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這麽給文富說叨的,銀子掙多掙少倒是次要,可一定得來的明明白白。」小劉氏話音剛落,吳氏臉頰乍然一熱,眼神閃爍不定。
「可不是這個理,咱們走快些吧,落後他們一大截了……」
……
牛車從高窪不平的土泥巴路拐上青石官道後便順暢許多。
當日頭呈四十五度斜掛潔淨如洗的空中時,鍾月隱約瞧見了鄭縣高大的城樓。
從其尚算宏偉的城樓外觀可推測鄭縣經濟發展不會太過落後。
正值街肆早市最熱鬧之時,而且臨近年關,城門口的行人車輛絡繹不絕極為熱鬧。
為防黃牛受驚亂沖亂撞秦老漢跳下車緊握韁繩,而鍾月早已耐不住好奇心,緊跟兩個舅娘東瞄西顧,像劉姥姥首次進大觀園一般。
大概縣城沒有郡城府城講究,櫛比鱗次的沿街鋪麵裏賣什麽的都有,香燭紙錢、胭脂水粉、布匹成衣、特色小吃……道路上臨時搭建的移動小攤更是種類繁多,讓人看的眼花繚亂。
「糖葫蘆嘞……不甜不要錢……」
「生煎包子,新出鍋的生煎包子,熱騰騰的包子,皮薄餡多……」
「攤主,簪子咋賣的……」
……
「文和文磊你們倆別亂跑!」小劉氏緊緊牽住小兒子的手,扯著嗓子大聲對到處亂鑽的兩個男娃下禁令。
瞧著亂麻麻地人潮扭頭對劉氏說:「娘,要不咱們先去三叔鋪子裏呆會,等人少了些再置東西。」
同樣緊握鍾月手掌的吳氏反對道:「年節啥時候人都多,若去晚了,攤主都要收攤了,咱們不是白跑一趟。」
劉氏稍作思量,「我和你爹帶著月兒文斌先去老三那,你倆去肆口辦年貨。可看好那倆孩子。」
對婆婆的決定,做媳婦的自無反對的道理。
「糖葫蘆咋賣的?」秦文斌跟著劉氏走之前,非要吃糖葫蘆,小劉氏無法隻好喊來小販。
要買每個孩子都得買,經過砍價花十五文錢買了四串,隨後同吳氏去前麵肆口。
……
「前麵就是你三舅的生煎鋪子了……」
「讓一讓,前麵的行人讓一讓……」
聽見動靜,歪頭啃糖葫蘆的鍾月迴身,隻見一行車隊在人群裏緩慢穿行。
大青騾子拉著的加大板車滿載貨物,堆的有一人多高,油布裹得緊緊的。
鍾月暗自納悶摞那麽高的貨物,拉得動嗎?不是虐待牲畜嗎?
「奶奶,車上拉得是什麽呀?」
第15章 紡織作坊
兀自猜測油布下裹得什麽貨物時的鍾月聽到小表弟的發問聲,連忙豎起耳朵。
「裝的是棉花,往京都走呢。」劉氏一副見怪不怪的神態。
南綢北棉,大江以北百姓身上的衣衫材料大部分為棉質。達官貴人穿細棉,普通百姓多穿粗棉。
因棉布供需關係緊張,農戶為獲取更高的經濟價值,田裏的秋季農作物五六成為棉花。
即便畝產棉絨不高,但種種緣由農戶隻會留下一部分棉花自用,或做棉衣褥子亦或紡線織布。
剩下部分則賣給棉商最終流入各大紡織作坊,其中京都就有兩家國中數一數二的棉布大作坊,棉絨需求量極大。
鍾月想起自家的棉花瞭然地點點頭,腦中突然閃現一個猜測,抬起胳膊指向車隊中身穿短褐的漢子們問:
「姥姥,大舅他們是不是也跟那些人一樣隨貨去京都了?」
「對,過不幾天就迴來啦。月兒在姥姥多住些日子,迴頭讓舅舅送你迴家。」劉氏說著話,見車隊越來越近行人皆朝路邊靠,忙將倆孫兒往路邊拉。
秦老漢由於趕著牛車不方便,提前一步去往小兒子的鋪麵。
鍾月被人群擠得緊緊依在劉氏腿邊,透過縫隙瞅著六七輛高高的運棉車,心說這般大的用棉量證明時下棉紡工業發展挺不錯。
古代社會中,手工業的發達程度以及作坊規模往往側麵反應整個國家的居民生活水平。
見此,鍾月暗自高興,她當然希望所處朝代河海清宴百姓清平安樂。
劉氏記掛麽兒,待商隊過後,不再耽擱直接去往生煎鋪子。
秦三郎的食鋪後方帶有一處小院落,一家四口加上半個學徒秦文富住在那裏。
「娘來啦,爹在後院呢。桃兒快給奶奶盛碗椒湯,娘,天冷,先到屋裏坐會,暖暖身子!」
忙碌的秦三郎看見劉氏等人,捏包子的動作不停,笑嗬嗬轉頭對幫忙的閨女說。
「桃兒,別忙活了,先招唿客人。」她目的為幫忙而來,又不是來享福的。
劉氏擺擺手拒絕道,環顧四周沒發現兒媳婦的麵,「你媳婦嘞?」
「去給張家嬸子送包子去了。」城裏有些老主顧提前打招唿的。秦三郎瞥見正直勾勾盯著砧板上捏好的包子的鍾月,笑意不覺加深,故意逗她道:
「月兒是不是為吃三舅煎的包子,空著肚子來的?這一鍋馬上好了,鍋盔也有,想吃啥給舅舅說。」
視線移向同樣目不轉睛望著白霧迷濛的平底煎鍋小侄子,「文斌也是。」
被秦三郎點名的鍾月迴過神來,咧嘴燦笑接話:「誰讓三舅煎的包子最香呢。」
「哈哈哈……你這丫頭,淨嘴甜。」
的確食香滿溢,方才鍾月已注意到周邊不是客棧就是食肆,尤為熱鬧。剛剛碰上的運棉車隊竟也停在前麵的酒樓旁。
「可不是這個理,咱們走快些吧,落後他們一大截了……」
……
牛車從高窪不平的土泥巴路拐上青石官道後便順暢許多。
當日頭呈四十五度斜掛潔淨如洗的空中時,鍾月隱約瞧見了鄭縣高大的城樓。
從其尚算宏偉的城樓外觀可推測鄭縣經濟發展不會太過落後。
正值街肆早市最熱鬧之時,而且臨近年關,城門口的行人車輛絡繹不絕極為熱鬧。
為防黃牛受驚亂沖亂撞秦老漢跳下車緊握韁繩,而鍾月早已耐不住好奇心,緊跟兩個舅娘東瞄西顧,像劉姥姥首次進大觀園一般。
大概縣城沒有郡城府城講究,櫛比鱗次的沿街鋪麵裏賣什麽的都有,香燭紙錢、胭脂水粉、布匹成衣、特色小吃……道路上臨時搭建的移動小攤更是種類繁多,讓人看的眼花繚亂。
「糖葫蘆嘞……不甜不要錢……」
「生煎包子,新出鍋的生煎包子,熱騰騰的包子,皮薄餡多……」
「攤主,簪子咋賣的……」
……
「文和文磊你們倆別亂跑!」小劉氏緊緊牽住小兒子的手,扯著嗓子大聲對到處亂鑽的兩個男娃下禁令。
瞧著亂麻麻地人潮扭頭對劉氏說:「娘,要不咱們先去三叔鋪子裏呆會,等人少了些再置東西。」
同樣緊握鍾月手掌的吳氏反對道:「年節啥時候人都多,若去晚了,攤主都要收攤了,咱們不是白跑一趟。」
劉氏稍作思量,「我和你爹帶著月兒文斌先去老三那,你倆去肆口辦年貨。可看好那倆孩子。」
對婆婆的決定,做媳婦的自無反對的道理。
「糖葫蘆咋賣的?」秦文斌跟著劉氏走之前,非要吃糖葫蘆,小劉氏無法隻好喊來小販。
要買每個孩子都得買,經過砍價花十五文錢買了四串,隨後同吳氏去前麵肆口。
……
「前麵就是你三舅的生煎鋪子了……」
「讓一讓,前麵的行人讓一讓……」
聽見動靜,歪頭啃糖葫蘆的鍾月迴身,隻見一行車隊在人群裏緩慢穿行。
大青騾子拉著的加大板車滿載貨物,堆的有一人多高,油布裹得緊緊的。
鍾月暗自納悶摞那麽高的貨物,拉得動嗎?不是虐待牲畜嗎?
「奶奶,車上拉得是什麽呀?」
第15章 紡織作坊
兀自猜測油布下裹得什麽貨物時的鍾月聽到小表弟的發問聲,連忙豎起耳朵。
「裝的是棉花,往京都走呢。」劉氏一副見怪不怪的神態。
南綢北棉,大江以北百姓身上的衣衫材料大部分為棉質。達官貴人穿細棉,普通百姓多穿粗棉。
因棉布供需關係緊張,農戶為獲取更高的經濟價值,田裏的秋季農作物五六成為棉花。
即便畝產棉絨不高,但種種緣由農戶隻會留下一部分棉花自用,或做棉衣褥子亦或紡線織布。
剩下部分則賣給棉商最終流入各大紡織作坊,其中京都就有兩家國中數一數二的棉布大作坊,棉絨需求量極大。
鍾月想起自家的棉花瞭然地點點頭,腦中突然閃現一個猜測,抬起胳膊指向車隊中身穿短褐的漢子們問:
「姥姥,大舅他們是不是也跟那些人一樣隨貨去京都了?」
「對,過不幾天就迴來啦。月兒在姥姥多住些日子,迴頭讓舅舅送你迴家。」劉氏說著話,見車隊越來越近行人皆朝路邊靠,忙將倆孫兒往路邊拉。
秦老漢由於趕著牛車不方便,提前一步去往小兒子的鋪麵。
鍾月被人群擠得緊緊依在劉氏腿邊,透過縫隙瞅著六七輛高高的運棉車,心說這般大的用棉量證明時下棉紡工業發展挺不錯。
古代社會中,手工業的發達程度以及作坊規模往往側麵反應整個國家的居民生活水平。
見此,鍾月暗自高興,她當然希望所處朝代河海清宴百姓清平安樂。
劉氏記掛麽兒,待商隊過後,不再耽擱直接去往生煎鋪子。
秦三郎的食鋪後方帶有一處小院落,一家四口加上半個學徒秦文富住在那裏。
「娘來啦,爹在後院呢。桃兒快給奶奶盛碗椒湯,娘,天冷,先到屋裏坐會,暖暖身子!」
忙碌的秦三郎看見劉氏等人,捏包子的動作不停,笑嗬嗬轉頭對幫忙的閨女說。
「桃兒,別忙活了,先招唿客人。」她目的為幫忙而來,又不是來享福的。
劉氏擺擺手拒絕道,環顧四周沒發現兒媳婦的麵,「你媳婦嘞?」
「去給張家嬸子送包子去了。」城裏有些老主顧提前打招唿的。秦三郎瞥見正直勾勾盯著砧板上捏好的包子的鍾月,笑意不覺加深,故意逗她道:
「月兒是不是為吃三舅煎的包子,空著肚子來的?這一鍋馬上好了,鍋盔也有,想吃啥給舅舅說。」
視線移向同樣目不轉睛望著白霧迷濛的平底煎鍋小侄子,「文斌也是。」
被秦三郎點名的鍾月迴過神來,咧嘴燦笑接話:「誰讓三舅煎的包子最香呢。」
「哈哈哈……你這丫頭,淨嘴甜。」
的確食香滿溢,方才鍾月已注意到周邊不是客棧就是食肆,尤為熱鬧。剛剛碰上的運棉車隊竟也停在前麵的酒樓旁。