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慈聽著柳硯和易筐的話點頭道:“楚王聽了這些話,認為說的對。”
慕容楮道:“我就知道。”
虎子道:“你知道?”
慕容楮點頭道:“對。”
易筐和柳硯聽著謝慈的話應聲。
慕容楮道:“還說了什麽?”
虎子問:“還說了什麽你應該知道吧。”
慕容楮搖頭道:“不知。”
虎子不再言語。
謝慈道:“又說大王還沒有迴禮卻殺張儀,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打楚國。我請求讓我們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讓秦國像魚一樣,楚懷王後悔了,便赦免了張儀,像過去一樣優厚地款待他。”
柳硯道:“然後呢?”
慕容楮道:“我知道。”
虎子:“你方才不是說不知道嗎?”
慕容楮道:“這些我是知道的。”
說完道:“張儀從牢裏放出來不久,還沒離去,就聽說蘇秦死了,於是遊說楚懷王說秦國的土地得了天下的一半,兵馬的實力可以四方的國家,四境險,河橫,四周都有設防重地可以守。”
聽了慕容楮的話,虎子不知道說什麽。
易筐未言。
柳硯認真的聽著。
慕容楮繼續道:“勇武的兵馬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貯存的糧食堆集如山。法令嚴明,士兵們都不避危難,國君賢明而威嚴,將帥智謀而勇武,即使沒有兵馬,它的聲威就能夠席卷常山,折天下的脊骨,天下後臣服的朝廷首先滅亡。”
謝慈道:“而且,那些合縱的國家要與秦國相較,無異於趕著羊群的老虎,猛虎和綿羊不能成為敵是非常明顯的。如今,大王不附老虎而去附綿羊,我認為大王的打算錯了。”
慕容楮道:“有道理。”
虎子道:“不錯。”
易筐道:“但是楚王還會信嗎?”
柳硯道:“應該不會了。”
慕容楮道:“對。”
謝慈道:“當今,天下強大的國家,不是秦國便是楚國,不是楚國便是秦國,兩國爭戰,從它看,不可能兩個國家都存在下去。”
“如果大王不去附秦國,秦國就會用兵馬先據宜陽,韓的土地也就沒有了。出兵河東,得城皋,韓必然要到秦國稱臣,魏國就會聞風而動。秦國打楚國的西邊,韓國、魏國打楚國的北邊,國家怎麽會不危險呢。”
柳硯道:“說了這麽多,楚王看來會信吧?”
慕容楮道:“不一定。”
易筐道:“我認為會。”
虎子道:“我認為不會了。”
謝慈隻道:“而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國家打最強大的國家,不權衡敵對國的力量而輕易地戰爭,朝廷窮困而又頻繁地打仗,這就是危亡的策略。”
“我聽說,您的軍事力量比不上別國強大,就不要挑起戰爭,您的糧食比不上人家多,就不要輕易作戰。”
“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言辭議論,抬高他們國君的節行,隻說對國君的好處,不說對國君的危害,突然招致秦國的禍患,就來不及應付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
“秦國擁有西方的巴郡,蜀郡,用大船裝滿糧食,從汶山起程,順著江漂而下,到楚國三千多裏。”
慕容楮道:“這些話說得這麽有道理,楚王肯定會信了。”
虎子道:“不會吧。”
柳硯道:“我認為楚王會信。”
易筐點頭道:“我也是。”
謝慈道:“兩船相並運士兵,一條船可以載五十人和三個月的糧食,順而,一天可走三百多裏,即使路程較長,可是不花費牛馬的力氣,不到十天就可以到達扞關,扞關邊境以東,所有的國家就都要據城守禦了。”
“黔中、巫郡將不再屬於大王所有了。秦國用兵馬出武關,向南邊,楚國的北部地區就沒了。秦軍打楚國,三個月內可以造成楚國的危難,而楚國等待其他諸侯,需要半年的時間,從這看來,根本來不及,依弱小國家,忽略強秦帶來的禍患,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原因啊。”
慕容楮道:“不過我認為,若是楚王再信張儀,那也是因為張儀聰明,而楚王沒有張儀聰明。”
這話聽著好像有道理。
虎子道:“在楚王,也在張儀。”
慕容楮:“怎麽在張儀?”
柳硯道:“因為張儀說了這些話。”
易筐道:“但是我認為楚王還是會信張儀的話。”
四人說著話。
謝慈繼續道:“大王曾經和吳國人為戰,打了五次勝了三次,陣地上的兵馬沒了,楚軍在偏遠的地方守衛著新得的城池,可活著的百姓卻太辛苦了。”
慕容楮道:“是啊。”
謝慈道:“我聽說功業過大的國君,容易遭到危險,而百姓疲憊困苦就怨恨國君。守候著容易遭到危險的功業而違背強秦的心意,我替大王感到危險。”
慕容楮道:“秦國之所以十五年不出兵函穀關打齊國和趙國的原因,是因為秦國還在策劃,有並天下的野心。”
柳硯道:“秦國不是統一天下了嗎?”
慕容楮道:“這時候還沒有。”
虎子道:“對。”
易筐也應聲。
謝慈道:“楚國曾經給秦國造成禍患,在漢中打了一仗,楚國沒有勝利,卻有七十多位列侯執珪的人戰死,於是失了漢中。”
慕容楮道:“為何?”
易筐道:“你不知?”
慕容楮:“不知。”
謝慈道:“楚王大怒,出兵打秦國,又在藍田打了一仗。這就是所說的兩虎相鬥,秦國和楚國廝殺,疲憊困頓,韓和魏國用完整的兵力來打,再沒有比這樣的策略更危險的了,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假如秦國用兵馬打魏國的陽晉,大王用全部兵馬打宋國,用不了幾個月的時間,宋國就會被拿下來,得了宋國而揮師向東,那麽泗水流域的許多小國便全歸大王所有了。”
“遊說天下各國憑借信念合縱、堅守盟約的人就是蘇秦。他被封為武安君,出任燕國的宰相,卻在與燕王策劃打齊國,並且拿它的土地。”
“假裝獲罪於燕王,逃亡到齊國,齊王因此收留了他而且任用他作了宰相,過了兩年被發覺,齊王大怒,殺了蘇秦。”
虎子道:“蘇秦我知道。”
柳硯道:“我也知道。”
慕容楮道:“但是你們知道蘇秦怎麽死的嗎?”
柳硯道:“不知道。”
易筐道:“我知道。”
柳硯問:“蘇秦是怎麽死的?”
易筐告訴了柳硯,柳硯知道後,就繼續聽謝慈講。
謝慈道:“依一個虛偽的蘇秦,想要經營整個天下,讓諸侯們結盟,他的策略不可能成功,那是很明顯的了。”
“如今,秦國和楚國連壤接境,從地理也應該是近的國家。大王果真能聽我的建議,我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為質,楚國派太子到秦國為質,把秦王的女兒也送來楚國,再有一萬百姓的都邑,作為大王征收賦稅的地方,永結鄰邦,終生不打仗,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合適的策略了。”
虎子問:“然後呢?”
柳硯道:“楚王信了?”
易筐也看著謝慈。
慕容楮道:“我知道!”
三人看向慕容楮,謝慈沒說話。
慕容楮道:“此時,楚王雖已得張儀,卻又難於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屈原說前次大王為張儀騙,張儀來到楚國,我認為大王會殺了他,如今放了他,不殺他,還聽信他的言辭,這可不行。”
柳硯道:“屈原說的對。”
虎子也道:“不錯。”
易筐道:“楚王這是聽信了張儀的話?”
慕容楮點頭道:“好像是。”
謝慈道:“楚王說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黔中土地,這是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失信,這可不行,所以最終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和秦國和。”
“張儀離開楚國,就借此機會前往韓,遊說韓王說韓地險惡,人都住在山區,糧食不是麥而是豆,人們吃的大都是豆子飯、豆葉湯。”
“一年沒收成,人們連糟糠這樣的食物都吃不飽。土地不足九百裏,沒有儲存二年的糧食。估計大王的士兵,全數也超不過三十萬人,而那些勤雜兵也都包括在內。”
“除防守驛亭、邊防的士兵,現有的兵馬不過二十萬罷了。而秦國兵馬不止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那勇武的戰士飛奔永往直前,不戴頭盔,帶著刀兵,憤怒向敵陣的,多到沒法計算。”
“秦國駿馬奔馳,一躍就是兩丈多遠的,多到沒法數清。”
聽到這,慕容楮道:“我明白了。”
柳硯:“什麽?”
慕容楮道:“楚王都聽信了張儀的話,那韓王肯定也會相信張儀的話。”
虎子應聲道:“不錯。”
易筐也認為。
謝慈道:“那些諸侯和大臣們不估量自己的土地狹小,卻聽信主張合縱的人的話,他們結夥,互相掩飾,都說聽我的策略,可以在天下稱霸,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聽片刻的遊說,貽誤國君,沒有比這更為嚴重的了。”
“假如大王不奉秦國,秦國用兵馬得宜陽,還有韓的土地,向東得成皋、滎陽,那麽鴻台的宮殿、桑林的林苑,就不再為大王擁有了。”
柳硯聽著,問:“韓王真的會聽信張儀的話?”
慕容楮道:“肯定會。”
虎子和易筐也點頭道:“對。”
柳硯問:“為啥?”
慕容楮:“不知道。”
柳硯:“······”
謝慈道:“再說,得成皋和上地,大王的國土就沒了。首先臣事秦國就安全,不臣事秦國就危險。製造了禍端卻想得吉祥的迴報,計謀短淺鄙陋而結下的仇怨深重,違背秦國而奉楚國,即使想不滅亡,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替大王策劃,不如助秦國,秦國所希望的,沒有比削弱楚國更重要的了,能夠削弱楚國的,沒有誰比得上韓。”
“不是因為韓比楚國強大,而是因為韓地理的關係。如今,假如大王向西臣事秦國打楚國,秦王一定很高興。打楚國在它土地上得利益,轉移了自己的禍患而使秦國高興,沒有比這計策更適宜的了。”
聽到這,慕容楮看向柳硯道:“你方才問為何韓王會聽信張儀的話。”
柳硯點頭道:“是。”
慕容楮道:“我知道為啥了。”
柳硯道:“為啥?”
慕容楮認真道:“因為張儀聰明。”
柳硯愣了一下,點頭道:“我明白了。”
這麽說確實有道理。
謝慈繼續道:“韓王聽信了張儀的策略。張儀迴到秦國報告,秦惠王便封賞了他五個都邑,封號叫武信君。又派張儀向東遊說齊湣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
柳硯問慕容楮:“你認為齊湣王會聽信張儀的話嗎?”
慕容楮點頭道:“我認為會。”
柳硯應聲。
謝慈道:“大臣及其父兄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主張合縱的人遊說大王,必定會說齊國西麵有強大的趙國,南麵有韓和魏國,齊國是背靠大海的國家,土地廣闊,百姓眾多,兵馬強大,即使有一百個秦國,對齊國也將無可奈何。”
“大王認為他們的說法很高明,卻沒能考慮到實際的情況。主張合縱的人,圖謀的並不簡單,沒有不認為合縱是可行的。”
柳硯又問虎子和易筐道:“你們認為呢?”
虎子道:“我認為齊湣王會聽信。”
易筐也道:“我也認為。”
柳硯聽了應聲道:“我知道了。”
謝慈道:“我聽說,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而魯國戰勝了三次,國家卻因此隨後就滅亡了,即使有戰勝的名聲,卻遭到國家滅亡的現實。”
“這是為什麽呢,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啊。現在,秦國與齊國比較,就如同齊國和魯國一樣。秦國和趙國在漳河邊打起來,都打敗了秦國。”
慕容楮道:“張儀說的這麽有道理,齊王一定會聽信。”
虎子道:“不錯。”
柳硯道:“你們認為有道理,但是齊王也認為有道理嗎?”
慕容楮道:“當然了。”
柳硯:“你怎麽知道?”
慕容楮:“我不知道。”
柳硯:“你不知道又為什麽說齊王也認為有道理?”
慕容楮不知道說什麽。
謝慈道:“在番吾城,又都打敗了秦國。四次戰役之後,趙國的兵馬亡了幾十萬,才僅僅保住了邯鄲。即使趙國有戰勝的名聲,國家卻最後這般。這是為什麽呢,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啊。”
“如今秦、楚兩結成兄弟盟國。韓送宜陽,魏國送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讓河間來奉事秦國。”
慕容楮問:“柳硯,你不認為這些話有道理嗎?”
慕容楮道:“我就知道。”
虎子道:“你知道?”
慕容楮點頭道:“對。”
易筐和柳硯聽著謝慈的話應聲。
慕容楮道:“還說了什麽?”
虎子問:“還說了什麽你應該知道吧。”
慕容楮搖頭道:“不知。”
虎子不再言語。
謝慈道:“又說大王還沒有迴禮卻殺張儀,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打楚國。我請求讓我們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讓秦國像魚一樣,楚懷王後悔了,便赦免了張儀,像過去一樣優厚地款待他。”
柳硯道:“然後呢?”
慕容楮道:“我知道。”
虎子:“你方才不是說不知道嗎?”
慕容楮道:“這些我是知道的。”
說完道:“張儀從牢裏放出來不久,還沒離去,就聽說蘇秦死了,於是遊說楚懷王說秦國的土地得了天下的一半,兵馬的實力可以四方的國家,四境險,河橫,四周都有設防重地可以守。”
聽了慕容楮的話,虎子不知道說什麽。
易筐未言。
柳硯認真的聽著。
慕容楮繼續道:“勇武的兵馬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貯存的糧食堆集如山。法令嚴明,士兵們都不避危難,國君賢明而威嚴,將帥智謀而勇武,即使沒有兵馬,它的聲威就能夠席卷常山,折天下的脊骨,天下後臣服的朝廷首先滅亡。”
謝慈道:“而且,那些合縱的國家要與秦國相較,無異於趕著羊群的老虎,猛虎和綿羊不能成為敵是非常明顯的。如今,大王不附老虎而去附綿羊,我認為大王的打算錯了。”
慕容楮道:“有道理。”
虎子道:“不錯。”
易筐道:“但是楚王還會信嗎?”
柳硯道:“應該不會了。”
慕容楮道:“對。”
謝慈道:“當今,天下強大的國家,不是秦國便是楚國,不是楚國便是秦國,兩國爭戰,從它看,不可能兩個國家都存在下去。”
“如果大王不去附秦國,秦國就會用兵馬先據宜陽,韓的土地也就沒有了。出兵河東,得城皋,韓必然要到秦國稱臣,魏國就會聞風而動。秦國打楚國的西邊,韓國、魏國打楚國的北邊,國家怎麽會不危險呢。”
柳硯道:“說了這麽多,楚王看來會信吧?”
慕容楮道:“不一定。”
易筐道:“我認為會。”
虎子道:“我認為不會了。”
謝慈隻道:“而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國家打最強大的國家,不權衡敵對國的力量而輕易地戰爭,朝廷窮困而又頻繁地打仗,這就是危亡的策略。”
“我聽說,您的軍事力量比不上別國強大,就不要挑起戰爭,您的糧食比不上人家多,就不要輕易作戰。”
“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言辭議論,抬高他們國君的節行,隻說對國君的好處,不說對國君的危害,突然招致秦國的禍患,就來不及應付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
“秦國擁有西方的巴郡,蜀郡,用大船裝滿糧食,從汶山起程,順著江漂而下,到楚國三千多裏。”
慕容楮道:“這些話說得這麽有道理,楚王肯定會信了。”
虎子道:“不會吧。”
柳硯道:“我認為楚王會信。”
易筐點頭道:“我也是。”
謝慈道:“兩船相並運士兵,一條船可以載五十人和三個月的糧食,順而,一天可走三百多裏,即使路程較長,可是不花費牛馬的力氣,不到十天就可以到達扞關,扞關邊境以東,所有的國家就都要據城守禦了。”
“黔中、巫郡將不再屬於大王所有了。秦國用兵馬出武關,向南邊,楚國的北部地區就沒了。秦軍打楚國,三個月內可以造成楚國的危難,而楚國等待其他諸侯,需要半年的時間,從這看來,根本來不及,依弱小國家,忽略強秦帶來的禍患,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原因啊。”
慕容楮道:“不過我認為,若是楚王再信張儀,那也是因為張儀聰明,而楚王沒有張儀聰明。”
這話聽著好像有道理。
虎子道:“在楚王,也在張儀。”
慕容楮:“怎麽在張儀?”
柳硯道:“因為張儀說了這些話。”
易筐道:“但是我認為楚王還是會信張儀的話。”
四人說著話。
謝慈繼續道:“大王曾經和吳國人為戰,打了五次勝了三次,陣地上的兵馬沒了,楚軍在偏遠的地方守衛著新得的城池,可活著的百姓卻太辛苦了。”
慕容楮道:“是啊。”
謝慈道:“我聽說功業過大的國君,容易遭到危險,而百姓疲憊困苦就怨恨國君。守候著容易遭到危險的功業而違背強秦的心意,我替大王感到危險。”
慕容楮道:“秦國之所以十五年不出兵函穀關打齊國和趙國的原因,是因為秦國還在策劃,有並天下的野心。”
柳硯道:“秦國不是統一天下了嗎?”
慕容楮道:“這時候還沒有。”
虎子道:“對。”
易筐也應聲。
謝慈道:“楚國曾經給秦國造成禍患,在漢中打了一仗,楚國沒有勝利,卻有七十多位列侯執珪的人戰死,於是失了漢中。”
慕容楮道:“為何?”
易筐道:“你不知?”
慕容楮:“不知。”
謝慈道:“楚王大怒,出兵打秦國,又在藍田打了一仗。這就是所說的兩虎相鬥,秦國和楚國廝殺,疲憊困頓,韓和魏國用完整的兵力來打,再沒有比這樣的策略更危險的了,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假如秦國用兵馬打魏國的陽晉,大王用全部兵馬打宋國,用不了幾個月的時間,宋國就會被拿下來,得了宋國而揮師向東,那麽泗水流域的許多小國便全歸大王所有了。”
“遊說天下各國憑借信念合縱、堅守盟約的人就是蘇秦。他被封為武安君,出任燕國的宰相,卻在與燕王策劃打齊國,並且拿它的土地。”
“假裝獲罪於燕王,逃亡到齊國,齊王因此收留了他而且任用他作了宰相,過了兩年被發覺,齊王大怒,殺了蘇秦。”
虎子道:“蘇秦我知道。”
柳硯道:“我也知道。”
慕容楮道:“但是你們知道蘇秦怎麽死的嗎?”
柳硯道:“不知道。”
易筐道:“我知道。”
柳硯問:“蘇秦是怎麽死的?”
易筐告訴了柳硯,柳硯知道後,就繼續聽謝慈講。
謝慈道:“依一個虛偽的蘇秦,想要經營整個天下,讓諸侯們結盟,他的策略不可能成功,那是很明顯的了。”
“如今,秦國和楚國連壤接境,從地理也應該是近的國家。大王果真能聽我的建議,我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為質,楚國派太子到秦國為質,把秦王的女兒也送來楚國,再有一萬百姓的都邑,作為大王征收賦稅的地方,永結鄰邦,終生不打仗,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合適的策略了。”
虎子問:“然後呢?”
柳硯道:“楚王信了?”
易筐也看著謝慈。
慕容楮道:“我知道!”
三人看向慕容楮,謝慈沒說話。
慕容楮道:“此時,楚王雖已得張儀,卻又難於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屈原說前次大王為張儀騙,張儀來到楚國,我認為大王會殺了他,如今放了他,不殺他,還聽信他的言辭,這可不行。”
柳硯道:“屈原說的對。”
虎子也道:“不錯。”
易筐道:“楚王這是聽信了張儀的話?”
慕容楮點頭道:“好像是。”
謝慈道:“楚王說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黔中土地,這是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失信,這可不行,所以最終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和秦國和。”
“張儀離開楚國,就借此機會前往韓,遊說韓王說韓地險惡,人都住在山區,糧食不是麥而是豆,人們吃的大都是豆子飯、豆葉湯。”
“一年沒收成,人們連糟糠這樣的食物都吃不飽。土地不足九百裏,沒有儲存二年的糧食。估計大王的士兵,全數也超不過三十萬人,而那些勤雜兵也都包括在內。”
“除防守驛亭、邊防的士兵,現有的兵馬不過二十萬罷了。而秦國兵馬不止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那勇武的戰士飛奔永往直前,不戴頭盔,帶著刀兵,憤怒向敵陣的,多到沒法計算。”
“秦國駿馬奔馳,一躍就是兩丈多遠的,多到沒法數清。”
聽到這,慕容楮道:“我明白了。”
柳硯:“什麽?”
慕容楮道:“楚王都聽信了張儀的話,那韓王肯定也會相信張儀的話。”
虎子應聲道:“不錯。”
易筐也認為。
謝慈道:“那些諸侯和大臣們不估量自己的土地狹小,卻聽信主張合縱的人的話,他們結夥,互相掩飾,都說聽我的策略,可以在天下稱霸,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聽片刻的遊說,貽誤國君,沒有比這更為嚴重的了。”
“假如大王不奉秦國,秦國用兵馬得宜陽,還有韓的土地,向東得成皋、滎陽,那麽鴻台的宮殿、桑林的林苑,就不再為大王擁有了。”
柳硯聽著,問:“韓王真的會聽信張儀的話?”
慕容楮道:“肯定會。”
虎子和易筐也點頭道:“對。”
柳硯問:“為啥?”
慕容楮:“不知道。”
柳硯:“······”
謝慈道:“再說,得成皋和上地,大王的國土就沒了。首先臣事秦國就安全,不臣事秦國就危險。製造了禍端卻想得吉祥的迴報,計謀短淺鄙陋而結下的仇怨深重,違背秦國而奉楚國,即使想不滅亡,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替大王策劃,不如助秦國,秦國所希望的,沒有比削弱楚國更重要的了,能夠削弱楚國的,沒有誰比得上韓。”
“不是因為韓比楚國強大,而是因為韓地理的關係。如今,假如大王向西臣事秦國打楚國,秦王一定很高興。打楚國在它土地上得利益,轉移了自己的禍患而使秦國高興,沒有比這計策更適宜的了。”
聽到這,慕容楮看向柳硯道:“你方才問為何韓王會聽信張儀的話。”
柳硯點頭道:“是。”
慕容楮道:“我知道為啥了。”
柳硯道:“為啥?”
慕容楮認真道:“因為張儀聰明。”
柳硯愣了一下,點頭道:“我明白了。”
這麽說確實有道理。
謝慈繼續道:“韓王聽信了張儀的策略。張儀迴到秦國報告,秦惠王便封賞了他五個都邑,封號叫武信君。又派張儀向東遊說齊湣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
柳硯問慕容楮:“你認為齊湣王會聽信張儀的話嗎?”
慕容楮點頭道:“我認為會。”
柳硯應聲。
謝慈道:“大臣及其父兄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主張合縱的人遊說大王,必定會說齊國西麵有強大的趙國,南麵有韓和魏國,齊國是背靠大海的國家,土地廣闊,百姓眾多,兵馬強大,即使有一百個秦國,對齊國也將無可奈何。”
“大王認為他們的說法很高明,卻沒能考慮到實際的情況。主張合縱的人,圖謀的並不簡單,沒有不認為合縱是可行的。”
柳硯又問虎子和易筐道:“你們認為呢?”
虎子道:“我認為齊湣王會聽信。”
易筐也道:“我也認為。”
柳硯聽了應聲道:“我知道了。”
謝慈道:“我聽說,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而魯國戰勝了三次,國家卻因此隨後就滅亡了,即使有戰勝的名聲,卻遭到國家滅亡的現實。”
“這是為什麽呢,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啊。現在,秦國與齊國比較,就如同齊國和魯國一樣。秦國和趙國在漳河邊打起來,都打敗了秦國。”
慕容楮道:“張儀說的這麽有道理,齊王一定會聽信。”
虎子道:“不錯。”
柳硯道:“你們認為有道理,但是齊王也認為有道理嗎?”
慕容楮道:“當然了。”
柳硯:“你怎麽知道?”
慕容楮:“我不知道。”
柳硯:“你不知道又為什麽說齊王也認為有道理?”
慕容楮不知道說什麽。
謝慈道:“在番吾城,又都打敗了秦國。四次戰役之後,趙國的兵馬亡了幾十萬,才僅僅保住了邯鄲。即使趙國有戰勝的名聲,國家卻最後這般。這是為什麽呢,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啊。”
“如今秦、楚兩結成兄弟盟國。韓送宜陽,魏國送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讓河間來奉事秦國。”
慕容楮問:“柳硯,你不認為這些話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