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三江得知這個消息後,覺得日本人正在一步一步的落入東夏圈套,於是在心中偷偷發笑,而南洋商貿對於東夏國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由不得倭寇胡來,故而汪三江此番南下,決定籌辦一個萬國協商會議,依確保東夏利益毫發無損,反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三江號日夜不停的在茫茫大海上滿舵航行,就在汪三江與袁小英對酌的一天一天之後,已經到達了北部灣,決定會務安南北朝實際統治者鄭戕的汪三江便命令三江號停泊在了紅河出海口。


    此時安南正處鄭阮紛爭時期。安南曾經多次屬於中國領土,在明成祖永樂大帝之時,便是大明安南省,後來大明國力衰弱後,安南便建立了黎氏王朝,再後來,安南君主成為了軍閥手中的傀儡,出現了南阮北鄭的紛爭局麵,都想著攜天子以令諸侯,結果雙方大大出手,最終鄭氏占據北方,而阮氏占據南方,長年紛爭不斷,近年以來,雙方均遭到了倭寇的劫掠,故而汪三江想著要把他們一一安撫一番,使其雙方全都派出大員而前往舊港,參加萬國協商會議。


    安南地處沿海,盛產菠蘿蜜,大米等物,正是東夏國不可多得的商貿國家,汪三江自然不會放過這裏,而想著要好好安撫安撫,使得雙方貿易擴大一番。


    寶船停泊下來之後,汪三江與袁小英舉目四望,汪三江見紅河波濤澎湃,翻滾著紅色的浪花,遠處青山如黛,稻田一望無際,果然乃是南國魚米之鄉。


    袁小英則見,破舊的碼頭上,已經有上百艘破舊的戰船趕來,而碼頭穿著皂色衣服的官吏一路小跑著趕了過來。


    那官吏大概五十開外,皮膚黝黑,精瘦精瘦的,恰似一支猴子一般,袁小英看後忍不住的噗嗤一笑,而對汪三江說道:“先生快看,管事的來了。”


    汪三江聽後,將目光慢慢地從田野上收了迴來,就聽那名身穿皂色官袍,恰似大明工種內官打扮的人最終哇啦哇啦的大叫。


    汪三江當然聽不懂那人之言,當汪三江身邊的通譯剛要開口翻譯的時候,那人又用大明官話說道:“來著何人,竟敢在我大南朝隨意停泊風帆。”


    此人口音頗似兩廣人的口音,雖然嘔呀嘲折,但是走南創北的汪三江與袁小英也完全聽得懂,於是袁小英展開後路,說道:“東夏國資政院院長特來拜會安南清都王,還請大人代為通稟,讓他前來這紅河河口一會!”


    那人聽後嚇了一條,連忙作揖說道:“南朝小吏,不知貴國大院長到來,請恕在下無力,可有國書到來,小吏也可代為上奏!”


    袁小英聽後,從袖中那處汪三江剛剛書信的,墨跡還未幹,但蓋著東夏國資政院副印的方章的帛書,從高高的甲板上一步一步的走了下去,來到碼頭上說道:“國書在此,有勞大人傳遞了。”


    那人見三江號高大崔巍,已經信了三分,這下又見袁小英如仙女下凡一般,雙手捧著一封帛書緩緩而來,又相信了三分,待看到帛書上,那個古樸的篆書印章之後,便全然相信了袁小英之言,恭敬的結果帛書又說道:“貴國帛書到達清都王案頭之時,便是晚上了,而貴國大院長大人舟楫勞頓,不如先到小驛休息休息,再由下官略盡地主之誼可好?”


    “謝過大人美意,不過我們先生喜歡山水之樂,不妨就勞煩大人帶路,讓我等隨意走走便好。”


    那官吏聽後,連連點頭,說道:“能與聞名天下的汪先生郊遊一番,乃是小吏三生之幸事,就請先生稍等片刻,小吏派人前去河內遞送貴國帛書之後,便前來在先生麵前效勞了!”


    袁小英聽後說道:“有老大人了。”那小吏聽後小跑而去,此時汪三江也在上千士兵的尾隨下,來到了碼頭至上。


    三江號不但高大而且華麗無比,又兼著袁小英美若天先,而汪三江盛名在外,東夏戰士英姿颯爽,自然吸引了無數安南人前來圍觀,但又被安南兵丁們遠遠的阻擋開來,於是剛才還人來人往的碼頭之上,人影更加稀少起來。


    汪三江手搭涼棚往遠處眺望,隻見這紅河入海口也是一片聚落,大約一個小子的規模,那些房屋十分簡陋,不過這紅河北部灣裏,氣候炎熱,或許那些房屋居住著更為舒適呢,也為未可知。


    少頃,那名小吏又帶著幾個兵丁,來到了碼頭之上,在袁小英介紹之後,對著汪三江作揖不起,用別扭的口音說道:“安南驛丞鄭四民見過先生了。小驛簡陋不必大國,怠慢之處,還請先生海涵呐!”


    汪三江見他雖然貌醜,但卻文質彬彬的,很有一番大明文人書生的氣質,便說道:“大人言辭得體,文采斐然,一望而知便是孔門弟子,在這異國他鄉,能夠遇見大人這般人物,也是一番奇遇了,還請大人帶路,汪某有意在那稻田之中一遊。”


    鄭四民聽後,被汪三江這一通讚譽,令他眉飛色舞,一邊帶路,一邊說道:“我南朝在天朝知下也有多年,毗鄰大邦,故而倒也有些個孔門弟子,小吏能夠說些個子曰詩雲,原本也不足為奇。”


    袁小英聽後,覺得很是難得,便問道:“那以鄭大人來看,這安南是在大明治理之時好呢,還是如今這鄭阮紛爭之際好一些呢?”


    袁小英此言尖銳,事關國體,鄭四民不敢胡說,便說道:“那些事情乃是王爺,國公們考慮之事,小吏隻求天下承平,四民樂業,下國不再紛爭不斷,戰火蔓延而已。”


    汪三江聽後笑著說道:“貴國北有鄭氏王爺,南有阮氏國公,雙方都有控弦之士數萬,古人雲一山難容二虎,黎民飽受戰火焚燒之苦,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近來倭寇為禍之際,難道他們就沒有一致對外的想法嗎?”


    鄭四民聽後,覺得這個問題也好明說,作為一個接待外國政要的驛丞,怎能談論本國國政呢,但又覺得汪三江,袁小英言語之中,滿是真誠,便謹慎的說道:“詩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以小吏來看,他們總會商議備戰倭寇之事的。”


    汪三江聽後笑而不答,因為他這鄭阮紛爭多年,雙方都想著一統安南全境,豈能一致對外呢,而鄭四民也深知此事,但家醜不可外揚,在國賓麵前豈可胡說,他對汪三江與袁小英所言,也不過是代表了安南士農工商的一種期盼罷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誤入一六三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隴上耘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隴上耘夫並收藏誤入一六三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