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料隊的隊員,忙著囤積草料,同時劃分地界,種植一些冬季能生長的牧草,如紫花苜蓿、黑麥草、高丹草還有鴨茅等這些品類的草種。


    後勤隊的人在積極完善基礎設施,盤炕的盤炕,搭圍牆的搭圍牆,派過來的兩名木匠忙著打造床鋪和桌椅,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


    雀還帶人開荒了一小片荒地,專門用來種菜。


    雀來了以後,羽就再也不用管鹽山的具體事務,卸了擔子後,帶著開拓者小隊在外麵尋牛找馬,順帶領略鹽山以東往北的風光,就算找不到動物,也不用急著迴來。除了思念新地的那個女人,其他的,倒也自由快活。


    與鹽山這邊的井然有序對比起來,克在桐鎮,就頗有些手忙腳亂了。


    第105章


    把兩個分部落的管理層人員送走後,桑榆又一心撲在了新地的建設上。


    主要跟進手工隊水力車,還有慈那邊的育嬰管理中心建設。


    水力車這邊。


    經過兩月的仔細推敲,梅帶的這個小團隊終於確定了軸承的材質用料以及具體的完善方法,桑榆隨即宣布可以製作大型水力車實體,手工隊的所有人立即放下手中的其他活兒,挽起袖子開始幹。


    連帶打鐵場的二十名鐵匠在內,四十人的手工隊員都投入了這次水力車的建造當中。


    梅將這四十人分成三組,分別負責水碓、水排和水磨的製作。


    而梅、婷和運三人也分別擔任小組,監督跟進,夜以繼日。


    十三個人負責一個水車的打造,其實工作量並不難。


    就好比一個水排,需要製作兩個中型的水輪,還有準備一些軸承和木棍,真正打造不過四到五天的時間。


    但難的是能夠協調這些人手,還有如何分工,最後再進行組裝。


    還要確定安裝的地址,還要考慮人工製造水位落差,這些才是最費時的。


    好在這幾年來部落也生產了不少的鐵製工具,包括斧頭、錐子和鋸子等,都被投入到了水車的製作當中。


    大家都有了趁手的工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桑榆也算是從中摸出了一個道理,不管什麽時代的人,其實大家的智商差別並不大,動手能力沒有很大的落差,隻是現代人已經形成了一套係統的理論,有經驗可遵循,正是這一點,把兩個時代的生產力拉開了距離。


    但這隻是其一,其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理念的提出。


    製作水排並不難,但在從無到有的道路上,誰也不敢相信會存在那麽一個東西,能灌溉能拉風箱,也正因為沒有概念所以不相信,壓根就沒想往這個方麵想。


    桑榆沒來,人們並不是就失去了動手能力,這種能力一直存在,可就是做不出來。


    如今桑榆來了,她也不會製作水車。但她提出了可以這麽做,於是就有了水車。


    就是這麽神奇。


    這一觀點對涉及簡單物理學動力尤為適用。


    當第一個最為簡易的水碓研究出來之後,所有人都沸騰了。


    以後帶殼的穀物需要舂米,煉鐵時候需要敲碎礦石,這個東西都能讓他們省了不少的力。


    在第一次機械建造取得成功之後,整個手工隊大受鼓舞,像是打了雞血一般,幾乎是廢寢忘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剩下的另外兩種水車的研製當中。


    這樣的研究精神讓桑榆覺得備受鼓舞,也跟著一起參與實驗,失敗就重來,找原因,改進,各項過程反反覆覆不厭其煩。


    很快,又再過了半個月,水排和水磨也先後打造完工。


    河邊先後佇立起了三座中型水力車,在水位落差的作用下,隻要不將連接的軸子拉開,這些機械就會不知疲倦地一直運作下去。


    桑榆則規劃著名,水力車附近要建起了一個小型加工廠,需要磨米搗曠,都到這個地方來處理。


    食物區和工業區也要嚴格分開,不能混到一起。


    打鐵場原本十人打鐵,如今水力車投入使用,不需要一個人專門拉著風箱,鐵器的煉製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桑榆和梅一商量,將打鐵鋪原有的二十名鐵匠給減了十人。


    而手工隊未來一年的工作目標,是要在河邊打造二十個巨型的水力車,連接到各個小隊的工坊和農田。


    他們需要對原有的工作設備和流程進行升級,隻要能用水力代替的,一律搭建水車,接入動力。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慈這邊的育嬰管理中心也如期建成,三十名育嬰師如期上崗。


    這些育嬰師從各個隊勻出來,有男有女。


    他們的工資要比其他普通的隊員每個月要多上兩斤肉,算是十分優渥的條件了,剛開始報名的時候,還真的爭得頭破血流。


    和現代不同,原始社會的孩子也不算得鬧,帶起來要容易多了,這些育嬰師上崗一個星期後,感覺還算良好,沒有想像當中那麽難。


    學校裏原本五歲以下的孩子,也被轉移到育嬰中心,隻剩下七十名5-15歲的孩子,這些孩子隻需要五名生活老師對照看管就行。


    剩下的其他生活老師則補充到了育嬰管理中心。


    經過這些調整之後,桑榆對部落人口又進行了一次詳細統計,並根據任務量對人數進行了局部調整。


    ——


    農業部門,大隊長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原始部落當首領[基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貓追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貓追月並收藏在原始部落當首領[基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