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了許久之後,趙括最終還是決定見上這個墨家钜子張驂一麵。對方畢竟是諸子百家中墨家的首領,在這個儒墨顯學的時代,得罪一個墨家首領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張驂在商令的帶領下來到了中軍大帳之中,看到端坐在主座上的趙括時還是主動的拱拱手說道:“某家楚人張驂見過晉陽君。”
“楚墨多俠義之士,今日得見钜子的身手果然遠非常人可及,實在是讓本君佩服。”
“晉陽君謬讚了,某家還沒有謝過君上留手之情,要不然十個張驂都逃不過貴軍士卒的天羅地網。”
趙括笑著擺了擺手,隨口說道:“先生嚴重了,以先生的身手想要隱匿身形,那些個士卒根本發現不了。隻是不知钜子今日這般光明正大的前來尋訪本君,到底是為了什麽?”
張驂倒是沒有顯得特別著急,而是微笑著看著趙括說道:“某家來到晉陽君營帳這般久了,晉陽君何以吝嗇一杯果水,亦或是這就是晉陽君的待客之道?”
對此趙括心中並無任何氣憤之情,之前他被墨家钜子突然拜訪的消息搞得有些蒙圈,所以才沒有第一時間讓人送上果水。
趙括連忙將楊禺叫了進來,很是耳提麵命了幾句,這才讓自己這位親衛統領下去準備準備。
不多時楊禺就端著準備好的果水放在了兩人的案幾之上,營帳中的壓抑氣氛實在是讓人難受,楊禺趕緊找了一個借口溜了出去。
營帳中的兩人對於這種氣氛卻顯得甘之如飴,張驂品了一口果酒這才將自己所來的目的娓娓道來。
“某家遊曆至尉氏的時候,恰好看到魏安厘王正在倉皇南逃。某家也是於心不忍,所以這才覲見魏安厘王得知了前因後果。魏趙之間長興無名之師,這些對於吾等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現在魏王已經被你趕出了大梁城,晉陽君的目的想必已經八九不離十了,所以張某厚顏來到這裏,就是想勸諫勸諫晉陽君,看有沒有非暴力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聽到張驂提起了魏安厘王,趙括的眉頭不自覺的翹了起來。他害怕這邊自己剛剛狠心的拒絕了對方的提議,那邊以钜子張驂為首的墨家進駐到大梁城中。
要知道墨家從創立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了幾百多年的曆史了,各項守城器械已經改良的臻至化境。要是將對方推到魏軍的話裏,眼前的大梁城機會變成幾乎啃不下的硬石頭。
所以趙括才不會在這個時候與張驂交惡,而是順著對方的話頭說道:“如此甚好,不知張驂钜子有何高見?”
“魏王被晉陽君追趕的如同喪家之犬,一國諸侯國君之顏麵可謂是蕩然無存,定然是無顏再次抵臨大梁城。對於晉陽君來說,大梁城已經不攻自破,再加上魏國北麵廣袤的領土落入到趙國手中,晉陽君又有什麽不滿足?”
張驂說完雙眼盯在了趙括的身上,要看一看這位名滿天下的趙國晉陽君對於自己勸告退兵的反應如何。
結果趙括的反應著實讓張驂有些失望,趙括對此根本沒有任何的反應,就好像剛才張驂所說的那些話根本不存在一樣。
張驂正準備繼續高談闊論說服趙括退兵,結果卻被趙括揮揮手打斷了:“大梁城此時尚未真正落入到本君手中,本君豈能那麽容易滿足?其實钜子心中也非常明白,想要空口白牙讓本君率領數十萬大軍撤退,此乃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今日钜子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態度著實讓本君欽佩不已。本君素聞墨家工巧製作之數獨步天下,本君有個不情之請不知當講不當講。”
身為墨家钜子的張驂心思也是異常通透,聽到這裏就明白對方想要幹什麽,當即開口說道:“某家已經習慣閑雲野鶴一般的生活,不喜歡那些束縛,這倒是要讓晉陽君失望了。”
自己還沒開口就被對方拒絕,但是趙括依然沒有任何氣惱的表情:“钜子怕是誤會了本君的意思,本君隻是想要問一問钜子,身邊可曾有弟子?”
張驂沒想到趙括會突然問出這個問題,頓時楞了一下才開口說道:“墨家之道博大精深,某家現在也不過是掌握了些皮毛罷了,焉敢誤人子弟?”
“钜子此言差矣,本君實在不敢苟同。當年墨家先祖墨子為宣揚自己的主張而廣收門徒,連親信弟子就達到了數百之眾,這才有了後來墨家的赫赫聲威。隻不過墨家後來分裂成三派,紛紛對對方進行極端的攻擊。先生身為墨家钜子,難道就要眼睜睜的看著墨家這一輝煌的學說走向沒落嗎?”
趙括的話深深刺痛了張驂的內心,作為墨家钜子的他當然能夠看清楚現在的局勢。隻不過能夠踐行當初墨子主張的墨者已經越來越少,齊墨、楚墨、秦墨他們都是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看著張驂臉上陰晴不定的神情,趙括知道現在應該趁熱打鐵:“吾國在邯鄲創立了國子監,並且麵向天下頒布了招賢令,難道這不是钜子苦心期盼的良機嗎?钜子若能在邯鄲重新做起墨家的聲勢來,豈不是善莫大焉?”
張驂猶豫了許久,這才歎了一口氣說道:“趙國國子監某家也曾經聽聞,聽說是儒家荀子負責的地方,晉陽君和以保證對方不會排擠吾墨家?”
趙括聞言大笑了起來,這突如其來的笑聲讓張驂一陣羞惱,不悅的說道:“某家在與晉陽君說正事,晉陽君因何發笑?”
趙括慢慢收起了笑聲,指著自己的麵龐說道:“本君在趙國這一畝三分地還是做得了主的,憑本君晉陽君這個封號,能否向钜子保證呢?”
張驂苦笑一聲,一說到振興钜子這一派的墨家他就有些進退失據,全然忘記了麵前這位晉陽君乃是趙國的實際當權者。
見到張驂反應過來,趙括長身而起認真的說道:“吾國頒布招賢令自然一視同仁,有在國子監將學者皆為吾國座上賓,這一點還請先生萬萬放心!”
張驂在商令的帶領下來到了中軍大帳之中,看到端坐在主座上的趙括時還是主動的拱拱手說道:“某家楚人張驂見過晉陽君。”
“楚墨多俠義之士,今日得見钜子的身手果然遠非常人可及,實在是讓本君佩服。”
“晉陽君謬讚了,某家還沒有謝過君上留手之情,要不然十個張驂都逃不過貴軍士卒的天羅地網。”
趙括笑著擺了擺手,隨口說道:“先生嚴重了,以先生的身手想要隱匿身形,那些個士卒根本發現不了。隻是不知钜子今日這般光明正大的前來尋訪本君,到底是為了什麽?”
張驂倒是沒有顯得特別著急,而是微笑著看著趙括說道:“某家來到晉陽君營帳這般久了,晉陽君何以吝嗇一杯果水,亦或是這就是晉陽君的待客之道?”
對此趙括心中並無任何氣憤之情,之前他被墨家钜子突然拜訪的消息搞得有些蒙圈,所以才沒有第一時間讓人送上果水。
趙括連忙將楊禺叫了進來,很是耳提麵命了幾句,這才讓自己這位親衛統領下去準備準備。
不多時楊禺就端著準備好的果水放在了兩人的案幾之上,營帳中的壓抑氣氛實在是讓人難受,楊禺趕緊找了一個借口溜了出去。
營帳中的兩人對於這種氣氛卻顯得甘之如飴,張驂品了一口果酒這才將自己所來的目的娓娓道來。
“某家遊曆至尉氏的時候,恰好看到魏安厘王正在倉皇南逃。某家也是於心不忍,所以這才覲見魏安厘王得知了前因後果。魏趙之間長興無名之師,這些對於吾等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現在魏王已經被你趕出了大梁城,晉陽君的目的想必已經八九不離十了,所以張某厚顏來到這裏,就是想勸諫勸諫晉陽君,看有沒有非暴力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聽到張驂提起了魏安厘王,趙括的眉頭不自覺的翹了起來。他害怕這邊自己剛剛狠心的拒絕了對方的提議,那邊以钜子張驂為首的墨家進駐到大梁城中。
要知道墨家從創立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了幾百多年的曆史了,各項守城器械已經改良的臻至化境。要是將對方推到魏軍的話裏,眼前的大梁城機會變成幾乎啃不下的硬石頭。
所以趙括才不會在這個時候與張驂交惡,而是順著對方的話頭說道:“如此甚好,不知張驂钜子有何高見?”
“魏王被晉陽君追趕的如同喪家之犬,一國諸侯國君之顏麵可謂是蕩然無存,定然是無顏再次抵臨大梁城。對於晉陽君來說,大梁城已經不攻自破,再加上魏國北麵廣袤的領土落入到趙國手中,晉陽君又有什麽不滿足?”
張驂說完雙眼盯在了趙括的身上,要看一看這位名滿天下的趙國晉陽君對於自己勸告退兵的反應如何。
結果趙括的反應著實讓張驂有些失望,趙括對此根本沒有任何的反應,就好像剛才張驂所說的那些話根本不存在一樣。
張驂正準備繼續高談闊論說服趙括退兵,結果卻被趙括揮揮手打斷了:“大梁城此時尚未真正落入到本君手中,本君豈能那麽容易滿足?其實钜子心中也非常明白,想要空口白牙讓本君率領數十萬大軍撤退,此乃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今日钜子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態度著實讓本君欽佩不已。本君素聞墨家工巧製作之數獨步天下,本君有個不情之請不知當講不當講。”
身為墨家钜子的張驂心思也是異常通透,聽到這裏就明白對方想要幹什麽,當即開口說道:“某家已經習慣閑雲野鶴一般的生活,不喜歡那些束縛,這倒是要讓晉陽君失望了。”
自己還沒開口就被對方拒絕,但是趙括依然沒有任何氣惱的表情:“钜子怕是誤會了本君的意思,本君隻是想要問一問钜子,身邊可曾有弟子?”
張驂沒想到趙括會突然問出這個問題,頓時楞了一下才開口說道:“墨家之道博大精深,某家現在也不過是掌握了些皮毛罷了,焉敢誤人子弟?”
“钜子此言差矣,本君實在不敢苟同。當年墨家先祖墨子為宣揚自己的主張而廣收門徒,連親信弟子就達到了數百之眾,這才有了後來墨家的赫赫聲威。隻不過墨家後來分裂成三派,紛紛對對方進行極端的攻擊。先生身為墨家钜子,難道就要眼睜睜的看著墨家這一輝煌的學說走向沒落嗎?”
趙括的話深深刺痛了張驂的內心,作為墨家钜子的他當然能夠看清楚現在的局勢。隻不過能夠踐行當初墨子主張的墨者已經越來越少,齊墨、楚墨、秦墨他們都是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看著張驂臉上陰晴不定的神情,趙括知道現在應該趁熱打鐵:“吾國在邯鄲創立了國子監,並且麵向天下頒布了招賢令,難道這不是钜子苦心期盼的良機嗎?钜子若能在邯鄲重新做起墨家的聲勢來,豈不是善莫大焉?”
張驂猶豫了許久,這才歎了一口氣說道:“趙國國子監某家也曾經聽聞,聽說是儒家荀子負責的地方,晉陽君和以保證對方不會排擠吾墨家?”
趙括聞言大笑了起來,這突如其來的笑聲讓張驂一陣羞惱,不悅的說道:“某家在與晉陽君說正事,晉陽君因何發笑?”
趙括慢慢收起了笑聲,指著自己的麵龐說道:“本君在趙國這一畝三分地還是做得了主的,憑本君晉陽君這個封號,能否向钜子保證呢?”
張驂苦笑一聲,一說到振興钜子這一派的墨家他就有些進退失據,全然忘記了麵前這位晉陽君乃是趙國的實際當權者。
見到張驂反應過來,趙括長身而起認真的說道:“吾國頒布招賢令自然一視同仁,有在國子監將學者皆為吾國座上賓,這一點還請先生萬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