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我真不想變成萬人迷啊 作者:辛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文士講經釋義的確無聊,可若是個中大家,字字珠璣,通元識微,當聽其言。
今日顧遠洲請來的先生中,有兩位要宣講經義,一位奉行法家,講《諫逐客書》;一位奉行儒家,講《春秋》。
兩人都沒有什麽客套話,徑直開門見山,而後引經據典,滔滔灑灑一篇長論後,四座叫好。
林婉兒見薑蘅喜歡聽這些,便等樓下的先生說完之後,開始投其所好地和她講自己聽過的傳聞:
“百年前,玉京出過兩位驚才絕豔的人物,一位姓宋,在梁園西樓舌戰群儒,辯倒諸生,人稱宋西樓;一位姓李,在白馬津渡口借一曲漁歌開題,往來聽者莫不動容,垂首作揖,口稱先生,此後便得雅號李漁歌。”
“這兩位,便同如今樓下兩位先生一般,一人行儒,一人行法。自兩位揚名玉京迄今已有百年,儒法兩家也爭了百年。”
說到這裏,她朝薑蘅眨了眨眼。
薑蘅沉默下來,明白了她的意思:百年之前,宋西樓起於權貴,李漁歌興於寒門,儒法之爭的實質,其實是門閥士族與寒門清流的爭鬥。
兩派爭了百年,未曾爭出個勝負,顧遠洲索性便將他們擺在了明麵上打擂台,如果她沒有猜錯,樓下兩位先生今日來此,除了宣講經義主張,應當也存了收學生的心思。
今日在場者眾,就是不知道誰能抓住這個機會,一步登天了。
林婉兒抿了口茶,低聲問薑蘅:“你覺得哪家的學說更好?”
薑蘅垂眼,一碗水端平:“儒家論仁義,以德服人;法家講公正,依法治國,照我看來,都很不錯。”
隻是治人未必能治國。
若是下者,自然當選儒家,若為上人,則該選法家。
她既來此人間走一遭,自然不肯屈居人下,所以這句話裏看似什麽都沒說,實則已經將她的的態度表明:她覺得法家學說更勝一籌。
而一旁的小姐們聞言,紛紛會心一笑:她們就說薑蘅壓根聽不懂,隻會裝腔作勢。這般各打五十大板的說法,與沒說又有什麽兩樣?
林婉兒卻是一副很讚同的樣子,點了點頭。
今日梁園飲宴,西樓盛會,除了先生們宣講之外,自然還有別的看頭:由學子們就方才兩位先生所言,執筆作文章,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悟。
三炷香的時間為限,拔得頭籌者,可向殿下討一個彩頭。
薑蘅起身,憑欄望著樓下端坐案前的學生舉子們,轉過頭與林婉兒道:“且不說今日在座各位學識如何,單就長相而言,也稱得上賞心悅目了。”
林婉兒稱是。
可不是嗎?誰讓她那位皇外祖父就是個看臉的,上行下效,如今長相若是不端正,基本就算是葬送了為官的前途。
薑蘅正看著,忽然招來沾衣,與她耳語幾句,沾衣福了福身,下樓去到樓下一人旁邊,對他福了福身:“這位公子,我家小姐在樓上見你似有難處,特遣我來,想問問有沒有什麽能幫得上你的地方。今日梁園西樓,我家小姐還算說得上話。”
那人微微有些窘迫,白玉一般的麵上冷得仿佛是初春微寒的拂柳風,然而耳垂卻依然紅得像要滴血似的。
他壓低了聲音:“我的筆壞了。”
他出身低微,十數年來,潛心苦讀,總算等到今天,卻沒想到臨門一腳時出了岔子,帶來的筆被人提前弄壞了,如今眼看眾人都已經提筆,他雖有了頭緒,卻無法將腦海中的頭緒訴諸筆端。
正在心灰意冷之時,乍然聽得沾衣之言,無異於得聞天籟。
沾衣頷首,道:“公子稍等。”
而後便上樓將這件事告訴給了薑蘅。
薑蘅聞言,想起來尚冬晴那支筆。
在顧遠洲第一次送來帖子之後,她便讓沾衣去查過了今日梁園赴宴之人,沾衣很會辦事,不光查到了赴宴的賓客,還買到了他們的畫像——閨閣小姐們的娛樂活動太少,每年科考放榜又正是各家捉婿之時,玉京裏腦子活泛的商人們便早早抓住商機,為各方來京的舉子作了畫像,製成冊子,方便小姐們挑選相看。
是以今日,薑蘅能輕易認出來樓下提筆作文的諸位舉子們。
而徐觀魚在這些舉子中,格外突出。原因無它,隻有一點,他生得太好看了。
好看的人,無論在什麽場合,都是容易引人注目,讓人印象深刻的。
更何況,徐觀魚還是今年的折桂熱門,早在十二歲,詩名便傳遍渭北;十五歲便成了大鄴最年輕的舉人,今年赴京趕考,也不過十八。
值得一提的是,他並非出自世家高門,僅僅是渭北一個小縣城裏的農戶之子,能有今天,全憑他天資出眾,兼能潛心滌慮,篤誌苦讀,這才沒有泯然眾人,和他的祖祖輩輩一樣,一輩子埋沒在黃土地裏。
得了沾衣的稟報,薑蘅心念一動,從衣袖裏取出一支狼毫筆,遞給沾衣,同時將早已經備好的說辭,說給周遭注意著她舉動的眾人聽:“前些天路過翰墨齋,買了支筆,一直備在身上,不料今天竟派上了用場。去將這筆給樓下那位公子送去吧。”
沾衣接了筆,給樓下的徐觀魚送去。
徐觀魚感激地朝她看了一眼,低聲道了聲謝,而後便開始揮灑筆墨,行雲流水地寫了起來。
係統沒有想到自己不過是幾天沒有露麵,薑蘅居然就膽子大到將道具都給了出去,它在薑蘅腦子裏尖叫起來:“你你你你你知道你在做什麽!你這是在幫他作弊!你是強行改變別人的人生軌跡!”
本來按照正常的軌跡發展,徐觀魚會因為自己的筆被同窗損毀,而一字未著,從此名聲掃地。他的心態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從而導致他在來年的春闈中,發揮失常,名落孫山。
此後他便一蹶不振,終身再未踏進玉京一步。
可是薑蘅這時候出手,便讓事情完全亂套了!
“完了完了,我們都要死了!這迴誰也別想好過了!”係統絕望地和薑蘅道別,“我雖然待你不怎麽好,但你也沒有對我很好,我們算是扯平了。就這樣吧,誰也沒有對不起誰,我們一起發爛發臭算了。”
今日顧遠洲請來的先生中,有兩位要宣講經義,一位奉行法家,講《諫逐客書》;一位奉行儒家,講《春秋》。
兩人都沒有什麽客套話,徑直開門見山,而後引經據典,滔滔灑灑一篇長論後,四座叫好。
林婉兒見薑蘅喜歡聽這些,便等樓下的先生說完之後,開始投其所好地和她講自己聽過的傳聞:
“百年前,玉京出過兩位驚才絕豔的人物,一位姓宋,在梁園西樓舌戰群儒,辯倒諸生,人稱宋西樓;一位姓李,在白馬津渡口借一曲漁歌開題,往來聽者莫不動容,垂首作揖,口稱先生,此後便得雅號李漁歌。”
“這兩位,便同如今樓下兩位先生一般,一人行儒,一人行法。自兩位揚名玉京迄今已有百年,儒法兩家也爭了百年。”
說到這裏,她朝薑蘅眨了眨眼。
薑蘅沉默下來,明白了她的意思:百年之前,宋西樓起於權貴,李漁歌興於寒門,儒法之爭的實質,其實是門閥士族與寒門清流的爭鬥。
兩派爭了百年,未曾爭出個勝負,顧遠洲索性便將他們擺在了明麵上打擂台,如果她沒有猜錯,樓下兩位先生今日來此,除了宣講經義主張,應當也存了收學生的心思。
今日在場者眾,就是不知道誰能抓住這個機會,一步登天了。
林婉兒抿了口茶,低聲問薑蘅:“你覺得哪家的學說更好?”
薑蘅垂眼,一碗水端平:“儒家論仁義,以德服人;法家講公正,依法治國,照我看來,都很不錯。”
隻是治人未必能治國。
若是下者,自然當選儒家,若為上人,則該選法家。
她既來此人間走一遭,自然不肯屈居人下,所以這句話裏看似什麽都沒說,實則已經將她的的態度表明:她覺得法家學說更勝一籌。
而一旁的小姐們聞言,紛紛會心一笑:她們就說薑蘅壓根聽不懂,隻會裝腔作勢。這般各打五十大板的說法,與沒說又有什麽兩樣?
林婉兒卻是一副很讚同的樣子,點了點頭。
今日梁園飲宴,西樓盛會,除了先生們宣講之外,自然還有別的看頭:由學子們就方才兩位先生所言,執筆作文章,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悟。
三炷香的時間為限,拔得頭籌者,可向殿下討一個彩頭。
薑蘅起身,憑欄望著樓下端坐案前的學生舉子們,轉過頭與林婉兒道:“且不說今日在座各位學識如何,單就長相而言,也稱得上賞心悅目了。”
林婉兒稱是。
可不是嗎?誰讓她那位皇外祖父就是個看臉的,上行下效,如今長相若是不端正,基本就算是葬送了為官的前途。
薑蘅正看著,忽然招來沾衣,與她耳語幾句,沾衣福了福身,下樓去到樓下一人旁邊,對他福了福身:“這位公子,我家小姐在樓上見你似有難處,特遣我來,想問問有沒有什麽能幫得上你的地方。今日梁園西樓,我家小姐還算說得上話。”
那人微微有些窘迫,白玉一般的麵上冷得仿佛是初春微寒的拂柳風,然而耳垂卻依然紅得像要滴血似的。
他壓低了聲音:“我的筆壞了。”
他出身低微,十數年來,潛心苦讀,總算等到今天,卻沒想到臨門一腳時出了岔子,帶來的筆被人提前弄壞了,如今眼看眾人都已經提筆,他雖有了頭緒,卻無法將腦海中的頭緒訴諸筆端。
正在心灰意冷之時,乍然聽得沾衣之言,無異於得聞天籟。
沾衣頷首,道:“公子稍等。”
而後便上樓將這件事告訴給了薑蘅。
薑蘅聞言,想起來尚冬晴那支筆。
在顧遠洲第一次送來帖子之後,她便讓沾衣去查過了今日梁園赴宴之人,沾衣很會辦事,不光查到了赴宴的賓客,還買到了他們的畫像——閨閣小姐們的娛樂活動太少,每年科考放榜又正是各家捉婿之時,玉京裏腦子活泛的商人們便早早抓住商機,為各方來京的舉子作了畫像,製成冊子,方便小姐們挑選相看。
是以今日,薑蘅能輕易認出來樓下提筆作文的諸位舉子們。
而徐觀魚在這些舉子中,格外突出。原因無它,隻有一點,他生得太好看了。
好看的人,無論在什麽場合,都是容易引人注目,讓人印象深刻的。
更何況,徐觀魚還是今年的折桂熱門,早在十二歲,詩名便傳遍渭北;十五歲便成了大鄴最年輕的舉人,今年赴京趕考,也不過十八。
值得一提的是,他並非出自世家高門,僅僅是渭北一個小縣城裏的農戶之子,能有今天,全憑他天資出眾,兼能潛心滌慮,篤誌苦讀,這才沒有泯然眾人,和他的祖祖輩輩一樣,一輩子埋沒在黃土地裏。
得了沾衣的稟報,薑蘅心念一動,從衣袖裏取出一支狼毫筆,遞給沾衣,同時將早已經備好的說辭,說給周遭注意著她舉動的眾人聽:“前些天路過翰墨齋,買了支筆,一直備在身上,不料今天竟派上了用場。去將這筆給樓下那位公子送去吧。”
沾衣接了筆,給樓下的徐觀魚送去。
徐觀魚感激地朝她看了一眼,低聲道了聲謝,而後便開始揮灑筆墨,行雲流水地寫了起來。
係統沒有想到自己不過是幾天沒有露麵,薑蘅居然就膽子大到將道具都給了出去,它在薑蘅腦子裏尖叫起來:“你你你你你知道你在做什麽!你這是在幫他作弊!你是強行改變別人的人生軌跡!”
本來按照正常的軌跡發展,徐觀魚會因為自己的筆被同窗損毀,而一字未著,從此名聲掃地。他的心態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從而導致他在來年的春闈中,發揮失常,名落孫山。
此後他便一蹶不振,終身再未踏進玉京一步。
可是薑蘅這時候出手,便讓事情完全亂套了!
“完了完了,我們都要死了!這迴誰也別想好過了!”係統絕望地和薑蘅道別,“我雖然待你不怎麽好,但你也沒有對我很好,我們算是扯平了。就這樣吧,誰也沒有對不起誰,我們一起發爛發臭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