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盟約白紙黑字約定的清清楚楚,誰先攻下洛邑城誰就能擁有九州鼎。甭管呂不韋是否給趙國設下的一個陷阱,但是趙括並沒有打算去違反兩國盟約。
趙秦兩國此時尚處在蜜月期之中,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可以訴求。現在就把兩國關係搞僵,趙國周邊的某些國家必然會蠢蠢欲動。
所以趙括對於李牧並沒有新的安排,讓他將周王室土地以及河東全郡安排清楚之後,率領大軍返迴都城邯鄲。
最近一到兩年時間趙括打算專注於趙國內部事務,等到積蓄足夠的力量,然後再發起新一輪的戰役。
趙括很快就將洛邑那邊的事情拋之腦後,算算時間趙括框定親自審核的察舉人選已經快要抵達邯鄲,趙括就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上麵來。
像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人才乃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要不然當年秦孝公也不會招賢令盡攬天下英才,這份前無古人的招賢令一直影響至今,讓秦國成為各國英才首選效力的國家。
就連擔任趙國國子監祭酒的荀況之徒弟李斯,也舍棄了自己的恩師,西渡黃河向秦國投效而去。
雖然趙括以趙王滿的名義一樣下達了招賢令,不過看起來遠遠沒有秦孝公時期的招賢令深入人心。
除了調動起趙國國內宗室、百姓這些人的積極性,很少見到其他國家的名士前來投效。
這樣一來更加堅定趙括從內部挖掘的決心,既然其他諸侯國的名士們都看不上趙國,那自己就在趙國大地中將名士一個一個培養起來。
五日之後在吏部尚書莫正宙的帶領下,趙括圈定此次察舉考核人選全部集中在了相國府中。
趙括之前因為一直忙於戰事,這還是他第一次主持察舉選官製度的考核。看著端坐在各自坐塌滿臉信心的人選,趙括很是滿意的點點頭。
“咳咳,爾等聽好了,其一吾國現在東占燕國上穀郡、北平匈奴、東胡邊患、南占魏國東郡、西占韓國上黨、野王以及秦國河東郡,在爾等心目中,吾國三年裏該何去何從?”
“其二河東郡、東郡乃是吾國新占之地,爾等認為施政才能快速撫平戰爭創傷,讓兩郡百姓依附於吾國麾下?”
“此為本君交予爾等的第一輪考核,本君給予爾等三個時辰考核。本輪成績優異者才可進入本君下一輪考核,望諸位深思熟慮。”
說完趙括轉身離開了這個房間之中,跟隨在他身後的還有吏部尚書莫正宙,隻留下吏部左侍郎馬彬在此監考。
莫正宙跟隨著趙括抵達了他平常辦公的地方,很自然的坐在了自己的坐塌上:“君上,兩輪考核是否是有些嚴厲,下臣怕是這些人難以全數通過。”
趙括先命令一旁侍候的侍女端上兩份果漿,這才開口迴答莫正宙的問題:“之前因為朝廷中央剛剛改製,各個位置都麵臨巨大的缺口,所以才讓吏部簡化流程。今時不同往日了,即使是禦史台和刑部的這些缺口都已經補齊,自然需要對於這些察舉人選進行嚴格考核。本君需要的乃是吾國最頂尖的人才,而不是濫竽充數之人,明白嗎?”
莫正宙聽完趙括的話神情一凜,立刻答應道:“諾,下臣明白君上良苦用心,定然不會讓吏部成為缺口。”
“莫尚書本君自然是信得過的,你心裏有數就成,本君想和你念叨念叨其他的事情。”
“君上但說無妨,下臣一定銘記在心。”
趙括接過侍女遞過來的果漿,輕輕抿了一口說道:“關於察舉人選考核今日就定一個章程出來吧,本君的意思是每一年隻進行一次察舉考核,或者兩年進行一次,莫尚書認為如何?”
莫正宙沉吟了一下,這才開口說道:“以下臣所見,最好是一年舉行一次,但是各郡郡守必須隨時隨地進行各郡舉薦登記入冊,這樣才能滿足君上關於人選數量的要求。”
“那是自然。”趙括很自然的接下了話題,繼續和莫正宙討論起來,“察舉人選考核共分為兩次,皆由本君親自出題。今後就定下章程,第一次考核由吏部過來相國府取出考題,安排察舉人選進行考核。”
“當然不僅僅是對於察舉人選的考核,這些人的篩選也同樣交予吏部。吏部通過察舉人選的答題情況擬定第二次考核名單報給本君,由本君進行第二次考核。”
“第二次考核通過者,本君會將名單交予吏部,由吏部在酌情安置通過者官職,最後報備到本君這裏,莫尚書覺得如何?”
莫正宙正在消化趙括關於察舉人選考核的安排,過了一會才開始訴說自己的意見:“下臣明白君上的意思了,但凡趙國人想要擔任官吏,必須經過三道考核。其一是各郡郡守之人選考核;其二是吏部安排的第一輪考核;其三就是君上親自和主持的第二輪考核。”
“下臣對於這樣的安排沒有什麽異議,吾國這些人才想要出人頭地、造福一方,就必須經受這些。若是連三道考核都過不了的人,自然不是吾國需要的英才。”
趙括點點頭,目光放在窗外的天空上:“此項章程確定之後,吏部幾乎可以說是六部之中的重中之重。本君既然將吏部交給你莫尚書的手裏,說明的是本君充分的信任。本君不希望看到吏部在莫尚書的手中,成為察舉選官製度的漏洞,明白嗎?”
這已經不是語帶警告之意了,而是明晃晃的告訴莫正宙,吏部若是在你的手中出現哪怕一丁點的問題,等待你的都是晉陽君趙括最嚴厲的處罰。
所以莫正宙看著趙括平和的表情更是萬分緊張,他立刻站了起來一揖到地:“若是察舉選官製度因為吏部的原因出現任何漏洞,下臣願意身受極刑,縱然是五馬分屍下臣都不會有任何怨言!”
莫正宙這樣的表態讓趙括很是滿意,他指了指案幾上的果漿說道:“果漿味道不錯,莫尚書可以品嚐品嚐。”
趙秦兩國此時尚處在蜜月期之中,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可以訴求。現在就把兩國關係搞僵,趙國周邊的某些國家必然會蠢蠢欲動。
所以趙括對於李牧並沒有新的安排,讓他將周王室土地以及河東全郡安排清楚之後,率領大軍返迴都城邯鄲。
最近一到兩年時間趙括打算專注於趙國內部事務,等到積蓄足夠的力量,然後再發起新一輪的戰役。
趙括很快就將洛邑那邊的事情拋之腦後,算算時間趙括框定親自審核的察舉人選已經快要抵達邯鄲,趙括就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上麵來。
像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人才乃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要不然當年秦孝公也不會招賢令盡攬天下英才,這份前無古人的招賢令一直影響至今,讓秦國成為各國英才首選效力的國家。
就連擔任趙國國子監祭酒的荀況之徒弟李斯,也舍棄了自己的恩師,西渡黃河向秦國投效而去。
雖然趙括以趙王滿的名義一樣下達了招賢令,不過看起來遠遠沒有秦孝公時期的招賢令深入人心。
除了調動起趙國國內宗室、百姓這些人的積極性,很少見到其他國家的名士前來投效。
這樣一來更加堅定趙括從內部挖掘的決心,既然其他諸侯國的名士們都看不上趙國,那自己就在趙國大地中將名士一個一個培養起來。
五日之後在吏部尚書莫正宙的帶領下,趙括圈定此次察舉考核人選全部集中在了相國府中。
趙括之前因為一直忙於戰事,這還是他第一次主持察舉選官製度的考核。看著端坐在各自坐塌滿臉信心的人選,趙括很是滿意的點點頭。
“咳咳,爾等聽好了,其一吾國現在東占燕國上穀郡、北平匈奴、東胡邊患、南占魏國東郡、西占韓國上黨、野王以及秦國河東郡,在爾等心目中,吾國三年裏該何去何從?”
“其二河東郡、東郡乃是吾國新占之地,爾等認為施政才能快速撫平戰爭創傷,讓兩郡百姓依附於吾國麾下?”
“此為本君交予爾等的第一輪考核,本君給予爾等三個時辰考核。本輪成績優異者才可進入本君下一輪考核,望諸位深思熟慮。”
說完趙括轉身離開了這個房間之中,跟隨在他身後的還有吏部尚書莫正宙,隻留下吏部左侍郎馬彬在此監考。
莫正宙跟隨著趙括抵達了他平常辦公的地方,很自然的坐在了自己的坐塌上:“君上,兩輪考核是否是有些嚴厲,下臣怕是這些人難以全數通過。”
趙括先命令一旁侍候的侍女端上兩份果漿,這才開口迴答莫正宙的問題:“之前因為朝廷中央剛剛改製,各個位置都麵臨巨大的缺口,所以才讓吏部簡化流程。今時不同往日了,即使是禦史台和刑部的這些缺口都已經補齊,自然需要對於這些察舉人選進行嚴格考核。本君需要的乃是吾國最頂尖的人才,而不是濫竽充數之人,明白嗎?”
莫正宙聽完趙括的話神情一凜,立刻答應道:“諾,下臣明白君上良苦用心,定然不會讓吏部成為缺口。”
“莫尚書本君自然是信得過的,你心裏有數就成,本君想和你念叨念叨其他的事情。”
“君上但說無妨,下臣一定銘記在心。”
趙括接過侍女遞過來的果漿,輕輕抿了一口說道:“關於察舉人選考核今日就定一個章程出來吧,本君的意思是每一年隻進行一次察舉考核,或者兩年進行一次,莫尚書認為如何?”
莫正宙沉吟了一下,這才開口說道:“以下臣所見,最好是一年舉行一次,但是各郡郡守必須隨時隨地進行各郡舉薦登記入冊,這樣才能滿足君上關於人選數量的要求。”
“那是自然。”趙括很自然的接下了話題,繼續和莫正宙討論起來,“察舉人選考核共分為兩次,皆由本君親自出題。今後就定下章程,第一次考核由吏部過來相國府取出考題,安排察舉人選進行考核。”
“當然不僅僅是對於察舉人選的考核,這些人的篩選也同樣交予吏部。吏部通過察舉人選的答題情況擬定第二次考核名單報給本君,由本君進行第二次考核。”
“第二次考核通過者,本君會將名單交予吏部,由吏部在酌情安置通過者官職,最後報備到本君這裏,莫尚書覺得如何?”
莫正宙正在消化趙括關於察舉人選考核的安排,過了一會才開始訴說自己的意見:“下臣明白君上的意思了,但凡趙國人想要擔任官吏,必須經過三道考核。其一是各郡郡守之人選考核;其二是吏部安排的第一輪考核;其三就是君上親自和主持的第二輪考核。”
“下臣對於這樣的安排沒有什麽異議,吾國這些人才想要出人頭地、造福一方,就必須經受這些。若是連三道考核都過不了的人,自然不是吾國需要的英才。”
趙括點點頭,目光放在窗外的天空上:“此項章程確定之後,吏部幾乎可以說是六部之中的重中之重。本君既然將吏部交給你莫尚書的手裏,說明的是本君充分的信任。本君不希望看到吏部在莫尚書的手中,成為察舉選官製度的漏洞,明白嗎?”
這已經不是語帶警告之意了,而是明晃晃的告訴莫正宙,吏部若是在你的手中出現哪怕一丁點的問題,等待你的都是晉陽君趙括最嚴厲的處罰。
所以莫正宙看著趙括平和的表情更是萬分緊張,他立刻站了起來一揖到地:“若是察舉選官製度因為吏部的原因出現任何漏洞,下臣願意身受極刑,縱然是五馬分屍下臣都不會有任何怨言!”
莫正宙這樣的表態讓趙括很是滿意,他指了指案幾上的果漿說道:“果漿味道不錯,莫尚書可以品嚐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