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陽君趙霍雖然並沒有直說,但是話裏話外全部表露著自己的憤懣之情。
在他看來自己已經是主動求饒了,趙括在心底依舊沒有打算放過自己,定是記恨著當年的一箭之仇。
趙霍不想最後落得一個臭名遠揚、身首異處之局,所以才會前來拜訪趙括,以期能夠如平陽君那樣保住自己頭上的封君之位。
趙括也隻是笑了笑,拿起侍女盤中的果漿輕輕放在趙霍身前的案幾之上:“善陽君何以動如此大怒,大王沒有批準善陽君理應去找大王,何必跑到本君這裏呢,”
“晉陽君,此時吾國局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你有何必在本君麵前揣著明白裝糊塗?左右不過是你晉陽君心中記恨於本君罷了,本君說得可是實情?”
趙括沒有迴答善陽君的問題,而是指了指案幾上的果漿:“本君府上的果漿味道非常不錯,善陽君可以嚐一嚐。”
善陽君重重的拍打著身前的案幾,盯著趙括說道:“晉陽君你到底是什麽意思,真要與本君不死不休嗎?”
趙括品嚐著杯中的果漿,表麵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怒來:“果漿味道確實很不錯,善陽君真的要暴殄天物嗎?”
對方遲遲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答複,善陽君心底雖然想要拂袖而去,可又害怕趙括真的下死手。
此時他已經失去了和趙括談判的資本,隻能端起案幾上的果漿品嚐了起來。
看到善陽君嚐了一口眼前一亮的神情,趙括笑著說道:“本君並沒有欺騙善陽君,府上的果漿味道真的不錯。”
“味道是非常不錯,隻不過卻讓本君如坐針氈!”
麵對趙霍不善的眼神,趙括將手中的果漿放在案幾之上,輕聲說道:“大王之所以不願意讓善陽君致仕,肯定是希望善陽君為吾國繼續發光發熱罷了,善陽君何必執著於此呢?”
“笑話,晉陽君此言怕是自己都不信吧。”
善陽君聽到趙括的答案頓時有些炸毛,因為從他心底來說是絕對不會相信趙括會留著自己繼續身處朝堂。
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善陽君趙霍現在站在趙括的角度考慮,是絕對不會容忍自己這樣的政敵的。
看著趙霍憤恨的目光,趙括搖搖頭說道:“本君如此說善陽君定然覺得本君是在說笑,可是實情確實如此,還望善陽君不要覺得本君是在誆騙於你。”
“嗬嗬,你我之仇人所共知,晉陽君何以覺得這番話之後,本君就會相信呢?”
“今時非同往日,說句不客氣的話,本君若想對善陽君對手,何必等到現在?廬陵君反叛之時正值兵荒馬亂,隻需給善陽君扣上一頂勾結廬陵君帽子,善陽君覺得結局會如何?”
善陽君聽到趙括的話,頓時沉默了下去:“自然是本君身首異處之局,哪裏還有今日本君前來拜訪晉陽君。”
趙括撫掌而笑:“此乃正解,看來善陽君亦開始相信本君。不錯,善陽君請求致仕的奏書是本君扣押下來,那是因為本君並不想讓善陽君遠離朝堂中樞。”
“善陽君與平陽君不同,平陽君素來與廬陵君交好,廬陵君反叛誰也不能確認平陽君是否參與其中。”
“善陽君為人本君是了解的,雖然想要在中樞再進一步,但是萬萬沒有任何不臣之心。既然如此,本君又何必對善陽君苦苦相逼?”
其實趙括還有一點沒有說明,那就是善陽君趙霍此時的處境。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知道善陽君與自己的過往,在自己掌控趙國的時候,是絕對沒有任何人敢站在善陽君一邊。
而司寇或者說是趙括謀劃中的刑部尚書,需要的就是這樣不群不黨的一個人。
隻要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才能最大限度保證趙國律法的施行,保證趙國政壇的清明。
善陽君趙霍聽完就一直觀察著趙括的表情,想要從對方的細微表情來判斷你這番話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
趙括端起案幾上的果漿,遙敬了一下善陽君:“本君此言句句發自肺腑,還望善陽君不要懷疑。”
善陽君趙霍沒想到趙括居然真的要和自己化幹戈為玉帛,心裏準備好的所有說辭一瞬間全部失去了作用。
“本君的善意已經傳達給了善陽君,不知善陽君意下如何?”
趙霍並沒有第一時間迴答趙括的問題,而是閉上眼睛思考了起來。
作為沉浸在政壇多年的老人,趙霍幾乎短短一會就縷清了趙括話語中隱含的意思。
“看來晉陽君還需要用到我這把老骨頭,也罷,本君就為晉陽君站好這一迴。還請晉陽君放心,無論是誰膽敢觸犯國法,本君絕不容情。田倉雖然跟著本君已有很多年頭,不過本君已然覺得此人心有大才,就交予晉陽君了。”
趙括一聽心中了然,這是趙霍看清了自己的意思,正在向自己表達今後不群不黨的決心。
“善陽君此舉大善,今日本君就給善陽君交個底。本君準備對吾國中央政體進行改製,改製之後的六部之一刑部尚書自然是需要善陽君去擔任。”
趙霍點點頭,將案幾上的果漿一飲而盡:“既然話已至此,本君還是明說吧。本君此時斷然沒有與晉陽君為敵的念頭,今日以漿代酒,昔日恩怨就讓他隨風而去,如何?”
“固所願爾不敢請耳,請!”
世間萬事總是這般妙不可言,之前兩人恨不得打生打死。
居然就在趙括的晉陽君府之中握手言和,若是傳揚出去該有多少人捶胸頓足。
當趙括解決了善陽君的問題,可以說掃清了趙國政壇之上最後一個障礙。
隻要趙括能夠保證牢牢掌控住新任趙國國君趙滿,整個趙國就在他的掌控之中。
自善陽君趙霍辭別之後,趙括就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趙國中央政體的改製上麵。
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的尚書和侍郎也在趙括的挑挑選選中逐漸浮出了水麵。
像是在朝中素來為趙括不喜的樓昌、鄭朱就在趙括的挑選中開始遠離朝堂中樞,終其一生怕是再也不能起複了。
在他看來自己已經是主動求饒了,趙括在心底依舊沒有打算放過自己,定是記恨著當年的一箭之仇。
趙霍不想最後落得一個臭名遠揚、身首異處之局,所以才會前來拜訪趙括,以期能夠如平陽君那樣保住自己頭上的封君之位。
趙括也隻是笑了笑,拿起侍女盤中的果漿輕輕放在趙霍身前的案幾之上:“善陽君何以動如此大怒,大王沒有批準善陽君理應去找大王,何必跑到本君這裏呢,”
“晉陽君,此時吾國局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你有何必在本君麵前揣著明白裝糊塗?左右不過是你晉陽君心中記恨於本君罷了,本君說得可是實情?”
趙括沒有迴答善陽君的問題,而是指了指案幾上的果漿:“本君府上的果漿味道非常不錯,善陽君可以嚐一嚐。”
善陽君重重的拍打著身前的案幾,盯著趙括說道:“晉陽君你到底是什麽意思,真要與本君不死不休嗎?”
趙括品嚐著杯中的果漿,表麵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怒來:“果漿味道確實很不錯,善陽君真的要暴殄天物嗎?”
對方遲遲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答複,善陽君心底雖然想要拂袖而去,可又害怕趙括真的下死手。
此時他已經失去了和趙括談判的資本,隻能端起案幾上的果漿品嚐了起來。
看到善陽君嚐了一口眼前一亮的神情,趙括笑著說道:“本君並沒有欺騙善陽君,府上的果漿味道真的不錯。”
“味道是非常不錯,隻不過卻讓本君如坐針氈!”
麵對趙霍不善的眼神,趙括將手中的果漿放在案幾之上,輕聲說道:“大王之所以不願意讓善陽君致仕,肯定是希望善陽君為吾國繼續發光發熱罷了,善陽君何必執著於此呢?”
“笑話,晉陽君此言怕是自己都不信吧。”
善陽君聽到趙括的答案頓時有些炸毛,因為從他心底來說是絕對不會相信趙括會留著自己繼續身處朝堂。
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善陽君趙霍現在站在趙括的角度考慮,是絕對不會容忍自己這樣的政敵的。
看著趙霍憤恨的目光,趙括搖搖頭說道:“本君如此說善陽君定然覺得本君是在說笑,可是實情確實如此,還望善陽君不要覺得本君是在誆騙於你。”
“嗬嗬,你我之仇人所共知,晉陽君何以覺得這番話之後,本君就會相信呢?”
“今時非同往日,說句不客氣的話,本君若想對善陽君對手,何必等到現在?廬陵君反叛之時正值兵荒馬亂,隻需給善陽君扣上一頂勾結廬陵君帽子,善陽君覺得結局會如何?”
善陽君聽到趙括的話,頓時沉默了下去:“自然是本君身首異處之局,哪裏還有今日本君前來拜訪晉陽君。”
趙括撫掌而笑:“此乃正解,看來善陽君亦開始相信本君。不錯,善陽君請求致仕的奏書是本君扣押下來,那是因為本君並不想讓善陽君遠離朝堂中樞。”
“善陽君與平陽君不同,平陽君素來與廬陵君交好,廬陵君反叛誰也不能確認平陽君是否參與其中。”
“善陽君為人本君是了解的,雖然想要在中樞再進一步,但是萬萬沒有任何不臣之心。既然如此,本君又何必對善陽君苦苦相逼?”
其實趙括還有一點沒有說明,那就是善陽君趙霍此時的處境。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知道善陽君與自己的過往,在自己掌控趙國的時候,是絕對沒有任何人敢站在善陽君一邊。
而司寇或者說是趙括謀劃中的刑部尚書,需要的就是這樣不群不黨的一個人。
隻要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才能最大限度保證趙國律法的施行,保證趙國政壇的清明。
善陽君趙霍聽完就一直觀察著趙括的表情,想要從對方的細微表情來判斷你這番話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
趙括端起案幾上的果漿,遙敬了一下善陽君:“本君此言句句發自肺腑,還望善陽君不要懷疑。”
善陽君趙霍沒想到趙括居然真的要和自己化幹戈為玉帛,心裏準備好的所有說辭一瞬間全部失去了作用。
“本君的善意已經傳達給了善陽君,不知善陽君意下如何?”
趙霍並沒有第一時間迴答趙括的問題,而是閉上眼睛思考了起來。
作為沉浸在政壇多年的老人,趙霍幾乎短短一會就縷清了趙括話語中隱含的意思。
“看來晉陽君還需要用到我這把老骨頭,也罷,本君就為晉陽君站好這一迴。還請晉陽君放心,無論是誰膽敢觸犯國法,本君絕不容情。田倉雖然跟著本君已有很多年頭,不過本君已然覺得此人心有大才,就交予晉陽君了。”
趙括一聽心中了然,這是趙霍看清了自己的意思,正在向自己表達今後不群不黨的決心。
“善陽君此舉大善,今日本君就給善陽君交個底。本君準備對吾國中央政體進行改製,改製之後的六部之一刑部尚書自然是需要善陽君去擔任。”
趙霍點點頭,將案幾上的果漿一飲而盡:“既然話已至此,本君還是明說吧。本君此時斷然沒有與晉陽君為敵的念頭,今日以漿代酒,昔日恩怨就讓他隨風而去,如何?”
“固所願爾不敢請耳,請!”
世間萬事總是這般妙不可言,之前兩人恨不得打生打死。
居然就在趙括的晉陽君府之中握手言和,若是傳揚出去該有多少人捶胸頓足。
當趙括解決了善陽君的問題,可以說掃清了趙國政壇之上最後一個障礙。
隻要趙括能夠保證牢牢掌控住新任趙國國君趙滿,整個趙國就在他的掌控之中。
自善陽君趙霍辭別之後,趙括就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趙國中央政體的改製上麵。
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的尚書和侍郎也在趙括的挑挑選選中逐漸浮出了水麵。
像是在朝中素來為趙括不喜的樓昌、鄭朱就在趙括的挑選中開始遠離朝堂中樞,終其一生怕是再也不能起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