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承天將尚安的乖覺瞧在眼裏,隻是不以為意的搖了搖頭。他知道自己需要養病,如今不需要繼續強撐,他也不準備再強撐了。等他稱病不出,宮外不知會鬧出怎樣的花樣,正好先借尚安之嘴,給身邊人發發定心丸,以免人心生變。
三十年前,華朝繼怠政的高宗安承帝後,迎來了勤政愛民的承天帝,將半月一朝,改迴了每日坐朝。及至君承天退位為太上皇,繼立的天熙女帝,也延續了父皇的勤政之風,直到天熙三年,左相長孫敬提出天下無事,可改五日一朝。代理朝政的太上皇,同意了這個建議。
天熙五年三月初十,本該是常朝的日子,太上皇宮裏卻傳出了因病輟朝的旨意。比起宰輔議政的高效,朝會更多的是一種禮儀性的典禮,本來天子偶爾免朝一次,不算什麽大事,但讓人惶恐的是,皇位上正經坐著的那位,兩年多都沒有出現了,一直是太上皇代理政務。朝野早有陛下病重的傳聞,加上連親子去世,陛下都不曾露麵,如今連太上皇也病了,這……真是要變天了吧……
長孫敬周身一冷,感覺待漏院裏陰風陣陣。如今這情形,若非萬不得已,太上皇必會堅持理政。前幾天就聽說太上皇召了太醫,這兩天連宰輔議事都擱置了,莫非連太上皇也倒下了?皇長子才十一歲,又是潘氏之子啊……我長孫家與世族分道揚鑣,竟然又賭錯了嗎?本以為天家有兩位陛下,定是十拿九穩,怎麽可以如此時運不濟!蓉兒不是說陛下隻是心病嗎!
潘寧點頭,一位出身世家的郎官見了,心領神會,站出來痛心疾首的號召道:“陛下久病不朝,幸有太上皇執掌幹坤。如今連太上皇都病倒了,陛下的聖體也不知如何,我等身為人臣,怎可不聞不問!諸位同僚,肖某不才,空有憂國之心,敢請同道之人,共往大華門,詣闕問安!”
“胡鬧!陛下和太上皇,病中正需靜養,你們若是心繫社稷,迴衙理事才是正經!”
“左相此言差矣,國不可一日無君,身為臣子,問安也是應該的。”長孫敬剛剛嗬斥,潘寧便攔了上來。
“豈有如此問安之理?!”
早在聽說太上皇傳喚太醫時,以潘寧為首的世家聯盟,就已經排演好了今天這一齣好戲。那位肖家的郎官自願當探路石,早就拿定了富貴險中求的主意。趁著潘寧阻攔長孫敬,他一唿百應,當先衝出了待漏院。
“天子乃萬民父母,聖躬為天下所係。民間謠言喧囂,我等身為公相,值此中外憂惶之際,更該以身作則,敢為人先才是,怎可落於人後?本公也將往大華門,幾位相公和國公,可有人願與潘某同去?”
“宮禁不容輕踐,我等身為宰輔,當為君分憂,斷不可率眾犯禁,定國公慎行!”長孫敬深知,家族的清名,才是他們長孫世家的立身之本。潘寧大張旗鼓,除了驗證禁中虛實,未嚐沒有對百官投石問路之意。當此鑑定人心之時,他身為左相,不可有半分猶豫。否則……蓉兒與榮樂王的事,沒有真憑實據,隻是細枝末節。而我身為長孫家的族長,還坐在左相的位置上,若改換門庭,不僅討不著好,更會自毀長城。
“左相說得是!若有人在大華門喧譁,我龍驍軍絕不答應!”周國公孟勁是個直腸子,懶得與潘寧虛與委蛇。天熙元年宗室謀反,暴露了禁衛的缺陷,後來,君天熙將其打整重編,改置為親衛十軍。龍驍軍脫胎於原本的左金吾衛,孟勁為龍驍軍統領。而大華門外,恰由龍驍軍值守。
“左相和孟公多慮了,大家都是一片愛君之心,怎會攪擾宮禁。我先走一步了。”廟堂之上的站隊,不僅關係前程,更可能牽連身家性命。潘寧無意在大庭廣眾之下逼人抉擇,拱拱手就當先走了。
“老鄒,他們文官在鬧什麽,我怎麽看不明白?陛下總沒有消息,我這心裏都沒底,去幾個人問問也好。周國公職責在身,怕他們在大華門吵鬧,是應該的。可左相為何不贊同呢?”郭豪是位不擅長動心眼的猛將,他與高平侯鄒昌私交不錯,很自然的對他咬起了耳朵。
“我們做武將的,最重要的就是忠於君命。是陛下親自把國事交給太上皇的,沒聽太上皇讓我們照常理事嗎?隨他們說什麽,都與咱們無關。陛下讓你訓練北營禁軍,是對你的信任。北營當年可是翼忠王領管的,你的兵練好了?”鄒昌一番話堂堂正正,音量也沒有壓低。
幾位支著耳朵的武官,聽完若有所思。
參與過北征的高級將領,都親眼看到過陛下的眼淚,不懷疑君天熙過河拆橋,而是擔心風雲突變。聽到鄒昌的“忠於君命”,他們想到手上的實權,眼神迴復了堅定。
“唉!”郭豪倒是嘆了口氣,“一說老翼王,我就想到了榮樂……皇夫攝政王。瞧我這笨嘴,還沒叫順口。”郭豪拍嘴,繼續感嘆道:“轉眼都快三年了,當年在漠南,殺敵真是痛快呀。”
“是呢,若皇夫殿下在,就好了。”雖然人人都認為君逸羽早已薨逝,但君天熙的忌諱,讓華朝的文武官員提起君逸羽時,與死亡相關的字眼,全都會避開。鄒昌這聲感慨,看似尋常,卻帶著隻有他自己才知道的一語雙關。山雨欲來風滿樓,他其實有些羨慕郭豪的糊塗。
君逸羽從軍的時間不長,但兩場大戰,賺到的同袍就不少,再加上翼王府有不少軍中故舊。另有卓絕的功勳高掛在天,哪怕是與君逸羽毫無交情的武將,對榮樂王也不乏敬重。一時間,武官這頭的話題,全成了對榮樂王的懷念。
三十年前,華朝繼怠政的高宗安承帝後,迎來了勤政愛民的承天帝,將半月一朝,改迴了每日坐朝。及至君承天退位為太上皇,繼立的天熙女帝,也延續了父皇的勤政之風,直到天熙三年,左相長孫敬提出天下無事,可改五日一朝。代理朝政的太上皇,同意了這個建議。
天熙五年三月初十,本該是常朝的日子,太上皇宮裏卻傳出了因病輟朝的旨意。比起宰輔議政的高效,朝會更多的是一種禮儀性的典禮,本來天子偶爾免朝一次,不算什麽大事,但讓人惶恐的是,皇位上正經坐著的那位,兩年多都沒有出現了,一直是太上皇代理政務。朝野早有陛下病重的傳聞,加上連親子去世,陛下都不曾露麵,如今連太上皇也病了,這……真是要變天了吧……
長孫敬周身一冷,感覺待漏院裏陰風陣陣。如今這情形,若非萬不得已,太上皇必會堅持理政。前幾天就聽說太上皇召了太醫,這兩天連宰輔議事都擱置了,莫非連太上皇也倒下了?皇長子才十一歲,又是潘氏之子啊……我長孫家與世族分道揚鑣,竟然又賭錯了嗎?本以為天家有兩位陛下,定是十拿九穩,怎麽可以如此時運不濟!蓉兒不是說陛下隻是心病嗎!
潘寧點頭,一位出身世家的郎官見了,心領神會,站出來痛心疾首的號召道:“陛下久病不朝,幸有太上皇執掌幹坤。如今連太上皇都病倒了,陛下的聖體也不知如何,我等身為人臣,怎可不聞不問!諸位同僚,肖某不才,空有憂國之心,敢請同道之人,共往大華門,詣闕問安!”
“胡鬧!陛下和太上皇,病中正需靜養,你們若是心繫社稷,迴衙理事才是正經!”
“左相此言差矣,國不可一日無君,身為臣子,問安也是應該的。”長孫敬剛剛嗬斥,潘寧便攔了上來。
“豈有如此問安之理?!”
早在聽說太上皇傳喚太醫時,以潘寧為首的世家聯盟,就已經排演好了今天這一齣好戲。那位肖家的郎官自願當探路石,早就拿定了富貴險中求的主意。趁著潘寧阻攔長孫敬,他一唿百應,當先衝出了待漏院。
“天子乃萬民父母,聖躬為天下所係。民間謠言喧囂,我等身為公相,值此中外憂惶之際,更該以身作則,敢為人先才是,怎可落於人後?本公也將往大華門,幾位相公和國公,可有人願與潘某同去?”
“宮禁不容輕踐,我等身為宰輔,當為君分憂,斷不可率眾犯禁,定國公慎行!”長孫敬深知,家族的清名,才是他們長孫世家的立身之本。潘寧大張旗鼓,除了驗證禁中虛實,未嚐沒有對百官投石問路之意。當此鑑定人心之時,他身為左相,不可有半分猶豫。否則……蓉兒與榮樂王的事,沒有真憑實據,隻是細枝末節。而我身為長孫家的族長,還坐在左相的位置上,若改換門庭,不僅討不著好,更會自毀長城。
“左相說得是!若有人在大華門喧譁,我龍驍軍絕不答應!”周國公孟勁是個直腸子,懶得與潘寧虛與委蛇。天熙元年宗室謀反,暴露了禁衛的缺陷,後來,君天熙將其打整重編,改置為親衛十軍。龍驍軍脫胎於原本的左金吾衛,孟勁為龍驍軍統領。而大華門外,恰由龍驍軍值守。
“左相和孟公多慮了,大家都是一片愛君之心,怎會攪擾宮禁。我先走一步了。”廟堂之上的站隊,不僅關係前程,更可能牽連身家性命。潘寧無意在大庭廣眾之下逼人抉擇,拱拱手就當先走了。
“老鄒,他們文官在鬧什麽,我怎麽看不明白?陛下總沒有消息,我這心裏都沒底,去幾個人問問也好。周國公職責在身,怕他們在大華門吵鬧,是應該的。可左相為何不贊同呢?”郭豪是位不擅長動心眼的猛將,他與高平侯鄒昌私交不錯,很自然的對他咬起了耳朵。
“我們做武將的,最重要的就是忠於君命。是陛下親自把國事交給太上皇的,沒聽太上皇讓我們照常理事嗎?隨他們說什麽,都與咱們無關。陛下讓你訓練北營禁軍,是對你的信任。北營當年可是翼忠王領管的,你的兵練好了?”鄒昌一番話堂堂正正,音量也沒有壓低。
幾位支著耳朵的武官,聽完若有所思。
參與過北征的高級將領,都親眼看到過陛下的眼淚,不懷疑君天熙過河拆橋,而是擔心風雲突變。聽到鄒昌的“忠於君命”,他們想到手上的實權,眼神迴復了堅定。
“唉!”郭豪倒是嘆了口氣,“一說老翼王,我就想到了榮樂……皇夫攝政王。瞧我這笨嘴,還沒叫順口。”郭豪拍嘴,繼續感嘆道:“轉眼都快三年了,當年在漠南,殺敵真是痛快呀。”
“是呢,若皇夫殿下在,就好了。”雖然人人都認為君逸羽早已薨逝,但君天熙的忌諱,讓華朝的文武官員提起君逸羽時,與死亡相關的字眼,全都會避開。鄒昌這聲感慨,看似尋常,卻帶著隻有他自己才知道的一語雙關。山雨欲來風滿樓,他其實有些羨慕郭豪的糊塗。
君逸羽從軍的時間不長,但兩場大戰,賺到的同袍就不少,再加上翼王府有不少軍中故舊。另有卓絕的功勳高掛在天,哪怕是與君逸羽毫無交情的武將,對榮樂王也不乏敬重。一時間,武官這頭的話題,全成了對榮樂王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