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嘆一口氣,停頓一下,
「平安怎麽看?」
「咳咳咳…!」
什麽他怎麽看?
他今年才五歲啊,他這個歲數適合有看法嗎?
平安一口點心噎在嗓子裏,咳得整個人都要背過去了,怪不得他爹今天分外反常,原來在這兒等著他呢。
不過沒關係,身邊有這麽多人跟著保護,難道還能指望皇太極完全不知道他的一舉一動嗎,既然他爹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沒攔著,那他照實招了就好。
平安灌了口茶順了順,
「兒臣、咳、兒臣聽說了關內有良種作物,名喚番薯,十分高產,或許引種民間,可以避免饑荒。」
這東西皇太極已經聽說過了,隻不過明朝不允許流通互市,考慮到關外氣候寒冷,未必能種活,他便也沒有在意。
如今又聽平安提起這兩個字,他隻是用筆隨意的在紙上記了下來,仍舊看著平安,
「是嗎,那平安如何得知?」
平安:「……」
來了來了,送命題來了。
他總不能告訴皇太極,我們現代人什麽都知道,這些在你們這個還是稀罕東西的舶來品,在現代已經進了家家戶戶的餐桌,成為最普通的食物了吧?
他對故事的先後順序進行了少許藝術加工,滿懷愧疚的賣了王意,
「是兒臣出宮時聽一位行商說到的,他說這種作物十分高產,明朝已經廣植,可以彌補糧食不足。」
說完,平安立刻抬眼去看皇太極的臉色。
皇太極不知信沒信,勾起一個微笑,
「隻有番薯嗎,再沒有旁的了?」
平安:「……」
qaq.
爹你怎麽什麽都知道!
他忍痛繼續賣自己和賣隊友,順帶推銷玉米和土豆的好處,
「兒臣還聽說了玉米和土豆,都已經順著海路傳進了明朝,便去問了範先生,範先生也曾聽說的,都是高產良種,還說可以廣植。」
皇太極不置可否,接著問道,
「平安要了船隻出海,可也是為了尋找這些高產作物嗎?這些也是那個王意告訴你的?」
遲到將近一日的問罪終於來了嗎?
出海尋物的事現在讓皇太極知道,也隻是多一人徒增希望,萬一沒找到就尷尬了。
所以平安先是搖頭,
「是兒臣自己在書中看到的,跟旁人並沒有關係。」
然後大義凜然的昂起頭,
「諸般錯處都在兒臣,與範先生和兩位大人無關。父汗要罰,就責罰兒臣一人吧。」
他答應了兩位大人,不會讓他們因為自己受到牽連,即便耿仲明為人並不算好,他也不能出賣他們。
皇太極卻好像並不關心到底是誰從中協助,而是對著那本並不存在的書刨根問底,
「那書中如何描繪,平安還記得嗎?」
那本書根本就不存在,平安如何記得?
但他可以編。
「書中極力描繪大海遼闊,漁產豐饒,其中還有數不清的商船,來往交易的多是些番邦的珍稀寶
物,」
平安一邊編著,一邊看皇太極的臉色,
「景、物皆美,兒臣心中便對大海十分嚮往,聽說都元帥同總兵官從海上來,想必十分熟識,兒臣便求他們帶自己去見見世麵。」
為了佐證自己並非完全是頭腦一熱的隨心所欲,平安繼續把範文程搬了出來,
「範先生還曾說過,永樂、宣德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帶迴寶物無數,兒臣便也想讓他們去換些好玩的東西迴來……之所以不曾稟明父汗,是怕父汗覺得兒臣玩物喪誌。」
好不容易編出這些話,平安早已急出了一頭汗,他借著擦汗偷偷抬眼看皇太極的臉色,見他垂著目光,一時沒有再多問,心中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大概應該也許……是糊弄過去了吧?
第67章
四月十日, 尚可喜來歸,皇太極帶著諸位宗親貝勒和大臣們親迎至渾河,與去年歸附的孔有德、耿仲明同等待遇。
有賴於徐光啟在鬆江等地的推廣, 番薯廣泛流入市場,尚可喜帶來歸附的那批人中, 還真有人知道番薯的種植方法。
平安之前雖然從係統那裏看到了番薯的百科詞條,但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麽卵用。
他一個文科生, 文字每一個都認識, 描寫味道外觀的也沒問題,但一到關鍵的專業知識,就突然看起了天書。
番薯的百科詞條就在他的腦海中,隨時都可以調閱, 在麵前的虛空展開一張懸浮大屏, 字體可大可小,他還可以憑藉意念拖動,看起來賊高科技, 就是沒什麽用。
說自己知道番薯種植方法的是一個約麽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名叫劉為農, 身上雜揉著一種介於農民和官員之間的奇怪氣質,平安說不清楚。
說他是農民吧, 他又不像終日在田地裏風吹日曬勞作的那麽粗糙,說他是官員吧, 他又對於種植作物十分精通,說什麽都頭頭是道的,比莊園裏的管事還更有經驗, 不像什麽光說不練的假把式。
放在多鐸莊子裏的番薯已經長出了好高的莖, 不能再等下去了, 幾乎是剛剛安頓好了尚可喜帶來歸附的部眾,平安便多次「委婉」的提醒範文程趕緊向皇太極進言,加緊選拔農業種植人才。
「平安怎麽看?」
「咳咳咳…!」
什麽他怎麽看?
他今年才五歲啊,他這個歲數適合有看法嗎?
平安一口點心噎在嗓子裏,咳得整個人都要背過去了,怪不得他爹今天分外反常,原來在這兒等著他呢。
不過沒關係,身邊有這麽多人跟著保護,難道還能指望皇太極完全不知道他的一舉一動嗎,既然他爹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沒攔著,那他照實招了就好。
平安灌了口茶順了順,
「兒臣、咳、兒臣聽說了關內有良種作物,名喚番薯,十分高產,或許引種民間,可以避免饑荒。」
這東西皇太極已經聽說過了,隻不過明朝不允許流通互市,考慮到關外氣候寒冷,未必能種活,他便也沒有在意。
如今又聽平安提起這兩個字,他隻是用筆隨意的在紙上記了下來,仍舊看著平安,
「是嗎,那平安如何得知?」
平安:「……」
來了來了,送命題來了。
他總不能告訴皇太極,我們現代人什麽都知道,這些在你們這個還是稀罕東西的舶來品,在現代已經進了家家戶戶的餐桌,成為最普通的食物了吧?
他對故事的先後順序進行了少許藝術加工,滿懷愧疚的賣了王意,
「是兒臣出宮時聽一位行商說到的,他說這種作物十分高產,明朝已經廣植,可以彌補糧食不足。」
說完,平安立刻抬眼去看皇太極的臉色。
皇太極不知信沒信,勾起一個微笑,
「隻有番薯嗎,再沒有旁的了?」
平安:「……」
qaq.
爹你怎麽什麽都知道!
他忍痛繼續賣自己和賣隊友,順帶推銷玉米和土豆的好處,
「兒臣還聽說了玉米和土豆,都已經順著海路傳進了明朝,便去問了範先生,範先生也曾聽說的,都是高產良種,還說可以廣植。」
皇太極不置可否,接著問道,
「平安要了船隻出海,可也是為了尋找這些高產作物嗎?這些也是那個王意告訴你的?」
遲到將近一日的問罪終於來了嗎?
出海尋物的事現在讓皇太極知道,也隻是多一人徒增希望,萬一沒找到就尷尬了。
所以平安先是搖頭,
「是兒臣自己在書中看到的,跟旁人並沒有關係。」
然後大義凜然的昂起頭,
「諸般錯處都在兒臣,與範先生和兩位大人無關。父汗要罰,就責罰兒臣一人吧。」
他答應了兩位大人,不會讓他們因為自己受到牽連,即便耿仲明為人並不算好,他也不能出賣他們。
皇太極卻好像並不關心到底是誰從中協助,而是對著那本並不存在的書刨根問底,
「那書中如何描繪,平安還記得嗎?」
那本書根本就不存在,平安如何記得?
但他可以編。
「書中極力描繪大海遼闊,漁產豐饒,其中還有數不清的商船,來往交易的多是些番邦的珍稀寶
物,」
平安一邊編著,一邊看皇太極的臉色,
「景、物皆美,兒臣心中便對大海十分嚮往,聽說都元帥同總兵官從海上來,想必十分熟識,兒臣便求他們帶自己去見見世麵。」
為了佐證自己並非完全是頭腦一熱的隨心所欲,平安繼續把範文程搬了出來,
「範先生還曾說過,永樂、宣德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帶迴寶物無數,兒臣便也想讓他們去換些好玩的東西迴來……之所以不曾稟明父汗,是怕父汗覺得兒臣玩物喪誌。」
好不容易編出這些話,平安早已急出了一頭汗,他借著擦汗偷偷抬眼看皇太極的臉色,見他垂著目光,一時沒有再多問,心中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大概應該也許……是糊弄過去了吧?
第67章
四月十日, 尚可喜來歸,皇太極帶著諸位宗親貝勒和大臣們親迎至渾河,與去年歸附的孔有德、耿仲明同等待遇。
有賴於徐光啟在鬆江等地的推廣, 番薯廣泛流入市場,尚可喜帶來歸附的那批人中, 還真有人知道番薯的種植方法。
平安之前雖然從係統那裏看到了番薯的百科詞條,但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麽卵用。
他一個文科生, 文字每一個都認識, 描寫味道外觀的也沒問題,但一到關鍵的專業知識,就突然看起了天書。
番薯的百科詞條就在他的腦海中,隨時都可以調閱, 在麵前的虛空展開一張懸浮大屏, 字體可大可小,他還可以憑藉意念拖動,看起來賊高科技, 就是沒什麽用。
說自己知道番薯種植方法的是一個約麽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名叫劉為農, 身上雜揉著一種介於農民和官員之間的奇怪氣質,平安說不清楚。
說他是農民吧, 他又不像終日在田地裏風吹日曬勞作的那麽粗糙,說他是官員吧, 他又對於種植作物十分精通,說什麽都頭頭是道的,比莊園裏的管事還更有經驗, 不像什麽光說不練的假把式。
放在多鐸莊子裏的番薯已經長出了好高的莖, 不能再等下去了, 幾乎是剛剛安頓好了尚可喜帶來歸附的部眾,平安便多次「委婉」的提醒範文程趕緊向皇太極進言,加緊選拔農業種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