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妤頷首,她送婢女從軍這事可大可小,若被人知曉,沒得又是一頭煩。
外麵響起了敲門聲,周筱妤拍了兩下腿站起來,「我走了。」
旋即打開門,瞧見瑞禾在門口,便勾了一下眉道,「來的正好,你家大人約莫是要跟你說些話。」
瑞禾愣愣得進了屋,裏間傳來聶玨的聲音,「瑞禾。」
「大人,王嬸讓我來取藥碗,」瑞禾走進來,規規矩矩的站在床前。
聶玨溫和道,「不忙,我有事要跟你說。」
瑞禾巴巴的看著她,等她往下說。
聶玨道,「年前我和你提過一次,想讓你進周家軍,還記得這事嗎?」
瑞禾當然記得,那周小將軍來府裏這麽多迴,她便明白大人沒有同她說著玩。
「二十五那天,周小將軍就要迴巴南,到時你便跟她過去吧,」聶玨掀開褥子,走到旁邊並排的櫃子前,從裏麵取出已打好的鎖子甲,遞給她,「戰場上刀劍無眼,這東西或能保你一二。」
瑞禾拿著那鎖子甲,鼻尖一酸,眼裏的淚湧出來,哭道,「大人,我捨不得您……」
「你若真的不想去,我不逼你,」聶玨擦掉她的淚水,眼裏也冒了熱。
瑞禾看著她的雙目,那裏麵沒有半點虛偽,說出的話是含著真心的,她搖搖頭,道,「我答應了大人,就該說到做到。」
聶玨寬慰,她抽出一張紙攤開在桌上,先在上麵寫了一個夏字,「瑞禾,你既入了周家軍,往後便不是我聶府的婢女了,瑞禾二字也不能再作你的名字。」
看她乖巧的點頭,聶玨提筆又寫出兩字,道,「你本姓夏,我取了紅旆二字做你的名,你且記著,我送你入軍自是盼你能功成名就,但若危及性命,你必須保的自己安康,否則叫我知曉,我便再也不認你了。」
夏紅旆默默記下她的話,囁嚅著問道,「大人,我能給你寫信嗎?」
聶玨揚眉笑道,「自然可以。」
軍中有專門的驛使,信件傳送並不是什麽難事。
夏紅旆的眼睛還是通紅的一片,她抱著鎖子甲笑起來,「我要時時寫信給大人,免得大人以後會忘了我。」
初初十五歲的少女,衝著聶玨笑得明媚又憂傷,縱是她心裏萬般不舍,也得狠下心。
時間飛逝,二十五日這天來的快。
聶玨著了素袍避過府裏的人出了城,周筱妤和夏紅旆已等候多時。
「阿玨,此去山高水遠,你獨自在京,需多加小心,」周筱妤道。
聶玨仰頭看她,天還未升溫,她披著麾衣,長發隻用緞帶高高紮起,那把洗鹿刀背在身後,一如來時爽利,「莫說我,且走吧。」
「絮絮叨叨到何時?還不跟上來!」蕭繼慶打著馬繞了個彎,從前頭繞到隨行軍尾後,催促著周筱妤。
「來了,」周筱妤揚起鞭子一抽,身下馬如飛馳的箭奔出去,她轉頭喊還停在那兒的夏紅旆,「紅旆,走了!」
夏紅旆徐徐調轉馬頭,她才學了幾天騎術,還不熟練,又迴過身對聶玨道,「大人,我走了。」
聶玨笑了笑,抬手與她作別,「保重。」
夏紅旆高喝一聲駕,追了上去,馬兒帶起塵沙掩住了離時的愁,聶玨遠遠見她抬起袖擺往臉上擦,胸腔微慟,最是別離焦人愁啊。
作者有話要說: 紅旆出自力盡路傍行不得,廣張紅旆是何人。——古詩《嘆征人》,作者為古代詩人高駢.
第19章 十九個澹澹
夏紅旆的離開沒有驚動任何人,聶玨官微,突然消失一個侍女,實在太微不足道的小事,倒是王嬸和驍驍惦叨,聶玨隻跟他們說她家去了,惹得王嬸好一陣傷心,驍驍沒幾天便跟沒事人似的。
二月二龍抬頭,這日在民間意味著春耕開始了,農事活動都要準備起來,而對於朝廷來說,亦是大日子,每年這個時候,女帝都要登姑蘇台,姑蘇台坐落於江都,隨行伴駕的臣子有萬人。
女帝親降姑蘇台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農活祈福,民間有一俗語,叫,「皇娘送飯,禦駕親耕」,古來皇帝每逢二月二都會登姑蘇台,演練耕種,文武百官亦要親耕田地。
之所以要親自耕種是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解百姓疾苦,避免平時耽於安樂,二是讓百姓感受到帝王賢德,能與民同樂,也可與民共苦。
女帝一行到達鳳泉宮比登姑蘇台的日子早了兩天,鳳泉宮是姑蘇台附近的行宮,其名鳳泉,原是該行宮中有一汪泉。
大齊講究風水,朝廷專設欽天監替皇家勘察占卜算卦,縱使造屋修路都會提前推演吉災。
鳳泉宮中那眼泉,便是欽天監選址在此造行宮的原因,泉就是脈,龍脈在此,帝王的行宮坐落自然逃不了,這眼泉還有一個稀奇的,江都是大齊最先進入春天的地方,但它在這個時節不會湧動,多是冰凍,人可以在上麵行走,可謂一奇景。
聶玨被安排在行宮西南角,她此次隻帶了一個九兒,九兒性格恬靜,手腳麻利,不會鬧出什麽大動靜,帶她更放心。
當天晚上,因著沒什麽事,當地的刺史怕女帝煩悶,特意備了戲班子解悶。
江都靠近南邊,那些伶人個個吳儂軟語,燕京則往北,在燕京呆習慣的,乍然聽著小調,多起了瞌睡。
女帝倒是聽得津津有味,她從前還在閨中時,父兄的生意在江都這一帶遍布,常常有機會過來玩,對這種江南小調興味足,待到月上中天,方才放了眾人迴去歇息。
外麵響起了敲門聲,周筱妤拍了兩下腿站起來,「我走了。」
旋即打開門,瞧見瑞禾在門口,便勾了一下眉道,「來的正好,你家大人約莫是要跟你說些話。」
瑞禾愣愣得進了屋,裏間傳來聶玨的聲音,「瑞禾。」
「大人,王嬸讓我來取藥碗,」瑞禾走進來,規規矩矩的站在床前。
聶玨溫和道,「不忙,我有事要跟你說。」
瑞禾巴巴的看著她,等她往下說。
聶玨道,「年前我和你提過一次,想讓你進周家軍,還記得這事嗎?」
瑞禾當然記得,那周小將軍來府裏這麽多迴,她便明白大人沒有同她說著玩。
「二十五那天,周小將軍就要迴巴南,到時你便跟她過去吧,」聶玨掀開褥子,走到旁邊並排的櫃子前,從裏麵取出已打好的鎖子甲,遞給她,「戰場上刀劍無眼,這東西或能保你一二。」
瑞禾拿著那鎖子甲,鼻尖一酸,眼裏的淚湧出來,哭道,「大人,我捨不得您……」
「你若真的不想去,我不逼你,」聶玨擦掉她的淚水,眼裏也冒了熱。
瑞禾看著她的雙目,那裏麵沒有半點虛偽,說出的話是含著真心的,她搖搖頭,道,「我答應了大人,就該說到做到。」
聶玨寬慰,她抽出一張紙攤開在桌上,先在上麵寫了一個夏字,「瑞禾,你既入了周家軍,往後便不是我聶府的婢女了,瑞禾二字也不能再作你的名字。」
看她乖巧的點頭,聶玨提筆又寫出兩字,道,「你本姓夏,我取了紅旆二字做你的名,你且記著,我送你入軍自是盼你能功成名就,但若危及性命,你必須保的自己安康,否則叫我知曉,我便再也不認你了。」
夏紅旆默默記下她的話,囁嚅著問道,「大人,我能給你寫信嗎?」
聶玨揚眉笑道,「自然可以。」
軍中有專門的驛使,信件傳送並不是什麽難事。
夏紅旆的眼睛還是通紅的一片,她抱著鎖子甲笑起來,「我要時時寫信給大人,免得大人以後會忘了我。」
初初十五歲的少女,衝著聶玨笑得明媚又憂傷,縱是她心裏萬般不舍,也得狠下心。
時間飛逝,二十五日這天來的快。
聶玨著了素袍避過府裏的人出了城,周筱妤和夏紅旆已等候多時。
「阿玨,此去山高水遠,你獨自在京,需多加小心,」周筱妤道。
聶玨仰頭看她,天還未升溫,她披著麾衣,長發隻用緞帶高高紮起,那把洗鹿刀背在身後,一如來時爽利,「莫說我,且走吧。」
「絮絮叨叨到何時?還不跟上來!」蕭繼慶打著馬繞了個彎,從前頭繞到隨行軍尾後,催促著周筱妤。
「來了,」周筱妤揚起鞭子一抽,身下馬如飛馳的箭奔出去,她轉頭喊還停在那兒的夏紅旆,「紅旆,走了!」
夏紅旆徐徐調轉馬頭,她才學了幾天騎術,還不熟練,又迴過身對聶玨道,「大人,我走了。」
聶玨笑了笑,抬手與她作別,「保重。」
夏紅旆高喝一聲駕,追了上去,馬兒帶起塵沙掩住了離時的愁,聶玨遠遠見她抬起袖擺往臉上擦,胸腔微慟,最是別離焦人愁啊。
作者有話要說: 紅旆出自力盡路傍行不得,廣張紅旆是何人。——古詩《嘆征人》,作者為古代詩人高駢.
第19章 十九個澹澹
夏紅旆的離開沒有驚動任何人,聶玨官微,突然消失一個侍女,實在太微不足道的小事,倒是王嬸和驍驍惦叨,聶玨隻跟他們說她家去了,惹得王嬸好一陣傷心,驍驍沒幾天便跟沒事人似的。
二月二龍抬頭,這日在民間意味著春耕開始了,農事活動都要準備起來,而對於朝廷來說,亦是大日子,每年這個時候,女帝都要登姑蘇台,姑蘇台坐落於江都,隨行伴駕的臣子有萬人。
女帝親降姑蘇台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農活祈福,民間有一俗語,叫,「皇娘送飯,禦駕親耕」,古來皇帝每逢二月二都會登姑蘇台,演練耕種,文武百官亦要親耕田地。
之所以要親自耕種是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解百姓疾苦,避免平時耽於安樂,二是讓百姓感受到帝王賢德,能與民同樂,也可與民共苦。
女帝一行到達鳳泉宮比登姑蘇台的日子早了兩天,鳳泉宮是姑蘇台附近的行宮,其名鳳泉,原是該行宮中有一汪泉。
大齊講究風水,朝廷專設欽天監替皇家勘察占卜算卦,縱使造屋修路都會提前推演吉災。
鳳泉宮中那眼泉,便是欽天監選址在此造行宮的原因,泉就是脈,龍脈在此,帝王的行宮坐落自然逃不了,這眼泉還有一個稀奇的,江都是大齊最先進入春天的地方,但它在這個時節不會湧動,多是冰凍,人可以在上麵行走,可謂一奇景。
聶玨被安排在行宮西南角,她此次隻帶了一個九兒,九兒性格恬靜,手腳麻利,不會鬧出什麽大動靜,帶她更放心。
當天晚上,因著沒什麽事,當地的刺史怕女帝煩悶,特意備了戲班子解悶。
江都靠近南邊,那些伶人個個吳儂軟語,燕京則往北,在燕京呆習慣的,乍然聽著小調,多起了瞌睡。
女帝倒是聽得津津有味,她從前還在閨中時,父兄的生意在江都這一帶遍布,常常有機會過來玩,對這種江南小調興味足,待到月上中天,方才放了眾人迴去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