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溫攻打下慈溪和奉化之後,八百裏加急的急報就送到了崇禎的手裏。
這急報沒有任何的阻擋,直接來到崇禎麵前。
崇禎震怒,原本他以為自己對李溫時緊時鬆,會使得李溫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哪裏想到李溫竟然是大逆不道,竟然敢出兵攻打寧波,在事實上表現出謀反之意。
“放肆!如此小賊,將朕置於何地?不感懷朕之恩意,卻行大逆不道之舉!已然謀反,此賊斷不可留!”
崇禎是氣急敗壞,在乾清宮中,內個成員悉數到場,內閣首輔周延儒跪在前麵,低著頭不說話。
“周卿你說,朕該如何處置李溫那小賊!”
崇禎開口把話棒交給了周延儒。
周延儒這個人有些聰明才智,但是並無什麽熊才大略,隻是靠著聰明能猜的皇帝的一些心事,要說做一閣首輔還是差了那麽點意思。
崇禎朝錯在就是首輔換的太過於頻繁,且到後期已經無人可用,兵災連發,卻還是一幫不懂軍事,不懂指揮的人瞎操心,能有什麽反轉的機會?
再者崇禎此人剛愎自用,變臉太快,即使有能人也用不久,所以多重影響下,使得大明朝救無可救!
周延儒趴在地上,腦袋過了一遍崇禎的語氣,他對軍事不懂,自然是不知道在軍事上該如何對付李溫,所以周延儒隻能從順著崇禎這裏開始。
“迴皇上,李溫此賊,不感謝皇恩浩蕩,卻還行反叛之舉,當不可留,請皇上下旨,捉拿那亂臣賊子,押到京中以上大刑!”
周延儒前麵說的崇禎到還認可,但是後麵崇禎聽著就皺眉。
周延儒不懂兵事,所以他就更不會明白,朝廷現在根本無兵可用,遼東有建奴虎視眈眈,不得不防。
西北流民亂起了沒萬萬,依然是要用兵鎮壓。
使得這在南麵一時無兵可用,總不能把遼東和西北的兵撤了去打李溫。
況且李溫現在還給朝廷輸送銀子,要是真把李溫徹底給弄死,那朝廷的銀子哪裏來?
所以說崇禎聽到最後頗為不滿意。
“皇上,臣有話說!”
出聲的是溫體仁。
崇禎三年春的時候,崇禎把溫體仁給拉進了內閣,但是在九月的時候崇禎卻是讓周延儒做了首輔,所以溫體仁心中總想著把周延儒給弄下去,好使得自己可以上位內閣首輔。
因此溫體仁就跟周延儒對著幹,沒少讓人彈劾他。
這時候溫體仁開口就是與周延儒對著幹。
崇禎一聽溫體仁有話說,臉上一喜趕緊讓他說話。
“皇上,臣以為陛下稍安勿躁,保重龍體要緊。對於李溫小賊,我們自然是可以想辦法對付,臣有兩三策,還請皇上決斷。
其一,這急報之中未曾說明原因,所以我們要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才會有相應手段!
其二,我們自然是也不能放縱此賊,定然是要陳兵於前,施壓小賊,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其三,皇上隻要下旨責備與李溫,讓其明白皇上您才是可以決斷他生命的人!”
溫體仁一說完,皇上略微沉吟,仔細想過溫體仁的辦法,倒也不失既施壓李溫又保住朝廷顏麵的做法。
不過如今之計,朝廷也沒什麽大力氣去處罰李溫,一切都是表麵樣子而已。
所以皇上別無他法,隻能是這麽去做。
“好!溫卿所言極是,此賊不罰不行,就按溫卿所言去辦!”
崇禎不得不借著溫體仁的話下台階,主要是現在崇禎也明白,目前來說他還真不能與李溫決裂,隻能在一定程度上遷就於他,但還是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這也就是天高皇帝遠,崇禎遠在北直隸,切遼東和西北都在北麵,使得崇禎分身乏術,對於南方這承平之地,沒有什麽精力用在上麵。
溫體仁出完主意周延儒偷偷的向著溫體仁的方向看了一眼,靜靜的歎了口氣。
崇禎果然按照溫體仁的辦法去做剛剛下了旨意沒幾天,來自寧波的八百裏加急戰報再次送到崇禎手裏。
寧波失守,全被李溫控製。
雖然已經預料到這種結果,可是崇禎還是有一種咽不下這口氣的感覺,已經下旨斥責,並且督軍浙江陳兵紹興與寧波周圍。
說是陳兵,不過是把周圍一些衛所兵收攏收攏做做樣子而已。
想來想去,崇禎還是覺得,無論因為什麽,李溫都不能擅作主張控製寧波,這是對他皇權的藐視。
“宣駱養性!”
駱養性再次被宣召,很快就來到乾清宮,跪在崇禎麵前。
“駱卿,朕有一事叫你去做!給那餘姚李溫一些教訓,你可是做的來?”
駱養性心頭一跳,話說李溫一直是他們錦衣衛的大金主,如今皇上遷怒於他,作為依附皇權之下的錦衣衛沒有選擇,今天不按照皇上所說的去辦,怕是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臣遵旨!嗯…還請皇上示下,這…怎麽個教訓法子?”
駱養性這麽問不過是想知道崇禎要教訓李溫,這個教訓的程度是什麽樣的他得問清楚。
打斷一條腿是教訓,打個半死也是,隻有弄明白了才好下手。
崇禎背起手,轉身麵向窗外。依然寒冷的北直隸,一片蕭瑟,隻是屋子裏一直燒著火爐才如此溫暖。
“點到為止,讓其知曉這天下還是朕的,一切都要按著朕的規矩來,告訴他,朕有的是法子處理他!”
“是!皇上!”
駱養性領命而去,崇禎皇帝腦袋忽然一陣眩暈,馬上坐向龍椅,深深的唿吸了一口氣感覺才好一些。
他感覺頗為勞累,自打當上皇上,一天不曾放鬆過,一直在操勞國是,而無論他怎麽做,感覺一切沒有變好,而都是在變壞,不禁質疑起自己,難道中興無望?
皇帝旨意迅速下達,在李溫從定海迴到餘姚的第二天,聖旨就來到餘姚,一個年輕太監手持聖旨,長驅直入,直接來到衙的廳堂。
李溫自然是沐浴更衣,擺上香案供奉,恭敬的跪在地上接旨。
這急報沒有任何的阻擋,直接來到崇禎麵前。
崇禎震怒,原本他以為自己對李溫時緊時鬆,會使得李溫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哪裏想到李溫竟然是大逆不道,竟然敢出兵攻打寧波,在事實上表現出謀反之意。
“放肆!如此小賊,將朕置於何地?不感懷朕之恩意,卻行大逆不道之舉!已然謀反,此賊斷不可留!”
崇禎是氣急敗壞,在乾清宮中,內個成員悉數到場,內閣首輔周延儒跪在前麵,低著頭不說話。
“周卿你說,朕該如何處置李溫那小賊!”
崇禎開口把話棒交給了周延儒。
周延儒這個人有些聰明才智,但是並無什麽熊才大略,隻是靠著聰明能猜的皇帝的一些心事,要說做一閣首輔還是差了那麽點意思。
崇禎朝錯在就是首輔換的太過於頻繁,且到後期已經無人可用,兵災連發,卻還是一幫不懂軍事,不懂指揮的人瞎操心,能有什麽反轉的機會?
再者崇禎此人剛愎自用,變臉太快,即使有能人也用不久,所以多重影響下,使得大明朝救無可救!
周延儒趴在地上,腦袋過了一遍崇禎的語氣,他對軍事不懂,自然是不知道在軍事上該如何對付李溫,所以周延儒隻能從順著崇禎這裏開始。
“迴皇上,李溫此賊,不感謝皇恩浩蕩,卻還行反叛之舉,當不可留,請皇上下旨,捉拿那亂臣賊子,押到京中以上大刑!”
周延儒前麵說的崇禎到還認可,但是後麵崇禎聽著就皺眉。
周延儒不懂兵事,所以他就更不會明白,朝廷現在根本無兵可用,遼東有建奴虎視眈眈,不得不防。
西北流民亂起了沒萬萬,依然是要用兵鎮壓。
使得這在南麵一時無兵可用,總不能把遼東和西北的兵撤了去打李溫。
況且李溫現在還給朝廷輸送銀子,要是真把李溫徹底給弄死,那朝廷的銀子哪裏來?
所以說崇禎聽到最後頗為不滿意。
“皇上,臣有話說!”
出聲的是溫體仁。
崇禎三年春的時候,崇禎把溫體仁給拉進了內閣,但是在九月的時候崇禎卻是讓周延儒做了首輔,所以溫體仁心中總想著把周延儒給弄下去,好使得自己可以上位內閣首輔。
因此溫體仁就跟周延儒對著幹,沒少讓人彈劾他。
這時候溫體仁開口就是與周延儒對著幹。
崇禎一聽溫體仁有話說,臉上一喜趕緊讓他說話。
“皇上,臣以為陛下稍安勿躁,保重龍體要緊。對於李溫小賊,我們自然是可以想辦法對付,臣有兩三策,還請皇上決斷。
其一,這急報之中未曾說明原因,所以我們要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才會有相應手段!
其二,我們自然是也不能放縱此賊,定然是要陳兵於前,施壓小賊,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其三,皇上隻要下旨責備與李溫,讓其明白皇上您才是可以決斷他生命的人!”
溫體仁一說完,皇上略微沉吟,仔細想過溫體仁的辦法,倒也不失既施壓李溫又保住朝廷顏麵的做法。
不過如今之計,朝廷也沒什麽大力氣去處罰李溫,一切都是表麵樣子而已。
所以皇上別無他法,隻能是這麽去做。
“好!溫卿所言極是,此賊不罰不行,就按溫卿所言去辦!”
崇禎不得不借著溫體仁的話下台階,主要是現在崇禎也明白,目前來說他還真不能與李溫決裂,隻能在一定程度上遷就於他,但還是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這也就是天高皇帝遠,崇禎遠在北直隸,切遼東和西北都在北麵,使得崇禎分身乏術,對於南方這承平之地,沒有什麽精力用在上麵。
溫體仁出完主意周延儒偷偷的向著溫體仁的方向看了一眼,靜靜的歎了口氣。
崇禎果然按照溫體仁的辦法去做剛剛下了旨意沒幾天,來自寧波的八百裏加急戰報再次送到崇禎手裏。
寧波失守,全被李溫控製。
雖然已經預料到這種結果,可是崇禎還是有一種咽不下這口氣的感覺,已經下旨斥責,並且督軍浙江陳兵紹興與寧波周圍。
說是陳兵,不過是把周圍一些衛所兵收攏收攏做做樣子而已。
想來想去,崇禎還是覺得,無論因為什麽,李溫都不能擅作主張控製寧波,這是對他皇權的藐視。
“宣駱養性!”
駱養性再次被宣召,很快就來到乾清宮,跪在崇禎麵前。
“駱卿,朕有一事叫你去做!給那餘姚李溫一些教訓,你可是做的來?”
駱養性心頭一跳,話說李溫一直是他們錦衣衛的大金主,如今皇上遷怒於他,作為依附皇權之下的錦衣衛沒有選擇,今天不按照皇上所說的去辦,怕是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臣遵旨!嗯…還請皇上示下,這…怎麽個教訓法子?”
駱養性這麽問不過是想知道崇禎要教訓李溫,這個教訓的程度是什麽樣的他得問清楚。
打斷一條腿是教訓,打個半死也是,隻有弄明白了才好下手。
崇禎背起手,轉身麵向窗外。依然寒冷的北直隸,一片蕭瑟,隻是屋子裏一直燒著火爐才如此溫暖。
“點到為止,讓其知曉這天下還是朕的,一切都要按著朕的規矩來,告訴他,朕有的是法子處理他!”
“是!皇上!”
駱養性領命而去,崇禎皇帝腦袋忽然一陣眩暈,馬上坐向龍椅,深深的唿吸了一口氣感覺才好一些。
他感覺頗為勞累,自打當上皇上,一天不曾放鬆過,一直在操勞國是,而無論他怎麽做,感覺一切沒有變好,而都是在變壞,不禁質疑起自己,難道中興無望?
皇帝旨意迅速下達,在李溫從定海迴到餘姚的第二天,聖旨就來到餘姚,一個年輕太監手持聖旨,長驅直入,直接來到衙的廳堂。
李溫自然是沐浴更衣,擺上香案供奉,恭敬的跪在地上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