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延寧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貫奉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理念,怎麽來錢快,他就怎麽做。
趙建平說:「那咱們今年還能進新人麽?」
晏旻說:「這就不知道了,得看瞿總怎麽安排。」
趙建平聽到這裏,忍不住嘆口了氣,沒再說話。
晏旻換了個話題:「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咱們的漢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了。大家都是好樣的。」
大家一聽,頓時歡唿鼓掌起來,這太振奮人心了,一出手就是國家級一等獎啊。
趙建平開心之餘,又覺得有些諷刺,他們的團隊這麽厲害,公司卻要削減研發支出,真不知是怎麽想的。
晏旻心態倒是平和得多,他已經有了打算,等專利費結果出來,不管拿不拿得到錢,他都會離開西華,另起爐灶,自己幹,不知道這裏會有多少人願意跟著他走。
現在公司技術部有六十幾位技術員,但是參與研發晶片的,也就不到三十人,其餘人主要是負責售後技術,比如計算機安裝、故障維修等。
一個像樣的晶片公司,起碼得有成百上千的專業技術人員。
美國的大晶片公司,研發人員動輒數千甚至上萬。
西華這點人,實在是不夠看的,可瞿延寧還在想著縮減,真是諷刺。
晏旻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能夠做到多大。
就算做不出晶片來,也至少能夠為中國培養出一批晶片研發人才。
目前中國晶片與和美國晶片差距最大的地方除了技術,就是人才儲備。一切技術的進步和革命,都是無數人的智慧和心血堆砌起來的,最後由量變引起質變。
一定要為中國晶片的發展做點什麽,這是晏旻對自己的要求。
下午快下班的時候,李庚雲給晏旻捎來了一封信:「晏工,有你的信!又是美國來的航空信。」
晏旻抬頭,看到了放在桌上那個紅白藍三色邊的信封,有一種久違的熟悉感。
信封上用英文和中文分別寫了他的地址和名字,寄信人地址是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
晏旻看著熟悉的字跡,眼睛不受控製地眨了兩下,抬起手放在信封上,手指止不住地輕顫起來。
這是藺征西的信。
第4章 前情
1982年春,剛滿18歲的晏旻隻身一人離開中國,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他14歲上大學,讀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學的是微電子專業,畢業後公費到mit繼續深造。
晏旻到波士頓後,由大使館聯繫的當地一個華人同胞接待,對方很熱情,將他送到學校安頓好才離開,說有困難可以找他。一切都很順利。
但有個好開頭並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了,挑戰才剛開始。
剛住下就遇到了麻煩,同宿舍的白人室友是個種族主義者兼反社會主義者,明裏暗裏欺負來自紅色中國的晏旻,他也沒法申請調換宿舍。
當時他的語言還沒完全過關,身上也沒錢,對當地情況又不熟悉。性格使然,也不願去麻煩華人同胞,真是有口難言,無比苦悶。
藺征西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他是晏旻在美國認識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
人是社會性動物,喜歡抱團取暖,80年代初出國留學的中國人極其稀少,藺征西在裏看到黃皮膚黑眼睛的晏旻,主動跑來跟他打招唿,發現果然是同胞,他們就這樣結識了。
藺征西來自寶島台灣,祖籍山東。雖然10歲就隨父母來到美國,依舊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且會讀寫,他的父母很重視他的中文教育。除了正常上學之外,每天還要上中文補習班,就怕他忘了自己的根。
藺征西16歲考上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分校,就讀電子信息專業,畢業後又順利申請到mit的phd獎學金,自認為天賦出眾。
直到認識14歲上大學的晏旻,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來天才是真實存在的,心裏除了嘆服,就隻剩下了欣賞。
藺征西幫了晏旻很多很多,幫他找室友出頭,邀他一起合租,主動借錢給他,幫他介紹工作,甚至還去學了做飯,給他做中餐,以紓解他的思鄉之情。
晏旻剛到美國時,身上隻揣了十美元。
倒不是家裏真窮得拿不出錢,當時跟他一起出國的留學生情況都差不多,國家剛剛開放,外匯極度匱乏,根本兌換不到美元。
藺征西的幫助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晏旻在藺征西的幫助下,靠勤工儉學讀完了博士,又在美國做了一站博後。
藺征西之於他,就是寒夜裏的那點燈火,既能為他照明,又能給他溫暖。
他一度在心理上也極其依賴對方,視他為最好的朋友。
直到臨迴國前夕,藺征西跟他表白,說喜歡他,希望他能留在美國,才將晏旻嚇了一大跳。
晏旻是個傳統的人,或者說由於晚熟,壓根就沒考慮過情愛這類事,他怎麽也沒想到,跟自己朝夕相處了四年多的好友,竟會是這個心思,他們可都是男人啊。
他當時嚇得魂魄都快出竅了,慌慌張張拒絕了藺征西,並且在離開美國前那段時間特意躲開了對方,以免相對尷尬。
他離開美國前甚至都沒怎麽跟藺征西照麵,他以為隻要迴國了,兩人遠隔重洋,對方那份不正當的心思應該才會慢慢消散。
趙建平說:「那咱們今年還能進新人麽?」
晏旻說:「這就不知道了,得看瞿總怎麽安排。」
趙建平聽到這裏,忍不住嘆口了氣,沒再說話。
晏旻換了個話題:「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咱們的漢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了。大家都是好樣的。」
大家一聽,頓時歡唿鼓掌起來,這太振奮人心了,一出手就是國家級一等獎啊。
趙建平開心之餘,又覺得有些諷刺,他們的團隊這麽厲害,公司卻要削減研發支出,真不知是怎麽想的。
晏旻心態倒是平和得多,他已經有了打算,等專利費結果出來,不管拿不拿得到錢,他都會離開西華,另起爐灶,自己幹,不知道這裏會有多少人願意跟著他走。
現在公司技術部有六十幾位技術員,但是參與研發晶片的,也就不到三十人,其餘人主要是負責售後技術,比如計算機安裝、故障維修等。
一個像樣的晶片公司,起碼得有成百上千的專業技術人員。
美國的大晶片公司,研發人員動輒數千甚至上萬。
西華這點人,實在是不夠看的,可瞿延寧還在想著縮減,真是諷刺。
晏旻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能夠做到多大。
就算做不出晶片來,也至少能夠為中國培養出一批晶片研發人才。
目前中國晶片與和美國晶片差距最大的地方除了技術,就是人才儲備。一切技術的進步和革命,都是無數人的智慧和心血堆砌起來的,最後由量變引起質變。
一定要為中國晶片的發展做點什麽,這是晏旻對自己的要求。
下午快下班的時候,李庚雲給晏旻捎來了一封信:「晏工,有你的信!又是美國來的航空信。」
晏旻抬頭,看到了放在桌上那個紅白藍三色邊的信封,有一種久違的熟悉感。
信封上用英文和中文分別寫了他的地址和名字,寄信人地址是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
晏旻看著熟悉的字跡,眼睛不受控製地眨了兩下,抬起手放在信封上,手指止不住地輕顫起來。
這是藺征西的信。
第4章 前情
1982年春,剛滿18歲的晏旻隻身一人離開中國,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他14歲上大學,讀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學的是微電子專業,畢業後公費到mit繼續深造。
晏旻到波士頓後,由大使館聯繫的當地一個華人同胞接待,對方很熱情,將他送到學校安頓好才離開,說有困難可以找他。一切都很順利。
但有個好開頭並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了,挑戰才剛開始。
剛住下就遇到了麻煩,同宿舍的白人室友是個種族主義者兼反社會主義者,明裏暗裏欺負來自紅色中國的晏旻,他也沒法申請調換宿舍。
當時他的語言還沒完全過關,身上也沒錢,對當地情況又不熟悉。性格使然,也不願去麻煩華人同胞,真是有口難言,無比苦悶。
藺征西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他是晏旻在美國認識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
人是社會性動物,喜歡抱團取暖,80年代初出國留學的中國人極其稀少,藺征西在裏看到黃皮膚黑眼睛的晏旻,主動跑來跟他打招唿,發現果然是同胞,他們就這樣結識了。
藺征西來自寶島台灣,祖籍山東。雖然10歲就隨父母來到美國,依舊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且會讀寫,他的父母很重視他的中文教育。除了正常上學之外,每天還要上中文補習班,就怕他忘了自己的根。
藺征西16歲考上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分校,就讀電子信息專業,畢業後又順利申請到mit的phd獎學金,自認為天賦出眾。
直到認識14歲上大學的晏旻,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來天才是真實存在的,心裏除了嘆服,就隻剩下了欣賞。
藺征西幫了晏旻很多很多,幫他找室友出頭,邀他一起合租,主動借錢給他,幫他介紹工作,甚至還去學了做飯,給他做中餐,以紓解他的思鄉之情。
晏旻剛到美國時,身上隻揣了十美元。
倒不是家裏真窮得拿不出錢,當時跟他一起出國的留學生情況都差不多,國家剛剛開放,外匯極度匱乏,根本兌換不到美元。
藺征西的幫助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晏旻在藺征西的幫助下,靠勤工儉學讀完了博士,又在美國做了一站博後。
藺征西之於他,就是寒夜裏的那點燈火,既能為他照明,又能給他溫暖。
他一度在心理上也極其依賴對方,視他為最好的朋友。
直到臨迴國前夕,藺征西跟他表白,說喜歡他,希望他能留在美國,才將晏旻嚇了一大跳。
晏旻是個傳統的人,或者說由於晚熟,壓根就沒考慮過情愛這類事,他怎麽也沒想到,跟自己朝夕相處了四年多的好友,竟會是這個心思,他們可都是男人啊。
他當時嚇得魂魄都快出竅了,慌慌張張拒絕了藺征西,並且在離開美國前那段時間特意躲開了對方,以免相對尷尬。
他離開美國前甚至都沒怎麽跟藺征西照麵,他以為隻要迴國了,兩人遠隔重洋,對方那份不正當的心思應該才會慢慢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