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心理疾病患者不知道要花多少錢,和浪費多少精力,也難得到這些經驗。
這章文章是援助那些水深火熱之人的,對之不感興趣的大大可以跳躍閱讀。
其實,不跳躍閱讀會更好,調節心理的辦法,正常人也可以用,用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
為此,張百忍又想起了那潛意識裏很不願想起的傷心往事,就是因為這,他才得上抑鬱症的:
具體情況是,張百忍眼睛害了半年多的病,經常紅得像兔子眼,而且,眼睛分泌物很多。
而父親隻領著他在村裏的衛生室看,有時候,還往往自以為是大夫,買一瓶眼藥就算了事了。
在這期間,張百忍提議父親騎自行車帶著他到鎮上去看,然而,這要求一直被拒絕了。
真是可惜,在六公裏外的鎮上,有全縣聞名的眼科大夫。
直到放假了,張百忍才跟著外出打工的姐姐到省城醫院裏檢查了一下。
結果,眼睛近視了,關鍵是,大夫還說,是結膜炎引起的近視。
而迴到家以後,張百忍便埋怨爸爸,貽誤了自己的病情,把自己的眼睛害近視了。
然而,爸爸居然像小孩子一樣,找各種理由,就是不肯承認錯誤;迴頭向媽媽述說委屈,媽媽也是這樣。
n多年後,媽媽才說,爸爸是怕擔這個責任的,然而,卻沒有想想:
孩子是最需要安慰的,他要承擔什麽樣的煩惱。
而在當時,張百忍隻有十四歲。
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呀,爸爸媽媽都這樣,就苦慘張百忍了。
由於發泄不了心中的憤懣,張百忍肯定會處於抑鬱狀態了,而父親的態度遠遠超過兩星期都不願軟化。
每個人都會有抑鬱狀態,超不過兩星期,便沒事情了;而超過了兩星期,便得抑鬱症了。
很多不經意間,便釀成了悲劇,對於孩子,家長管理可以粗放,但是,關心程度必須要精細化的。
由此可見,對於孩子的抑鬱狀態,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自己不懂了,帶著去問心理醫生也是應該的。
而接下來的,張百忍更不願想起了,是他得上抑鬱症的具體過程。
由於眼睛近視,受到打擊了,原本陽光的張百忍便變得多愁善感了:
我眼睛近視了,日後,肯定會影響找對象的。
我們這裏近視的人很少,感覺挺丟人的。
我戴著眼睛,別人都用異樣的目光看我,這多難為情呀。
為了能給金蟬子調節心理,張百忍便先對過去的自己調節,這樣,也便是自我檢測了。
這個症結是“認知”和現實偏離了,或者說以偏概全了。
張百忍為自己調節:
人總會有路走的,隻要你肯用心,絕對不會走上絕路的。
別老宅,多參加社會實踐,經常在所見所聞中矯正它,並變自發為自覺,最忌諱鑽牛角尖了。
總之,心理調節便是在實踐活動中矯正自己的心理,是參照客觀的結果矯正心理的過程。
關於實踐活動,可以先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再一點點擴大範圍。
反正,在自己喜歡的實踐中調節心理,會事半功倍的。
在矯正的過程中,找出是認知、興趣、需要等哪一個或幾個個性心理特征的問題,而後,再注重矯正之。
而把有問題的幾個個性心理特征矯正好了,心理自然便好了,這樣才是短平快的辦法。
而且,這些才是心理的內核,調整它們才是最有效和省力的,調整外圍,一輩子的時間搭上去也是不夠用的。
自己不要這樣做,也不要讓愛講理論的諮詢師給忽悠成了這樣,切記!
“認知”障礙了,張百忍連學習的“興趣”也變淡了,作為一個好學生,馬上便蛻變為差生了,還產生些許厭世的心理。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這本是很好矯正的,然而,張百忍卻不這麽看: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這些大家都懂,不過,能和其他個性心理特征互動就更好了,接著往下解構分析。
“認知”和“興趣”改變了,它們擴張蔓延,張百忍的“需要”連帶也被扭曲了。
扭曲之後,張百忍的需要成這樣了:
為了將來依然能找一個好對象,為了感覺不丟人,為了不難為情,眼睛若是不近視,該有多好呀!
趁著剛近視,想辦法醫好它吧。
這件事情的責任在爸爸,他應該向我道歉的……
眼下,張百忍的心理正常了,明顯看出以前的毛病了,那時候,我應該這樣認為:
興許,眼睛近視的女人,在其他方麵,也很優秀的,我可以找這樣的。
或者,以後,就因為近視便嫌棄我的女人,我還看不起她呐。
還有,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我努力學習,在其他方麵做得更好也是一樣的。
其實,心理調節不是隻改變想法就行了,而是參照實踐,提升心理素質。
雖然張百忍的心理扭曲了,客觀卻沒有扭曲,還要學習,甚至參加社會活動。
然而,我近視了,這樣會怎樣怎樣的想法老是浮現在腦海,這當然影響張百忍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了。
所以,以前的張百忍也會對自己消極調節的,在心裏,安慰自己會沒事的。
然而,這樣的想法還是間隔一會兒便會閃現,這便是強迫症狀。
所謂強迫,便是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拉鋸戰,往往具體在某個事件上,讓患者反反複複、原地踏步。
這樣,大腦便亂了,影響到當時的學習和生活了。
張百忍的躁狂性抑鬱症是對強迫性抑鬱症的反抗,不過,卻跨過正常心理,反抗過頭了。
可以這樣說,強迫性抑鬱症狀態處於正常心理狀態之下,幾乎每個個性心理特征都被拉低了,調節的時候,要提升的;而躁狂性抑鬱症處於正常心理狀態之上,幾乎每個個性心理特征都被抬升了,調節的時候,要拉低的。
反正是,個性心理特征脫離正常的心理狀態了,再迴複到正常狀態,便好了。
由於金蟬子沒有躁狂症狀,張百忍便不再自我檢測躁狂性抑鬱症了。
經過這番努力,張百忍便開始對金蟬子調節心理了。
這章文章是援助那些水深火熱之人的,對之不感興趣的大大可以跳躍閱讀。
其實,不跳躍閱讀會更好,調節心理的辦法,正常人也可以用,用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
為此,張百忍又想起了那潛意識裏很不願想起的傷心往事,就是因為這,他才得上抑鬱症的:
具體情況是,張百忍眼睛害了半年多的病,經常紅得像兔子眼,而且,眼睛分泌物很多。
而父親隻領著他在村裏的衛生室看,有時候,還往往自以為是大夫,買一瓶眼藥就算了事了。
在這期間,張百忍提議父親騎自行車帶著他到鎮上去看,然而,這要求一直被拒絕了。
真是可惜,在六公裏外的鎮上,有全縣聞名的眼科大夫。
直到放假了,張百忍才跟著外出打工的姐姐到省城醫院裏檢查了一下。
結果,眼睛近視了,關鍵是,大夫還說,是結膜炎引起的近視。
而迴到家以後,張百忍便埋怨爸爸,貽誤了自己的病情,把自己的眼睛害近視了。
然而,爸爸居然像小孩子一樣,找各種理由,就是不肯承認錯誤;迴頭向媽媽述說委屈,媽媽也是這樣。
n多年後,媽媽才說,爸爸是怕擔這個責任的,然而,卻沒有想想:
孩子是最需要安慰的,他要承擔什麽樣的煩惱。
而在當時,張百忍隻有十四歲。
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呀,爸爸媽媽都這樣,就苦慘張百忍了。
由於發泄不了心中的憤懣,張百忍肯定會處於抑鬱狀態了,而父親的態度遠遠超過兩星期都不願軟化。
每個人都會有抑鬱狀態,超不過兩星期,便沒事情了;而超過了兩星期,便得抑鬱症了。
很多不經意間,便釀成了悲劇,對於孩子,家長管理可以粗放,但是,關心程度必須要精細化的。
由此可見,對於孩子的抑鬱狀態,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自己不懂了,帶著去問心理醫生也是應該的。
而接下來的,張百忍更不願想起了,是他得上抑鬱症的具體過程。
由於眼睛近視,受到打擊了,原本陽光的張百忍便變得多愁善感了:
我眼睛近視了,日後,肯定會影響找對象的。
我們這裏近視的人很少,感覺挺丟人的。
我戴著眼睛,別人都用異樣的目光看我,這多難為情呀。
為了能給金蟬子調節心理,張百忍便先對過去的自己調節,這樣,也便是自我檢測了。
這個症結是“認知”和現實偏離了,或者說以偏概全了。
張百忍為自己調節:
人總會有路走的,隻要你肯用心,絕對不會走上絕路的。
別老宅,多參加社會實踐,經常在所見所聞中矯正它,並變自發為自覺,最忌諱鑽牛角尖了。
總之,心理調節便是在實踐活動中矯正自己的心理,是參照客觀的結果矯正心理的過程。
關於實踐活動,可以先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再一點點擴大範圍。
反正,在自己喜歡的實踐中調節心理,會事半功倍的。
在矯正的過程中,找出是認知、興趣、需要等哪一個或幾個個性心理特征的問題,而後,再注重矯正之。
而把有問題的幾個個性心理特征矯正好了,心理自然便好了,這樣才是短平快的辦法。
而且,這些才是心理的內核,調整它們才是最有效和省力的,調整外圍,一輩子的時間搭上去也是不夠用的。
自己不要這樣做,也不要讓愛講理論的諮詢師給忽悠成了這樣,切記!
“認知”障礙了,張百忍連學習的“興趣”也變淡了,作為一個好學生,馬上便蛻變為差生了,還產生些許厭世的心理。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這本是很好矯正的,然而,張百忍卻不這麽看: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這些大家都懂,不過,能和其他個性心理特征互動就更好了,接著往下解構分析。
“認知”和“興趣”改變了,它們擴張蔓延,張百忍的“需要”連帶也被扭曲了。
扭曲之後,張百忍的需要成這樣了:
為了將來依然能找一個好對象,為了感覺不丟人,為了不難為情,眼睛若是不近視,該有多好呀!
趁著剛近視,想辦法醫好它吧。
這件事情的責任在爸爸,他應該向我道歉的……
眼下,張百忍的心理正常了,明顯看出以前的毛病了,那時候,我應該這樣認為:
興許,眼睛近視的女人,在其他方麵,也很優秀的,我可以找這樣的。
或者,以後,就因為近視便嫌棄我的女人,我還看不起她呐。
還有,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我努力學習,在其他方麵做得更好也是一樣的。
其實,心理調節不是隻改變想法就行了,而是參照實踐,提升心理素質。
雖然張百忍的心理扭曲了,客觀卻沒有扭曲,還要學習,甚至參加社會活動。
然而,我近視了,這樣會怎樣怎樣的想法老是浮現在腦海,這當然影響張百忍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了。
所以,以前的張百忍也會對自己消極調節的,在心裏,安慰自己會沒事的。
然而,這樣的想法還是間隔一會兒便會閃現,這便是強迫症狀。
所謂強迫,便是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拉鋸戰,往往具體在某個事件上,讓患者反反複複、原地踏步。
這樣,大腦便亂了,影響到當時的學習和生活了。
張百忍的躁狂性抑鬱症是對強迫性抑鬱症的反抗,不過,卻跨過正常心理,反抗過頭了。
可以這樣說,強迫性抑鬱症狀態處於正常心理狀態之下,幾乎每個個性心理特征都被拉低了,調節的時候,要提升的;而躁狂性抑鬱症處於正常心理狀態之上,幾乎每個個性心理特征都被抬升了,調節的時候,要拉低的。
反正是,個性心理特征脫離正常的心理狀態了,再迴複到正常狀態,便好了。
由於金蟬子沒有躁狂症狀,張百忍便不再自我檢測躁狂性抑鬱症了。
經過這番努力,張百忍便開始對金蟬子調節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