落座後,很快發現,易清涵在自己對麵。
如果遵循常規,易清涵現在的座位,應該是君康逸的。座次的細節讓君逸羽明白,易清涵那句“陛下處處待我以上賓之禮”,確實不假。
隔著寬闊的殿堂,君逸羽對易清涵抱了抱拳,算是打了個招唿。
易清涵微楞。她沒有想到,在這種人多眼雜的場合,君逸羽竟然毫不避諱她們之間的私誼。轉念一想,如果君逸羽當眾與她交遊都能惹火燒身,那她就該為君逸羽另尋出路了。
想通關竅後,易清涵很快還了君逸羽一禮。
有些投機之徒,本想在皇帝駕臨前對君逸羽示個好,見了君逸羽和易清涵的互動,又打起了退堂鼓。
榮樂王與永寧王曾經幾度議婚,本就引人注目,怎麽還不知顧忌地與這個降王眉來眼去?上年榮樂王搬去寧國寺,似是深諳持滿戒盈之道,不過一年功夫,就忘了?莫非是年輕人再立新功,得意忘形了?
君逸羽不知道身後的人心浮動。她到場後,掃視了一圈,發現坐席都差不多坐滿了,知道君天熙也快到了,便一直關注著禦座。
征戰還朝的將軍,身負皇命,迴京之後,理所當然地應該先覲見天子。君逸羽慶幸這個規矩能幫她第一時間見到君天熙,否則的話,她甚至懷疑自己永遠都無法再走到君天熙麵前。
“榮樂王禦侮安邊,再建殊功,朕心甚慰。”
獻捷禮上,高坐在龍椅上的君天熙,隻是簡單地讚賞了一句,就命侍臣宣讀起了聖旨。
“開天啟運、世膺駿命皇帝,詔曰:懋德賞功,哲王令典;崇班旌賢,有國彝訓……榮樂王君逸羽,器識宏遠,才兼文武,宜登台庭,參聞政本,可平章國事,進號鎮國榮樂王。”
“平章”二字,是平正、彰明之意。而“台庭”,是指宰輔。
群臣低嘩。
陛下竟然對榮樂王授出了宰相之職?要知道,當今左相,可是君康逸。父子二人同朝為相,前所未聞,“鎮國”之號,也是分量驚人。
聽清聖旨後,就連君康逸,也是大為吃驚。
“鎮國榮樂王”這種虛銜也就罷了,陛下怎麽會讓羽兒“平章國事”?政事堂現在攏共隻有三位宰輔,羽兒若拜相,在世人眼中,政事堂豈不成了翼王府的私室?而且羽兒的身份,怎麽能拜相呢……封賞軍功的聖旨,君康逸不好諫阻。不過,君康逸相信君逸羽也能想到其中的利害,所以他隻是偷偷對君逸羽擺了擺手。
與去年離開玉安前的冊授禮一樣,隔著陛階和冕旒,君逸羽看不清君天熙的麵顏。但,隻是與君天熙身處同一個時空,她動盪的心緒,就得到了慰藉。
“臣君逸羽領旨謝恩!”君逸羽不是沒有聽到朝臣的驚疑,也不是沒看到君康逸的暗示,她卻毫不猶豫地接下了聖旨。
主帥受賞後,接下來就輪到君逸羽麾下的將士了。此次出征,華軍從西武轉戰漠南,歷經大小戰事上百場,戰陣之上的有功之臣不在少數,無法在獻捷禮上逐一酬獎。獻捷禮時間有限,僅僅封賞了首功,也足足耗費了一個時辰。
君康逸好不容易熬到獻捷禮結束,才找到與君逸羽密語的空暇。他將君逸羽帶到了自己的馬車裏,一脫離人群,就低聲問道:“羽兒,你忘了自己的身份了嗎?今日封你平章國事時,如何不辭讓呢?”
“我可以在政事堂裝啞巴,不讓人非議。”君逸羽以為君康逸在顧慮她的政治身份。
“不止如此。”君康逸搖頭道,“羽兒,你從前年幼,後來又高據皇夫之位,外人見你,不會往你臉上多瞧。現下你年歲漸長,與人同朝為官,日日相見,時間久了,恐怕會被人看出破綻。”
順著君康逸的視線,君逸羽摸了摸自己光潔的下頜,才明白,君康逸是在說:成年男女,麵貌不同。
君逸羽也明白隔牆有耳的道理。她做了個貼鬍子的動作,笑嘻嘻地說道:“爹爹放心,我有化形膠。改日我研究研究,做一個……就是了。”
君康逸想說,隻要君逸羽逐步淡出朝政,完全可以像最初的計劃那樣,遠走高飛。天大地大,除了玉安,孩兒還有很多去處,實在不必如此麻煩。
但是羽兒從來不是棧戀高位的人,她願意在政事堂閉口不言,願意給自己套上個假鬍子,也要接下拜相的聖旨,是為什麽呢?作為情有所鍾的過來人,君康逸不難猜到答案。
君康逸有些記不清,上一次看到孩兒自由自在的歡笑,是何年何月?
如果君天熙不是君康逸心目中的至親,僅僅考慮為人父母的私心,君康逸希望,君逸羽永遠是昔日那個心無掛礙的少年。
望著君逸羽如今稀缺的笑色,君康逸在心底嘆了口氣。他最終隻是關懷道:“長途迴京,累了吧?夜間還有宮宴,迴府梳洗更衣後,歇息不了多久,先在馬車上歇歇吧。”
作者有話要說:
之前一直在隔離點值班,才出來不久,小可愛們久等了。
第226章 【沒滋沒味。】
有功將士大勝迴京之日的宮宴,自然是為了勸獎功臣。作為今日最大的功臣,皇帝寶座下最尊位的坐席,理當屬於君逸羽。哪怕君康逸是君逸羽的父親,又是親王左相,也隻能屈居下首。
君逸羽落座後,很快發現,易清涵在自己對麵。
如果遵循常規,易清涵現在的座位,應該是君康逸的。座次的細節讓君逸羽明白,易清涵那句“陛下處處待我以上賓之禮”,確實不假。
隔著寬闊的殿堂,君逸羽對易清涵抱了抱拳,算是打了個招唿。
易清涵微楞。她沒有想到,在這種人多眼雜的場合,君逸羽竟然毫不避諱她們之間的私誼。轉念一想,如果君逸羽當眾與她交遊都能惹火燒身,那她就該為君逸羽另尋出路了。
想通關竅後,易清涵很快還了君逸羽一禮。
有些投機之徒,本想在皇帝駕臨前對君逸羽示個好,見了君逸羽和易清涵的互動,又打起了退堂鼓。
榮樂王與永寧王曾經幾度議婚,本就引人注目,怎麽還不知顧忌地與這個降王眉來眼去?上年榮樂王搬去寧國寺,似是深諳持滿戒盈之道,不過一年功夫,就忘了?莫非是年輕人再立新功,得意忘形了?
君逸羽不知道身後的人心浮動。她到場後,掃視了一圈,發現坐席都差不多坐滿了,知道君天熙也快到了,便一直關注著禦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