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府咂舌:「鄧大人這詞用的,下雪天讓下官出了一身大汗。不過當日大家都氣盛,相看礙眼,你參我一本,我上你一折罷了。怨可能是有點兒,其他的不敢沾。」


    鄧緒在燈影中坐著,笑眯眯道:「是,據說蘭侍郎和劉禦史更不對付一些。高大人是和劉禦史交情比較好,對吧?」


    高知府作勢抬袖擦汗:「鄧大人高抬貴手,下官可沾不起結黨二字。劉禦史和蘭侍郎,下官都不怎麽熟,隻是劉禦史在打照麵時會多說兩句話,畢竟下官沒有上過關於劉禦史的摺子……當年同屆科考時,這二人都不大和他人往來。蘭侍郎當年同現在完全是兩個人,劉禦史倒一直是那樣的性情。眾同年與他二人都不甚熟稔。」


    鄧緒摸了摸唇邊短髭:「是,我聽聞他二人當年都曾同一個姓辜的交情不錯。你熟悉此人否?」


    高知府道:「宜平辜家莊,不當問的下官不問,辜家莊之事,鄧大人所知應比下官多。」


    第50章


    陳籌夜半牽馬離開小宅,候在城門邊,待交卯城門一開,即刻策馬而出。


    他幫張屏編縣誌許久,縣境及周邊概況皆算熟悉,選了方向沿大路縱馬前行。行不多時,竟然下雪了。


    冒雪行了一段,到了高台子鄉地界,正趕上鄉裏早上的小集。但凡鄉間,多有些此類市集,一般在同鄉幾個村子的臨界處,不比城裏街道縱橫商鋪林立,大都是傍著大路官道廟觀學塾的一截短短道路,有客棧茶飯棚,外幾個低矮門麵日常開著,賣些油鹽醬醋之類必需小物。清晨上午,附近村落農家不必忙農務的老弱婦孺帶些自產的東西如現摘果蔬、黃醬鹹菜、米酒魚肉之類到此或易或售,多為拎個籃子,提一布兜擺在路邊,近午時各自散去,名曰小集。趕在秋收後或節期時,另有大集,類似城裏廟會,連城中商戶、遠遊商販都來賣貨,還有戲班唱戲。同縣各鄉,大集日期各有不同,逢集時熱鬧勝過城中鬧市。


    高台子鄉挨著縣城,較為富庶,但因下雪,小集上人甚稀疏。道邊茶飯棚的大鍋裏現熬著胡辣湯,陳籌喝了一碗,吃了兩大塊剛出鍋的大餅。餅皮抹了蔥油,灑著芝麻,黃亮焦脆,就著加了幾滴老醋的胡辣湯,妙不可言,下肚後竟額頭微微滲出了汗。


    鄰座有一老者,攜著半筐鹹菜,亦在喝湯吃餅,問陳籌曰:「冒恁大的雪,公子要往哪裏去?」


    陳籌隨口答了臨縣的名字道:「泉陽。」


    老者道:「泉陽離此還有近百裏地,這麽大雪裏走,明天晌午也到不了。再往南過了水凹鄉,有十幾裏地挺荒的。若是正走到那裏快天黑,不好辦。」


    店家也道:「客官今天走到水凹那邊,就尋家客棧歇了吧。你一個人,若事兒不急,等雪停再趕路更穩妥。」


    老者搖頭道:「今年九龍治水,雨水大,雪到明個不一定能停。」


    陳籌道:「多謝老丈店家,橫豎隻是到泉陽,慢慢走著便罷。」吃飽喝足,渾身帶勁,結了飯錢,從包袱裏取出氈鬥篷裹上,又再冒雪前行。


    雪越下越大,陳籌恐怕馬蹄打滑,不敢行太快。天色陰沉,難辨時辰,腹中的胡辣湯大餅漸漸消化,身上越來越冷,肚子響得雷鳴一般時,總算又遙遙看到了人家。陳籌下馬,厚著臉皮拍門討熱茶。那家兒子媳婦都在宜平縣做工,隻有老兩口在家,心甚軟善,鍋裏還剩著些菜湯,半張烙饃,通火給陳籌熱上,老太太替陳籌掃幹淨鬥篷上的雪,拿到灶旁烘烤。


    陳籌取錢答謝,二老死活不收。


    陳籌烤了一時火,吃下熱飯,又迴過氣兒,問此地何處,老頭兒道,是水凹鄉小牛村地界。他家原本開茶棚,所以靠著大路住。要到村裏得沿著前麵岔路拐進去,走個二三裏地。


    陳籌看了一眼屋內沙漏,居然才交申時,又問到再往前走個十來裏路,水凹鄉和豆塘鄉的交界地有家客棧,便謝過二老,討了熱水裝滿水袋,暗暗放了些錢在小板凳下,又復動身。


    雪越來越大,亂撲在臉上,幾乎看不清路。陳籌牽的這匹是小馬,一向養在廄中,不曾勞苦過,後來變成陳籌蹚著雪牽著它走,背上的行李甚輕,馬的四條腿仍有些打顫,屢屢躑躅不前。


    道上的雪越積越深,揣在懷中的水袋漸漸變冷。陳籌拔開木塞喝了一口尚有餘溫的水,舉目四望,但見一片茫茫的白,幾乎分不出道路。天漸漸暗,卻還是不見有人煙。


    陳籌有些懷疑自己走岔了路,隻得走了再走,雪灌進靴子裏,化了,冰得兩腳疼了一時,漸漸木了。不知道第多少次舉目四望時,前方竟出現了一個正在移動的小點。


    陳籌揉了揉眼,的確不是眼花。看行進的快慢,應該是個人。


    那影子漸漸靠近,確實是個人,身披氈袍,頭頂鬥笠,挑著一擔柴。陳籌忙牽馬快步迎上,道一聲問詢。


    「敢問此方何地,前方可有客棧?」


    那人一抬鬥笠,是個中年漢子,絡腮鬍須,一雙豹眼,朗朗笑道:「此處乃水凹鄉臨界,前頭十幾裏都是荒地,哪來人家?」


    陳籌心裏咯噔一聲:「但一路行來,怎的一直未曾見到人家?聽聞水凹鄉和豆塘鄉交界處有客棧可投宿,離此多遠?」


    那人道:「公子走錯路了。要沿著官道走才得到,此路是水凹鄉出身的善人修得大路,本是為了方便祭祖的,再往前去都是荒地墳崗了。想是雪大,公子看不清路,錯走到此道上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公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風颳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風颳過並收藏張公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