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問:「很好玩嗎?」
陳晏抿了抿唇,淡淡道:「或許吧,可以看看。」
顧憑:「我還以為殿下不喜歡這種熱鬧。」
他之前待在秦王府就注意到了,每逢這種佳節盛會熱鬧的時候,陳晏的反應總是淡淡的。
他還以為陳晏的性子,就是不喜這些。
陳晏沉默了一會兒。
他開口道:「談不上喜不喜歡。隻是逢年過節,宮中家宴,我看著陛下和卞貴妃坐在那裏,底下豫王還有別的宮妃親王們,笑吟吟地說著話,眾人都歡聲笑語,我心裏,總覺得連唿吸也是窒悶的……這感覺我不喜歡,所以每到佳節,也懶得去熱鬧。」
他頓了一下,很輕很輕地說了句,「……現在好多了。」
真的好多了。
自從遇到顧憑之後,這時不時就湧上來的,每到年節就格外強烈的孤寂,好像天底下人人都在快活,都在歡笑,唯有他行單隻影的荒和冷,都從他心底裏,不知不覺地淡去了。
他壓下情緒,低頭噙住顧憑的唇,輾轉地吻上了他。
……
這日午後,顧憑從護衛那裏拿到了關於當年孟恩所收詔令的詳細資料。
孟氏當年先是內亂,後來又被鎮壓軍攻了進來,亂軍之下,詔令早就不知落在何處了。這份資料是結合董敬的供述,還有他們順著董敬,挖出的幾個當年也跟在孟恩身邊的幕僚,將那些人迴憶出的內容一併整理下來的,雖然不能說完全準確,但應當也大差不差了。
顧憑翻完資料,半晌沒有出聲。
這詔令內容,措辭一份比一份嚴厲,先是歷數了孟恩被反映上去的過失,然後要他誰也不準帶,速速獨身前往鳳都。
顧憑擰了擰眉。
他對皇帝的印象,是一個將自己的喜和怒控製得滴水不漏的人。哪怕動了殺心的時候,他也很少會疾言厲色。可是看這詔令,分明就是對孟恩厭惡至極!
任何人看到這詔令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根本不是要召他去解釋澄清的,而是要對他動手的。
怪不得,孟恩當年遲遲沒有動身。
一則,是有董敬這些一早就被埋在他身邊的內奸,不斷地告訴他這詔令有問題;二則,哪怕詔令是真的,孟恩也不能動,他也不敢動。這樣滿篇昭然要處置他的詔令,就算他封令進入鳳都,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帝順勢收繳他的兵權,或者幹脆把他扣下或直接賜死……
在這樣的懷疑下,孟恩當然遲遲不動。
顧憑盯著資料上的一頁:「當年負責給孟恩送詔令的人,都死了?」
護衛肅然道:「是。陛下三次下詔,共三名使者,其中一人舉家搬遷時遇匪,兩人是暴病而亡。」
顧憑道:「這詔令有問題。」
他說:「我懷疑,送到孟恩手上的詔令,是偽造的。」
皇帝這個人,可以說他多情,也可以說他薄情,但他並不是一個果於殺戮的人。這個人行事時,不到非如此不可的時候,他不會把事做得那麽絕。
下這樣的詔令,最大的可能就是逼反孟恩。
而逼反孟恩,對當時的皇帝來說,有百害而無益。
就說當年孟恩鎮守延郡的時候,南疆四麵皆平。也就是後來孟氏一族被誅滅,繼任者又沒有孟恩的能力和威望,才會任由十八匪寨崛起,南疆王頻頻生事……直到陳晏帶著冠甲軍前去平亂。
要不是知道孟恩對南疆的重要性,皇帝也不會在孟後巫蠱案發之後,還為了安撫孟氏一族,隻是令孟後遷居別宮,那一應待遇還保持著和從前一樣。
隻是,孟後倒了,孟氏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就不可避免地有了裂痕。
那豫王一係幕後布局的人,應當也是算到了,不但皇帝對孟恩的疑心越來越重,恐怕孟恩心裏,也不再信任皇帝了。所以他拒不動身,固兵自守延郡,終於被順理成章定為謀反。
顧憑沉思了一會兒:「王顯明那邊,一直什麽都不肯說?」
護衛道:「是的,鄭暘還沒來之前,無論我們問什麽,他都一個字也不肯交代。如今已經按照大人的吩咐,將他一併移交給鄭暘了。但據我們在府衙的人稟報,這人依舊沒有開口。」
顧憑點點頭:「好了,你下去吧。」
那護衛轉身離開。
沒過幾日,就到了廿八大遊會的日子。
陳晏這些天一直在忙著,直到黃昏也沒有迴來,令人給顧憑傳了話,讓他先去看,等陳晏結束手頭的事務後,會直接去遊會找他。
這大遊會不愧是汝州的盛事,街上人山人海,幾乎比得上鳳都的花燈節。還有不少人是從別的郡縣趕過來的。護衛將顧憑帶到了一處樓閣的高台上,據說一會兒會有天舟遊行,這裏是最好的觀景之處。高台下麵,早已被百姓給擠得滿滿當當了。
有人道:「今年這大遊會,可是近十年來最盛大的一次。」
還有小姑娘抓著壯漢的衣袖:「爹爹,人好多,我什麽也看不見。」
壯漢將她一抱:「沒事,等會兒天舟來了,爹爹將你舉到肩上。」
……
顧憑吹了會兒夜風,問道:「殿下是從哪兒過來?」
護衛:「清苑。」他看了顧憑一眼,「天舟遊行戌時方開始,清苑離這兒不遠,殿下必能趕到的。」
陳晏抿了抿唇,淡淡道:「或許吧,可以看看。」
顧憑:「我還以為殿下不喜歡這種熱鬧。」
他之前待在秦王府就注意到了,每逢這種佳節盛會熱鬧的時候,陳晏的反應總是淡淡的。
他還以為陳晏的性子,就是不喜這些。
陳晏沉默了一會兒。
他開口道:「談不上喜不喜歡。隻是逢年過節,宮中家宴,我看著陛下和卞貴妃坐在那裏,底下豫王還有別的宮妃親王們,笑吟吟地說著話,眾人都歡聲笑語,我心裏,總覺得連唿吸也是窒悶的……這感覺我不喜歡,所以每到佳節,也懶得去熱鬧。」
他頓了一下,很輕很輕地說了句,「……現在好多了。」
真的好多了。
自從遇到顧憑之後,這時不時就湧上來的,每到年節就格外強烈的孤寂,好像天底下人人都在快活,都在歡笑,唯有他行單隻影的荒和冷,都從他心底裏,不知不覺地淡去了。
他壓下情緒,低頭噙住顧憑的唇,輾轉地吻上了他。
……
這日午後,顧憑從護衛那裏拿到了關於當年孟恩所收詔令的詳細資料。
孟氏當年先是內亂,後來又被鎮壓軍攻了進來,亂軍之下,詔令早就不知落在何處了。這份資料是結合董敬的供述,還有他們順著董敬,挖出的幾個當年也跟在孟恩身邊的幕僚,將那些人迴憶出的內容一併整理下來的,雖然不能說完全準確,但應當也大差不差了。
顧憑翻完資料,半晌沒有出聲。
這詔令內容,措辭一份比一份嚴厲,先是歷數了孟恩被反映上去的過失,然後要他誰也不準帶,速速獨身前往鳳都。
顧憑擰了擰眉。
他對皇帝的印象,是一個將自己的喜和怒控製得滴水不漏的人。哪怕動了殺心的時候,他也很少會疾言厲色。可是看這詔令,分明就是對孟恩厭惡至極!
任何人看到這詔令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根本不是要召他去解釋澄清的,而是要對他動手的。
怪不得,孟恩當年遲遲沒有動身。
一則,是有董敬這些一早就被埋在他身邊的內奸,不斷地告訴他這詔令有問題;二則,哪怕詔令是真的,孟恩也不能動,他也不敢動。這樣滿篇昭然要處置他的詔令,就算他封令進入鳳都,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帝順勢收繳他的兵權,或者幹脆把他扣下或直接賜死……
在這樣的懷疑下,孟恩當然遲遲不動。
顧憑盯著資料上的一頁:「當年負責給孟恩送詔令的人,都死了?」
護衛肅然道:「是。陛下三次下詔,共三名使者,其中一人舉家搬遷時遇匪,兩人是暴病而亡。」
顧憑道:「這詔令有問題。」
他說:「我懷疑,送到孟恩手上的詔令,是偽造的。」
皇帝這個人,可以說他多情,也可以說他薄情,但他並不是一個果於殺戮的人。這個人行事時,不到非如此不可的時候,他不會把事做得那麽絕。
下這樣的詔令,最大的可能就是逼反孟恩。
而逼反孟恩,對當時的皇帝來說,有百害而無益。
就說當年孟恩鎮守延郡的時候,南疆四麵皆平。也就是後來孟氏一族被誅滅,繼任者又沒有孟恩的能力和威望,才會任由十八匪寨崛起,南疆王頻頻生事……直到陳晏帶著冠甲軍前去平亂。
要不是知道孟恩對南疆的重要性,皇帝也不會在孟後巫蠱案發之後,還為了安撫孟氏一族,隻是令孟後遷居別宮,那一應待遇還保持著和從前一樣。
隻是,孟後倒了,孟氏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就不可避免地有了裂痕。
那豫王一係幕後布局的人,應當也是算到了,不但皇帝對孟恩的疑心越來越重,恐怕孟恩心裏,也不再信任皇帝了。所以他拒不動身,固兵自守延郡,終於被順理成章定為謀反。
顧憑沉思了一會兒:「王顯明那邊,一直什麽都不肯說?」
護衛道:「是的,鄭暘還沒來之前,無論我們問什麽,他都一個字也不肯交代。如今已經按照大人的吩咐,將他一併移交給鄭暘了。但據我們在府衙的人稟報,這人依舊沒有開口。」
顧憑點點頭:「好了,你下去吧。」
那護衛轉身離開。
沒過幾日,就到了廿八大遊會的日子。
陳晏這些天一直在忙著,直到黃昏也沒有迴來,令人給顧憑傳了話,讓他先去看,等陳晏結束手頭的事務後,會直接去遊會找他。
這大遊會不愧是汝州的盛事,街上人山人海,幾乎比得上鳳都的花燈節。還有不少人是從別的郡縣趕過來的。護衛將顧憑帶到了一處樓閣的高台上,據說一會兒會有天舟遊行,這裏是最好的觀景之處。高台下麵,早已被百姓給擠得滿滿當當了。
有人道:「今年這大遊會,可是近十年來最盛大的一次。」
還有小姑娘抓著壯漢的衣袖:「爹爹,人好多,我什麽也看不見。」
壯漢將她一抱:「沒事,等會兒天舟來了,爹爹將你舉到肩上。」
……
顧憑吹了會兒夜風,問道:「殿下是從哪兒過來?」
護衛:「清苑。」他看了顧憑一眼,「天舟遊行戌時方開始,清苑離這兒不遠,殿下必能趕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