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旨宣進,行者將牌位香爐放下,朝上禮畢,將狀子呈上。
葛仙翁接了,鋪在禦案。
“玉帝”從頭看了,見這等這等,即將原狀批作聖旨,宣西方長庚太白金星領旨到雲樓宮宣托塔李天王見駕。
行者上前,奏道:“望天主好生懲治,不然,又別生事端。”
張百忍又吩咐:“原告也去。”
行者道:“老孫也去?”
張百忍怎麽會不知道,這當然有些不妥了:
原告和被告一見麵,聯絡一下感情,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公斷成私了了。
不過,天王父子是自己人,眼下正在用人之際,總不能倒下呀。
這就是玩政治,有時候,並沒有絕對的是非曲直。
來西遊世界這麽久了,張百忍學得圓滑世故了。
果然,金星和行者想好了為天王父子開脫的對策,才來迴旨道:“陷唐僧者,乃金鼻白毛老鼠成精,假設天王父子牌位。天王知之,已點兵收怪去了,望天尊赦罪。”
而這正是張百忍所期盼的,便降天恩免究了。
天王父子點起本部天兵,下界捉迴了老鼠精,到上界交旨。
張百忍下令:
先把妖怪打入天牢,日後,還有用處。
來西遊世界很久了,這一段時間以來,才是張百忍收獲的時節。
在天庭上,張百忍過得很愜意,而見了這件事情,便更加開心了。
這證明,“玉帝”已經得到佛道兩教的“擁護”了。
而這件事情,發生在鳳仙郡裏。
取經隊伍來到天竺外郡鳳仙郡,知道這裏已經離西方極樂世界不遠了。
然而,就在這裏,在求雨的榜文上,居然這樣寫:
茲因郡土寬弘,軍民殷實,連年亢旱,累歲幹荒,民田塘而軍地薄,河道淺而溝澮空。
井中無水,泉底無津。
富室聊以全生,窮民難以活命。鬥粟百金之價,束薪五兩之資。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
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
為此出給榜文,仰望十方賢哲,褥雨救民,恩當重報。
願以千金奉謝,決不虛言。
孫悟空見了,願意求雨,郡侯即整衣步行,不用轎馬多人,徑至市口,以禮敦請。
看到這個榜文,張百忍想起來了,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大半在責任在自己,不過,自己也是有目的的。
是借著這個事件敲打佛道兩教的,要想過去這個坎,佛道兩教必須先要尊重自己這個領導的。
既然要求雨了,張百忍知道自己設的局要起作用了。
行者念動真言,誦動咒語,即時見正東上,一朵烏雲,漸漸落至堂前,乃是東海老龍王敖廣。
那敖廣收了雲腳,化作人形,走向前,對行者躬身施禮,道:“大聖喚小龍來,哪方使用?”
行者道:“請起。累你遠來,別無甚事。此間乃鳳仙郡,連年幹旱,問你如何不來下雨?”
老龍道:“啟上大聖得知,我雖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輩。上天不差,豈敢擅自來此行雨?大聖既有拔濟之心,容小龍迴海點兵,煩大聖到天宮奏準,請一道降雨的聖旨,請水官放出龍來,我卻好照旨意數目下雨。”
三年前,張百忍借著玉帝巡天的時機,在這裏設了一個死局,但等著看好戲呐。
因此,孫悟空便來天界向玉帝請示、求雨。
“玉帝”道:“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觀萬天,浮遊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於披香殿內。汝等引孫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斷,即降旨與他;如不倒斷,且休管閑事。”
就是在那時候,張百忍故意找機會立的這三事。
四天師即引行者至披香殿裏看時,見有一座米山,約有十丈高下;一座麵山,約有二十丈高下。
米山邊有一隻拳大之雞,在那裏緊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
麵山邊有一隻金毛哈巴狗兒,在那裏長一舌,短一舌,餂那麵吃。
左邊懸一座鐵架子,架上掛一把金鎖,約有一尺三四寸長短,鎖梃有指頭粗細,下麵有一盞明燈,燈焰兒燎著那鎖梃。
直等雞嗛了米盡,狗餂得麵盡,燈焰燎斷鎖梃,那方才該下雨哩。
行者聞言,大驚失色,再不敢啟奏,走出殿,滿麵含羞。
連這樣曾經藐視天庭的猴子都被震懾了,張百忍心裏很高興,看來,我要在三界立威的目的馬上便達到了。
四大天師笑道:“大聖不必煩惱,這事隻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驚動上天,那米、麵山即時就倒,鎖梃即時就斷。你去勸他歸善,福自來矣。”
行者依言,不上靈霄辭玉帝,徑來下界複凡夫,道:“你把那齋天的素供,怎麽推倒喂狗?可實實說來!”
那郡侯不敢隱瞞,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獻供齋天,在於本衙之內,因妻不賢,惡言相鬥,一時怒發無知,推倒供桌,潑了素饌,果是喚狗來吃了。不知上天見罪,遺害黎民。今遇老師降臨,萬望明示,上界怎麽樣計較。”
其實,張百忍知道這個情況,不過,還是在這上大作文章了,而且,針對的不是凡人,而是佛道兩教。
說實話,一個凡人,還不值得張百忍這樣計較。
行者道:“你若迴心向善,趁早兒念佛看經,我還替你作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釋,不久天即誅之,性命不能保矣。”
那郡侯磕頭禮拜,誓願皈依。
當時召請本處僧道,啟建道場,各各寫發文書,申奏三天。
一壁廂又出飛報,教城裏城外大家小戶,不論男女人等,都要燒香念佛。
自此時,一片善聲盈耳。
直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書,僧家關牒,到天門外傳遞,直送至通明殿上,與天師傳遞到玉皇大天尊前。
“玉帝”見了道:“那廝們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
這才是張百忍的目的,借著殺鳳仙郡郡守這隻雞,駭猴佛道兩教之猴。
不過,究竟效果如何,還要接著往下看。
葛仙翁接了,鋪在禦案。
“玉帝”從頭看了,見這等這等,即將原狀批作聖旨,宣西方長庚太白金星領旨到雲樓宮宣托塔李天王見駕。
行者上前,奏道:“望天主好生懲治,不然,又別生事端。”
張百忍又吩咐:“原告也去。”
行者道:“老孫也去?”
張百忍怎麽會不知道,這當然有些不妥了:
原告和被告一見麵,聯絡一下感情,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公斷成私了了。
不過,天王父子是自己人,眼下正在用人之際,總不能倒下呀。
這就是玩政治,有時候,並沒有絕對的是非曲直。
來西遊世界這麽久了,張百忍學得圓滑世故了。
果然,金星和行者想好了為天王父子開脫的對策,才來迴旨道:“陷唐僧者,乃金鼻白毛老鼠成精,假設天王父子牌位。天王知之,已點兵收怪去了,望天尊赦罪。”
而這正是張百忍所期盼的,便降天恩免究了。
天王父子點起本部天兵,下界捉迴了老鼠精,到上界交旨。
張百忍下令:
先把妖怪打入天牢,日後,還有用處。
來西遊世界很久了,這一段時間以來,才是張百忍收獲的時節。
在天庭上,張百忍過得很愜意,而見了這件事情,便更加開心了。
這證明,“玉帝”已經得到佛道兩教的“擁護”了。
而這件事情,發生在鳳仙郡裏。
取經隊伍來到天竺外郡鳳仙郡,知道這裏已經離西方極樂世界不遠了。
然而,就在這裏,在求雨的榜文上,居然這樣寫:
茲因郡土寬弘,軍民殷實,連年亢旱,累歲幹荒,民田塘而軍地薄,河道淺而溝澮空。
井中無水,泉底無津。
富室聊以全生,窮民難以活命。鬥粟百金之價,束薪五兩之資。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
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
為此出給榜文,仰望十方賢哲,褥雨救民,恩當重報。
願以千金奉謝,決不虛言。
孫悟空見了,願意求雨,郡侯即整衣步行,不用轎馬多人,徑至市口,以禮敦請。
看到這個榜文,張百忍想起來了,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大半在責任在自己,不過,自己也是有目的的。
是借著這個事件敲打佛道兩教的,要想過去這個坎,佛道兩教必須先要尊重自己這個領導的。
既然要求雨了,張百忍知道自己設的局要起作用了。
行者念動真言,誦動咒語,即時見正東上,一朵烏雲,漸漸落至堂前,乃是東海老龍王敖廣。
那敖廣收了雲腳,化作人形,走向前,對行者躬身施禮,道:“大聖喚小龍來,哪方使用?”
行者道:“請起。累你遠來,別無甚事。此間乃鳳仙郡,連年幹旱,問你如何不來下雨?”
老龍道:“啟上大聖得知,我雖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輩。上天不差,豈敢擅自來此行雨?大聖既有拔濟之心,容小龍迴海點兵,煩大聖到天宮奏準,請一道降雨的聖旨,請水官放出龍來,我卻好照旨意數目下雨。”
三年前,張百忍借著玉帝巡天的時機,在這裏設了一個死局,但等著看好戲呐。
因此,孫悟空便來天界向玉帝請示、求雨。
“玉帝”道:“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觀萬天,浮遊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於披香殿內。汝等引孫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斷,即降旨與他;如不倒斷,且休管閑事。”
就是在那時候,張百忍故意找機會立的這三事。
四天師即引行者至披香殿裏看時,見有一座米山,約有十丈高下;一座麵山,約有二十丈高下。
米山邊有一隻拳大之雞,在那裏緊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
麵山邊有一隻金毛哈巴狗兒,在那裏長一舌,短一舌,餂那麵吃。
左邊懸一座鐵架子,架上掛一把金鎖,約有一尺三四寸長短,鎖梃有指頭粗細,下麵有一盞明燈,燈焰兒燎著那鎖梃。
直等雞嗛了米盡,狗餂得麵盡,燈焰燎斷鎖梃,那方才該下雨哩。
行者聞言,大驚失色,再不敢啟奏,走出殿,滿麵含羞。
連這樣曾經藐視天庭的猴子都被震懾了,張百忍心裏很高興,看來,我要在三界立威的目的馬上便達到了。
四大天師笑道:“大聖不必煩惱,這事隻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驚動上天,那米、麵山即時就倒,鎖梃即時就斷。你去勸他歸善,福自來矣。”
行者依言,不上靈霄辭玉帝,徑來下界複凡夫,道:“你把那齋天的素供,怎麽推倒喂狗?可實實說來!”
那郡侯不敢隱瞞,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獻供齋天,在於本衙之內,因妻不賢,惡言相鬥,一時怒發無知,推倒供桌,潑了素饌,果是喚狗來吃了。不知上天見罪,遺害黎民。今遇老師降臨,萬望明示,上界怎麽樣計較。”
其實,張百忍知道這個情況,不過,還是在這上大作文章了,而且,針對的不是凡人,而是佛道兩教。
說實話,一個凡人,還不值得張百忍這樣計較。
行者道:“你若迴心向善,趁早兒念佛看經,我還替你作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釋,不久天即誅之,性命不能保矣。”
那郡侯磕頭禮拜,誓願皈依。
當時召請本處僧道,啟建道場,各各寫發文書,申奏三天。
一壁廂又出飛報,教城裏城外大家小戶,不論男女人等,都要燒香念佛。
自此時,一片善聲盈耳。
直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書,僧家關牒,到天門外傳遞,直送至通明殿上,與天師傳遞到玉皇大天尊前。
“玉帝”見了道:“那廝們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
這才是張百忍的目的,借著殺鳳仙郡郡守這隻雞,駭猴佛道兩教之猴。
不過,究竟效果如何,還要接著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