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我父或許是有苦衷……隻因將軍在鬆錦戰場上過於英勇,朝中頗有不平之聲,地位不顯於人前,才好安撫八旗將領,也給將軍少樹些敵……日後必定還有升遷之道,將軍千萬莫要灰心。」
他編也編了,勸也勸了,總不能騙得太離譜,看著洪承疇仍舊麵有鬱色,平安腦中突然靈光一現,
「雖不能許給將軍高官厚祿,但也不想埋沒將軍的才能,私軍駐地毗鄰鑲黃旗,不如將軍來做我的參謀軍師?」
聖旨已下自然無法更改,但
人人皆知皇太極寵愛八阿哥,更有立嗣之心,如今又傳來些許風聲,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他審時度勢與八阿哥交好,為的是日後能在朝堂占有一席之地,今日這一番表現,等的就是平安這句話。
洪承疇心中暗喜,八阿哥終究年紀小些,心機太嫩,才能讓他的政途還有些轉圜的餘地。
他按下心中激動,說話間隱隱帶上幾分恰到好處的急切期待,
「真能如此嗎?八阿哥願意用臣?」
深知洪承疇日後對大清的貢獻,這人還是要哄著來,一個軍師之位而已,能安撫下來他最好。
平安立刻點頭,
「當然,我今日迴宮便去求汗阿瑪,將軍放心,必不叫將軍寶珠蒙塵。」
洪承疇撲倒便跪,給平安真心實意行了個大禮,
「承蒙八阿哥不棄,臣必當肝腦塗地,萬死以報!」
八阿哥待人至誠,叫洪承疇心裏又是羞愧又是感激,暗下決心日後一定好好報答他,方能抵消他今日的算計。
第116章
公元1644年, 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
這麽短短的一句話, 竟是對一個盛衰興亡三百年王朝落幕的完全概括。
平安身處其間,瞧著歷史的洪流朝自己滾滾湧來,油然生出一股無力感, 天地浩渺,時間無涯, 人也隻不過是歷史中太渺小的一粒沙。
肚子裏沒糧尚可忍受,但沒糧播種卻是掐斷了第二年溫飽的希望, 最缺糧的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需要播種的春季, 而最劇烈的農民起義往往也爆發在這個時間。
年後, 中原各地的農民起義又迎來新一波的高潮。
崇禎十七年正月,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向明朝政權發起最後的攻擊。
三月,農民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已兵臨北京城下。
明廷被蛀蟲腐朽得千瘡百孔, 百餘年積累的陰暗麵一朝翻覆,脆弱得那樣不堪一擊,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
次日淩晨, 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 明朝滅亡。
……
平安坐在崇政殿書房聽著南邊一封封傳來的軍報, 心是慌的, 人是麻的。
明朝的滅亡遠比他想像的要來的快得多,李自成農民軍進軍的順利,也遠遠出乎他的意料,可見得民心,必要先得農民。
此時北京城內一片混亂,新的政權入主紫禁城,南明政權建立,原本投降大順政權的官員大多轉投南明或降於清,李自成的自亂陣腳同樣在意料之中。
平安垂眸落在桌案的奏摺上,如今他的身高已經能很舒服的坐在最普遍規格的桌案前了,他都長成了少年身材,一晃竟然過去這麽多年了。
李自成犯著疑心病枉殺舊臣時不會想到,大清軍隊早已集結在山海關外,悄無聲息的攻破了最後一座邊城寧遠。
皇帝親征,太子監國,平安在奏摺上用區別開的青墨快速勾了一個「閱」字,合起奏摺後仰頭看向南方。
李自成縱容手下在北京城大肆拷掠明官,四處抄家時同樣也不會想到,滿蒙漢八旗與吳三桂裏應外合,已經進了山海關,皇太極此行還帶著之前差點把他逼上絕路的洪承疇。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大清和吳三桂的聯軍戰於山海關。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最後做了一把皇帝夢,次日逃往西安。
……
皇太極率眾親征,幾乎舉全國之力趕赴山海關,已經離開了一月有餘。
平安直到現在想起自己被委以重任的那天還覺得惶恐,他早知必會有清軍南下的那一日,但不知道這一日來的這樣早。
蒙古諸部的聯軍早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前夕,就已經到盛京駐地集結,崇禎皇帝死訊傳來,清軍立刻拔營。
給大軍送行時,皇太極把他叫到百官麵前,當眾宣布朝中由平安監國,親手把傳國玉璽遞到了他手裏。
十五歲太子監國,朝野上下無一聲異議,拱手稱善,和諧得令人驚詫。
皇太極放心,各方皆大歡喜,唯獨當事人不願意,平安想逃沒處逃,剛想推脫一句,他爹那邊一聲令下,大軍已然開拔。
平安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做了監國太子,然後沒過兩個月,又稀裏糊塗的住進了故宮……啊不是,住進了紫禁城。
破李自成軍,進中原,立新朝,行新政,速度快得好像按了加速鍵。
隻是……有沒有人能告訴他,他明明記得他爹好像終此一生也沒能圓逐鹿中原的夢,怎麽轉眼之間,歷史沒拐彎,主角卻換了呢?
·
進關比平安想像的容易,也比他想像的更難。
原本在關外推行的政
令如今推進到中原,其中與明朝政令不同之處還需要給民眾們時間適應,這都是開拓新領土後需要注意的問題。
他編也編了,勸也勸了,總不能騙得太離譜,看著洪承疇仍舊麵有鬱色,平安腦中突然靈光一現,
「雖不能許給將軍高官厚祿,但也不想埋沒將軍的才能,私軍駐地毗鄰鑲黃旗,不如將軍來做我的參謀軍師?」
聖旨已下自然無法更改,但
人人皆知皇太極寵愛八阿哥,更有立嗣之心,如今又傳來些許風聲,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他審時度勢與八阿哥交好,為的是日後能在朝堂占有一席之地,今日這一番表現,等的就是平安這句話。
洪承疇心中暗喜,八阿哥終究年紀小些,心機太嫩,才能讓他的政途還有些轉圜的餘地。
他按下心中激動,說話間隱隱帶上幾分恰到好處的急切期待,
「真能如此嗎?八阿哥願意用臣?」
深知洪承疇日後對大清的貢獻,這人還是要哄著來,一個軍師之位而已,能安撫下來他最好。
平安立刻點頭,
「當然,我今日迴宮便去求汗阿瑪,將軍放心,必不叫將軍寶珠蒙塵。」
洪承疇撲倒便跪,給平安真心實意行了個大禮,
「承蒙八阿哥不棄,臣必當肝腦塗地,萬死以報!」
八阿哥待人至誠,叫洪承疇心裏又是羞愧又是感激,暗下決心日後一定好好報答他,方能抵消他今日的算計。
第116章
公元1644年, 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
這麽短短的一句話, 竟是對一個盛衰興亡三百年王朝落幕的完全概括。
平安身處其間,瞧著歷史的洪流朝自己滾滾湧來,油然生出一股無力感, 天地浩渺,時間無涯, 人也隻不過是歷史中太渺小的一粒沙。
肚子裏沒糧尚可忍受,但沒糧播種卻是掐斷了第二年溫飽的希望, 最缺糧的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需要播種的春季, 而最劇烈的農民起義往往也爆發在這個時間。
年後, 中原各地的農民起義又迎來新一波的高潮。
崇禎十七年正月,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向明朝政權發起最後的攻擊。
三月,農民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已兵臨北京城下。
明廷被蛀蟲腐朽得千瘡百孔, 百餘年積累的陰暗麵一朝翻覆,脆弱得那樣不堪一擊,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
次日淩晨, 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 明朝滅亡。
……
平安坐在崇政殿書房聽著南邊一封封傳來的軍報, 心是慌的, 人是麻的。
明朝的滅亡遠比他想像的要來的快得多,李自成農民軍進軍的順利,也遠遠出乎他的意料,可見得民心,必要先得農民。
此時北京城內一片混亂,新的政權入主紫禁城,南明政權建立,原本投降大順政權的官員大多轉投南明或降於清,李自成的自亂陣腳同樣在意料之中。
平安垂眸落在桌案的奏摺上,如今他的身高已經能很舒服的坐在最普遍規格的桌案前了,他都長成了少年身材,一晃竟然過去這麽多年了。
李自成犯著疑心病枉殺舊臣時不會想到,大清軍隊早已集結在山海關外,悄無聲息的攻破了最後一座邊城寧遠。
皇帝親征,太子監國,平安在奏摺上用區別開的青墨快速勾了一個「閱」字,合起奏摺後仰頭看向南方。
李自成縱容手下在北京城大肆拷掠明官,四處抄家時同樣也不會想到,滿蒙漢八旗與吳三桂裏應外合,已經進了山海關,皇太極此行還帶著之前差點把他逼上絕路的洪承疇。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大清和吳三桂的聯軍戰於山海關。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最後做了一把皇帝夢,次日逃往西安。
……
皇太極率眾親征,幾乎舉全國之力趕赴山海關,已經離開了一月有餘。
平安直到現在想起自己被委以重任的那天還覺得惶恐,他早知必會有清軍南下的那一日,但不知道這一日來的這樣早。
蒙古諸部的聯軍早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前夕,就已經到盛京駐地集結,崇禎皇帝死訊傳來,清軍立刻拔營。
給大軍送行時,皇太極把他叫到百官麵前,當眾宣布朝中由平安監國,親手把傳國玉璽遞到了他手裏。
十五歲太子監國,朝野上下無一聲異議,拱手稱善,和諧得令人驚詫。
皇太極放心,各方皆大歡喜,唯獨當事人不願意,平安想逃沒處逃,剛想推脫一句,他爹那邊一聲令下,大軍已然開拔。
平安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做了監國太子,然後沒過兩個月,又稀裏糊塗的住進了故宮……啊不是,住進了紫禁城。
破李自成軍,進中原,立新朝,行新政,速度快得好像按了加速鍵。
隻是……有沒有人能告訴他,他明明記得他爹好像終此一生也沒能圓逐鹿中原的夢,怎麽轉眼之間,歷史沒拐彎,主角卻換了呢?
·
進關比平安想像的容易,也比他想像的更難。
原本在關外推行的政
令如今推進到中原,其中與明朝政令不同之處還需要給民眾們時間適應,這都是開拓新領土後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