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旗鼓的魏軍士卒發揮著超人的戰鬥力,就算楊策宇和呂操布置的防線在他們看來密不透風,在魏軍的進攻之下也有些岌岌可危。
本來李牧心中的打算是以楊策宇和呂操組成的堅固防線挫一挫敵人的銳氣,然後再讓精於進攻的司馬尚、呂方兩人一舉蕩平眼前的魏軍。
但是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對方的淩厲攻勢讓楊策宇和呂操很是吃力,甚至對方突破他們兩人的防線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趙括和李牧從圍困大梁開始就在計劃今天的事情,若是趙國大軍竹籃打水一場空,傳揚出去他們絕對會成為天下的笑柄。
所以李牧也沒有任何猶豫,當下開始命令身旁的掌旗兵開始傳遞自己的命令。看到旌旗傳來一道道防守的命令,楊策宇、呂操兩人心底鬆了一口氣,開始按照李牧的命令布置起防線來。
在李牧命令之下完成的防線與之前並沒有多大的不同,隻是這一次布置好的圓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防線。
隨著魏軍士卒的深入,趙軍中軍旌旗揮舞的也越來越急促,兩個圓陣在李牧的指揮下逐漸變成了一個口袋,待魏軍士卒衝入之後就立刻指揮士卒們將這個口袋的入口牢牢紮緊。
這樣一來魏軍的先頭部隊就變成了孤軍深入,就算魏軍士卒如吃了興奮劑一樣爆發出超絕的戰鬥力,但是麵對這樣的局勢也是一點辦法多沒有。
魏軍主將段幹子自然不會坐視自己的先頭部隊被敵人一口吃下,連忙調動麾下士卒加緊攻擊,準備再一次衝破敵人的防線,將先頭部隊救援下來。
李牧等待的就是這樣的機會,敵人太過於注重將先頭部隊救下來,故而造成了先後脫節的巨大空當。
這個時候準備了很長時間的司馬尚和呂方終於在李牧的指揮下衝了出來,呈掎角之勢向魏軍士卒包抄過去。
段幹子看到司馬尚、呂方率領趙軍衝了出來,立刻就意識到局勢的不妙。但是在他剛才倉促的指揮下前後不得相顧的魏軍無法第一時間反應過來,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落入到敵人的陷阱之中。
魏軍士卒這一次一反之前陷入困境中的絕望,反而如打了雞血一樣對圍困他們的趙軍士卒發起了反衝鋒。
他們此時心中非常澄明,與其待在這裏坐以待斃,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攻出去,或許能夠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
這樣的表現依舊是在李牧的算計之中,被圍困的魏軍不過是兩種選擇罷了,一種是投降另一種則是抗爭。
從現在魏軍的士氣來看,對方是絕對不可能選擇投降這個道路,那麽就隻有與趙軍士卒抗衡到底而已。
李牧身旁的旌旗適時的揮舞了起來,司馬尚和呂方會意之下率領著各自士卒紛紛後退了數十步。
他們這一退可不打緊,本來完美夾擊的掎角之勢立刻土崩完結,一道巨大的缺口出現在魏軍士卒的眼中。
這樣的機會擺在眼前,他們哪裏會有放過的意思。八萬魏軍士卒迅速聚攏在一起,轉化成錐形陣開始向缺口處衝鋒。
李牧的嘴角閃過一絲計謀得逞的笑容,當即命令司馬尚和呂方完成之前製定的計劃。
司馬尚兩人一點也不含糊,兩個人麾下的軍陣開始行動起來,雙方士卒在魏軍攻過來之前匯合到了一起,原本那道巨大的缺口反而變成了兩人麾下最強的地方。
此時魏軍士卒已經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左右不過是趙人組成的防線而已,那就將眼前的敵人打爛就是了。
呂方麾下的士卒多是趙軍從長平之時一路奮戰下來的老兵,其戰鬥力一點也不比現在的魏人差。
所以呂方麾下的士卒當先迎了上去,將對方突破路線徹底阻截了下來。另一邊的司馬尚指揮著士卒開始在周遭遊弋了起來,隻要魏軍露出任何空當,他們的攻擊就會適時落到敵人的頭上。
這樣的戰法讓這八萬魏軍士卒有些顧此失彼,他們在盡全力與對麵的趙人周旋的時候,還必須小心防備著來自司馬尚麾下士卒的偷襲。
李牧看到司馬尚和呂方已經將局勢控製了下來,頓時將視線轉移到魏軍前軍這裏。
雖然他布下了一個大口袋將對方牢牢的套在了裏麵,但是現在也隻是與魏軍前軍拚成了一個平局罷了,想要奪下這場勝利也並非是一件易事。
此時的戰場已經被趙軍分成了兩個地方各自為戰,段幹子手中現在也就隻有九萬多人了。
麵對眼前這種不利的局麵,段幹子隻能咬咬牙在周圍留下五千人左右的護衛隊之後,將手中所有的力量全部派了出去。
這一場戰鬥對於段幹子來說就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決戰,無論如何他都要拚盡全力贏取最後的勝利。
若是李牧知道了段幹子此時的想法,定然會選擇嗤之以鼻。自己和自家君上計劃了這麽久的事情,要是在這最後的關頭讓魏軍反敗為勝,那他們二人就可以自裁以謝趙國了。
九萬魏軍士卒被段幹子派到了戰場之上,意味著他手中再也沒有任何的力量了,若是魏軍在這一場戰役中失敗,那就是他們在大梁城外全軍覆沒的結局。
李牧這一次並沒有在另行調兵對抗這隻魏軍,既然對方已經選擇了孤注一擲,那麽他自己也同樣如此。
自從進入戰場以來就沒有正兒八經參與過戰鬥的趙軍中軍就這樣被李牧派遣了出去,他們能夠充任拱衛晉陽君趙括的中軍士卒,自然戰鬥力在趙軍之中也屬於佼佼者。
雙方最後的力量都被各自主將派遣了出去,雙方都有不能失敗的理由,誰能夠拿下這一場戰鬥的勝利,誰就是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無情的現實先是給了段幹子一個當頭棒喝,在雙方士卒衝撞在一起的時候,很明顯是趙軍士卒的戰鬥力更勝一籌,瞬間將魏軍逼退了數十步。
趙軍那是得理不饒人,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之中,能夠搶占先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在魏軍重振旗鼓準備反擊的時候,趙軍的攻擊再一次向魏軍襲來。
本來李牧心中的打算是以楊策宇和呂操組成的堅固防線挫一挫敵人的銳氣,然後再讓精於進攻的司馬尚、呂方兩人一舉蕩平眼前的魏軍。
但是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對方的淩厲攻勢讓楊策宇和呂操很是吃力,甚至對方突破他們兩人的防線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趙括和李牧從圍困大梁開始就在計劃今天的事情,若是趙國大軍竹籃打水一場空,傳揚出去他們絕對會成為天下的笑柄。
所以李牧也沒有任何猶豫,當下開始命令身旁的掌旗兵開始傳遞自己的命令。看到旌旗傳來一道道防守的命令,楊策宇、呂操兩人心底鬆了一口氣,開始按照李牧的命令布置起防線來。
在李牧命令之下完成的防線與之前並沒有多大的不同,隻是這一次布置好的圓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防線。
隨著魏軍士卒的深入,趙軍中軍旌旗揮舞的也越來越急促,兩個圓陣在李牧的指揮下逐漸變成了一個口袋,待魏軍士卒衝入之後就立刻指揮士卒們將這個口袋的入口牢牢紮緊。
這樣一來魏軍的先頭部隊就變成了孤軍深入,就算魏軍士卒如吃了興奮劑一樣爆發出超絕的戰鬥力,但是麵對這樣的局勢也是一點辦法多沒有。
魏軍主將段幹子自然不會坐視自己的先頭部隊被敵人一口吃下,連忙調動麾下士卒加緊攻擊,準備再一次衝破敵人的防線,將先頭部隊救援下來。
李牧等待的就是這樣的機會,敵人太過於注重將先頭部隊救下來,故而造成了先後脫節的巨大空當。
這個時候準備了很長時間的司馬尚和呂方終於在李牧的指揮下衝了出來,呈掎角之勢向魏軍士卒包抄過去。
段幹子看到司馬尚、呂方率領趙軍衝了出來,立刻就意識到局勢的不妙。但是在他剛才倉促的指揮下前後不得相顧的魏軍無法第一時間反應過來,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落入到敵人的陷阱之中。
魏軍士卒這一次一反之前陷入困境中的絕望,反而如打了雞血一樣對圍困他們的趙軍士卒發起了反衝鋒。
他們此時心中非常澄明,與其待在這裏坐以待斃,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攻出去,或許能夠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
這樣的表現依舊是在李牧的算計之中,被圍困的魏軍不過是兩種選擇罷了,一種是投降另一種則是抗爭。
從現在魏軍的士氣來看,對方是絕對不可能選擇投降這個道路,那麽就隻有與趙軍士卒抗衡到底而已。
李牧身旁的旌旗適時的揮舞了起來,司馬尚和呂方會意之下率領著各自士卒紛紛後退了數十步。
他們這一退可不打緊,本來完美夾擊的掎角之勢立刻土崩完結,一道巨大的缺口出現在魏軍士卒的眼中。
這樣的機會擺在眼前,他們哪裏會有放過的意思。八萬魏軍士卒迅速聚攏在一起,轉化成錐形陣開始向缺口處衝鋒。
李牧的嘴角閃過一絲計謀得逞的笑容,當即命令司馬尚和呂方完成之前製定的計劃。
司馬尚兩人一點也不含糊,兩個人麾下的軍陣開始行動起來,雙方士卒在魏軍攻過來之前匯合到了一起,原本那道巨大的缺口反而變成了兩人麾下最強的地方。
此時魏軍士卒已經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左右不過是趙人組成的防線而已,那就將眼前的敵人打爛就是了。
呂方麾下的士卒多是趙軍從長平之時一路奮戰下來的老兵,其戰鬥力一點也不比現在的魏人差。
所以呂方麾下的士卒當先迎了上去,將對方突破路線徹底阻截了下來。另一邊的司馬尚指揮著士卒開始在周遭遊弋了起來,隻要魏軍露出任何空當,他們的攻擊就會適時落到敵人的頭上。
這樣的戰法讓這八萬魏軍士卒有些顧此失彼,他們在盡全力與對麵的趙人周旋的時候,還必須小心防備著來自司馬尚麾下士卒的偷襲。
李牧看到司馬尚和呂方已經將局勢控製了下來,頓時將視線轉移到魏軍前軍這裏。
雖然他布下了一個大口袋將對方牢牢的套在了裏麵,但是現在也隻是與魏軍前軍拚成了一個平局罷了,想要奪下這場勝利也並非是一件易事。
此時的戰場已經被趙軍分成了兩個地方各自為戰,段幹子手中現在也就隻有九萬多人了。
麵對眼前這種不利的局麵,段幹子隻能咬咬牙在周圍留下五千人左右的護衛隊之後,將手中所有的力量全部派了出去。
這一場戰鬥對於段幹子來說就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決戰,無論如何他都要拚盡全力贏取最後的勝利。
若是李牧知道了段幹子此時的想法,定然會選擇嗤之以鼻。自己和自家君上計劃了這麽久的事情,要是在這最後的關頭讓魏軍反敗為勝,那他們二人就可以自裁以謝趙國了。
九萬魏軍士卒被段幹子派到了戰場之上,意味著他手中再也沒有任何的力量了,若是魏軍在這一場戰役中失敗,那就是他們在大梁城外全軍覆沒的結局。
李牧這一次並沒有在另行調兵對抗這隻魏軍,既然對方已經選擇了孤注一擲,那麽他自己也同樣如此。
自從進入戰場以來就沒有正兒八經參與過戰鬥的趙軍中軍就這樣被李牧派遣了出去,他們能夠充任拱衛晉陽君趙括的中軍士卒,自然戰鬥力在趙軍之中也屬於佼佼者。
雙方最後的力量都被各自主將派遣了出去,雙方都有不能失敗的理由,誰能夠拿下這一場戰鬥的勝利,誰就是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無情的現實先是給了段幹子一個當頭棒喝,在雙方士卒衝撞在一起的時候,很明顯是趙軍士卒的戰鬥力更勝一籌,瞬間將魏軍逼退了數十步。
趙軍那是得理不饒人,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之中,能夠搶占先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在魏軍重振旗鼓準備反擊的時候,趙軍的攻擊再一次向魏軍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