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午飯,還能休息會兒。


    初心就帶著餘安安睡了個半個小時,一家人從家裏出發的時候,餘母又給她塞了一把溫熱的板栗。


    「下午時間長,餓了就吃點。」


    初心先剝了一粒吃,口感粉糯,帶著微微的甜味。


    不過板栗一般不都是九十月份成熟,現在已經十一月份,板栗早該採光了才是。


    「媽,這時候還有板栗能摘嗎?」


    「這是上個月收的,後山上的野板栗,我放在沙子裏埋著,能放兩三個月呢。」


    初心看了眼手裏的板栗,心裏漸漸有了主意。


    連點了兩天豆種後,隊裏又給她安排了別的活。


    這天下工早,初心問餘母拿了板栗後,又舀了麵粉出來,準備開始做板栗餅。


    她做板栗餅並不是為了賣,而是另有目的。


    這會兒實行著統購統銷的政策,私底下交易買賣,一個投機倒把的罪名是逃不脫的。


    然而農村裏,以物易物的卻是常有的事,沒有金錢交易,自然不算投機倒把。


    初心的目標是村裏的幾個知青,她不知道別的地方知青家庭條件怎麽樣,但她們榆樹村的這幾個知青,都是錢票不缺的主。


    男知青她不知道,但女知青都是年輕小姑娘,在家嬌慣長大的,什麽時候短過吃的。


    這也就是來到了鄉下,進城一趟極不方便。


    初心想用板栗餅打開局麵,跟幾個知青建立起以物易物的渠道,然後再用從知青那換到的東西,跟村裏鄉親們換糧食、蔬菜。


    初心是做慣了吃食的人,手藝那是沒的說。


    蒸熟的板栗自帶一股甜香味,麵粉揉好,搓成大小一樣的劑子,然後包上板栗內餡兒,捏成扁扁的圓餅。


    餅兩麵撒一些白芝麻,放到燒熱的鍋裏去炕熟。


    板栗本就是熟的,薄薄的麵皮熟的很快,出鍋的時候兩麵金黃,散發著熱氣和濃鬱的麵香。


    板栗餅做好後,初心先拿給餘父和餘母嚐了。


    倆人吃了都覺得好,一個勁兒誇讚初心手巧。


    餘母本以為初心做板栗餅是為了自己吃,結果第二天就聽初心說她用一盤板栗餅,換了兩尺花布迴來。


    「文秀,你這是找誰換的?」


    餘母摸著桌上印著紅梅花的布料,滿臉好奇和驚嘆。


    「找孫知青換的,這布料花色她不喜歡了,所以就拿來跟我換板栗餅了。」


    餘母瞪大眼睛,好像再說還有這種好事?


    餘母從來沒想過還有這種操作,直到她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媳婦,開始做各種精緻吃食,跟三個女知青們交換各種她們用不著,或者不想要的東西。


    雖然說都不虧吧,但家裏本就不多的富強粉算是見底了。


    「過兩天我上隊裏請個假,去供銷社再買點吧。」


    「媽,不用上供銷社。」


    初心把從女知青那交換來的東西堆到桌上,交給了餘母,「媽,接下來就交給您了,看看誰家要這些東西,給它們全都換成糧食。」


    餘母在榆樹村生活了二三十年,人脈自然比初心要廣。


    麵對兒媳婦交給她的任務,餘母深吸口氣,決定一定要圓滿完成。


    婆媳倆分工合作,一個專門跟知青們以物易物,一個專門用知青那換來的東西,跟村裏人換糧食。


    還別說,短短一個月下來,餘安安多了三雙鞋,兩套新衣服,更甚至家裏米缸都快滿了。


    米缸裏的糧食也不全是餘母跟村裏人換來的,初心偶爾也會偷偷往裏放一點兒糧食進去,她每次量放得少,所以餘母也沒有發覺。


    女知青們跟初心以物換物的事情漸漸也傳到男知青那邊,男知青們跟女知青不太一樣,他們跟初心換各種蔬菜、幹菜以及魚幹肉幹。


    雖然換的人不多,但這些男知青胃口大,頻率高,光靠家裏那些東西,肯定是不夠換的,所以初心也摻和著拿了些隨身倉庫裏出產的各種蔬菜、肉幹之類的。


    就這麽著,一直到了年邊上。


    別人家都得請假上?????供銷社買過年的東西,老餘家什麽都不用買,樣樣都齊全。


    過了年,就正式邁入了1975年。


    初心雖然沒有經歷過這個時代,但也聽說過,兩年後會恢復考高,村子裏的這些知青,肯定都會飛迴城裏。


    這些人都隱形的人脈資源,趁這兩年她們還在村子裏,多打好關係。


    等將來政策開放後,說不定還能用上。


    接下來的兩年,初心也沒有太大的動作,一直維持著跟知青們以物換物的事。


    鄉親們發現了這事後,也想學初心跟知青們以物換物,但大部分人都沒有初心大方,做的東西也沒她的好吃,所以知青們更願意和初心交換。


    餘安安過完三歲生日後不久,高考恢復的消息開始在全國上下蔓延。


    榆樹村的知青們更是熱淚盈眶,激動的相互擁抱。


    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原主是個沒讀過什麽書的人,所以高考這事跟初心也沒有什麽關係。


    1977年的冬天,知青們坐上大隊裏的拖拉機,奔向了決定命運的考場。


    榆樹村大隊的這幾名知青,一直沒有放棄學習,有時候還會聚在一起討論知識。


    正是因為他們這種求知求學的信念,才奠定了他們成功考上大學的基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倉庫養孩子[快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兩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兩笙並收藏帶著倉庫養孩子[快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