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紅樓同人)紅樓之奶娘的奮鬥 作者:外鄉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唉,都是有兒子的人,看到張氏和王氏這樣,她兒媳婦可上哪找呢。
第45章
張氏說這番話時,史氏一直沒有說什麽。她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又給她生了四個孫子。
賈家這一代,說一句子孫興盛也不為過。
當初二兒子沒有爵位,她就擔心二兒子一家,將來要如何在這京城裏立足。待到夫君去後,上了遺折為二兒子求了個官身。史氏一直擔著的心,這才算放了下來。
當初二兒子也是進過考場的。迴來的時候,臉色不好,她當初也沒多問。哪裏想到考場是那麽個情形呢。
唉,想他們榮國府,估計就算是馬棚子都比號舍強上許多吧。委屈老二了。
不過那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她要心疼的是她既將要步入後塵的孫子們。
剛剛老二媳婦說的那個捐官的話,她其實也在心中想到了。可正如老大媳婦說的,想要真正地站在朝堂上,福陰子孫後代,就要魚躍龍門走上這一遭。
不然,總是要低人一頭的。
科舉,就是一塊試金石,就算是你再是學富五車,胸有丘壑。沒有參加過科舉,就不會被人認可。
其實,就算是現在,她也明白。榮國府,或者說是賈家,是真的不復當初的榮光了。
想要恢復當初的榮耀,就要讓子孫上進。
赦兒,政兒這一代卻是不行了。赦兒好武。襲爵後連場戰事都沒有。而政兒,那就更不用想了,自他父親孝期一過,便去了工部。至今仍是工部的五品員外郎。
而寧府的敬哥,到是在丙辰年的春闈時,中了進士。可,唉,不提也罷。也不知道那府的人是怎麽想的,好好的哥兒都讀到了進士了,竟然是生生去當了道士。
唉,這進士要是能讓,讓給她的政兒多好。可憐她的政兒,七死八活的考了好幾年,出了考場,除了得著一場大病,竟是什麽也沒怎麽得著。
再讓他去考,自己這個做娘的,又怎麽忍心。也許老爺也是明白的,不然也不會在臨終時,為政兒祈一份前程了。
再說起捐官的事情,本朝捐官,最高能捐個五品。這還是沒有實權的。從沒有實權的五品捐官轉到實權的官,也不過是六七品,還卻是還需要每三年官員考評時,想辦法才能做到。
再一來,畢竟不是正經科舉出來的。就算是轉了實權的官,從六七品做起來。這輩子最高也隻能做到四品。
據她所知捐官出身的官員,還真的沒有看到哪個能做到三品的。因為無論是在京外,還是在京裏的京官,三品都是有可能麵聖的。
捐官這種事情,真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雖是光明正大,拿錢辦事得來的,皇家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且不說官字兩張口,皇家也不是講理的人家。
今天看你好了,捐官出仕的事情,也就不算什麽。若是哪天看你不好了,這就是一個天大的欺君把柄。
再一個,哪個入官場的,沒有一二政見不合之人。若是彼方真捨出來個言官,當朝告你個欺君之罪,又上哪說理去。
所以,世家大族都明白。捐官不過是買個出身。出門走動,婚喪嫁娶好看一些吧。其他的,便不要妄想才是。
而一但捐了官,那便是真的絕了再科舉的路了。再想上進也是枉然。
現在她的孫子們還都年輕,若此時便絕了上進的路,這輩子豈不是廢了。而且就算是真的要捐官,也要等到歲數大了,無法晉身時,再捐官不遲。
也因此,史氏和張氏在這一點上,卻是意見一致的。無論是她,還是張氏,都有著讓兒子封候拜相的野心呢。
止步三品,怎麽可能?而且孫子明顯比兒子的身體強上幾倍。不試一下,如何甘心。
「老二家的,聽你大嫂子的吧。若是哥兒的身體弱,咱們也不能強求。但現在他們哥幾個的身子,都是跟著老大練過的。環境差了些,可再差,也差不過他們祖父爭戰殺場的條件。說起這個,老二家的,你二哥哥是不是要進京了?」
「是,前兒來了信,說是初五那天進京。」王氏有些想不明白,剛剛不是還在說孩子科舉的事情嗎,怎麽這麽快就提到她娘家二哥了?
「你二哥,是個好的。迴頭讓政兒和你一起迴去見見。兄妹多年不見,總是要續續離情的。」王家的王子騰,官做的不錯,人也明白。讓他和二兒子多走動走動。不求能學個通透,哪怕學上一二分,也是好的。
「是,多謝老太太體恤。」
「弟妹也無需擔心什麽,我娘家的兄弟子侄不都要經歷這一遭的嗎,此番他們三兄弟同去,瑚兒考舉人,珠兒和璉兒都是童生秀才。若是運氣好,兄弟三人同年同榜,豈不是一段佳話?過年祭祖時,也讓先老太爺更高興不是。」
「…大嫂說的事。」張家滿門可不就是個個如此嗎。這三兄弟裏,還有張氏兩個兒子呢。
聽到這話,史氏就又要嘆氣了。也不知道二兒子這性格是隨了誰?木衲,迂腐。不知變通。這老二媳婦兒也是越養越木,當初剛成親時那股子伶俐勁,現在是一點也看不出來了。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虧了大丫頭是在自己身邊教養的。要是一直放在二房,將來嫁出去,榮國府的脊樑都得讓人戳翻了。
還有珠哥兒,小小年紀,竟也是個老實性子。看來將來勢必要給他聘一房厲害的媳婦了。不過,若是太厲害,豈不是夫綱不振?
第45章
張氏說這番話時,史氏一直沒有說什麽。她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又給她生了四個孫子。
賈家這一代,說一句子孫興盛也不為過。
當初二兒子沒有爵位,她就擔心二兒子一家,將來要如何在這京城裏立足。待到夫君去後,上了遺折為二兒子求了個官身。史氏一直擔著的心,這才算放了下來。
當初二兒子也是進過考場的。迴來的時候,臉色不好,她當初也沒多問。哪裏想到考場是那麽個情形呢。
唉,想他們榮國府,估計就算是馬棚子都比號舍強上許多吧。委屈老二了。
不過那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她要心疼的是她既將要步入後塵的孫子們。
剛剛老二媳婦說的那個捐官的話,她其實也在心中想到了。可正如老大媳婦說的,想要真正地站在朝堂上,福陰子孫後代,就要魚躍龍門走上這一遭。
不然,總是要低人一頭的。
科舉,就是一塊試金石,就算是你再是學富五車,胸有丘壑。沒有參加過科舉,就不會被人認可。
其實,就算是現在,她也明白。榮國府,或者說是賈家,是真的不復當初的榮光了。
想要恢復當初的榮耀,就要讓子孫上進。
赦兒,政兒這一代卻是不行了。赦兒好武。襲爵後連場戰事都沒有。而政兒,那就更不用想了,自他父親孝期一過,便去了工部。至今仍是工部的五品員外郎。
而寧府的敬哥,到是在丙辰年的春闈時,中了進士。可,唉,不提也罷。也不知道那府的人是怎麽想的,好好的哥兒都讀到了進士了,竟然是生生去當了道士。
唉,這進士要是能讓,讓給她的政兒多好。可憐她的政兒,七死八活的考了好幾年,出了考場,除了得著一場大病,竟是什麽也沒怎麽得著。
再讓他去考,自己這個做娘的,又怎麽忍心。也許老爺也是明白的,不然也不會在臨終時,為政兒祈一份前程了。
再說起捐官的事情,本朝捐官,最高能捐個五品。這還是沒有實權的。從沒有實權的五品捐官轉到實權的官,也不過是六七品,還卻是還需要每三年官員考評時,想辦法才能做到。
再一來,畢竟不是正經科舉出來的。就算是轉了實權的官,從六七品做起來。這輩子最高也隻能做到四品。
據她所知捐官出身的官員,還真的沒有看到哪個能做到三品的。因為無論是在京外,還是在京裏的京官,三品都是有可能麵聖的。
捐官這種事情,真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雖是光明正大,拿錢辦事得來的,皇家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且不說官字兩張口,皇家也不是講理的人家。
今天看你好了,捐官出仕的事情,也就不算什麽。若是哪天看你不好了,這就是一個天大的欺君把柄。
再一個,哪個入官場的,沒有一二政見不合之人。若是彼方真捨出來個言官,當朝告你個欺君之罪,又上哪說理去。
所以,世家大族都明白。捐官不過是買個出身。出門走動,婚喪嫁娶好看一些吧。其他的,便不要妄想才是。
而一但捐了官,那便是真的絕了再科舉的路了。再想上進也是枉然。
現在她的孫子們還都年輕,若此時便絕了上進的路,這輩子豈不是廢了。而且就算是真的要捐官,也要等到歲數大了,無法晉身時,再捐官不遲。
也因此,史氏和張氏在這一點上,卻是意見一致的。無論是她,還是張氏,都有著讓兒子封候拜相的野心呢。
止步三品,怎麽可能?而且孫子明顯比兒子的身體強上幾倍。不試一下,如何甘心。
「老二家的,聽你大嫂子的吧。若是哥兒的身體弱,咱們也不能強求。但現在他們哥幾個的身子,都是跟著老大練過的。環境差了些,可再差,也差不過他們祖父爭戰殺場的條件。說起這個,老二家的,你二哥哥是不是要進京了?」
「是,前兒來了信,說是初五那天進京。」王氏有些想不明白,剛剛不是還在說孩子科舉的事情嗎,怎麽這麽快就提到她娘家二哥了?
「你二哥,是個好的。迴頭讓政兒和你一起迴去見見。兄妹多年不見,總是要續續離情的。」王家的王子騰,官做的不錯,人也明白。讓他和二兒子多走動走動。不求能學個通透,哪怕學上一二分,也是好的。
「是,多謝老太太體恤。」
「弟妹也無需擔心什麽,我娘家的兄弟子侄不都要經歷這一遭的嗎,此番他們三兄弟同去,瑚兒考舉人,珠兒和璉兒都是童生秀才。若是運氣好,兄弟三人同年同榜,豈不是一段佳話?過年祭祖時,也讓先老太爺更高興不是。」
「…大嫂說的事。」張家滿門可不就是個個如此嗎。這三兄弟裏,還有張氏兩個兒子呢。
聽到這話,史氏就又要嘆氣了。也不知道二兒子這性格是隨了誰?木衲,迂腐。不知變通。這老二媳婦兒也是越養越木,當初剛成親時那股子伶俐勁,現在是一點也看不出來了。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虧了大丫頭是在自己身邊教養的。要是一直放在二房,將來嫁出去,榮國府的脊樑都得讓人戳翻了。
還有珠哥兒,小小年紀,竟也是個老實性子。看來將來勢必要給他聘一房厲害的媳婦了。不過,若是太厲害,豈不是夫綱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