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朱宏三看到兒子起來,說道:“後天上午你準備一下,和朕一起去流民營看看!”
朱海聽朱宏三這麽說,趕緊問道:“父皇,這些不是有應天府在做嗎?”
朱宏三點了點頭,說道:“對,朕怕這些殺才糊弄朕,所以朕要親自去檢查工作!”
太子朱海也不是什麽都不懂,皇帝這般大張旗鼓的去檢查工作,下麵一定事先做好表麵工程,去了什麽都看不到。
“父皇,您要想去看兒臣可以陪你微服私訪,這樣大張旗鼓的去怕是。。。”
朱宏三笑了笑搖了搖頭,說道:“你去就知道了,假的永遠是假的,做的再像不能變成真的!”
朱海看到父皇主意已定,他也沒辦法,隻有退下準備。不過朱海還是將這個消息傳給上元縣令錢遺愛,畢竟錢遺愛是自己人,在他的地頭出點什麽事就不好了。
其實不用朱海通知,朱海剛離開上元縣衙,江蘇布政司衙門的衙役就來到上元縣,通知錢遺愛去布政司衙門,布政使朱大人有請。
錢遺愛聽到消息不敢耽誤,雖然他後台很硬,但是縣官不如現管,布政使做為自己的頂頭上司,還是不要裝大為好。
錢遺愛穿上官服,趕緊坐上官轎趕往東城的布政司衙門。
明朝的南直隸地盤太大,在明初時還好一點兒,經過二百多年的和平時光,南直隸人口已經發展到足有兩千萬,經濟占了全國經濟的三分之一,這種地方那能還隻設立一個地區首長。明代皇帝也不是笨蛋,在嘉靖朝開始,南直隸就一直分設幾個巡撫,不過分管地方不同,有時兩個有時三個。不過明朝的巡撫製度和清朝不同,清代巡撫已經成為完全的地方官,明代的巡撫還有些欽差的性質,隻是為了具體事情而設,事情辦完後也就解除職務。所以在南直隸實際的地方官員還是布政使。
不過正因為南直隸太重要,南直隸的布政使分為左右兩個布政使,左布政使駐地南京,掌管長江以南各府的政務,右布政使駐地徐州,掌管長江以北各府的政務。不過隨著朱宏三的上位,將巡撫製度固定為地方首長製度,布政使也就成了地方的二把手。同時朱宏三害怕南直隸的經濟獨大,並沒有按照山川形勢設立行省,而是根據後世將蘇北分給了江蘇,將寧國府、徽州府等長江以南的幾個府分給了安徽,這樣一來南直隸就不是一個整體,被行政分為四個部分,再也沒有和中央對立的本錢。
但是就是這樣,江蘇省因為掌管富庶的太湖流域,經濟總量在全國各省還是靠前的,大概除了浙江省就要輪到江蘇了。所以江蘇布政使還是很重要的。
現在的江蘇布政使是崇禎四年的進士朱國壽,老朱是湖廣人,算是皇帝的嫡係,不過老朱當年中了進士就去河南那個倒黴地方做地方官,在崇禎上吊後跟著南下的官員跑到了南京。不過到南京就碰到了馬士英、阮大铖搞的“順案”,老朱也就丟了官職。不過那時候正好碰到馮若舒被朱宏三忽悠著南下,老馮當過一任河南巡撫,朱國壽算是老馮的故吏,南京混不下去了跟著馮若舒來到了廣州。
朱國壽出身湖廣,還是有實際行政能力的官員,到了廣州自然深受信任,從潮州知府開始幹起,這次借著朱宏三占了南京的東風,更成了江蘇這個新設立行省的布政使。同時因為江蘇巡撫張國維跟在馬濟遠身邊遠在揚州,現在整個江蘇也就朱國壽說了算了。
朱國壽下午接到通政司發出的皇帝聖旨,要在兩天後的三月初六到南京城外檢查流民安置情況,這可為難死朱國壽了。倒不是朱國壽有什麽案底害怕皇帝來檢查,而是朱國壽知道手下這幫官員都什麽吊樣子,現在皇帝為了安置城外五六十萬流民,從廣東調來大量的糧食,手下的官員看到這種肥差還不上下其手,朱國壽估計糧食能有一半落到老百姓的嘴裏就算燒高香了。
朱國壽剛接任布政使一職不到半年,按理說出了什麽事和他也沒什麽大關係,但是朱國壽還想再進一步,最好進中央當個侍郎尚書什麽的,如果現在出事那可是寡婦死兒子——沒指望了。所以朱國壽在接到聖旨的第一步就是找來應天府知府馬靖遠和上元、江寧兩縣的知縣,讓他們一定不要出什麽差錯。
錢遺愛坐著官轎來到布政司衙門前,看到江寧縣的知縣已經到了,官轎停在衙門外。錢遺愛趕緊拿出拜帖,上前交給布政司衙門門口的衙役,求見布政使朱大人。不過現在知府馬大人還沒來,門口的衙役將錢遺愛請到邊上的牙房等候。
應天府作為京師,地方官除了倒黴外還是有點待遇的,應天府知府為從三品,比正三品的布政使、按察使隻低半級,應天府下麵兩個附郭縣上元和江寧的知縣都是從六品,算是給附郭的地方官小小一點兒安慰。
錢遺愛進屋後看到牙房裏麵已經有一個中年文人坐在那裏,穿著從六品的鷺鷥補服,坐在那裏喝著茶。錢遺愛知道這個就是江寧縣的知縣張元琳張大人。張元琳是崇禎十六年癸未科庶吉士,這個身份可是比錢遺愛高的太多,不過張元琳功名夠了,可是沒個好爹。張元琳是福建晉江人,也不是皇帝的湖廣舊部,在李成棟反正後張元琳才好容易搭上了福建巡撫袁彭年,借著這條線又搭上了佟圖昌,才混上一個附郭知縣。
張元琳出身庶吉士,自然看不上舉人出身的錢遺愛,認為他隻是靠著裙帶關係才和自己平起平坐,所以張元琳看到錢遺愛進屋雙眼一閉,裝作沒看到。
錢遺愛苦笑一聲,人家不搭理他也沒辦法,總不能舔臉上去套近乎,沒法子隻好自己坐到一邊,等候知府馬大人。
等了不到十分鍾,江寧知府馬靖遠也來了,進屋後張元琳不在裝逼,趕緊站起來躬身說道:“下官江寧縣恭迎知府馬大人!”
錢遺愛剛要站起來行禮,馬靖遠說道:“二位先到了,咱們快起見朱大人吧!”說完帶著二人出了牙房,進入二堂拜見布政使朱大人。
半路上張元琳低聲問道:“馬大人,不知朱大人這麽急將咱們找來有什麽事情嗎?”
馬靖遠半路上已經知道消息,歎了口氣說道:“宮裏傳來消息,皇帝兩天後要巡視城外的流民營,估計朱大人傳我們來是這個事情!”
張元琳一聽這個臉色有些不好看,他的江寧縣也分到了五萬流民,朝廷發下來八千石的糧食,不過這些糧食被張元琳獨吞了三分之一,現在南京城裏糧價高起,一石白米竟然要五個銀元,和白銀七兩多,這個誘惑實在太大。
馬靖遠不管手下的小九九,他心中也十分著急,這次得了太子的幫助自己終於步入高級官員行列,一定不能在這件事上出點差錯。
三人來到二堂書房,布政使朱大人正在等候他們,看到他們來了朱國壽也不客道,直接問道:“三位大人,朝廷撥付給你們的糧食可都用在流民身上?”
馬靖遠現在也不是當年那個愣頭青,經過這十幾年的碰壁,再加上在東莞縣的曆練,知道手下那些官員都什麽德行,站起來說道:“朱大人,現在應天府屬下的衙役都是前明留下的胥吏,朱大人也知道這些胥吏什麽德行,下官估計能有一半用在流民身上就不錯了!”
朱國壽點點頭,馬靖遠說的和自己估計的差不多,但是作為上官的朱國壽,那能說讓屬下使用非法手段蒙混過關的話。
朱國壽冷著臉說道:“這個本官不管,如果出了事你們自己兜著!”這到不是朱國壽不講人情,當上官就要這麽說,表麵上大義凜然,講一些為國為民的大道理,這樣出了什麽事可以一推六二五,什麽事都是下麵人搞的,我不知情。
錢遺愛和張元琳剛進入官場,不知道這種潛規則,但是馬靖遠可是老油條,知道朱國壽說的這些話都是放屁。
馬靖遠說道:“朱大人,咱們都是新晉官員,難免被這些胥吏蒙蔽,犯了事我相信也有朝中大佬維護。但是身為地方官我等怎能看著百姓吃不上飯?所以下官建議可否和城中糧商借一部分糧食,將數量補足,先將這次檢查應付過去可好?”
馬靖遠這番話說的十分到位,先將自己等人摘出來,說明自己等人都是初來乍到,就算是有什麽事情也可推到手下那些胥吏身上,同時點名自己可是有馬家大勢力當靠山,沒什麽大事情。最後還給出了解決辦法,先借點糧食應急,將皇帝糊弄過去再說。
朱國壽聽馬靖遠這麽說心中十分高興,但是他並沒有說話,隻是端茶送客。
馬靖遠知道朱國壽這是答應自己了,趕緊站起來帶著兩個知縣告辭。
朱宏三看到兒子起來,說道:“後天上午你準備一下,和朕一起去流民營看看!”
朱海聽朱宏三這麽說,趕緊問道:“父皇,這些不是有應天府在做嗎?”
朱宏三點了點頭,說道:“對,朕怕這些殺才糊弄朕,所以朕要親自去檢查工作!”
太子朱海也不是什麽都不懂,皇帝這般大張旗鼓的去檢查工作,下麵一定事先做好表麵工程,去了什麽都看不到。
“父皇,您要想去看兒臣可以陪你微服私訪,這樣大張旗鼓的去怕是。。。”
朱宏三笑了笑搖了搖頭,說道:“你去就知道了,假的永遠是假的,做的再像不能變成真的!”
朱海看到父皇主意已定,他也沒辦法,隻有退下準備。不過朱海還是將這個消息傳給上元縣令錢遺愛,畢竟錢遺愛是自己人,在他的地頭出點什麽事就不好了。
其實不用朱海通知,朱海剛離開上元縣衙,江蘇布政司衙門的衙役就來到上元縣,通知錢遺愛去布政司衙門,布政使朱大人有請。
錢遺愛聽到消息不敢耽誤,雖然他後台很硬,但是縣官不如現管,布政使做為自己的頂頭上司,還是不要裝大為好。
錢遺愛穿上官服,趕緊坐上官轎趕往東城的布政司衙門。
明朝的南直隸地盤太大,在明初時還好一點兒,經過二百多年的和平時光,南直隸人口已經發展到足有兩千萬,經濟占了全國經濟的三分之一,這種地方那能還隻設立一個地區首長。明代皇帝也不是笨蛋,在嘉靖朝開始,南直隸就一直分設幾個巡撫,不過分管地方不同,有時兩個有時三個。不過明朝的巡撫製度和清朝不同,清代巡撫已經成為完全的地方官,明代的巡撫還有些欽差的性質,隻是為了具體事情而設,事情辦完後也就解除職務。所以在南直隸實際的地方官員還是布政使。
不過正因為南直隸太重要,南直隸的布政使分為左右兩個布政使,左布政使駐地南京,掌管長江以南各府的政務,右布政使駐地徐州,掌管長江以北各府的政務。不過隨著朱宏三的上位,將巡撫製度固定為地方首長製度,布政使也就成了地方的二把手。同時朱宏三害怕南直隸的經濟獨大,並沒有按照山川形勢設立行省,而是根據後世將蘇北分給了江蘇,將寧國府、徽州府等長江以南的幾個府分給了安徽,這樣一來南直隸就不是一個整體,被行政分為四個部分,再也沒有和中央對立的本錢。
但是就是這樣,江蘇省因為掌管富庶的太湖流域,經濟總量在全國各省還是靠前的,大概除了浙江省就要輪到江蘇了。所以江蘇布政使還是很重要的。
現在的江蘇布政使是崇禎四年的進士朱國壽,老朱是湖廣人,算是皇帝的嫡係,不過老朱當年中了進士就去河南那個倒黴地方做地方官,在崇禎上吊後跟著南下的官員跑到了南京。不過到南京就碰到了馬士英、阮大铖搞的“順案”,老朱也就丟了官職。不過那時候正好碰到馮若舒被朱宏三忽悠著南下,老馮當過一任河南巡撫,朱國壽算是老馮的故吏,南京混不下去了跟著馮若舒來到了廣州。
朱國壽出身湖廣,還是有實際行政能力的官員,到了廣州自然深受信任,從潮州知府開始幹起,這次借著朱宏三占了南京的東風,更成了江蘇這個新設立行省的布政使。同時因為江蘇巡撫張國維跟在馬濟遠身邊遠在揚州,現在整個江蘇也就朱國壽說了算了。
朱國壽下午接到通政司發出的皇帝聖旨,要在兩天後的三月初六到南京城外檢查流民安置情況,這可為難死朱國壽了。倒不是朱國壽有什麽案底害怕皇帝來檢查,而是朱國壽知道手下這幫官員都什麽吊樣子,現在皇帝為了安置城外五六十萬流民,從廣東調來大量的糧食,手下的官員看到這種肥差還不上下其手,朱國壽估計糧食能有一半落到老百姓的嘴裏就算燒高香了。
朱國壽剛接任布政使一職不到半年,按理說出了什麽事和他也沒什麽大關係,但是朱國壽還想再進一步,最好進中央當個侍郎尚書什麽的,如果現在出事那可是寡婦死兒子——沒指望了。所以朱國壽在接到聖旨的第一步就是找來應天府知府馬靖遠和上元、江寧兩縣的知縣,讓他們一定不要出什麽差錯。
錢遺愛坐著官轎來到布政司衙門前,看到江寧縣的知縣已經到了,官轎停在衙門外。錢遺愛趕緊拿出拜帖,上前交給布政司衙門門口的衙役,求見布政使朱大人。不過現在知府馬大人還沒來,門口的衙役將錢遺愛請到邊上的牙房等候。
應天府作為京師,地方官除了倒黴外還是有點待遇的,應天府知府為從三品,比正三品的布政使、按察使隻低半級,應天府下麵兩個附郭縣上元和江寧的知縣都是從六品,算是給附郭的地方官小小一點兒安慰。
錢遺愛進屋後看到牙房裏麵已經有一個中年文人坐在那裏,穿著從六品的鷺鷥補服,坐在那裏喝著茶。錢遺愛知道這個就是江寧縣的知縣張元琳張大人。張元琳是崇禎十六年癸未科庶吉士,這個身份可是比錢遺愛高的太多,不過張元琳功名夠了,可是沒個好爹。張元琳是福建晉江人,也不是皇帝的湖廣舊部,在李成棟反正後張元琳才好容易搭上了福建巡撫袁彭年,借著這條線又搭上了佟圖昌,才混上一個附郭知縣。
張元琳出身庶吉士,自然看不上舉人出身的錢遺愛,認為他隻是靠著裙帶關係才和自己平起平坐,所以張元琳看到錢遺愛進屋雙眼一閉,裝作沒看到。
錢遺愛苦笑一聲,人家不搭理他也沒辦法,總不能舔臉上去套近乎,沒法子隻好自己坐到一邊,等候知府馬大人。
等了不到十分鍾,江寧知府馬靖遠也來了,進屋後張元琳不在裝逼,趕緊站起來躬身說道:“下官江寧縣恭迎知府馬大人!”
錢遺愛剛要站起來行禮,馬靖遠說道:“二位先到了,咱們快起見朱大人吧!”說完帶著二人出了牙房,進入二堂拜見布政使朱大人。
半路上張元琳低聲問道:“馬大人,不知朱大人這麽急將咱們找來有什麽事情嗎?”
馬靖遠半路上已經知道消息,歎了口氣說道:“宮裏傳來消息,皇帝兩天後要巡視城外的流民營,估計朱大人傳我們來是這個事情!”
張元琳一聽這個臉色有些不好看,他的江寧縣也分到了五萬流民,朝廷發下來八千石的糧食,不過這些糧食被張元琳獨吞了三分之一,現在南京城裏糧價高起,一石白米竟然要五個銀元,和白銀七兩多,這個誘惑實在太大。
馬靖遠不管手下的小九九,他心中也十分著急,這次得了太子的幫助自己終於步入高級官員行列,一定不能在這件事上出點差錯。
三人來到二堂書房,布政使朱大人正在等候他們,看到他們來了朱國壽也不客道,直接問道:“三位大人,朝廷撥付給你們的糧食可都用在流民身上?”
馬靖遠現在也不是當年那個愣頭青,經過這十幾年的碰壁,再加上在東莞縣的曆練,知道手下那些官員都什麽德行,站起來說道:“朱大人,現在應天府屬下的衙役都是前明留下的胥吏,朱大人也知道這些胥吏什麽德行,下官估計能有一半用在流民身上就不錯了!”
朱國壽點點頭,馬靖遠說的和自己估計的差不多,但是作為上官的朱國壽,那能說讓屬下使用非法手段蒙混過關的話。
朱國壽冷著臉說道:“這個本官不管,如果出了事你們自己兜著!”這到不是朱國壽不講人情,當上官就要這麽說,表麵上大義凜然,講一些為國為民的大道理,這樣出了什麽事可以一推六二五,什麽事都是下麵人搞的,我不知情。
錢遺愛和張元琳剛進入官場,不知道這種潛規則,但是馬靖遠可是老油條,知道朱國壽說的這些話都是放屁。
馬靖遠說道:“朱大人,咱們都是新晉官員,難免被這些胥吏蒙蔽,犯了事我相信也有朝中大佬維護。但是身為地方官我等怎能看著百姓吃不上飯?所以下官建議可否和城中糧商借一部分糧食,將數量補足,先將這次檢查應付過去可好?”
馬靖遠這番話說的十分到位,先將自己等人摘出來,說明自己等人都是初來乍到,就算是有什麽事情也可推到手下那些胥吏身上,同時點名自己可是有馬家大勢力當靠山,沒什麽大事情。最後還給出了解決辦法,先借點糧食應急,將皇帝糊弄過去再說。
朱國壽聽馬靖遠這麽說心中十分高興,但是他並沒有說話,隻是端茶送客。
馬靖遠知道朱國壽這是答應自己了,趕緊站起來帶著兩個知縣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