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時候,除了鐵柱安排的幾個村民守著地外,其他人都迴去吃飯休息了。
林琳幾人也挺滿意今天的進度,將鐮刀交到村委,瓜田李下的將筐也留在地裏便迴了知青點。
迴到知青點的時候,張悅已經將飯做好了。仨人洗了手臉便坐在院子裏吃了起來。
幹了一上午的活,四人都累了,吃飯時也沒了說話的興頭。匆匆吃過飯,便各自迴屋休息去了。
抓緊時間能睡個午覺,下午還要繼續幹活呢。
張悅將大碴子又用水泡了一盆,收拾了一下廚房便也迴炕上躺著去了。
林琳是短頭髮,睡覺前特意洗了迴頭髮。用內力哄幹頭發後林琳才睡下。
下午跟著老知青一道去了地裏,林琳四人隻林琳領了一把鐮刀,包括姚天,其他三人一下午都是背著編筐掰玉米。
其實這個時候太叔村的收秋任務,就隻剩下玉米地了。
掰玉米,將玉米杆子集中擺放晾曬,然後將玉米的根子從地裏翻出來,再晾曬弄迴村子,今年的秋收任務就完成了。
不過隨後幾天卻是將所有掰迴去的玉米進行人工粒棒脫離。這個也是算工分的。
通過這一次的秋收,姚天幾人已經決定還是與村民和老知青分開幹了。
秋收這幾天,輪到誰做飯了,誰就提前迴去一會兒將飯做好。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是林琳迴去做飯。
主要是林琳鐮刀玩的溜,割的特別快。她迴去做飯,最附和時間效益。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林琳就是有再好的手藝,家裏連顆土豆都沒有,想做什麽都挺困難。
好在上次姚天去縣裏時買了些菜幹,每天換樣泡上一把,用肥肉渣炒了或是燉一燉也好吃。
幹了幾天活,發現幾人性子還算不錯,於是林琳特意去山腳下打了幾隻麻雀,然後丟到爐灶裏,等下晌出工的時候,林琳再趁著屋裏的老知青沒注意時悄悄拿出來,帶到地裏四人分著吃了。
麻雀這種鳥專吃糧食,就算是吃了,也不會有人說什麽。但林琳卻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整個知青點雖然分了兩三批人吃飯,但在大家都沒有吃到肉的情況下,她們吃肉,確實應該低調些。
鐵柱給他們劃的玉米田是最後麵的,他們每天又是從最後麵往前幹,悄悄開點小灶,一般也沒人注意到。
一個禮拜的時間林琳幾人終於將鐵柱分給她們的玉米田收割完了。看著與其他村民相同的進度,四人心裏都止不住的高興,還帶著幾分小驕傲。
隨後的日子,幾人又花了兩三天的功夫將地裏的玉米根都刨了出來,最後堆到地頭晾曬。
差不多十天,四人都咬著牙將這些活幹下去。夜裏,林琳特別慶幸她在炕鋪那裏掛了靜音的魔法陣,否則被張悅半夜三更哭醒的就不隻夏小雪一人了。
生活在城裏的孩子永遠無法想像農村的生活如何辛苦。
張悅給家裏寫了信,是秋收前姚天去縣裏那天寄出去的。十天了,也不知道那封信到沒到b市。
想家,想迴城。
夏小雪也想,不過這幾天累狠了,倒是顧不上去想了。就連她的那位攻略對象都在她眼裏失去了吸引力。
姚天看不出什麽來,不過想來也是頭一迴吃這樣的苦,心裏難免生出幾許情緒。
到是林琳,卻突然發現她好像喜歡上了這裏。
作者有話要說: 玉米根從地裏□□,晾曬之後可以燒火。有的地方是用鎬刨出來,也有的地方是用犁耕出來。就像是有些地方是先掰玉米棒子再割玉米杆,有的地方是先割玉米杆再掰玉米棒子一樣。沒啥統一的標準。
第374章
林琳很喜歡太叔村的生活,雖然貧窮落後,不過節奏很慢。很適合養老的感覺。
若是再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和一塊田,那就更好了。
天公作美,緊張的秋收後,也沒有遇到雨天。鐵柱組織人將所有收迴來的玉米棒子都放在村委大院那裏的曬穀場集中晾曬。
這種活也要計工分的,不過因為需要用的人不多,通常都輪不到知青。
不過知青院裏也還有旁的事,比如說給院牆角的廁所移便。
沒有下水道的廁所,一段時間就需要將土坑裏的排便用桶裝著送到村裏專門放糞便的大坑裏。
除此之外,還要將爐灶裏的灰也運送到那個坑裏去。
炕裏的糞便和草木灰放上一冬天,再經過發酵去火,最後在春耕前再摻上一些草木灰最後一桶桶抬到地裏……
別人家怎麽樣,林琳不知道。不過移便這個活在知青院裏,通常都是男知青幹的。
女知青往往沒開始幹呢,就開始吐了。
林琳三人不幹,男知青那裏還罷了。可姚天卻是要跟著一道幹的。
好在幹一迴能挺上好些天。可就這一迴,姚天也噁心的一兩天都吃不下去飯。
若不是這些糞便都是明年的肥料,她都想要來個清理一新了。
哪怕是費些個魔力,她都不帶心疼的。
秋收後,大傢夥休息了一兩天,就又將曬幹的玉米杆和玉糧根都運到了村裏。
之後等到糧食曬好,就可以脫粒了。
脫粒後,向縣裏交公糧,然後各家就可以分糧食。
這些還要等上幾天,這一日裏外無事,林琳四人便準備去縣裏逛逛。
林琳幾人也挺滿意今天的進度,將鐮刀交到村委,瓜田李下的將筐也留在地裏便迴了知青點。
迴到知青點的時候,張悅已經將飯做好了。仨人洗了手臉便坐在院子裏吃了起來。
幹了一上午的活,四人都累了,吃飯時也沒了說話的興頭。匆匆吃過飯,便各自迴屋休息去了。
抓緊時間能睡個午覺,下午還要繼續幹活呢。
張悅將大碴子又用水泡了一盆,收拾了一下廚房便也迴炕上躺著去了。
林琳是短頭髮,睡覺前特意洗了迴頭髮。用內力哄幹頭發後林琳才睡下。
下午跟著老知青一道去了地裏,林琳四人隻林琳領了一把鐮刀,包括姚天,其他三人一下午都是背著編筐掰玉米。
其實這個時候太叔村的收秋任務,就隻剩下玉米地了。
掰玉米,將玉米杆子集中擺放晾曬,然後將玉米的根子從地裏翻出來,再晾曬弄迴村子,今年的秋收任務就完成了。
不過隨後幾天卻是將所有掰迴去的玉米進行人工粒棒脫離。這個也是算工分的。
通過這一次的秋收,姚天幾人已經決定還是與村民和老知青分開幹了。
秋收這幾天,輪到誰做飯了,誰就提前迴去一會兒將飯做好。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是林琳迴去做飯。
主要是林琳鐮刀玩的溜,割的特別快。她迴去做飯,最附和時間效益。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林琳就是有再好的手藝,家裏連顆土豆都沒有,想做什麽都挺困難。
好在上次姚天去縣裏時買了些菜幹,每天換樣泡上一把,用肥肉渣炒了或是燉一燉也好吃。
幹了幾天活,發現幾人性子還算不錯,於是林琳特意去山腳下打了幾隻麻雀,然後丟到爐灶裏,等下晌出工的時候,林琳再趁著屋裏的老知青沒注意時悄悄拿出來,帶到地裏四人分著吃了。
麻雀這種鳥專吃糧食,就算是吃了,也不會有人說什麽。但林琳卻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整個知青點雖然分了兩三批人吃飯,但在大家都沒有吃到肉的情況下,她們吃肉,確實應該低調些。
鐵柱給他們劃的玉米田是最後麵的,他們每天又是從最後麵往前幹,悄悄開點小灶,一般也沒人注意到。
一個禮拜的時間林琳幾人終於將鐵柱分給她們的玉米田收割完了。看著與其他村民相同的進度,四人心裏都止不住的高興,還帶著幾分小驕傲。
隨後的日子,幾人又花了兩三天的功夫將地裏的玉米根都刨了出來,最後堆到地頭晾曬。
差不多十天,四人都咬著牙將這些活幹下去。夜裏,林琳特別慶幸她在炕鋪那裏掛了靜音的魔法陣,否則被張悅半夜三更哭醒的就不隻夏小雪一人了。
生活在城裏的孩子永遠無法想像農村的生活如何辛苦。
張悅給家裏寫了信,是秋收前姚天去縣裏那天寄出去的。十天了,也不知道那封信到沒到b市。
想家,想迴城。
夏小雪也想,不過這幾天累狠了,倒是顧不上去想了。就連她的那位攻略對象都在她眼裏失去了吸引力。
姚天看不出什麽來,不過想來也是頭一迴吃這樣的苦,心裏難免生出幾許情緒。
到是林琳,卻突然發現她好像喜歡上了這裏。
作者有話要說: 玉米根從地裏□□,晾曬之後可以燒火。有的地方是用鎬刨出來,也有的地方是用犁耕出來。就像是有些地方是先掰玉米棒子再割玉米杆,有的地方是先割玉米杆再掰玉米棒子一樣。沒啥統一的標準。
第374章
林琳很喜歡太叔村的生活,雖然貧窮落後,不過節奏很慢。很適合養老的感覺。
若是再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和一塊田,那就更好了。
天公作美,緊張的秋收後,也沒有遇到雨天。鐵柱組織人將所有收迴來的玉米棒子都放在村委大院那裏的曬穀場集中晾曬。
這種活也要計工分的,不過因為需要用的人不多,通常都輪不到知青。
不過知青院裏也還有旁的事,比如說給院牆角的廁所移便。
沒有下水道的廁所,一段時間就需要將土坑裏的排便用桶裝著送到村裏專門放糞便的大坑裏。
除此之外,還要將爐灶裏的灰也運送到那個坑裏去。
炕裏的糞便和草木灰放上一冬天,再經過發酵去火,最後在春耕前再摻上一些草木灰最後一桶桶抬到地裏……
別人家怎麽樣,林琳不知道。不過移便這個活在知青院裏,通常都是男知青幹的。
女知青往往沒開始幹呢,就開始吐了。
林琳三人不幹,男知青那裏還罷了。可姚天卻是要跟著一道幹的。
好在幹一迴能挺上好些天。可就這一迴,姚天也噁心的一兩天都吃不下去飯。
若不是這些糞便都是明年的肥料,她都想要來個清理一新了。
哪怕是費些個魔力,她都不帶心疼的。
秋收後,大傢夥休息了一兩天,就又將曬幹的玉米杆和玉糧根都運到了村裏。
之後等到糧食曬好,就可以脫粒了。
脫粒後,向縣裏交公糧,然後各家就可以分糧食。
這些還要等上幾天,這一日裏外無事,林琳四人便準備去縣裏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