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信陵君魏無忌、魏國相國須賈、司徒葛會、還有蘇廷、林能、芒卯全都在魏安厘王的召見下趕到了王宮之中,當他們看到魏安厘王身邊端坐的李秀而非如姬時,都不由自主的皺起了眉頭。
雖然李秀容貌秀麗堪比絕世美人,但是對方畢竟是堂堂男兒之身,如此親密地坐在魏安厘王的身邊,若是傳揚出去讓天下人如何看待魏國國君?
魏安厘王可是沒有這樣的顧忌,他昨日已經將李秀留在了寢宮之中,看樣子已經是得償所願了。
所以當手下這些大臣們來到大殿之中的時候,魏安厘王指了指身旁的李秀笑著說道:“李秀此人素來就有大才,讓寡人很是欣賞。寡人特加封李秀為龍陽君,從此就是寡人左膀右臂,諸位以為如何?”
李秀昨日就已經從魏安厘王口中得知今日自己要封君一事,所以他也沒有任何驚訝,隻是平靜的坐在那裏等著眾位大臣的發言。
魏無忌聽到突如其來的敕封心中是非常反對,他哪裏看不出來自己這位哥哥已經墮落到開始喜好男風,自然要站出來強力反駁。
“大王不可,先賢有雲,美男破誌,美女破居,武之毀也。臣下觀李秀尚未給吾國立下任何功勞就能讓大王敕封君爵,那些為國南征北戰的將士又該如何?臣下懇請大王收迴成命,萬不可讓真正大才之人寒心才是。”
魏無忌的反對讓魏安厘王頓時大怒,看來還是自己對魏無忌心有不忍,才會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自己現在可以出頭了。
所以魏安厘王指著魏無忌大聲嗬斥道:“混賬,魏國在寡人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是誰給你的膽子竟敢在此大放厥詞,給寡人滾出去!”
眼見魏安厘王怒氣上湧站了起來,雙目噴火一樣的瞪著魏無忌,李秀趕緊將他拉了下來:“大王暫息雷霆之怒,信陵君也是為國心切,還望大王不要與他計較。”
本來還在暴怒中的魏安厘王聽到李秀這般說話,心頭的怒氣瞬間就一去不複返,笑容再一次爬上魏安厘王的臉頰:“龍陽君既然這般說,寡人就不和魏無忌一般計較了。看什麽,還不給寡人坐迴去?”
魏無忌捏緊了拳頭,讓一個男寵出言求情,對於信陵君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隻是他現在好不容易才被魏安厘王允許參加朝政,若是這般輕易就失去機會,還是有些得不償失了。
所以就算魏無忌心中再怎麽不滿,依然坐迴到自己的坐塌上了。看到強硬反對的信陵君已經偃旗息鼓,須賈他們自然不會再去觸魏安厘王的黴頭,全都表示了讚同。
魏安厘王很是滿意這群大臣的表現,轉而說起了正事:“須相已經自黎城返迴,將趙括小兒的條件帶了迴來。今日寡人讓爾等來就是為了商議此事,看該如何迴複趙括小兒。須相,你就給諸位大臣說一說對方的條件吧。”
魏國相國須賈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先向魏安厘王施了一禮這才開口說道:“諸位,趙括的條件可不簡單,五十萬石糧食,再加上中牟、蕩陰、朝歌、平陽、桂陵、孟門、共城七座城池及其周邊領土。”
須賈話音剛落,信陵君魏無忌就開口說道:“趙括小兒欺人太甚,啟稟大王,這樣的條件萬萬不能同意,臣下願領一隻部隊替大王蕩平趙括!”
須賈聽到信陵君的意見欲言又止,按照他的想法現在必須將精力集中在西麵的秦國身上,魏國已經沒有餘力去和趙括一爭長短。
作為魏國相國,他必須要為整個魏國負責,而不是明知不可為而去為之。所以信陵君話音剛落,他立刻就站了出來。
“啟稟大王,信陵君之言臣下不敢苟同。吾國最精銳的十萬武卒已經被趙人消滅在內黃城中,而且黎城也已經被趙軍完全占據。吾國西麵尚有秦國大軍不停推進,在臣下看來若是沒有四十萬大軍很難收複趙軍占領的城池。臣下想問大王,吾國還能擠出四十萬大軍嗎?”
信陵君聽到須賈的話立刻從坐塌上站了起來,雙眼死死地盯在對方的身上:“須相怎麽能漲他人士氣滅自己的威風,大王隻要給臣下二十萬大軍,臣下定然能幫大王蕩平趙人!”
一向讚成與趙人求和的葛會也站了出來,出言反駁信陵君:“信陵君之言某家不敢苟同,吾國與韓國結盟正在與秦國奮力交戰,此時萬萬不可輕啟戰端。趙括的條件雖然苛刻,但是某家不相信這會是趙國的最後條件。”
說到這裏他轉而麵向了魏安厘王接著說道:“大王,臣下依舊認為應該與趙人談和,隻要咱們能夠打退秦國,獲得足夠休養生息的機會,失去的領土依舊有拿迴來的一天!”
“臣下反對!”葛會剛剛說完,芒卯就站了起來,“啟稟大王,趙人得寸進尺竟想不費一兵一卒掠吾國土地,須賈和葛會還站在這裏力主與趙人議和,臣下懇請大王治兩人禍國殃民之罪!”
須賈聽到芒卯這般說,頓時氣得火冒三丈:“芒卯你確實不為人子,啟稟大王,臣下所言皆是從吾國實際出發,還請大王明察!”
魏安厘王看著下麵諸位大臣陷入了喋喋不休的爭論當中,狠狠的拍打著案幾:“夠了,寡人召爾等前來乃是為了議事,不是聽爾等在這裏爭論!”
見到魏安厘王怒火勃發,幾個人頓時低聲說道:“臣下罪該萬死,還望大王息怒。”
說完幾個人平靜的坐迴到座位上,將這個難題再一次拋給了高高在上的魏安厘王。
魏安厘王舒了一口氣,將目光轉向了旁邊新封為龍陽君的李秀:“龍陽君可有什麽高論?”
龍陽君李秀也不是繡花枕頭,他的胸中自有韜略:“啟稟大王,臣下以為須相所言極是。現在這個時刻吾國還是應該將全部精力放在西麵與秦交戰上麵,同時與秦趙兩國交戰,確實得不償失。”
這也是魏國人的共識,相比趙國他們更痛恨秦國的不守信用。當年魏國勢弱為了求取和平,不惜以地賂秦,結果換來的不是和平而是秦國接二連三的戰爭。
所以魏國上下絕對不會與現在這樣的秦國議和,故而擺在他們麵前的就隻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答應趙括提出來的條件!
雖然李秀容貌秀麗堪比絕世美人,但是對方畢竟是堂堂男兒之身,如此親密地坐在魏安厘王的身邊,若是傳揚出去讓天下人如何看待魏國國君?
魏安厘王可是沒有這樣的顧忌,他昨日已經將李秀留在了寢宮之中,看樣子已經是得償所願了。
所以當手下這些大臣們來到大殿之中的時候,魏安厘王指了指身旁的李秀笑著說道:“李秀此人素來就有大才,讓寡人很是欣賞。寡人特加封李秀為龍陽君,從此就是寡人左膀右臂,諸位以為如何?”
李秀昨日就已經從魏安厘王口中得知今日自己要封君一事,所以他也沒有任何驚訝,隻是平靜的坐在那裏等著眾位大臣的發言。
魏無忌聽到突如其來的敕封心中是非常反對,他哪裏看不出來自己這位哥哥已經墮落到開始喜好男風,自然要站出來強力反駁。
“大王不可,先賢有雲,美男破誌,美女破居,武之毀也。臣下觀李秀尚未給吾國立下任何功勞就能讓大王敕封君爵,那些為國南征北戰的將士又該如何?臣下懇請大王收迴成命,萬不可讓真正大才之人寒心才是。”
魏無忌的反對讓魏安厘王頓時大怒,看來還是自己對魏無忌心有不忍,才會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自己現在可以出頭了。
所以魏安厘王指著魏無忌大聲嗬斥道:“混賬,魏國在寡人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是誰給你的膽子竟敢在此大放厥詞,給寡人滾出去!”
眼見魏安厘王怒氣上湧站了起來,雙目噴火一樣的瞪著魏無忌,李秀趕緊將他拉了下來:“大王暫息雷霆之怒,信陵君也是為國心切,還望大王不要與他計較。”
本來還在暴怒中的魏安厘王聽到李秀這般說話,心頭的怒氣瞬間就一去不複返,笑容再一次爬上魏安厘王的臉頰:“龍陽君既然這般說,寡人就不和魏無忌一般計較了。看什麽,還不給寡人坐迴去?”
魏無忌捏緊了拳頭,讓一個男寵出言求情,對於信陵君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隻是他現在好不容易才被魏安厘王允許參加朝政,若是這般輕易就失去機會,還是有些得不償失了。
所以就算魏無忌心中再怎麽不滿,依然坐迴到自己的坐塌上了。看到強硬反對的信陵君已經偃旗息鼓,須賈他們自然不會再去觸魏安厘王的黴頭,全都表示了讚同。
魏安厘王很是滿意這群大臣的表現,轉而說起了正事:“須相已經自黎城返迴,將趙括小兒的條件帶了迴來。今日寡人讓爾等來就是為了商議此事,看該如何迴複趙括小兒。須相,你就給諸位大臣說一說對方的條件吧。”
魏國相國須賈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先向魏安厘王施了一禮這才開口說道:“諸位,趙括的條件可不簡單,五十萬石糧食,再加上中牟、蕩陰、朝歌、平陽、桂陵、孟門、共城七座城池及其周邊領土。”
須賈話音剛落,信陵君魏無忌就開口說道:“趙括小兒欺人太甚,啟稟大王,這樣的條件萬萬不能同意,臣下願領一隻部隊替大王蕩平趙括!”
須賈聽到信陵君的意見欲言又止,按照他的想法現在必須將精力集中在西麵的秦國身上,魏國已經沒有餘力去和趙括一爭長短。
作為魏國相國,他必須要為整個魏國負責,而不是明知不可為而去為之。所以信陵君話音剛落,他立刻就站了出來。
“啟稟大王,信陵君之言臣下不敢苟同。吾國最精銳的十萬武卒已經被趙人消滅在內黃城中,而且黎城也已經被趙軍完全占據。吾國西麵尚有秦國大軍不停推進,在臣下看來若是沒有四十萬大軍很難收複趙軍占領的城池。臣下想問大王,吾國還能擠出四十萬大軍嗎?”
信陵君聽到須賈的話立刻從坐塌上站了起來,雙眼死死地盯在對方的身上:“須相怎麽能漲他人士氣滅自己的威風,大王隻要給臣下二十萬大軍,臣下定然能幫大王蕩平趙人!”
一向讚成與趙人求和的葛會也站了出來,出言反駁信陵君:“信陵君之言某家不敢苟同,吾國與韓國結盟正在與秦國奮力交戰,此時萬萬不可輕啟戰端。趙括的條件雖然苛刻,但是某家不相信這會是趙國的最後條件。”
說到這裏他轉而麵向了魏安厘王接著說道:“大王,臣下依舊認為應該與趙人談和,隻要咱們能夠打退秦國,獲得足夠休養生息的機會,失去的領土依舊有拿迴來的一天!”
“臣下反對!”葛會剛剛說完,芒卯就站了起來,“啟稟大王,趙人得寸進尺竟想不費一兵一卒掠吾國土地,須賈和葛會還站在這裏力主與趙人議和,臣下懇請大王治兩人禍國殃民之罪!”
須賈聽到芒卯這般說,頓時氣得火冒三丈:“芒卯你確實不為人子,啟稟大王,臣下所言皆是從吾國實際出發,還請大王明察!”
魏安厘王看著下麵諸位大臣陷入了喋喋不休的爭論當中,狠狠的拍打著案幾:“夠了,寡人召爾等前來乃是為了議事,不是聽爾等在這裏爭論!”
見到魏安厘王怒火勃發,幾個人頓時低聲說道:“臣下罪該萬死,還望大王息怒。”
說完幾個人平靜的坐迴到座位上,將這個難題再一次拋給了高高在上的魏安厘王。
魏安厘王舒了一口氣,將目光轉向了旁邊新封為龍陽君的李秀:“龍陽君可有什麽高論?”
龍陽君李秀也不是繡花枕頭,他的胸中自有韜略:“啟稟大王,臣下以為須相所言極是。現在這個時刻吾國還是應該將全部精力放在西麵與秦交戰上麵,同時與秦趙兩國交戰,確實得不償失。”
這也是魏國人的共識,相比趙國他們更痛恨秦國的不守信用。當年魏國勢弱為了求取和平,不惜以地賂秦,結果換來的不是和平而是秦國接二連三的戰爭。
所以魏國上下絕對不會與現在這樣的秦國議和,故而擺在他們麵前的就隻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答應趙括提出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