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趙括已經猜測到燕軍步卒想要撤迴到薊城城內以作負隅頑抗,那麽他就不會讓這些士卒能夠活著離開。
而那些燕國權貴豢養的武士則很好的起到了抵禦的作用,沒有讓三萬燕國殘兵第一時間衝破他們的防線。
平常的時候這些燕國權貴豢養的武士自然是不放在將渠的眼中,但是在這個時候便足以要了燕軍士卒的性命了。
趙括絕對不會坐視這樣的良機從自己眼皮子底下白白溜走,五萬騎兵士卒一分為五,唿嘯著完成了對三萬燕軍士卒的合圍。
這一次趙括並沒有選擇後發製人,而是趁著燕軍與這些武士糾纏在一起的時候,迅速指揮騎兵開始對三萬騎兵做最後的攻擊。
當趙國騎兵對於三萬多燕軍步卒完成合圍之後,戰場上無論是昌國君樂間還是此時的燕軍統領將渠,不約而同的默默歎了一口氣。
身處趙國騎兵包圍之中的將渠此時也已經明白,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既然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那就用自己的性命來報答薊城中大王對自己的信任之恩。
“兒郎們,生又何歡,死又何懼?育吾等者乃燕國蒼茫大地,若能為之死戰豈不痛哉,隨本將殺敵!”
燕國士卒握緊了手中的戈矛,真正到了這種山窮水盡的地步,燕人骨子裏麵那種混不吝的性格重新有冒了出來。
反正他們已經走投無路了,大不了和對方血拚一場,或許他們還可以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
看到燕軍嚴陣以待的軍陣,趙括反而立刻叫停了趙國騎兵的攻擊。此時對方已經不再嚐試進行快速的突圍,此時趙國騎兵隻需要穩住局麵將對方一點一點蠶食幹淨即可。
在趙括命令之下,趙國騎兵統一的收起了手中的佩劍,張弓搭箭開始遠距離進攻燕軍方陣。
這樣的戰法讓燕軍步卒可是有力使不出來,畢竟燕國那些弩兵已經在之前趙國騎兵的來迴衝殺下被一網打盡,誰讓他們是對騎兵威脅最大的力量。
將渠抬頭看著稀稀拉拉的箭雨,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戰鬥,趙國騎兵的弓箭也所剩不多,幹脆衝上去選擇與對方硬碰硬才是,也許能夠乘著亂勢讓一部分士卒逃迴薊城。
將渠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當即大聲說道:“兒郎們,趙人膽小如鼠,隻敢遠遠的偷施冷箭,隨本將衝上去結果了他們!”
“諾,吾等願隨將軍殺敵!”
趙括也沒有想到對麵燕國統領居然會選擇這麽不知死活的戰法,他現在考慮的則是不能與對方進行糾纏亂戰,不能有任何漏網之魚出現。
在他的指揮之下,兩隻萬人騎兵隊伍匯合在了一起,他們開始向著薊城方向移動,作為阻擋燕軍返迴薊城的最後一條防線。
其餘的三隊騎兵調轉方向開始在燕軍周遭遊弋,不停的尋找機會就努力斬殺眼前的燕軍。
對於這些騎兵的騷擾將渠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既然決定死戰那就選擇最後的對手。趙國旌旗處一定是此次趙國主將晉陽君趙括所在地,將渠的目的就是臨死前也要拉著趙括墊背。
端坐在戰馬上的趙括捏了捏自己的額頭,沒想到自己竟然成為香餑餑。剛剛擺脫了燕軍的斬首追擊,結果這次燕軍統領又把自己選做了獵物。
隻是這些人真是異想天開,難道對方真的認為憑借三萬人就能突破趙國騎兵的防線來到自己附近嗎?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衛原豈能讓剛才的一幕在自己眼前重演。他一察覺到燕軍意圖就瞬間大怒,當即喝令道:“區區燕人膽敢威脅君上,爾等若是被燕軍越過了防線,本將軍就讓誰好看!”
“諾諾諾!”
燕軍的膽大包天頓時讓每個騎兵士卒都惱怒異常,對方竟敢當著自己的麵對自家君上動手,真是覺得他們手中的佩劍不利!
三萬騎兵銜尾而動,錐形陣在戰馬的奔騰下迅速集結完畢,之於趙國騎兵來說,他們也開始進行最後的攻擊了。
衛原統領騎兵中軍暗中不動,組成錐形陣頭部的萬人騎兵隊衝了出來,騎兵們熟練的駕馭著胯下的戰馬,突然一個跳躍將燕軍的陣型完全打散。
這個跳躍對於燕人來說聞所未聞,他們就這樣被趙國騎兵突如其來的攻擊搞蒙了,一時間都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還擊。
不過衛原可不打算給他們太多的時間,隨著萬人騎兵隊從燕軍右翼突圍而出,他立刻帶領著周遭同樣的萬人隊伍對燕人展開了衝進。
這一次他們可沒有什麽花裏胡哨的動作,於衝鋒途中再次集結成錐形陣,由衛原充任鋒利的箭頭,再一次對燕軍的圓陣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還沒等燕軍士卒喘上一口氣,最後的萬人騎兵隊同樣開始了攻擊。他們並沒有選擇結成錐形陣,轉而變換成了鋒矢陣,猶如一隻利箭一般直刺入燕軍圓陣的中心。
三隻萬人騎兵隊伍開始對燕軍圓陣展開了一輪接著一輪的衝鋒,猶如海浪一般一浪高過一浪。
每每都是第一次衝鋒將圓陣打開一個缺口,緊跟著的二輪、三輪進攻則不停的收割著燕軍士卒的性命。
當燕軍士卒準備反擊的時候,趙國騎兵就依靠他們嫻熟的騎術和迅捷的速度加以躲避,根本沒有留給燕國士卒任何的機會。
薊城周遭平坦的土地乃是最適合趙國騎兵縱橫捭闔的地形,加之薊城守軍被逼出城迎敵,天時地利人和之下趙括麾下的騎兵就是天下第一強兵。
那邊樂間還在和一萬多的騎兵進行糾纏,這邊三萬騎兵輪流衝鋒之下已經讓將渠麾下的燕軍減員三分之一。
他們返迴薊城的必經之路上還有兩萬騎兵在虎視眈眈,將渠明白薊城已經成為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了。
此時的趙括已經徹底放鬆下來,此番即消滅掉了這股燕國軍隊,又威逼城中的那些燕國權貴做出背棄燕武成王的決定,看起來距離自己收下整個燕國已經指日可待了。
而那些燕國權貴豢養的武士則很好的起到了抵禦的作用,沒有讓三萬燕國殘兵第一時間衝破他們的防線。
平常的時候這些燕國權貴豢養的武士自然是不放在將渠的眼中,但是在這個時候便足以要了燕軍士卒的性命了。
趙括絕對不會坐視這樣的良機從自己眼皮子底下白白溜走,五萬騎兵士卒一分為五,唿嘯著完成了對三萬燕軍士卒的合圍。
這一次趙括並沒有選擇後發製人,而是趁著燕軍與這些武士糾纏在一起的時候,迅速指揮騎兵開始對三萬騎兵做最後的攻擊。
當趙國騎兵對於三萬多燕軍步卒完成合圍之後,戰場上無論是昌國君樂間還是此時的燕軍統領將渠,不約而同的默默歎了一口氣。
身處趙國騎兵包圍之中的將渠此時也已經明白,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既然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那就用自己的性命來報答薊城中大王對自己的信任之恩。
“兒郎們,生又何歡,死又何懼?育吾等者乃燕國蒼茫大地,若能為之死戰豈不痛哉,隨本將殺敵!”
燕國士卒握緊了手中的戈矛,真正到了這種山窮水盡的地步,燕人骨子裏麵那種混不吝的性格重新有冒了出來。
反正他們已經走投無路了,大不了和對方血拚一場,或許他們還可以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
看到燕軍嚴陣以待的軍陣,趙括反而立刻叫停了趙國騎兵的攻擊。此時對方已經不再嚐試進行快速的突圍,此時趙國騎兵隻需要穩住局麵將對方一點一點蠶食幹淨即可。
在趙括命令之下,趙國騎兵統一的收起了手中的佩劍,張弓搭箭開始遠距離進攻燕軍方陣。
這樣的戰法讓燕軍步卒可是有力使不出來,畢竟燕國那些弩兵已經在之前趙國騎兵的來迴衝殺下被一網打盡,誰讓他們是對騎兵威脅最大的力量。
將渠抬頭看著稀稀拉拉的箭雨,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戰鬥,趙國騎兵的弓箭也所剩不多,幹脆衝上去選擇與對方硬碰硬才是,也許能夠乘著亂勢讓一部分士卒逃迴薊城。
將渠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當即大聲說道:“兒郎們,趙人膽小如鼠,隻敢遠遠的偷施冷箭,隨本將衝上去結果了他們!”
“諾,吾等願隨將軍殺敵!”
趙括也沒有想到對麵燕國統領居然會選擇這麽不知死活的戰法,他現在考慮的則是不能與對方進行糾纏亂戰,不能有任何漏網之魚出現。
在他的指揮之下,兩隻萬人騎兵隊伍匯合在了一起,他們開始向著薊城方向移動,作為阻擋燕軍返迴薊城的最後一條防線。
其餘的三隊騎兵調轉方向開始在燕軍周遭遊弋,不停的尋找機會就努力斬殺眼前的燕軍。
對於這些騎兵的騷擾將渠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既然決定死戰那就選擇最後的對手。趙國旌旗處一定是此次趙國主將晉陽君趙括所在地,將渠的目的就是臨死前也要拉著趙括墊背。
端坐在戰馬上的趙括捏了捏自己的額頭,沒想到自己竟然成為香餑餑。剛剛擺脫了燕軍的斬首追擊,結果這次燕軍統領又把自己選做了獵物。
隻是這些人真是異想天開,難道對方真的認為憑借三萬人就能突破趙國騎兵的防線來到自己附近嗎?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衛原豈能讓剛才的一幕在自己眼前重演。他一察覺到燕軍意圖就瞬間大怒,當即喝令道:“區區燕人膽敢威脅君上,爾等若是被燕軍越過了防線,本將軍就讓誰好看!”
“諾諾諾!”
燕軍的膽大包天頓時讓每個騎兵士卒都惱怒異常,對方竟敢當著自己的麵對自家君上動手,真是覺得他們手中的佩劍不利!
三萬騎兵銜尾而動,錐形陣在戰馬的奔騰下迅速集結完畢,之於趙國騎兵來說,他們也開始進行最後的攻擊了。
衛原統領騎兵中軍暗中不動,組成錐形陣頭部的萬人騎兵隊衝了出來,騎兵們熟練的駕馭著胯下的戰馬,突然一個跳躍將燕軍的陣型完全打散。
這個跳躍對於燕人來說聞所未聞,他們就這樣被趙國騎兵突如其來的攻擊搞蒙了,一時間都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還擊。
不過衛原可不打算給他們太多的時間,隨著萬人騎兵隊從燕軍右翼突圍而出,他立刻帶領著周遭同樣的萬人隊伍對燕人展開了衝進。
這一次他們可沒有什麽花裏胡哨的動作,於衝鋒途中再次集結成錐形陣,由衛原充任鋒利的箭頭,再一次對燕軍的圓陣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還沒等燕軍士卒喘上一口氣,最後的萬人騎兵隊同樣開始了攻擊。他們並沒有選擇結成錐形陣,轉而變換成了鋒矢陣,猶如一隻利箭一般直刺入燕軍圓陣的中心。
三隻萬人騎兵隊伍開始對燕軍圓陣展開了一輪接著一輪的衝鋒,猶如海浪一般一浪高過一浪。
每每都是第一次衝鋒將圓陣打開一個缺口,緊跟著的二輪、三輪進攻則不停的收割著燕軍士卒的性命。
當燕軍士卒準備反擊的時候,趙國騎兵就依靠他們嫻熟的騎術和迅捷的速度加以躲避,根本沒有留給燕國士卒任何的機會。
薊城周遭平坦的土地乃是最適合趙國騎兵縱橫捭闔的地形,加之薊城守軍被逼出城迎敵,天時地利人和之下趙括麾下的騎兵就是天下第一強兵。
那邊樂間還在和一萬多的騎兵進行糾纏,這邊三萬騎兵輪流衝鋒之下已經讓將渠麾下的燕軍減員三分之一。
他們返迴薊城的必經之路上還有兩萬騎兵在虎視眈眈,將渠明白薊城已經成為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了。
此時的趙括已經徹底放鬆下來,此番即消滅掉了這股燕國軍隊,又威逼城中的那些燕國權貴做出背棄燕武成王的決定,看起來距離自己收下整個燕國已經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