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沒有錢,可能是會被人罵一聲窮鬼,一個朝廷如果沒有錢,那麽他能夠選擇的估計隻有亡國這一條路了。
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最後國庫裏麵可憐的連耗子都嫌棄了。
錢昱當然有辦法解決財政問題,雖然說比起開動機器印刷紙幣要麻煩一點。
如今這個年代,人們可以接受的貨幣除了銅錢,剩下的也就是金銀珠寶。
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銅錢,錢昱早就已經統一了,金銀兩種金屬錢昱沒有進行具體的安排。
因此,市麵上流通的這些金銀,真的是奇形怪狀、大小不一。
金、銀作為貨幣來交易、使用,雖然說沒有銅錢的頻率高,可是,在進行大宗貨物買賣的時候,金、銀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這些年在交易中因為金、銀成色不足的爭吵,錢昱可是聽說了許多,由於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標準,所以差不多每一次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銀元是銀錠替代品,可以說這是貨幣改革的一個裏程碑,錢昱當然對這件事不會陌生。
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的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大約在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流入明朝。
真正使銀元名聲大噪、廣泛流通要到了公元1914年。
這一年,袁世凱以大總統的名義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
就在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不斷地進行仿鑄,到1923年為止,總共鑄發了7500萬枚銀元。
因此,提起銀元時大家還會把它叫做袁大頭。
在錢昱的印象中,與銀元共同使用的還有金幣,隻不過是金幣的使用數量沒有銀元多,在黃金的流通方麵人們似乎更喜歡金條、金磚、金元寶。
其實,曆史上金幣的種類也很繁多,有英國的大不列顛金幣、南非的克魯格金幣、加拿大的楓葉金幣、美國的鷹揚金幣、墨西哥的金彼索等。
想起銀元和金幣,錢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後世的銀行,對於銀行這個吞金獸是如何吸金的,他是再清楚不過了。
關於銀行的起源問題,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意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
近代銀行產生於中世紀的意大利,是因為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威尼斯當時是聲名顯赫的貿易中心。
1580年,威尼斯銀行成立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銀行。
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
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莊,到了清代方才出現第一家國家銀行。
這個國家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名字叫“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
早期的銀行以辦理工商企業存款、短期抵押貸款和貼現等為主要業務。
後來銀行的業務已擴展到證券投資、黃金買賣、中長期貸款、租賃、信托、保險、諮詢、信息服務以及電子計算機服務等各個方麵。
錢昱對於銀行的業務,目前僅僅是打算存款、貸款兩項,這是因為他自己不懂的太多,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人手不足。
錢昱知道自己對呂端、江景房講解什麽是銀行,他們估計會是一頭霧水,可是,如果要是說一說錢莊他們肯定是再熟悉不過了。
錢莊是封建社會出現的一種金融組織,最初業務主要是貨幣兌換,後來逐漸增加了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
要是追溯錢莊的曆史,大概是從西漢時期開始出現的,到了隋唐年間有了一定的發展,最初是由私人的金銀店、櫃坊等來兼營。
自從把銅錢的鑄造權利收歸朝廷以後,錢昱就沒有再為貨幣的問題傷過腦筋,這一次,他準備一次性地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
建立銀行的事情錢昱暫時先放在了一邊,他覺得當務之急應該是如何解決好鑄造銀元、金幣的問題。
在古代,因為銅錢需求量大所以需要批量鑄造,鑄造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範鑄法,另外一種是翻砂鑄錢法。
無論是範鑄法還是翻砂鑄錢法,用來鑄造銅錢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再用來鑄造銀元、金幣這個辦法卻是不可行的。
銀元、金幣不單單是一種貨幣,同時還肩負著兌換銅錢的功能,因此它的大小、重量、成色、精致程度等就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鑄造銀元、金幣需要一些機械設備,眼下,這些東西肯定是不可能買到的,沒有辦法錢昱隻好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了。
銀元的生產的工藝流程,錢昱迷迷糊糊地有一些印象。
好像是原料化驗→配料→熔鑄→輾片→舂餅→烘餅→洗餅→幹餅→軋邊→印花→較準→驗幣驗聲→計數裝箱這十三道工序。
十三道工序涉及到化驗、熔煉、鑄造等三個生產部門,還有總務、會計、稽核另外三個輔助部門。
熔鑄提煉銀子的成色錢昱不著急,這件事目前不是什麽大難事,關鍵的問題是沒有輾片機械。
輾片作為鑄造銀元的其中一個步驟,主要設備包括萬兩天平一台,剪刀機3台,衝床6台,大小輾片機共12台,篩餅機1台。
在工匠們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簡易的輾片機械漸漸地露出了真正的麵目。
粗糙、醜陋、簡單,這是錢昱對眼前輾片機械的直觀感受,可是,錢昱不在乎這些表麵上的東西,他想知道輾片機械的實用性怎麽樣。
熔化好的合格白銀鑄條經粗輾8次後,長度增加到了2米多,厚度則是減少到了214厘米左右。
被剪刀機切斷之後,再經過5道精輾達到了鑄造銀元的標準厚度。
落料衝床、烘餅爐、洗餅機、幹餅機、軋邊機、主幣印花機等機械設備,在錢昱和工匠們的邊改邊修之中,一樣一樣的製作完成了。
錢昱最後確定了每枚銀元重量為26克多一點,金幣每枚重量為41克多一點。
至於圖案錢昱除了不要自己的頭像外,其他的什麽都可以商量。
呂端、江景房看著手中銀元、金幣的樣品,都一致認為錢昱的這個辦法不錯,隨即,他們兩個人又提出府庫中金銀數量不是太多的問題。
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最後國庫裏麵可憐的連耗子都嫌棄了。
錢昱當然有辦法解決財政問題,雖然說比起開動機器印刷紙幣要麻煩一點。
如今這個年代,人們可以接受的貨幣除了銅錢,剩下的也就是金銀珠寶。
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銅錢,錢昱早就已經統一了,金銀兩種金屬錢昱沒有進行具體的安排。
因此,市麵上流通的這些金銀,真的是奇形怪狀、大小不一。
金、銀作為貨幣來交易、使用,雖然說沒有銅錢的頻率高,可是,在進行大宗貨物買賣的時候,金、銀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這些年在交易中因為金、銀成色不足的爭吵,錢昱可是聽說了許多,由於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標準,所以差不多每一次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銀元是銀錠替代品,可以說這是貨幣改革的一個裏程碑,錢昱當然對這件事不會陌生。
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的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大約在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流入明朝。
真正使銀元名聲大噪、廣泛流通要到了公元1914年。
這一年,袁世凱以大總統的名義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
就在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不斷地進行仿鑄,到1923年為止,總共鑄發了7500萬枚銀元。
因此,提起銀元時大家還會把它叫做袁大頭。
在錢昱的印象中,與銀元共同使用的還有金幣,隻不過是金幣的使用數量沒有銀元多,在黃金的流通方麵人們似乎更喜歡金條、金磚、金元寶。
其實,曆史上金幣的種類也很繁多,有英國的大不列顛金幣、南非的克魯格金幣、加拿大的楓葉金幣、美國的鷹揚金幣、墨西哥的金彼索等。
想起銀元和金幣,錢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後世的銀行,對於銀行這個吞金獸是如何吸金的,他是再清楚不過了。
關於銀行的起源問題,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意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
近代銀行產生於中世紀的意大利,是因為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威尼斯當時是聲名顯赫的貿易中心。
1580年,威尼斯銀行成立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銀行。
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
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莊,到了清代方才出現第一家國家銀行。
這個國家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名字叫“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
早期的銀行以辦理工商企業存款、短期抵押貸款和貼現等為主要業務。
後來銀行的業務已擴展到證券投資、黃金買賣、中長期貸款、租賃、信托、保險、諮詢、信息服務以及電子計算機服務等各個方麵。
錢昱對於銀行的業務,目前僅僅是打算存款、貸款兩項,這是因為他自己不懂的太多,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人手不足。
錢昱知道自己對呂端、江景房講解什麽是銀行,他們估計會是一頭霧水,可是,如果要是說一說錢莊他們肯定是再熟悉不過了。
錢莊是封建社會出現的一種金融組織,最初業務主要是貨幣兌換,後來逐漸增加了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
要是追溯錢莊的曆史,大概是從西漢時期開始出現的,到了隋唐年間有了一定的發展,最初是由私人的金銀店、櫃坊等來兼營。
自從把銅錢的鑄造權利收歸朝廷以後,錢昱就沒有再為貨幣的問題傷過腦筋,這一次,他準備一次性地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
建立銀行的事情錢昱暫時先放在了一邊,他覺得當務之急應該是如何解決好鑄造銀元、金幣的問題。
在古代,因為銅錢需求量大所以需要批量鑄造,鑄造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範鑄法,另外一種是翻砂鑄錢法。
無論是範鑄法還是翻砂鑄錢法,用來鑄造銅錢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再用來鑄造銀元、金幣這個辦法卻是不可行的。
銀元、金幣不單單是一種貨幣,同時還肩負著兌換銅錢的功能,因此它的大小、重量、成色、精致程度等就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鑄造銀元、金幣需要一些機械設備,眼下,這些東西肯定是不可能買到的,沒有辦法錢昱隻好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了。
銀元的生產的工藝流程,錢昱迷迷糊糊地有一些印象。
好像是原料化驗→配料→熔鑄→輾片→舂餅→烘餅→洗餅→幹餅→軋邊→印花→較準→驗幣驗聲→計數裝箱這十三道工序。
十三道工序涉及到化驗、熔煉、鑄造等三個生產部門,還有總務、會計、稽核另外三個輔助部門。
熔鑄提煉銀子的成色錢昱不著急,這件事目前不是什麽大難事,關鍵的問題是沒有輾片機械。
輾片作為鑄造銀元的其中一個步驟,主要設備包括萬兩天平一台,剪刀機3台,衝床6台,大小輾片機共12台,篩餅機1台。
在工匠們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簡易的輾片機械漸漸地露出了真正的麵目。
粗糙、醜陋、簡單,這是錢昱對眼前輾片機械的直觀感受,可是,錢昱不在乎這些表麵上的東西,他想知道輾片機械的實用性怎麽樣。
熔化好的合格白銀鑄條經粗輾8次後,長度增加到了2米多,厚度則是減少到了214厘米左右。
被剪刀機切斷之後,再經過5道精輾達到了鑄造銀元的標準厚度。
落料衝床、烘餅爐、洗餅機、幹餅機、軋邊機、主幣印花機等機械設備,在錢昱和工匠們的邊改邊修之中,一樣一樣的製作完成了。
錢昱最後確定了每枚銀元重量為26克多一點,金幣每枚重量為41克多一點。
至於圖案錢昱除了不要自己的頭像外,其他的什麽都可以商量。
呂端、江景房看著手中銀元、金幣的樣品,都一致認為錢昱的這個辦法不錯,隨即,他們兩個人又提出府庫中金銀數量不是太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