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知縣笑道:「縣中漁民冬日皆有貼補,不甚出活,可能偶爾有實在閑不住的,打些到市集上賣。但這尾大鯉非從市集購得,乃縣衙後水塘中養的,隻恐不及河中鯉魚鮮美。」
高知府夾了一筷,品後曰:「鮮滑甚美。」邵知縣眼角笑出層層皺褶,再率同桌眾人向知府大人敬酒。
一巡敬罷,高知府看向邵知縣身側道:「這便是新任的張縣丞罷。」
張屏放下手中筷子起身。接知府大人大駕時,按官位順序,他站在邵知縣身後或旁邊,但一直沒主動說話,別人做什麽他就做什麽,好像個影子一般,到後來邵知縣都忙得差點把他忘了。吃飯的時候,張屏坐在邵知縣旁側,正好是個屋角,跟著敬完酒,默不吭聲守著麵前的菜盤吃。若不是高知府突然出聲,可能邵知縣又要把他忘了。
高知府道:「張縣丞快坐,席間不必拘禮。」張屏便又躬身坐下,高知府含笑道:「本府聽聞你乃今科進士,今科主審龔尚書,與恩師曾相同出卞僕射老大人門下,算來本府與你亦可稱同門。」
張屏道:「下官這科,後來閱卷主審不是龔尚書,是刑部陶尚書。下官的老師是陶大人。」
邵知縣終於能斷定,原來張屏並非大智若愚,是真的很楞,與同坐其餘諸人雖都喜聞樂見,仍不免微微汗之。
張屏又道:「而且下官一開始落榜了,後來第三十名遇害,下官才又被添補了上去,湊足三十之數。」
邵知縣輕咳一聲。
高知府道:「張縣丞的言語著實風趣。」
邵知縣打個哈哈:「不過,科考乃禮部主持,這般算來,說張大人出自龔尚書門下,亦無不可。想來張大人亦得過龔尚書許多教誨。」
張屏道:「龔尚書下官未曾見過,禮部的眾位大人,下官隻認得蘭侍郎。」
高知府輕笑一聲:「哦,蘭玨啊。不曾想你既是陶大人門生,竟又和蘭大人熟。本府亦聽聞,龔大人身體抱恙,本屆科考事務多由蘭侍郎代勞。既是如此,怎麽你的老師不是蘭侍郎,而是陶大人?」
張屏道:「下官也不知道為什麽。」
高知府雙目微眯:「嗬嗬,張縣丞真是太風趣了。」
同坐皆無言。邵知縣的一隻腳不禁抬起,剛想伸向旁邊,又縮了迴來。
高知府的老師,是當今丞相曾堯,曾丞相的老師乃已故的左僕射卞誥,卞僕射又和先柳老太傅係同門。
邵知縣等對朝廷中的錯雜關係略知些許。張屏先說自己的老師是陶尚書,雖是不領情地嗆了知府大人的話頭,但因為柳老太傅和卞僕射的關係,還可以補救著與知府大人套套情誼。待提及禮部侍郎蘭玨,就真的令邵知縣不知道怎麽評價了。
蘭侍郎騙娶柳小姐,被柳老太傅禁入其門的逸事眾人皆知,是雲太傅王太師一掛,與清流一係勢如水火。
且高知府與蘭玨及前任知府劉知薈大人係同科。據傳未登科前就和蘭玨關係不怎麽樣,當年在吏部,還曾上折彈劾過蘭玨。
彈劾書據說最後被雲太傅看了,沒多久,高知府即外放到地方,待皇上親政後,方才升做知府。官階低於蘭侍郎,但治理一方州郡,跟在禮部為副的蘭玨到底誰官途更順,尚不好說。
邵知縣趕緊開腔轉過話頭,張屏又默默埋頭吃菜,席間高知府未曾再和他說話,連視線亦都掃到張屏旁邊人即止,張屏也一直沒吭聲。
散席,高知府繼續在縣衙內巡視,行至中庭,忽而看了張屏:「張縣丞到任後做何事務?」
邵知縣替張屏答道:「張大人一直在編修縣誌。」
高知府道:「哦?本郡方誌,幾年前皆由劉禦史在本府之位時主持編纂,你既承其珠玉,重新修纂,本府倒想一觀。」
張屏躬身道:「尚未成稿。」
高知府道:「本府亦不可能盡看,但把已編成的拿來便可。」
張屏與書吏去卷宗庫拿來了已成的書稿,高知府端坐內堂,一頁頁翻看:「甚是簡略。」
張屏垂首應道:「下官不擅繁複。」
高知府垂目再翻一頁稿紙:「擬編幾冊?」
張屏答:「一冊。」
高知府道:「哦?竟比劉大人之版精簡。」
張屏總算上道說了一句:「下官難及劉大人文采,故而從簡。」
高知府微微一笑:「方誌便如朝廷之人才,一代勝似一代方能欣榮蓬勃,且劉大人素來謙虛寬厚,亦曾與本府說,編纂方誌時,有頗多遺憾。若你覺劉大人之本繁複,盡可精而改之,不必過謙。」
眾人在心中默默替張屏燒了兩摞紙錢。
高知府再翻了幾頁紙稿,忽而視線在某兩頁上反覆流連:「這幾段話,與前文似非一人手筆。」
張屏道:「此……」堂下書吏道:「迴稟知府大人,有時張大人的成稿,會由小的等重新謄寫。」
高知府微微凝眉:「文風修辭,亦大相逕庭。」
張屏躬身:「下官不擅長抒情文字,人物篇的頌詞皆由友人陳籌代筆。」
高知府撫須輕叩稿紙:「這幾段文字,其意感懷,其情深濃,本府看來,竟是已成縣誌文稿中,最好的幾段。」抬眼看向邵知縣,「寫此文字者,可否喚來堂中,本府一見?」
邵知縣瞥了一眼張屏,應道:「此人應在衙內,下官即刻著人去叫。」
高知府夾了一筷,品後曰:「鮮滑甚美。」邵知縣眼角笑出層層皺褶,再率同桌眾人向知府大人敬酒。
一巡敬罷,高知府看向邵知縣身側道:「這便是新任的張縣丞罷。」
張屏放下手中筷子起身。接知府大人大駕時,按官位順序,他站在邵知縣身後或旁邊,但一直沒主動說話,別人做什麽他就做什麽,好像個影子一般,到後來邵知縣都忙得差點把他忘了。吃飯的時候,張屏坐在邵知縣旁側,正好是個屋角,跟著敬完酒,默不吭聲守著麵前的菜盤吃。若不是高知府突然出聲,可能邵知縣又要把他忘了。
高知府道:「張縣丞快坐,席間不必拘禮。」張屏便又躬身坐下,高知府含笑道:「本府聽聞你乃今科進士,今科主審龔尚書,與恩師曾相同出卞僕射老大人門下,算來本府與你亦可稱同門。」
張屏道:「下官這科,後來閱卷主審不是龔尚書,是刑部陶尚書。下官的老師是陶大人。」
邵知縣終於能斷定,原來張屏並非大智若愚,是真的很楞,與同坐其餘諸人雖都喜聞樂見,仍不免微微汗之。
張屏又道:「而且下官一開始落榜了,後來第三十名遇害,下官才又被添補了上去,湊足三十之數。」
邵知縣輕咳一聲。
高知府道:「張縣丞的言語著實風趣。」
邵知縣打個哈哈:「不過,科考乃禮部主持,這般算來,說張大人出自龔尚書門下,亦無不可。想來張大人亦得過龔尚書許多教誨。」
張屏道:「龔尚書下官未曾見過,禮部的眾位大人,下官隻認得蘭侍郎。」
高知府輕笑一聲:「哦,蘭玨啊。不曾想你既是陶大人門生,竟又和蘭大人熟。本府亦聽聞,龔大人身體抱恙,本屆科考事務多由蘭侍郎代勞。既是如此,怎麽你的老師不是蘭侍郎,而是陶大人?」
張屏道:「下官也不知道為什麽。」
高知府雙目微眯:「嗬嗬,張縣丞真是太風趣了。」
同坐皆無言。邵知縣的一隻腳不禁抬起,剛想伸向旁邊,又縮了迴來。
高知府的老師,是當今丞相曾堯,曾丞相的老師乃已故的左僕射卞誥,卞僕射又和先柳老太傅係同門。
邵知縣等對朝廷中的錯雜關係略知些許。張屏先說自己的老師是陶尚書,雖是不領情地嗆了知府大人的話頭,但因為柳老太傅和卞僕射的關係,還可以補救著與知府大人套套情誼。待提及禮部侍郎蘭玨,就真的令邵知縣不知道怎麽評價了。
蘭侍郎騙娶柳小姐,被柳老太傅禁入其門的逸事眾人皆知,是雲太傅王太師一掛,與清流一係勢如水火。
且高知府與蘭玨及前任知府劉知薈大人係同科。據傳未登科前就和蘭玨關係不怎麽樣,當年在吏部,還曾上折彈劾過蘭玨。
彈劾書據說最後被雲太傅看了,沒多久,高知府即外放到地方,待皇上親政後,方才升做知府。官階低於蘭侍郎,但治理一方州郡,跟在禮部為副的蘭玨到底誰官途更順,尚不好說。
邵知縣趕緊開腔轉過話頭,張屏又默默埋頭吃菜,席間高知府未曾再和他說話,連視線亦都掃到張屏旁邊人即止,張屏也一直沒吭聲。
散席,高知府繼續在縣衙內巡視,行至中庭,忽而看了張屏:「張縣丞到任後做何事務?」
邵知縣替張屏答道:「張大人一直在編修縣誌。」
高知府道:「哦?本郡方誌,幾年前皆由劉禦史在本府之位時主持編纂,你既承其珠玉,重新修纂,本府倒想一觀。」
張屏躬身道:「尚未成稿。」
高知府道:「本府亦不可能盡看,但把已編成的拿來便可。」
張屏與書吏去卷宗庫拿來了已成的書稿,高知府端坐內堂,一頁頁翻看:「甚是簡略。」
張屏垂首應道:「下官不擅繁複。」
高知府垂目再翻一頁稿紙:「擬編幾冊?」
張屏答:「一冊。」
高知府道:「哦?竟比劉大人之版精簡。」
張屏總算上道說了一句:「下官難及劉大人文采,故而從簡。」
高知府微微一笑:「方誌便如朝廷之人才,一代勝似一代方能欣榮蓬勃,且劉大人素來謙虛寬厚,亦曾與本府說,編纂方誌時,有頗多遺憾。若你覺劉大人之本繁複,盡可精而改之,不必過謙。」
眾人在心中默默替張屏燒了兩摞紙錢。
高知府再翻了幾頁紙稿,忽而視線在某兩頁上反覆流連:「這幾段話,與前文似非一人手筆。」
張屏道:「此……」堂下書吏道:「迴稟知府大人,有時張大人的成稿,會由小的等重新謄寫。」
高知府微微凝眉:「文風修辭,亦大相逕庭。」
張屏躬身:「下官不擅長抒情文字,人物篇的頌詞皆由友人陳籌代筆。」
高知府撫須輕叩稿紙:「這幾段文字,其意感懷,其情深濃,本府看來,竟是已成縣誌文稿中,最好的幾段。」抬眼看向邵知縣,「寫此文字者,可否喚來堂中,本府一見?」
邵知縣瞥了一眼張屏,應道:「此人應在衙內,下官即刻著人去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